- 相關推薦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精選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1
教材分析:
詩歌在中國古代蔚為大觀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文化就是詩性的文化,中國的古代詩歌就代表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藝術成就。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領略詩歌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線,教材也進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詩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門山》這首詩是李白第一次經過天門山時所作,通過描繪長江流經天門山時的壯觀景象及內心體驗,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詩人通過一系列動詞“開”“回”“出”“來”,把天門山景物的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開”----展現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氣勢;一個開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擋的氣勢,表現得形神俱足。“回”----展現了江流激蕩的雄姿;一個回字,既映襯出山勢的險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開”到“回”,互相映襯,互相補充,把長江流經天門時的壯觀景象生動逼真、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出來。“出”----展現了蔚為壯觀的景象;一個出字,把兩山隔江對峙,爭奇斗勝得景象寫活了,給我們展現了蔚為壯觀的動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輕快,兩岸青山雙雙對對出來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來”----展現了輕舟飛駛的動態。“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山高水險,水流湍急,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飛駛而來,令人體察到乘舟人此時此地的暢快之感和愉悅之情。詩人從“日邊來”,帶著滿腔豪情而來。
這首詩融情于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詩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這首詩我就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著眼點展開教學: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學生背誦最喜歡的古詩引出今天要學的詩,然后,安排自學,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自由發揮的空間,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鼓勵學生學生查閱工具書、查閱資料理解詩意,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收獲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自悟、自得。
二、創設情境,以讀為本。
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的意境。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壯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計的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景象中。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去悟。
學習前兩句詩時,高大的'天門山、洶涌奔騰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到了長江邊,學生眼前出現了長江,心中有了長江,口中更是呈現出了長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兩句詩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很容易就感受到詩人的欣喜豪邁之情。
與此同時,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讀的要求,在讀中感受詩的魅力,領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練。
因此,學完全詩,欣賞長江的風采時,在這氣勢磅礴的長江邊,學生邊盡情的抒發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驚嘆、贊美之情。
三、加強課內外的整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相互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課后布置學生繼續搜集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通過這種課外閱讀的延伸,既可豐富學生閱讀和情感的積累,又能升華這篇課文的主題。
本課的教學設計較好的體現了“以讀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讀書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范讀、有個別讀、評價性讀、集體朗讀、有感情的讀、背誦。學生在一遍遍地朗讀,一輪輪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詩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華。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我也非常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優美詩作就浩如煙海。據我了解,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的古詩了,誰愿意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老師聽一聽?(3、4名同學,及時評價)
同學們背的詩真不少,看來都非常善于積累。蘇東坡先生有句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啊,學習古詩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呢!
二、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板書:李白)對于李白,同學們并不陌生,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李白呢?(幻燈出示李白資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游中度過的。25歲的'時候就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船順江東下,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望天門山》(齊讀)
三、初讀
1、自讀
你們想知道這首詩是怎樣寫的嗎?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請同學們打開自己手中的課文紙,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2、檢查并正音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指名點評
誰還想讀給大家聽?師點評,出示難讀字音
3、師范讀(配樂)
四、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課文。可以結合課文紙上的注釋和插圖來讀一讀,理解詩意,然后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個人自學開始)
現在,小組交流一下你的學習收獲。(幻燈出示自學要求)
五、交流、品讀
同學們交流的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就談一談,這首詩中你看到了哪些美景呢?(指名學生回答)
1、天門山
你們知道天門山在哪里嗎?為什么叫天門山呢?(出示天門山圖片,簡介天門山和楚江)
你們看,這就是天門山,你們覺得天門山怎么樣?
雄偉險峻的東、西梁山分別矗立在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猶如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從中間擠開一條通道,奔騰前行。
2、學習前兩句詩
此時,作者李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兩句詩。
1)誰來讀一讀前兩句?
2)同學們想一想“中斷”是什么意思?天門山為什么會從中間中斷呢? “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至此回?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沖我擋。
4)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么樣?(洶涌的江水錄像)
你們看,洶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氣勢啊!
5)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磅礴,雄壯,充滿陽剛之氣)指名讀,生點評優點或缺點
6)范讀
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讀,哪里有停頓,哪些詞是重讀的?
7)學生練習,再指名讀 疊讀,帶著動作讀
3、學習后兩句
1)讀到這里,我不由得要問:這么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
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相對出“什么意思?青山為什么能出來呢?
(船隨著激流前行,詩人望著人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入眼簾,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來迎接自己一樣。感覺不是船在動,而是青山在逐漸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這種感受嗎?(行駛的車輛)
詩人用詞多么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4)這青山仿佛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高興、激動、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請你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
5)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么豪邁呀!讓我們齊讀后兩句。(男生讀,女生讀,帶著動作讀)
6)學生帶上動作朗讀全詩
7)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齊讀,可以一人讀一句,也可以做動作讀還可以配樂讀,讀出詩人表達的感情。
六、幻燈出示練習題,學生填空,試背誦。
1、同學們朗誦的非常精彩,讓我們都很好的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
2、古詩新唱,全班同學帶著自己感情一起跟著旋律唱出這首詩。
七、學寫生字“斷”“楚”。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古詩
2、收集相關寫景古詩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3
教學目標:
1.了解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
2.了解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
2.讓學生了解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
1.讓學生對望天門山的文化特色有深刻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簡單介紹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激發學生對望天門山的興趣。
2.讓學生觀看望天門山的圖片和視頻,感受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
二、講解
1.讓學生了解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如望天門山的地理位置、歷史淵源、文化特色等。
2.讓學生了解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如望天門山的山峰、瀑布、棧道、古跡等。
3.講解望天門山的環保意義,讓學生了解望天門山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三、活動
1.組織學生開展望天門山的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
2.讓學生參加望天門山的環保志愿者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四、總結
1.讓學生回顧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加深對望天門山的認識。
2.讓學生總結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加深對望天門山的了解。
3.讓學生總結望天門山的環保意義,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五、作業
1.讓學生寫一篇關于望天門山的文章,介紹望天門山的歷史、地理、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
2.讓學生參與望天門山的環保志愿者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了解了望天門山的歷史和地理背景,了解了望天門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懷。但是在實地考察活動中,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深入了解望天門山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同時,還需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望天門山的文化特色,加強對望天門山的認識。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古詩,感悟理解古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古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老師準備:自制的譜曲的古詩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詩的課件。
2、學生準備:朗讀古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古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古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古詩境。
課前談話:
師: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題
老師帶你們去游天門山,怎么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讀通古詩文,初悟古詩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底氣不足呀。
會讀這首古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生鼓掌。)能說說你為什么給我掌聲嗎?
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古詩就是一首古詩,一首古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古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古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古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古詩、讀懂古詩的意思)
生自由作畫。
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想象,領悟古詩意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能用“天門山真什么”來說說嗎?(高、俊秀、險……)
是呀,難怪古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
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我畫的其實就是古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古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古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請兩位生來表演,為了顯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間靠攏點,演示山向中間突出的樣子)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作者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古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古詩人和他們的古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四、誦吟古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古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們這樣讀古詩、背古詩,他們是吟古詩,吟唱古詩歌,也就是把古詩歌唱出來。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唱一唱古詩。課件出示:譜上曲的古詩句。
師唱,生跟唱,師生齊做動作唱。
3、知道這么精彩的古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古詩人,背后人譽為“古詩仙”,現存古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古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天門山》。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5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讓幼兒學會這首古詩,感受詩中的意境。
2、培養幼兒對古詩文的`興趣。
活動準備:
圖片,磁帶,字卡。
活動過程: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幅圖,請小朋友看一看,圖上畫了些什么?
2、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你們有沒有詩興大發呢,請小朋友自己來編一編。
你們編得真好,從前李白老爺爺也到過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聽聽好嗎?
提問:
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說一句,師出示卡片)
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師解釋難解詞。
3、跟著卡片,大家練習朗誦一下
4、游戲
老師想考考小朋友,師念一句,請你們找出相應的卡片。
5、老師這兒還有一段很好聽的音樂,我們跟著音樂來念這首詩,也可以跟著它一起唱,好嗎?
附: 古詩《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6
教學目標:
1、在反復吟誦中想象天門山高聳陡峭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會積累詩詞。
教學重點:
用語言描繪自己從古詩中想象到的畫面。
教具準備:
卡片音樂錄音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
師:同學們,你們登過山嗎?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討論
師:今天我們一起隨唐代大詩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門山,感受一下天門山的陡峭。
二、教師范讀古詩
師范讀生閉眼聆聽,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學古詩
1、生自由讀,讀準字音。
2、邊讀邊想:讀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聽互讀。
4、看圖:在圖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畫下來小組交流,教師點撥。
四、指導有感情地誦讀。
1、欣賞古詩錄音。放配樂古詩錄音,師生邊聽邊看掛圖。
2、誰愿意當詩人把《望天門山》讀給我們聽?新 課 標 第 一 網
3、討論:把你從古詩中看到的說給我們聽。
4、指導誦讀。
5、師配樂表演讀。
6、生配樂朗讀。
7、分男女配樂朗讀。
五、布置作業
1、把你從古詩中看到的景色說給家長聽。
2、找一首描寫山的古詩和同學交流。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7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至、孤、帆”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望天門山》,背誦并默寫《望天門山》。
3、能借助關鍵詞語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借助學習本詩,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5、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望天門山》。
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借助關鍵詞語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用自己的話比較準確地說出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課前圍繞旅游進行談話,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并解題
1、用回答以前學過李白的詩篇名稱的談話方法導入課題,并板書課題。
2、解題“天門山”、“望”,“望天門山”
讓學生參看課文注釋并回答,教師指點。(天門山,指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兩山夾江對峙,形如門戶,所以也叫天門山。望,是觀看。望天門山就是詩人觀看天門山所見到的景象。)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讓學生先簡單介紹作者。
2、老師對作者簡介(映示圖片)。
3、寫作背景(映示圖片)。
三、初讀古詩
1、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詩(兩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找兩個同學)
(3)正音,重點關注發音易錯字。
(4)齊讀一遍。
2、讀好詩句的停頓。
(1)讓學生嘗試有節奏地朗讀詩歌。(指名兩名同學朗讀)
(2)根據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停頓問題進行梳理,映示帶停頓標志的詩句。然后范讀讓學生模仿,熟讀古詩。
四、教學生字的寫法
1、映示帶田字格的生字圖片斷楚至孤帆
2、利用課件指導說明這5個生字的寫法。(從結構、筆畫、筆順等方面說明。)
五、把握詩歌大意
1、讓學生默讀古詩,圈畫詩中描寫的景物,同桌交流,結合注釋了解“天門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訂正。
(1)(天門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映示天門山、楚江圖。
3、讓學生用一句話說說詩歌主要寫了什么。
(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中間奔流東去的雄奇景色。)
六、構想畫面,理解詩句
1、教學第一、二詩句。
(1)出示詩句,讓學生邊讀詩句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2)讓學生借助“斷”“開”,等字理解“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意思。
①重點理解“斷”“開”,體會長江水勢的浩蕩。(斷:切斷、截斷。開:劈開、斷開。)
②出示楚江圖片,引導學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條怎樣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詩的意思,然后教師歸納出示。
(浩浩蕩蕩的長江把天門山從中間劈開,一分為二。)
④指導朗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3)聚焦“回”,指導理解“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學生重點理解“回”,想象江水洶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圖片展示景象及詞義,再讓學生歸納詩句意義,后教師訂正。
(回:回旋、回轉。詩意:東流而去的長水經過天門山時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導學生朗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4)指導小結古詩學法(圖片展示):
①結合注釋或查找解釋,理解詩句。
②想象畫面,理解詩句。
2、教學第三、四詩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詩,指導理解“出,來”的意思(出:突出、出現。來:駛來。),讓學生邊讀詩句邊想象畫面,出示畫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兩岸的青山怎樣“出”?
(3)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討論,“當你坐車或騎車行駛在路上的時候,路前方的景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體會詩句中“出”“來”所描繪的情形。
(4)指導朗讀第三、第四句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教師出示歸納詩意。(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一葉孤舟從日邊而來。天門山好像在張開雙臂,歡迎從日邊而來的孤舟,富有情趣。)
(5)體會詩人愉悅的心情和詩歌描繪祖國山河壯美的特點。
七、背誦默寫
1、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出示“水勢浩蕩經過天門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圖片,讓學生為圖片配上合適的詩句。
3、教師投影默寫紙,讓學生觀察每行的方格數,討論古詩書寫的基本格式,在指導學生正確默寫。
八、作業:有感情地背誦《望天門山》,默寫《望天門山》。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斷開
回
出
來
壯美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8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9
教學目標:
1、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2、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他體驗詩人的感情。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呢?
指定學生起來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詩。
2、師: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
學習一首他寫的詩——(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讀詩樂趣。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1)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2)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的!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家聯系課文中的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學生個人讀悟。
(2)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4)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獨立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遵循了“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和“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詩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指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地背。)
設計意圖: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熱愛古詩。
四、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1、練習寫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古詩《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養成天天練、天天寫的好習慣。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相關文章:
《變色龍》的教材分析與理解02-25
《變色龍》的教材分析與理解12-17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02-11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9-04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3-03
關于望天門山的詩意08-01
《望洞庭》的教材解讀12-17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薦]11-01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優秀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