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族民間舞蹈: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漢代學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漢代已經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動中,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或黃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墨龍;每次舞5~9條龍,龍可長達數丈。經過2000多年的創造發展,中國民間龍舞已具相當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藝術),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
主要流派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圖騰,被視為民族的象征。傳說中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4。流傳較為廣泛的有:
1.龍燈
又稱火龍、金龍。用竹篾和綢布扎成龍頭、龍身(3~10節)和龍尾,彩繪龍鱗,每節龍身中都裝有燭燈。起舞時,一人手持彩燈(象征寶珠)在前領舞,其他多人持龍頭、龍身和龍尾下的木柄隨舞,表演“二龍戲珠”、“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慶之夜舞弄,以鑼鼓、嗩吶伴奏,同時施放煙花爆竹,蔚為壯觀熱鬧。
2.草龍
南方農民在夏歷五、六月間,用柳條、青藤、稻草等扎成龍形。龍身上插滿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間場院舞弄,看起來星火點點、香煙繚繞。過去多在鬧蟲災或干旱時的祭祀活動中舞弄,有驅蟲、祈雨之意。此外還有些龍身不相連結的龍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帶的百葉龍,是由幾十盞甚至上百盞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穿插串連而成,大荷花燈作龍頭,蝴蝶燈當龍尾,來回穿梭游走。而江蘇流行一種段龍,龍頭、龍身和龍尾都由紅綢扎成,輕盈優美,多由婦女舞弄,魚貫走出許多隊形,猶如一條彩虹在空中蜿蜒。龍舞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流行最廣的民間舞蹈,世界上華人聚居區也以龍舞來表現社區傳統文化。
道具分類
根據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北方龍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龍舞的傳統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舞龍人數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漢族民間舞蹈:龍舞 】相關文章:
漢族民間舞蹈活動形式07-02
民間舞蹈簡介07-03
中班音樂《龍舞》教案(附反思)03-22
徽州民間舞蹈簡介07-01
民間舞蹈教學論文07-04
民間舞蹈的本質特征07-02
漢族的民間故事07-03
漢族的傳統節日04-19
漢族的傳統節日06-12
惠州春節舞龍舞獅的傳說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