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學法導引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導學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埋沒(mo)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課堂導學
1、“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
2、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3、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課后回顧
這篇文章論述問題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對我國學生不啻是當頭棒喝,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
資料補充
如何找出中心論點:
(1)從定義入手: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點不同于論題。論題是所論述的話題,而論點是明確的判斷,在形式上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不能是疑問句或是一個短語,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業與樂業》一文“敬業與樂業”只是論題,而論點是:“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這是一個明確的判斷。
(2)從位置入手:
議論文中論點的提出,比較常見的情形是在文章的開頭,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間提出,也有的文章標題就是論點。
(3)從論據入手:
看看論據證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話。
【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教學實錄07-04
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18
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設計11-06
二年語文上冊《歡慶》教學設計07-04
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1-29
美術上冊教學設計03-10
初一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07-04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7-21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7-05
高一語文上冊教學設計(通用8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