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藝術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每一部電影都有特定的音樂背景,要知道音樂對于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那么音樂對于電影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歡迎閱讀!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1
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電影的詮釋紐帶,一首好的電影音樂, 對整個影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電影會由多首音樂相襯,以更好的襯托出電影需要表現的內容。
無聲的世界是可怕的,音樂與畫面的捆綁也是自然的。電影能從無聲 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 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 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于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 用。
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 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 式都不能替代的。”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為觀眾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 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 20 分鐘,有人就看不下去 了。
音樂是在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 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 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電影從誕生伊始就沒有離開過音樂,就算再默片時代,也會有現場樂隊根據 情節演奏不同的'樂曲來配合畫面內容的傳遞。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音樂更成為 了電影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無數的電影原聲音樂也留給觀眾極深刻的音響。比 如梅爾·吉普森導演的《勇敢的心》中悲壯的蘇格蘭風笛,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 《泰坦尼克》崔然淚下的弦樂與愛爾蘭哨笛的協奏曲,都成為了永恒的記憶。這 些音樂不僅感染了觀眾,也將影片的內容升華。
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
主要表現在:
①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 人物的歌頌或批判, 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②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 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動人。
③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于畫面的視覺形像出 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 時后于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④引起一定時間、空間、環境的聯想。
⑤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 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2
一、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征),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一種背景氛圍。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這種音樂的作用,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I.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例如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昊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為某個場面營造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莊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
II.渲染時代氣氛
每個時代的樂曲或歌曲,從內容、音調、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樂器都有所不同。電影音樂可以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樂曲或歌曲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同時,也可以運用這種音樂為影片制造背景氣氛,以達到渲染影片時代氣氛的作用。例如,表現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選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種古代的氣氛。如《大浪淘沙》這部敘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4個知識青年所走的不同道路的影片中多次出現《打倒列強》的曲調,是一部表現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生活的影片。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樂旋律等等。這些音樂都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時代特征。
III.渲染地方色彩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的音樂,即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地方色彩來。瞿希賢作曲的影片《紅旗譜》,講的是二三千年代河北淖沱河畔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波瀾壯闊的斗爭。音樂則選用河北戲曲—河北梆子音樂作為素材,突出瑣吶、板胡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族樂器,音樂風格粗獷激昂,表明故事發生地在河北。王云階作曲的影片《林則徐》,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為林則徐“廣州禁煙”標明了地點。至于國外影片,其音樂的地域性也十分明顯。例如我們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國的影片,音樂都有鮮明的各國地域特色。
二、刻畫人物心理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區別于其他藝術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雖然它所表達的思想不像視覺藝術,諸如繪畫、攝影、電影畫面等那樣具體明確,然而它在對人物的情緒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音樂可以通過獨特的方式來體現人的豐富復雜的感情狀態。
音樂最大的長處,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與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電影音樂最擅長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電影借助音樂的主要目的,是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從而促成整部影片與觀眾情感的契合。起到這種作用的音樂,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可以是畫外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歌曲。
I.以畫內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甲午風云》(導演林農,作曲張棣昌)中鄧世昌彈奏琵琶曲《十面埋伏》借以宣泄心中的憤慨這一段,就是電影音樂這類借聲抒情的著名范例。這段激昂悲壯的琵琶古曲,以畫內音樂形式抒發了鄧世昌壯懷激烈的內心情感,表達了他對民族危亡的憂慮以及誓與侵略者決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
II.以畫外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紅高粱》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柜、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后,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柜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瑣吶曲,這段畫外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三、連貫鏡頭
在電影中,音樂有時就像一條錦帶,把一些分散的、跳躍的鏡頭串連起來,這就是音樂的連貫作用。由于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暫的鏡頭都詳細地交待清楚,那要占用很多幅(畫面)。而音樂是不占空間的,音樂把這些表面并無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這是電影音樂獨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例如在國產故事片《鳳凰琴》中“升國旗”一場戲就由10個不同景別的鏡頭組成:其中有全景鏡頭余校長組織學生升旗;有中景鏡頭兩個老師吹口琴、竹笛,余校長拉動旗繩;有中全景鏡頭張英子老師站在學生后面抬頭望國旗;有特寫鏡頭國旗迎風飄揚等等。編導和作曲者在這里使用口琴、竹笛吹奏國歌,使10個不同鏡頭有機串聯起來,設計得非常巧妙、非常真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音樂所起到的連貫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也是很自然的.。
四、發揮情節評論作用
電影音樂發揮的評論作用,即用音樂表達創作者對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觀態度,如歌頌、贊美、同情、控訴、哀悼等等。德國著名電影作曲家漢·艾斯勒曾說“音樂像一個旁觀者對畫面進行評論”。在電影中雖然有時可以采用類似戲劇旁白的畫外音方式進行評論,但這種方式如運用得不好容易產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覺,而用音樂進行評論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音樂在時間的流程中作用于觀眾的聽覺,當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著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事件時,音樂的評論作用可能不一定被觀眾覺察到,但正是這不被覺察的音樂,強化了銀幕的視覺效果,使觀眾受到強烈的感染。
在影片《血戰臺兒莊》(導演楊光遠、翟俊杰,作曲蘇鐵)結束前,我軍在臺兒莊戰役取得全面徹底的勝利,殲滅了大批日軍官兵,也付出了不小的犧牲,此時,有一幕令人肅然起敬的畫面:城墻上滿是犧牲了的我軍官兵的尸體,有的臥伏著,有的倒掛著,但被戰火燒破的我軍戰旗仍高高地矗立在城頭;而城墻下面則遍地都是敵人的尸體,伴隨這肅穆、悲壯的場面,是感人肺腑又親切熟悉的音樂,加弱音器的小號幾次吹奏出《義勇軍進行曲》的主導動機:音樂是站在歌頌的立場,謳歌中國人民不惜犧牲,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大無畏民族精神;是他們在臺兒莊戰役中用自己的血肉擋住了敵人,筑成了新的長城。面對這樣肅穆、悲壯的場面,人們很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這里用的音樂卻勝過千言萬語。正如蘇聯電影音樂理論家切列姆興說的:“音樂繼續著語言的作用并使之更深刻,達到語言所不能達到的緊張性和情緒。
五、深化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例如影片《血戰臺兒莊》揭示的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留村察看》表現的是新時期共產黨員不計較個人得失,帶領貧困山區農民擺脫貧困的光輝思想品格。電影中的各個藝術元素,諸如導演、攝影、表演、美術……都圍繞著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音樂則用音樂這一手段為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在我國的電影音樂中,運用“主題歌”來概括一部影片主題思想的做法,有著優良的傳統。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創作了大量的電影主題歌,如《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新女性》等等。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涌現了許多成功的電影主題歌,如《送戰友》等,這些主題歌與影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
不僅電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電影樂曲同樣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時候多。這種用以表達影片主題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緒或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樂曲,被稱作主題音樂。它是影片音樂的核心,全片音樂發展的基礎。
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用主題音樂對劇情或主要人物進行烘托、渲染,從而達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導演王啟民、孫羽,作曲吳大明)的主題音樂,對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動聽的主題音樂,生動地勾畫了女主人公對事業的追求,對人生的堅定信念,突出了這一代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偉大人格力量。這一音樂主題以弦樂演奏為主,它所產生的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無數觀眾深受感染,從而使它成為中國電影音樂史上的佳作。同時,由于主題音樂的多次重復出現,使全片的音樂更集中統一,同時給觀眾留下的印象也更為深刻。總之,電影音樂是電影藝術的重要表達手段,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是電影藝術語言不可缺少的載體。隨著電影藝術和科技的發展,在導演們和作曲家們的共同努力下,電影音樂的表現手法日益豐富多彩,手段不斷創新,在電影中發揮更加廣泛和多方位的藝術功能。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相關文章: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藝術論文(通用8篇)05-30
音樂欣賞作用03-22
音樂對教學所起的作用04-22
音樂欣賞作用4篇03-22
音樂欣賞作用5篇03-17
音樂欣賞作用(5篇)03-17
關于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03-18
音樂欣賞作用(合集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