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州音樂與潮汕文化的英歌舞的關系分析
根據對近些年來的中國南方地區的歌舞藝術演藝市場的實際生態狀況的調查研究與結果匯總行為的研究分析,我們在實際性的意義層面發現了潮州音樂藝術與潮汕文化流行地區的英歌舞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系,我們深切地感覺到實施潮州音樂與英歌舞之間的關系分析應該具有著比較充分的現實性參考價值,本文將圍繞有關話題展開簡要的嘗試性論述。
一、潮州音樂的基本藝術特點
潮州音樂是中國南方,民間性音樂流派體系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與中國潮汕地區的歷史性文煥傳承脈絡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的一種音樂流派形式,由于之前我們在研究工作中已經意識到了潮州音樂藝術與潮汕地區的英歌舞藝術在表現層面上的相互聯系,所以為了使我們接下來的論述性內容具備更加充分的現實理論依據,我們特別在這里對潮州音樂的藝術特點進行一個簡要的梳理和盤點。
潮州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曾經遭受過福建南音的重要影響,表現在音律行進與發展過程中兩者具有在聲調起伏方面的相似性特征,時至今日,依然有一個流派分支的潮州音樂是在一只古老的福建南音音樂流派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這種發展淵源在一定的歷史層面上體現了潮州音樂文化的古典音樂藝術來源背景。潮州音樂的音律特色是七律音階式,它是基于隋唐時期的五聲音階體式發展而來的七聲音階體式,它的樂譜記錄形式處在潮州地區流行意外還比較廣泛地流行于福建閩南一帶的民間地區。
潮州音樂的樂曲結構模式以及演奏方法有著極為明顯的唐宋古樂的藝術描述性特征特點,值得有關人員的研究與關注。
二、與英歌舞有關的一些基本性的情況介紹
英歌舞是一種融合了舞蹈藝術、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身漢民族的廣場活動性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其表演行為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具有豪邁雄壯、氣氛濃厚熱烈等現場環境特征,英歌舞一般流行于中國南方的福建、廣東等省份,一般情況下由男子演員實施表演行為,有一定程度的歌頌英雄的藝術價值趨向。
這里試以普寧地區的英歌舞作為局里性研究對象,它可以被認作是一種壯美陽剛的展現漢族男性公民的力量品性的群體性舞蹈藝術形式,在這個地域的英歌舞藝術形態實踐樣式中,主要是比較鮮明而生動地描寫了水滸傳故事中的梁山泊英雄好漢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氣概。
在表演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所有的參演演員要描摹獨特的藝術人物形象的臉譜映像,并且要按照梁山泊英雄好漢的形體與性格形象展開藝術人物造型,要求在確有必要的實踐條件下,指令所有的有關的舞蹈表演演員穿著武士服,實施實際是英歌舞藝術表演實踐行為。表演時隊列形態往往變化繁復,有“雙龍出!、“猛虎下山”、“麥穗花”、“田螺圈”等都能動態的圖形樣式,英歌舞的表演過程中演員的實際的動作套式亦具有五花八門的藝術描述學指征,在一般的描述性條件情形下,一般情況之下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態各異、視覺觀感跳蕩起伏的的舞姿動態變化情形,在這樣的現實性普寧英歌舞表演形態境況中,形成了普寧英歌舞特有的韻律性美學指征。
考慮到實際化的潮州音樂與民歌作品,我們也就相應地為普寧地區的英歌舞藝術找到可雄渾剛猛、豪邁粗獷的性格特點,充分地體現了中華南方民族的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特征。
英歌舞的發展歷程與水滸梁山英雄故事有著深厚的密不可分的相互關聯性,英歌舞藝術事業的有關研究與從業人員,為了在英歌舞的實際表演的實踐形態中充分展現水滸英雄故事中的有關人物的英雄性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有相對性地創作了基于潮州地區的基本音樂流派的典型特色的音樂配樂作品,為英歌舞的舞臺實踐的表現效果的較大幅度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基于現實層面意義的助力因素。
具體闡釋之,在現實實踐意義層面上,英歌舞是屬于潮汕文化流行地區的典型性的漢民族群眾性舞蹈表演活動,所以它的配樂選取也就主要地借鑒了潮州地區的一些已有的具有成型的形制狀況的音樂作品,只是在極個別的現實性實踐條件下實施了對有關的音樂配樂作品的有針對的改變與二次創作實施行為。
英歌舞的實際的演出活動的進行流程中,參演的舞蹈演員人數在一般情況下被有關行業的從 業者們 規定為16 -24人,在極少數的個別情形中也有增加至32或36人的情形,在實施梁山英雄聚義的特殊性藝術情節表現實踐的過程中,最多時參演人數可至108人。
但在任何的人員隊伍的形式條件之下,參演的舞蹈演員的實際數量都被約制為偶數,執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現在也有極其特殊的舞臺或者廣場表演實踐流程中指令所有的參演舞蹈演員全部使用短棒的。
主要動作有“洗街”、“藏劍”、“單、雙鏢槍”、“背槌”、“過跨”、“勾腳”等;主要圖形有“雙龍出!薄ⅰ胞溗牖ā、“眼鏡圈”、“田螺圈”等;主要情節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妝賣藝”、“乘機闖府”、“救盧出府”、“英雄會師”、“凱旋歸山”、“歡慶團圓”等。
所有的舞蹈表演動作以及舞蹈演員的人員排列圖形都是從古典時期的練兵和攻城陣法演變而成,具有充分的翻轉善變的特質,在藝術層面上充分表現了梁山泊英雄好漢機智勇敢、替天行道的豪邁氣概。
三、結語
在中華民族的整體性的文化藝術發展的歷史性版圖中,南方地區的潮汕文化給中華文化的整體性發展版圖帶來了比較充分的豐富性推動,本文圍繞著潮州音樂的藝術特征及其對潮汕地區的英歌舞藝術的現實流變展開了簡要的論述和介紹,以供有關領域的讀者朋友之參考。
參考文獻:
[1]柳劍文。英歌舞與花鼓的舞蹈形態學比較---兼辨蕭遙天“英歌源自花鼓”說[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2]張曦。潮州音樂?還是潮汕音樂?[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4)。
[3]余少螢。潮州音樂創作研究[J].音樂創作,2013,(07)。
[4]吳卉連。潮汕、閩南英歌舞述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0)。
【潮州音樂與潮汕文化的英歌舞的關系分析】相關文章:
《非洲歌舞音樂》說課稿07-12
非洲歌舞音樂說課稿07-02
音樂活動《秧歌舞》教學反思06-27
溝通與文化的關系11-23
2015年潮汕冬至文化習俗07-03
我說潮州食文化優秀作文07-04
自我人際關系分析04-29
輕獵與獵頭的關系分析06-11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06-28
良好的考試習慣與成績的關系分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