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計算機系統簡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第二單元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中的第一節,主要對整個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進行簡要介紹,通過本節的學習,揭開計算機的神秘面紗,使學生充分了解計算機的組成和簡單的工作原理,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涉及的電腦知識和術語很多,在整個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在講授這節課時打算用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三個方面:
1. 知識目標:熟悉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基本組成;了解常用的計算機軟件。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情感目標: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使同學們保持高漲的學習興趣,在操作的同時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件介紹
難點:形象地說明硬件和軟件的關系
四、學生特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通過“動手”活動進行學習,需要經常受到鼓勵和肯定。他們在小學接觸過信息技術,已具備一定的電腦知識,但注意力集中時間不是太長,學法指導較為重要。
本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法。
這節課的內容是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知識,因為學生從來沒有看見過主機箱內部都有什么部件,所以對這些部件很感興趣,在這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老師提供的課件圖片,自主學習這部分知識。另外我把學生分成小組,采取搶答、竟賽的方式,激發他們學習興致,也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五、教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講解點撥法”等。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教學中通過向學生展示計算機內部的部件,創設情境,設置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學、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或小組合作,完成任務,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教學中,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前先給學生展示部分計算機部件圖片,例如:主機箱、CPU、內存條。然后問學生:“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一個計算機系統究竟由哪幾部分組成?各自有何作用?相互之間有何關系?”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計算機系統簡介。”
設計意圖:由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入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布置任務、探索新知
1.認識計算機的硬件系統
讓學生根據授課地點自由分組,我設計了相應的自學思考題目打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要求每組由學生推選出組長,由組長來組織本組同學共同協作完成任務,要結合著計算機硬件實物來解答本組相應的自學思考題目。
附問題設計:
(1) 計算機的輸入設備有哪些?
(2) 計算機的輸出設備有哪些? 分別起什么作用?
(3) 主機箱內有哪些部件?計算機的大腦是什么?內存條和硬盤有什么不同?
(4) 一個計算機硬件系統包括哪幾部分?
在這里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了如下的學習的資源:
自制的介紹計算機系統組成的課件圖片——包括主機箱、硬盤、主板、內存條。
2.認識計算機的軟件系統
讓學生仔細看課件中的界面圖。教師提出“該圖的界面上包含了哪些軟件?哪些軟件是應用軟件?你還知道哪些軟件?”小組展開討論,并嘗試將這些軟件按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分類,等小組匯報時選一位同學發表本組的意見。
(三)小組搶答,匯報交流
學生完成任務以后,教師和其他同學對答錯的題目給與糾正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匯報,檢驗并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爭議的問題師生一起進行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點撥總結,拓展創新
本節知識點更多,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我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的總結,并以板書的形式,將所學內容更加清晰、條理化。
學完新知識后,在剩余的時間里,我推薦一些教學資源網站,自由學習,讓那些對電腦知識情有獨鐘的學生得到更大空間的提高,找到展示自己的舞臺。
【《計算機系統簡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設計01-20
計算機教學設計09-01
手繪墻面設計簡介07-02
德國的設計風格簡介06-17
系統的設計說課稿07-11
豬豬戀愛結婚系統與愛情值的探討簡介07-02
淺談計算機三級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07-0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簡介07-03
幾類計算機專業學習簡介07-03
淺談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