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
幼兒的生活經驗是游戲的源泉,他們積累的經驗越多,他們在游戲中所表現出的活動水平就可能更高。案例分析可以更好的對孩子進行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1
幼兒個案分析:坐不住的孩子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況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于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眾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知道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
場景一:
馬上就要進行集體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師開始講述今天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己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己這邊拉近一點,于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老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說什么,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老師,你看明明。”老師終于大聲地對明明說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著的明明被老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著老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接著又說道:“他剛才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說了,你們以后聽好了,從今天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老師厲聲說完這些話后嚴肅地看著全班的孩子。對于老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著自己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子,但隨著老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東張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后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通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并遭到拒絕之后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后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于他律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眾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并拒絕,面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他采取了消極的行為方式予以反擊。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即明明的負面行為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里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集體力量中積極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不幫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后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情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知道該怎么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并且據筆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為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于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現在明明所在幼兒園里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與小學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考慮到孩子對小學環境的適應問題,為孩子順利地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集體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小學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說,都要去適應。
2。幫助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于明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并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說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為年幼的孩子有時并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說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說,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現在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說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于明明時常因為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老師上完課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須要認真聽講。在這里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為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意義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復提醒,不能因為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合適的機會,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向孩子解釋是自己太生氣才會這么說,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不理睬明明,應該想辦法幫助他才對。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于將集體力量用到積極的方面,可以鼓勵孩子們幫助明明取得進步,讓大家一起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并幫助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集體所同化。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2
觀察目的:如何有效地對內向幼兒進行鼓勵、欣賞教育。
背景記錄
聰聰是個平時不愛說話、不惹事的小男孩,自理能力較差,剪刀、畫畫等更是他的弱項,他總喜歡呆在老師不注意的地方,他也不太喜歡和大家交流,有時會自言自語。晨間鍛煉、做操時,總會發現他的一些動作不太協調,即使教師進行了個別指導,他的進步也不大。一次,在早晨科學區活動時,發現他一個人很快就把數物配對的練習正確完成了,讓我感到很意外。接下來的日子里,我繼續觀察,發現他對于數學掌握的比較好,基本都能獨立完成練習。
分析與評價
該幼兒從不愛積極表現自己,只是安靜的管好自己,遵守常規。對于教師提出的建議,他也只是安靜的接受,不置可否,所以教師往往會忽視這個慢半拍的孩子。但是意外的發現,使我一下子醒悟了,這個孩子也有聰明的`一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
措施及效果
我及時把他的練習展現給大家看,并當眾表揚了他,獎勵了五角星,他的臉蛋洋溢著無比的自豪和快樂。在以后的科數活動中,即使他不舉手,我也會請他單獨回答問題,果然他的表現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這些肯定無形中增強了他的自信心。而我也會利用單獨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在其它方面加強練習,并通過家校聯系告知家長孩子的進步,以及提出努力的方向,他的家人也很配合,在家培養孩子對畫畫、剪紙的興趣。現在,他在其他活動中都會積極地動腦發言,而我也發現他還是個視野較開闊的孩子。他還會主動告訴我,在家里一直有進行畫畫、手工活動等。在班級里,他的身影逐漸活躍起來,周邊交流的朋友也逐漸多起來了,我們共同期待著他的健康成長。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3
觀察地點:
中一班午睡室
觀察時間:
每次午睡時間
觀察記錄:
第一次與晨晨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了解中發現她非常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天的午睡來說吧,她總是那個唯一一直睡不著的孩子。針對晨晨這種情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觀察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尋著聲音找過去,原來晨晨還沒睡著。
觀察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接著就聽到帶著哭腔的告狀聲:“晨晨掐我!”原來又是晨晨在睡不著的時候惹事了。
觀察分析:
晨晨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里時間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睡不著。和她家長聯系,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形成良好睡眠習慣。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晨晨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著,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助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后就在床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游戲,如看書。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間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最好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為此,我和家長聯系,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4
案例分析: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健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開學至今,我發現有一部分幼兒存在一定的壞習慣:有的喜歡拉扯衣服,有的'喜歡摳鼻子,有的喜歡把小手放進褲衩中……對于這些幼兒來說,形成這樣的壞習慣,對以后的成長自然存在一定的影響。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出現種種小動作,常常在不經意間將小動作表現了出來。
在與媽媽依依不舍的分離后,帥帥小朋友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午睡時,發現帥帥小手拿著被角放在嘴巴里,我便示意讓他拿出來,并且讓他睡覺。接連好幾天每天都是一樣下,這點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與其家長的溝通中發現,該幼兒在家中就喜歡小手去拿被角放在嘴巴里不肯拿出來,家長也時常勸說但不見效果。
我們都知道,中班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逐步增強,很多壞習慣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慢慢改正,因此作為家長、老師更應該在此時,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改掉不良的壞習慣。
采取措施:
經過一個月的觀察,只要他睡覺時將用手拿被角放進嘴巴里,我便目不轉睛地看著他,他便會把被角從嘴巴里拿出來,逐漸領會到我的意思。因此:
首先,作為家長,在家時要時刻注意孩子的這一小動作,睡覺時不時地叮囑他不要把被角放進嘴巴里,在必要時打他的手背,讓他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
其次,作為老師在繼續注意他的同時,教育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個人的衛生,做個講衛生的好寶寶。適當地跟他溝通,給他講講有關其他小朋友咬被交的故事,讓他有個學習的榜樣,逐漸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最后,家園互交流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每天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多交流一下,看看怎樣更能幫助幼兒改變他的這一習慣,或利用QQ群、電話等形式進行溝通。
讓幼兒養成一個好習慣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更要仔細觀察每個幼兒的成長,記錄他們的一言一行,讓他們在成長中留下美好的記憶,甜美的笑容,健康的體魄。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個案分析11-02
中班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10-12
中班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05-26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幼兒個案記錄與分析07-07
中班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精選6篇)06-05
幼兒園大班個案分析12-14
幼兒園大班的個案分析12-13
大班個案分析10-01
小班個案分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