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牧《山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想】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郎朗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你喜歡讀古詩,背古詩嗎?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詩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詩,四季皆入畫,你能從你了解的古詩中找出描寫四季的詩來背一背嗎?(師根據學生背誦情況及時鼓勵,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
2.(多媒體出示: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同學們,說說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畫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山行》,從詩中去領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釋題:在山上行走。
5.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教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2)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3)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4)斜:傾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6)坐:因為。愛:真愛,留戀。
(7)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8)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4.結合畫面,討論交流疑難字詞。
三、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郎朗上口為止。
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師生合作,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三)小組交流,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獨立學習,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感情朗讀,學會背誦。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
五、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
六、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山行》教學設計06-22
山行教學設計12-23
《山行》教學設計04-28
山行課文教學設計07-04
古詩《山行》優秀教學設計07-03
古詩山行的教學設計教案07-02
山行教學設計15篇01-10
山行教學設計(15篇)01-10
小學古詩《山行》教學設計07-02
《山行》教學設計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