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文化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文化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文化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世界古代文化在科技、文化、戲劇、建筑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歸納本課知識,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的興趣,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去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阿基米德及主要貢獻、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教學難點:掌握世界古代東西方建筑的主要特點。
三、教學策略
1.“預習導案—自主探究—自主歸納—小結提升—即時鞏固”的教學法。
2.讓學生動手搜集資料,探究學習,在動手、動口的過程中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預習導案
知識點一:杰出的科學家
1.“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不要動我的圓!”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是哪里人?做出了哪些貢獻?
2.古代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誰?
知識點二:文學與戲劇
1.本課在文學與戲劇方面介紹了哪幾部名著?它們各屬于哪個古代文明?
2.你能說出下列著作各自記載了哪些生動的外國故事嗎?
3.你知道哪幾位古代希臘著名戲劇家及其作品呢?(可自主搜集資料。)
知識點三:著名建筑
1.麥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哪個國家?屬于哪個宗教的建筑?禁止什么?規定什么?
2.巴黎圣母院位于今天哪個國家?屬于哪個宗教的建筑?
3.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具有哪些相同點?
五、教學設計
(一)問題導入,增加興趣
“撬動整個地球”的人是誰?古代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誰?
這位大科學家,名叫阿基米德,他有哪些科學成就呢?讓我們走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揭曉答案。
意圖:通過問題導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展示預習成果
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每小組派代表搶答問題,本小組學生可以對本小組所展示的預習成果進行補充,其他小組學生可以進行糾錯,教師對各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點評,給予得分。
意圖:通過展示交流,一是掌握學生預習狀況,利于教師把握學情,及時對點撥內容及策略進行調整;二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形成“比學趕超”的求知氛圍。
(三)小組探究,提升能力。
1.《杰出的科學家》
多媒體出示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學習小組派代表搶答。)
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里面摻有銀子,便請阿基米德鑒定一下。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質量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阿基米德高興得跳起來,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將這一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的減輕的重量,等于排去液體的.重量,總結在他的名著《論浮體》中,后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于世。《論浮體》更是古代第一部流體靜力學著作,是第一次將數學用于流體靜力學,阿基米德亦因此被尊為流體靜力學的創始人。
(1)材料中阿基米德是哪國人?他有哪些科學成就?
(2)他有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教師點撥:材料敘述了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過程,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即可此題。
標準答案:(1)希臘人。發現杠桿定律、浮力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2)愛好思考、專心探索、獻身科學、忠于祖國。
2.《文學與戲劇》
每個學習小組選擇教材中提及的,自己喜歡的作品來介紹。合作探究,每小組派代表展示合作學習成果,老師適時點評,點撥。
如介紹《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臘神話傳說,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人跟命運的沖突。是古希臘悲劇的典范作品,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好書。書中主要描述了俄狄浦斯是希臘底比斯城的王子,出生時被預言將殺父娶母,他的父母因此拋棄了他。后來他被鄰邦國王收養,成年后,他得知了自己注定的命運,為了逃避厄運而離家出走。在前往底比斯的途中,與一位實際上是他生父的老人發生爭執并失手打死了他。隨后,他為底比斯民眾除掉了獅身人面怪獸,底比斯人感其恩德,擁立他為王,并按當地風俗,讓他娶了先王的寡妻,實為其母。就這樣,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殺父娶母之罪。當他最終獲悉了真相后,悲憤欲狂,刺殺了自己的雙眼,并自愿承受流放之罰。《俄狄浦斯王》不僅在藝術上給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經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闡發,更引申出了一個新名詞──俄狄浦斯情結。
教師點撥:結合語文知識,把文學鑒賞和歷史分析相結合。
3.《著名建筑》
多媒體展示圖片資料,學生搶答問題。
(1)圖1和圖2分別是什么建筑?
(2)這兩個著名建筑的突出特點和重要的相同點是什么呢?
教師點撥:通過對課本內容閱讀和觀察進行比較歸納,即可得出結論。
標準答案:(1)圖1為麥加大清真寺, 圖2是巴黎圣母院。(2)其突出的特點:建筑原料以石頭為主,形狀“大而高”,還配以精美的雕刻等。它們重要的相同點則都是宗教圣地。
意圖:課內探究題的設計要聚焦教學重點、難點、疑點,第一題抓住本課重點,后兩題不僅抓住了本課的重點,還抓住本課難點,力求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兩種建筑,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去探究兩種建筑的突出特點和重要的相同點。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識,更是促進學生關注社會。
(四)自主歸納
意圖:讓本節課細碎的知識系統化,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記憶方法,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的理想效果。
(五)小結提升
本課介紹了古代的科技與思想文化的一些基本情況。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同學們課下應多閱讀一些相關書籍,或者上網查閱一些相關資料,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六)隨堂小練
1.關于阿基米德表述不正確的是
a.他是古希臘人
b.他發現了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
c.他發明了螺旋式水車,可用來排水或灌溉
d.他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學科體系
2.關于《荷馬史詩》敘述不正確的一項
a.是希臘最早的一部史詩
b.包括《伊利亞特》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兩部分
c.相傳由盲詩人荷馬所作
d.《荷馬史詩》生動地表現了古代希臘英雄的事跡,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
3.以發源地來看,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亞非文明的不同之處是
a.以海洋為中心 b.在大河流域 c.遠離海洋 d.以大陸為中心
參考答案:
1.d 2.b 3.a
古代文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 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 通過思考和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能力。
教學重點: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
一、導課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遠至日本,近至我們生活的細枝末節,無不彰顯著中國古代文化魅力,這節課我將和大家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的紀年紀時和姓名字號。
二、紀年紀時
(一)、古代紀年方法
1、天干地支紀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如甲午戰爭,辛丑條約等。
練習鞏固:20xx然后就戊子年,20xx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號紀年法
自漢武帝開始,每個帝王登基,都為自己擬定一個富有一定寓義的年號,每個年號后再配上序數就成了一種紀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開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號大多孕含著吉祥之意,寄托了振興國運,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興旺之意,再如“光緒”有光明永緒之愿。
(二)、古代紀月的方法
1、序數紀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則四月花。 《采草藥》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每個地支之前加上一個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種紀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農歷十一月)——杜甫《草堂紀事詩》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農歷十月) ——庾信《哀江南賦》
3、時令紀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個月,每季的三個月按順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將一年的十二個月清楚的區別開。如: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農歷十月)
(三)、古代紀日法
1、序數紀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墻 歸有光《項脊軒志》
2、天干地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記》
3、月相紀日法。根據月亮的形狀,對每月某些較特殊的日子進行稱謂。如:朔(農歷每月初一)、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胐(農歷每月初三)、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四)、紀時法
今天我們要想知道幾點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這是科技給了我們方便,古代特別是秦漢以前,無表,但人們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們也有自己的“計時器”,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計時器”都有哪些?
1、 天色紀時法,即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對應現在兩個小時,具體如下: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 五更報鼓紀時法,我國古代將一夜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孔雀東南飛》
通過對“紀年紀日”的梳理與探究,有利于我們更準確,更深入的閱讀文言文。
三、姓名字號
今天,我們要稱呼一個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對一個人的稱謂卻有許多講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稱謂。
(一)、稱謂名稱。
1、直呼姓名
2、稱字
3、稱號
4、稱謚號
5、稱書齋名
6、稱官名或官地
7、謙稱
8、敬稱
9、賤稱
(二)、姓名
名,一般是嬰兒出生幾個月,由父親,或長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與名結合起來就是對一個人身份的確定。但古人特別是讀書人或有威望有影響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禮貌的行為。但在下面幾種情況下,則可直呼其名:
①給某人作傳時,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傳》
②自稱時,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③表示對某人輕視或蔑視時。
(三)、字
1、字的來歷。字是一個人行成人禮后,由父親或長者給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歲行冠禮,女子一般在15歲行笄禮。成人后,稱字是對平輩或尊輩的禮貌和尊敬。
2、字與名間的關系。字是名的解釋或補充,對名有表述和闡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與“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四)、號
1、自號,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輩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擬定的,號可謂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現。如六一居士歐陽修,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謚號。古代帝王、卿大夫、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前的事跡行為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以褒善貶惡,這個稱號就是“謚”或“謚號”。如陶淵明的謚號為靖節先生,林則徐的謚號為林文忠公,秦檜的謚號為繆丑等。
3、綽號。綽號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一個人和刻畫和形容。如春秋時的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皮贖回并擔任丞相,時人就稱他五羖大夫。將綽號這種藝術發揮到極致的當是施耐庵,《水滸傳》180人人人有一個響亮的綽號,這些綽號形象而準確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長和生理特點。
(五)、稱齋名。根據某人的書房名稱呼某人。如聊齋先生蒲松齡,惜抱軒先生姚鼐,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等。
四、作業
1、通過搜集資料,了解謙稱、敬稱和賤稱,并舉出相應的例子。
2、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稱謂“諱稱”,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其表現及原因。
3、反觀現代,你認為直呼父母名字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文明的墮落,寫一段能表明你觀點的文字。
五、總結
通過對古人稱呼的探究,我們明白了,字號等稱呼或寄托了親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顯了崇高的靈魂,或抨擊了丑惡的行徑,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時也為我們閱讀文言文掃除了一些障礙。
【古代文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07-20
語文古代文化常識04-06
古代文化常識之人的稱謂02-24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07-04
火焰中的文化教學設計04-20
《胡同文化》教學設計07-28
《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03-22
傳統文化教學設計06-10
《蓮文化的魅力》教學設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