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學設計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核酸的種類。
②簡述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②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觀察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課后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這次課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務指向不明確,任務要具體細化。如,比較DNA與RNA在化學組成上的異同,任務太大,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改為填空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其結構和化學組成進行比較。
②教學主線不清晰,順序凌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想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DNA和RNA在結構上的.不同,再細化到局部,從而實現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來理解知識點。從教學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學設計不科學,不符合認知規律,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從核酸的基本組成元素出發,由元素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連,再形成核酸,層層推進,逐漸深化知識,在教學中不斷實踐課程標準的要求。
2、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課,可以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辨析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對學生不太放心,很怕學生達不成任務,我在本次中講得比較多,剝奪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強化學生活動,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②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記憶。在教學中應適當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本次課學生需要記憶2種核酸,2種五碳糖,5種堿基,8種核苷酸的中文名稱。
③對學生見解的反思。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對五種堿基的記憶的時候,有學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兩條輸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鴿子,而鴿子屬于鳥類,所以G代表鳥嘌呤。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2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2)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2)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
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參與討論活動,培養自主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2)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2、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問
題探究
(1)播放視頻:忙碌的車間
提出問題: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樣工作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觀看視頻
結合生活經驗,觀察插圖,展開討論。
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細胞器的分工
(1)利用PPT引導學生觀察各細胞器的結構
(2)指導學生自學
思考內容:
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嗎?
(3)引導學生觀察線粒體并提問:線粒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膜有什么特點?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結構和功能是怎么樣相適應的?為什么成人的心肌細胞的線粒體數量比腹肌細胞的多?
(4)引導學生觀察葉綠體并提問:葉綠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膜有什么特點?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結構和功能是怎么樣相適應的'?葉綠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嗎?
(5)PPT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照片,提問: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們有什么功能?
(6)分別播放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簡要介紹其他細胞器。
觀看動畫,說出答案。
學生進行閱讀、思考;
學生觀看動畫和幻燈片、結合課本內容自由回答有關線粒體的問題;
學生觀看動畫和幻燈片、結合課本內容回答有關葉綠體的問題;
學生觀看幻燈片、結合課本內容回答有關其他細胞器的問題
通過對比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在觀察動畫的基礎上,經過自學,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有利激發學習的興趣。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觀看、比較、討論,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細胞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及其功能。
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
總結歸納
通過投影,出示設計的達標表格(詳見導學案),引導學生完成。
應用該表格進行小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描述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簡要說說其他細胞器和細胞質基質。
完成表格。通過完成表格,歸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器之間的分工
1、線粒體——有氧呼吸
2、葉綠體——光合作用
3、內質網——“加工”
4、高爾基體——“運輸”
5、核糖體——合成蛋白質
6、溶酶體——“消化”
7、液泡——調節
8、中心體——有絲分裂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3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么,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于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于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于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后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
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么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討論,最后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于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于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著重介紹細胞膜的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本章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靈活運用教科書這一載體,在完成課程標準任務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因此,為了適應教學實際,本章可以與第3章細胞膜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們探究事物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細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認識,引申出對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究。本課時將跨膜運輸的實例和跨膜運輸的方式合為一節,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而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將在下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1.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3.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4.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三、教學策略
本設計遵循的新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
本節課堅持“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借助多媒體動畫,把有關滲透作用、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等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生物小組課前完成滲透作用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實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本節課依據“自主學習”的原則,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線,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歸納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質壁分離的條件、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區別等,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交流中相互啟迪,獲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學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發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較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學實施程序
教學程序圖如下:
[生活常識引入新課]
你吃比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連續嗑帶鹽的瓜子時,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餡時,常常放一些鹽,過一段時間后就可見有水分滲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后會變硬挺。
[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用白菜做餡時水分從哪里來?為什么會有水分滲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為什么會變硬挺?水分是如何進出細胞的?
教師點撥,突破“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一難點。
展示滲透實驗裝置,由課外小組的同學介紹他們的探究實驗結果:
1.水分子為什么能夠擴散?
(學生匯報自己的結論,教師展示相關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2.滲透作用發生的必需條件是什么?(學生匯報自己的結論)
[具體實例發現問題]
出示紅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圖片,結合開題所留的生活常識的思考,通過類比,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與滲透作用相同嗎?什么情況下失水?細胞內有半透膜嗎?
[分組探究]
小組討論,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從問題的提出、作出假設、實驗設計、實驗預期、結果分析、成果交流六個方面對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點撥、指導。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以洋蔥(用紫色部分)、菠菜葉、玫瑰花瓣等做實驗材料,用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鹽酸、KNO3溶液等作為試劑做有關滲透作用的探究實驗,目的是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師出示成熟植物細胞圖,提出原生質層的概念,小組間根據探究實驗的結果和結論相互交流,教師點撥,得出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等結論。
教師出示有關細胞選擇性吸收離子的數據資料,引導學生發現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對同一離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對不同離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結論: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識和技能鑒別兩種蔗糖溶液濃度的大小?用質量濃度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別做前面的'探究實驗會有什么不同的結果?你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出發生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的條件。
[問題探討]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進出細胞膜,蛋白質可以嗎?
2.水分通過什么方式進出細胞?離子和蛋白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嗎?
3.你還能提出有關物質出入細胞的其他問題嗎?
[分組探究]
教師展示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的Flash動畫,學生仔細觀察討論,自學。
[成果交流,教師點撥]
讓學生列表比較三種物質運輸方式的異同。
[分析圖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坐標曲線圖,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理解每條曲線所表示的運輸方式。
[復習小結,構建體系]
即板書設計,見下圖。
五、教學反思
1.本節內容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一種“指導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探究實驗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細致地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和疑惑,再對自己何時參與指導、如何進行指導作出決策。
2.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合理設計,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任務重而課時有限的矛盾。
3.本節課設計了較多的學生探究活動,時間和效果較難把握。如條件允許用連堂的兩個課時來完成效果更好。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08-30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02-28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04-25
生物教學設計01-28
生物教學設計08-31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8篇04-23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8篇)05-05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9篇02-28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6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