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1
這本書無法讓人更懂設計,它為你武裝設計的思維,并要求你不斷迭代關于設計的觀念。
一、原研哉作為一名設計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為無印良品咨詢委員會的一員,構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呈現出的形態。極簡主義/簡約在無印良品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為簡潔和樸素,因為簡化工序會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義在于提供了“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提案”,從而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夠成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導的“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對它的發揚光大。
這一理念除了指導產品開發,在向受眾直接表達的平面廣告上也產生了經典的呈現。
《地平線》系列取景于“烏猶尼”鹽湖和“馬魯哈”草原,意在通過一條完美的地平線表達“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拍攝這個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線將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為獨立設計師也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
二、《設計中的設計》對我曾經工作的啟示
設計不是做加法。
設計,讓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濃墨重彩”。是一種加在原材料上的改變它的想法,也是一種加在物與物之間的結構,或者賦予色值。這本書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本質——先“深入”地理解,再“淺淺”地表達;它不應該被注意到,因為最完美的設計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整體。
在達到這個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水墨畫里的詞匯。當把“留白”作為“設計”的理念提出,產生了奇妙的對比。
在無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設計理念最生動體現,“扳指”狀的`牙刷托完全脫離傳統牙刷杯的規制。
它意味著終極的指向。
從新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區隔、產品的定位是它的原點,它的配方、它的包裝設計是隨之而生的產物,就如雞和蛋。這一整套的動作能夠稱之為設計。當人們談論設計之時,是從微觀的角度把它具象成為了一幅圖或者一個視覺作品。
這個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產品“致粹”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練習,它的視覺體系出發點不是理性的說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它共情的對象是和虎媽相對的另一類新手媽媽,她們不為自己的孩子預設既定的角色,而是通過陪伴,來發掘并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而落到“奶粉”這樣嚴謹的產品,它的產品支撐點在于改變營養元素的結構,激發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視覺設計上,如何把產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訴求無聲地聯系起來?首先找到了一個比喻——鉆石,鉆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結構使它們有天和地的區別。
在包裝的設計上,將鉆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為設計的元素,或者可理解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現高端、可靠、堅實,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設計中的設計》
時隔多年,在現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這本書里樸素的話語依舊會隨之浮現。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2
坦白的說,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并不知道設計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設計中的設計》這一本書,想從中獲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帶著問題,我就開始了我的“發現之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干凈,雖然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不過卻散發著神秘感。這本書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目錄的前面是三位設計界的大師:李 埃德爾庫特、前田約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對作者原研哉的評價以及對《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體會,這使我在沒有閱讀之前就明白,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許我對設計這個詞的意思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這是原研哉在書的最前面說的一句話,在前言部分,我終于找到了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理解一個東西不是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這個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讓它變得不知,并激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所以當作者用語言去表達他心目中的設計的'時候,他就是將他心中原有的設計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從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認識設計,這也是一種設計行為。這句話也同樣是在告訴我們,設計任何東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實規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規律,重新去認識它,理解它,這樣才會真正的設計出好的作品。
書中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原研哉通過一些工業設計產品的圖片,加上他的解說,使其表達出一些工業設計創新、造福于人類帶給人類便捷、的地方。
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原研哉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覺,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存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范疇,使其在設計的領域中邁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說過:“像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于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所以對于設計,對于一個未來可能成為設計師的我們,一定要在創造的同時,發現其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會發掘物質其本身的價值。
那到底什么是設計呢?我認為,設計不光是一種學問,他是一種體現物品本身價值的必需品,一個好的工業設計產品,可以為企業創收,但卻不能丟掉產品本身的特征。就像無印良品一樣,雖然外觀并沒有那么特別,而且顏色也沒有那么鮮艷,但是設計師卻用了最樸實的手法將其表達出來,既環保,又可以高度表現出他的功能所在,這也就是設計的最高境界了。
我會追尋著原研哉老先生的腳步,去學習,去體會,去實現我的設計之夢。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3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為畢業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么久,突然發現 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 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為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么?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為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萬象,意蘊復雜。 對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并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通過創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么”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展前景,二戰后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并且對質量的追求為規模化、量化的生產提供了品質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為,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于 反思什么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將 現代主義的感覺浸潤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 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意。試著通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里? 設計已經深深的扎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為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什么才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么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回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于好用,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品。
正如原研哉寫在最后:“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不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對
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4
曾經看過一本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后來在圖書館看見一本叫《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書,書的容量較之前者多了兩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節,書名由design of design變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編排此書時思想上的波動。原研哉是為平面設計大師,卻對我們已然習慣了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做了大量再設計課題,書中收錄了他策劃的再設計的很多精彩作品展,當然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人類自古以來積累起來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產品是多么的“錯”,他的研究告訴了熱愛設計的人們不要被束縛于日常生活的高墻中,“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則更是一種創造。”他想傳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設計思想。
夏日炎炎,讀這本從封面到內頁都是純白的書讓人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涼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是舊內容,坂茂的方形衛生紙筒,佐藤雅彥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到處手抖充斥著設計,地板,書籍,燈具,啤酒瓶。這些的確都是設計的產物,將這些東西陌生化,再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
Haptic——無感的覺醒,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個策劃中原研哉要求設計師們不許畫草圖直接受“觸覺”來激發出物體。Haptic的展覽中有兩個作品我十分喜歡,深澤直人——果汁的肌膚,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頓覺內心一陣清涼,甚至一個荒唐的理念從腦海中飄過:要是能進他的設計公司做設計跟大師一起做設計這輩子就完滿了,好好練口語吧!如同作者所寫,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讓人看到后會有從盒子口撕開紙盒大口喝的沖動,因為那里有一處香蕉蒂的設計,這樣就會聯想到撕開香蕉的動作,于是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撕開紙盒,我的感觸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設計師的陷阱里,這就是他的設計哲學“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處理的和真實的草莓完全一樣,有讓人想伸手觸摸的沖動,仿佛盒蓋未啟草莓的香甜已經撲面而來,可恨那只是張圖片。夏天光著腳丫漫步是我們這代人童年的回憶,當我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追求奢華品質的皮鞋不惜把腳磨的傷痕累累時,是否還記得當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觸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歡,因為直到現在無論春夏秋冬不在特別的公共場合我都有赤腳的習慣,作品在傳統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樹林葉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一樣,這樣的鞋子穿在腳上未必舒服,這樣的設計向人們傳達的是釋放腳底的自由,釋放設計師內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展,親眼看見大師作品感覺心潮澎湃,白菜葉的果盤、深澤直人的果汁的肌膚,senseware的水滴設計,去無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圓地方的CD盒,才發現原來開關和電源是連到一起的,拉下電源線CD盒啟動,和想象中不一樣的開啟方式,帶來別樣的觸感,試想這樣一個CD盒,如果掛在家里玄關換鞋的地方的墻壁上,走進家門順手一拉音樂響起,是多么愜意的享受。良品的店里真的有很多設計巧妙的小東西,抽拉試的煙灰盒課放在汽車里使用,還有一把圓規與尺子二和一的產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去實現的東西,什么時候在國內也可以有這樣一種類型的店子,可以在擺放《設計中的設計(全本)》從人的五感方面談論了設計的意圖,更多的是從人的本源出發來考慮設計,原先生的思想對我以后的設計會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5
《設計中的設計》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設計師,因為你設計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設計是從生活中發現新問題的行為,額環鏡是由具體生活的人構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為有技術與設計的存在。設計的應用很廣泛,也可以說成包羅萬象,它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物體,與大自然;人類息息相關設計師們所說的設計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從一個很小的細節可以體現一個很完美的設計,當然也離不開設計師的才能。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設計,我們的物質享受更離不開設計。
設計是一個很抽象的詞,但當設計師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有時甚至會擦肩而過,看你有沒有發現而已,設計也如此。設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來源。總的來說經濟、政治、文化都離不開設計。比如說;商品是市場的主體,是消費欲望的集合體,無論設計什么都要適合消費者更能實現具有引導性的設計,作者還從國家的品牌來解析這個設計。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形式不一樣、經濟、文化都白一樣,所以設計出來的東西也要人們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說的環保,這是當今世界最關注的問題,需要我們慎重的考慮,其實環境也是設計中的一個環節,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設計師不但要對社會的敏感度,而且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設計也不能因為技術的發展而陷入停滯。因為時代在發展,我們要真正認識到設計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發揮了什么技能,以及產生的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所要知道的。
但我對設計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但看完這本書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設計真的很廣泛,而且設計出來的商品都要符合時代的進化,這些都是為了我們能擁有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更好地觀察世界之美,同時我們要真正了解到設計的涵義,設計為了什么?怎么樣設計?這些都是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作者之所以一步步邁向設計中心,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設計師,這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學好設計。
成語腳踏實地:腳踏實地[jiǎo tà shí dì],意指比喻做事切實穩健。語出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八》。[源]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八》康節有〈安樂窩中詩〉云:“半記不記夢覺後,似愁無愁情倦時。擁衾側臥未欲起,簾外落花撩亂飛。”公愛之,請書紙簾上,字畫奇古,某家世寶之。公與康節唱酬甚多,具載《擊壤集》。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公深以為知言。至康節捐館,公作挽詩二章,其一曰:“慕德聞風久,論交傾蓋新。何須半面舊,不待一言親。講道切磋直,忘懷笑語真。重言蒙跖實,佩服敢書紳。”記康節之言也。康節又曰:“君實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節之故,遇其孤伯溫甚厚。[典故]司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學家。宋英宗時,他與范祖禹、劉攽、劉恕等人奉命編撰《資治通監》,由他主編。編寫這部史書時,司馬光每天凌晨就開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絲毫不敢懈怠。為了怕睡得太久,耽誤了工作,還特地制作了一個“警枕”,好讓自己睡得不安穩而警醒。而司馬光對於書稿的要求更是嚴格,他先廣泛的收集資料,然後串連、剪裁,加以潤色,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時只剩下八十卷,可見其要求之精簡。等到編成後,全書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寫好,一筆不茍。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贊賞。宋神宗更為這本史書取名為《資治通監》,表示這部史書能作為歷代治亂興亡的借鏡。司馬光做事認真勤懇的態度,可以從這兒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馬光問他的好友邵雍,說:“你認為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正是對於司馬光最貼切的贊美。後來“腳踏實地”被用來比喻做事切實穩健。
成語治亂興亡:安定、禍亂、振興、滅亡。指國運的各種情況。如:《呂氏春秋·察微》:“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又如: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宋·歐陽修《朋黨論》)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6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山東人民出版社――白底黑字的封面,除了必要信息沒有羅列任何東西,更沒有任何裝飾物出現。不知道作者想要通過封面向讀者傳達什么訊息,但我的感覺就是,書中一字值千金,看到他靜靜的躺在桌面或立在書架上時,迫不及待的打開它,拜讀。顯然此書的封面設計是很成功的。 由于很喜歡這種簡約、大氣的設計風格,所以在進入主題前,不禁要對《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封面大加贊賞一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設計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整本書讀下來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受益匪淺。作者的許多觀點和設計觀念頗為受用,不過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并非學習到多少先進理念,而是從打開書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結束,被作者的文字所引發的大量思考,腦海中那些源源不斷跳出的“?”著實引發了一場風暴! “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托著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 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 這本書要告訴我什么? 為什么在還沒有閱讀其內容的現在,卻因為作者的一段話語產生了收獲海量知識的喜悅? 什么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幾百字的自序后,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貌似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現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于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現實的打壓、誘惑后,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舍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
我們穿梭在校園中,忙于攻讀我們的設計學士學位,填鴨似地學習著社會認為我們需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五花八門的課程,走馬燈一樣的變換著……到如今卻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拋在了腦后! 原研哉在書中講到了設計的過去,講到了設計與生活,講到了設計師與其所處的時代,講到設計與當前瞬息萬變的世界,講到了設計所引導的消費觀念以及設計的未來等等,所有這些細枝末節間,不僅能看出作者豐富的'積累和經驗,更尤為可貴的是對待設計的態度和責任心。
很遺憾也讓我覺得很慚愧的是,我既沒有潛心研讀過前人的足跡,積累豐厚的能量。也沒能深深融入所處的時代,學習如何設計符合時代的優秀設計,更不用談把握未來的脈搏了。 學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將書名定為“設計中的設計”,想必是想告訴每一位讀者書中的字句均是經過反復提煉的,是原研哉設計觀念的精華所在。是歷經無數理論積累和數十年實踐才得到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領悟“設計中的設計”,設計出“設計中的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7
《設計中的設計》是一本關于設計思維和創新的經典書籍。讀完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了設計的本質,也學到了許多關于設計的知識和技巧。
在書中,作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設計的概念和意義,包括設計的歷史、哲學、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同時,他還提出了一些有關設計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例如創新思維、用戶體驗、用戶中心設計、故事板等等。這些方法和思維方式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創造出更優秀的產品和服務。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素質和技能,例如觀察力、溝通能力、創造力、團隊協作等等。這些素質和技能不僅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地完成設計工作,也可以讓他們在職場上更加出色和成功。
總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設計指南,無論你是設計師還是非專業人士,都可以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在讀完這本書后,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設計的`本質,并且能夠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平面設計中的版式設計07-14
平面設計中的字體設計07-03
設計師必讀書籍:設計中的設計07-14
平面設計中的字體元素設計07-03
廣告設計中設計方法的運用07-02
設計中的色彩搭配07-14
色彩在設計中的運用07-14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03-11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11-07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