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稿《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和美語文”,是在借鑒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礎上所追求的語文教育思想,旨在克服小學語文教育(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諸多的極化現象,“以兩極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賞之美。”構建兩極融通之和的小學語文綠色的“生態”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賞的“和美”課堂。
而沈老師執教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意在達到“形神融通”的和諧狀態。這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雖在描寫兩棵香樟樹,實則寫宋慶齡身上的那種“香樟樹”精神。而沈老師便抓住了香樟樹的“香”,使整篇課文達到了形神融通。這“香”雖是樟樹“形”的一部分,又是樟樹的“神”之所在,更是宋慶齡的“神”之所在,整堂課結構互相融通,首尾呼應,特別是以關聯詞為突破口,并且能巧妙運用,讓學生在習文、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樟樹的形象美,進而用自己的語言去創造樟樹的精神美,再而遷移至宋慶齡的精神美。
一、繪樟樹之形。
沈老師首先抓住樟樹枝干粗壯、樹葉稠密、始終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這三方面,慢慢地使學生腦海中,兩棵樟樹的形象越來越清晰。特別是在“蓬蓬勃勃”環節中,老師抓住“無論……總是……”這一關聯詞,讓學生體會樟樹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
師:蓬蓬勃勃是一種什么感覺呀?
生:旺盛的生命力,朝氣勃勃
師:你能讀好蓬蓬勃勃嗎?(生讀)
師:樟樹蓬蓬勃勃的形象只是存在一天兩天嗎?如果不是,那你從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無論……總是……
師:樟樹一直都是這么蓬蓬勃勃的,你能讀好這種感受嗎?(生讀)
師:一年365天,這兩棵樟樹要面對大自然的哪些考驗?你能想象一下嗎?(學生想象)師引讀小結:是呀!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樹總是(蓬蓬勃勃)
是呀!無論它遇到寒風凜冽的冬天,樟樹總是(蓬蓬勃勃)
是啊!無論在暴風驟雨的日子里,樟樹總是(蓬蓬勃勃)
板書:蓬蓬勃勃
學生通過“無論……總是……”這對關聯詞,不僅感悟到兩棵樟樹始終如一的蓬勃朝氣,還能在想象環節中靈活運用這對關聯詞,借助學生富有感染力的朗讀,使本來就抽象的文字帶給學生的卻是具體形象的兩棵極具生命力的樟樹,能不讓學生喜愛嗎?
二、悟樟樹之神。
沈老師并沒有讓學生對樟樹的喜愛停留在表面,而是把重點放在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上。并又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貫穿于整個環節,品悟樟樹的高貴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氣和拒蟲的特性:
師:樟樹的高貴的品質表現在哪里?拿出筆來,把句子劃下來
生:(……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
師:到文章中去找找,這種香氣能保持多久呀?
生: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
師引讀:是呀,即使當它枯枝葉落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
即使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
即使過去一年,香氣仍然……
即使過去十年,香氣仍然……
即使過去百年,香氣仍然……
師: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氣,這正是樟數的高貴之處。
師:宋慶齡舍不得的僅僅是永久保持的香氣嗎?再看看第5自然段,她舍不得還有什么呢?
你覺得呢?
生:不容易招蟲。
師:你從哪個句子中讀懂的?
生:只要樟樹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
師: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只要樟樹還活著,蟲類就會怕它,不敢接近它。
師引讀:是呀!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年,蟲類就
【評課稿《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相關文章: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課例分析08-2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例分析08-12
四年級語文《宋慶齡故居樟樹》評課稿03-31
《宋慶齡故居樟樹》教學設計05-16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例分析(通用8篇)08-21
評課稿-《走進青春》評課稿08-02
《掌聲》課評課稿07-30
心理課評課稿01-18
課賽評課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