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1、白楊和小河的合唱教學
2、和聲的基本練習
3、欣賞保衛黃河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白楊和小河兩個互幫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學會用親切,柔和的聲音來表現歌曲。
2、初步感受和聲的音樂表現力,通過比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現效果。
教學重點:合唱部分的學習和體會
教學準備:錄音磁帶,歌譜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基本練習
1、氣息練習
模仿聞花香和生活中喘氣的動作,呼吸要做到平穩,不抖動,不聳肩。
2、節奏接力
a、出示準備好的`節奏練習條,分組準備,然后進行接力練習,看哪一組最準確。
b、兩個聲部的節奏練習,以后面的合唱部分節奏為主,要求準確,兩聲部配合和諧。
3、旋律的視唱
以合唱中的難點為例,注意聲部的和諧和準確,音準,要求如同唱歌一樣
三、白楊和小河的合唱教學
1、聆聽范唱
2、復習前面齊唱部分,強調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隨琴分聲部學唱合唱部分的曲譜
4、視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聲部視唱歌詞
6、歌詞的練習
7、完整地視唱歌曲
四、結合欣賞《保衛黃河》,討論對《白楊和小河》的處理。
1、聽《保衛黃河》
2、談自己聽后的感受,重點是對音樂形象的認識。
3、聽《白楊和小河》
4、對兩首歌曲進行比較,說說我們在演唱時應怎樣來表現歌曲,包括情緒、聲音、聲部的和諧等。
5、 用討論的結果為指導,全班演唱《白楊和小河》
五、結束教學。
《白楊》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白楊的特點和祖國建設者的優秀品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文借白楊的特點贊頌堅韌的健身者,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學習,學生體會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環境的惡劣,默默奉獻、舍己為人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記敘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體會文中父親和白楊之間的關系,懂得白楊的品格美,領悟父親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展示西部荒漠環境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西部環境特點,并向學生介紹西部風沙大,缺水干裂的氣候,觀察并了解白楊缺水但依然堅挺的特質。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文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白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伴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顧父親在火車上給孩子們介紹白楊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到白楊高、直,堅韌不拔的特點。
(三)深入研讀
1、在了解了白楊的基本特點以后,教師帶領學生仔細研究白楊的'特點。提問學生:爸爸在介紹白楊的時候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引導學生此處為比喻手法,將高大的白楊比作大傘。圖片展示大傘,觀察大傘手桿筆直且傘面之大的特點,與白楊的圖片比較。幫助學生理解白楊筆直且枝繁葉茂的特點。
2、引導學生品味爸爸關于介紹白楊堅韌不拔特點的語言。請學生進行角色朗讀,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理解白楊是生長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環境多么惡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發芽,體會白楊的堅強、不軟弱、不動搖。展示關于白楊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依然屹立的視頻,體會白楊生長環境之差,襯托白楊不動搖、依然筆直的特點。
3、引導學生理解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不僅僅是在介紹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紹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親一樣支援西部工作,在遙遠的新疆為祖國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工作者。他們身上體現著白楊精神,在祖國發展過程中,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里去艱苦工作,正是有他們的艱辛付出,我們才得以有現在美麗的生活環境,國家才得以生機勃勃地蓬勃發展。
4、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結尾帶有暗示性的語句。爸爸摟著孩子,看著窗外的白楊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提問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導學生得出此處沉思以及微笑是因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楊旁邊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的小樹。這暗示著父親對孩子們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們聽了爸爸的話之后有什么樣的領悟,他們應該學習白楊什么樣的精神?請同學們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楊,我想對你說》寫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白楊的特點,以及以爸爸為代表的西部邊疆工作者的品質。
白楊是生長在西北惡劣環境中的植物,請學生課后觀察身邊的植物有什么樣的特點,選一種植物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紹它的生長環境和它的特點。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白楊這種植物的特點,從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堅韌不拔、默默奮斗的品質。在介紹白楊特點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展示白楊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直觀的對白楊有所了解。在學習爸爸介紹白楊的語句的時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讀法,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理解父親話語中的意思。
《白楊》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并加以理解。
2、討論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們的崇高品質。
教學流程:
一、回顧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后,你對白楊樹有了哪些了解?
(學生回顧課文內容,也可補充課外知識)
2、這節課,我們繼續合作學習,來品味課文的魅力。
二、品味課文內容
1、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你感興趣的部分,重點練習朗讀,并加以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2、學生自由結合討論交流。
3、大家學習的氣氛很深厚,能不能把你的`體會、感受和我們說說?
(全班交流)
⑴“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也不動搖。”
學生會愛讀,交流中會概括白楊樹的特點,可由學生板書。
指導朗讀,讀出對白楊的贊美。
⑵“爸爸只是向孩子們……自己的心。”
學生會愛讀,更會思考,爸爸表白什么?教師要適時引導,聯系上下文體會其含義。借機指導朗讀。
⑶“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成長起來。”學生會愛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其中含蓄的深情。
4、小結:文章寫白楊,贊白楊,實則是為了贊頌邊疆建設者,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使人回味無窮,大家在寫作時可以借鑒。
三、質疑
看來你們已經深深地品味到文章表現魅力,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需要我們幫忙?
四、朗讀練習
請你根據自己對文章的體會,有選擇性地練習感情朗讀,可以幾人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嘗試背誦積累。
(學生有感情朗讀,展示自己朗讀的風采)
五、總結課文內容
1、學生總結收獲。
2、教師總結課堂的閃光點。
《白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會寫“晰 傘”等五個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邊疆建設者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學準備
1、課件:有關大戈壁的錄像片。理解白楊特點及體會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樂朗讀錄音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檢查預習
1、出示彩圖,揭示課題,釋題。
2、檢查預習情況,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聽配樂朗讀錄音帶
二、默讀課文,初曉大意
三、學生自學課文,出示自學思考題:
1、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2、爸爸是怎樣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
3、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1、學生試著給文章分段,用鉛筆標示。
2、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分段并說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討論。
第一段, 從開頭到“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講列車在茫茫的大戈壁運行,不時有高大挺秀的白楊樹閃過。
第二段, 從“一位旅客”到“也不動搖”,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
第三段, 從“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到“那么高大”,講爸爸的話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個自然段,講孩子們也會像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茁壯成長。+
五、自由朗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六、練習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分歧,再讀再討論。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圖片,師: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現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樣的呢?齊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環境惡劣,抓住“茫茫”、“渾黃一體”、“沒有……沒有……也沒有”等詞語
2、出示大戈壁的錄象,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只有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3、作者要寫白楊樹,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請學生發表看法:(告訴我們白楊樹所生長的環境很惡劣。這里用惡劣的環境烘托白楊樹的高大形象。)
齊讀第3自然段,讀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
師:在滿目荒蕪單調的大戈壁,看到這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爭論的呢?
大戈壁這么荒涼,環境這么惡劣,白楊卻長得那么高大挺秀,像衛士一樣守衛著鐵路。讀到這里,你覺得白楊怎樣?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說的話?(贊美)
分角色朗讀4—12自然段。
二、課件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讀講
1、“這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高、直)
2、“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兒生根、發牙、長了粗壯的、枝干。”
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聯詞語,請畫出來。
師:這段話用了哪些關聯詞語,請畫出來。(學生畫后交流)
生:這里用了“哪兒……哪兒……”。
生:還有“不管……不管……總是……”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對白楊產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幾句話。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齊讀)
師: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設計意圖: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贊揚了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課文是文章的中心內容,提煉出“高”“直”這一白楊樹的外形特征 )
過渡: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讀討論14自然段:
1、“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2”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3、“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問:孩子們不知道新疆那么荒涼,爸爸媽媽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要帶他們去新疆讀書?到底是為什么呢?
同學再讀第14小節,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含著的意思
質疑。小組討論提出的問題。
1、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指誰?幾棵小樹指誰?
2、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起一絲微笑?
請學生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白楊:哪兒需要,哪兒生根,不管風沙雨雪干旱洪水(堅強)。
爸爸:邊疆需要,扎根邊疆,不怕任何艱難困苦(堅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五、總結課文,升華中心
請學生用文中的重點詞語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哪兒……哪兒……”。
“不管……不管……總是……”
堅強 白楊 邊疆建設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讀全文
七、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2、練習背誦課文。
《白楊》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白楊的圖文資料。
2、搜集有關新疆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圖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在祖國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輝煌的絲綢古道,還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長在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
2、看課題激疑:
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一讀:
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把生字新詞標出,不理解的詞用“?”劃出,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決不了的可提出來請教老師或同學。
2、二讀:
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現的三個問句并用波浪線標出。
⑴ 學生找出三個問句后全班交流。
⑵ 課件出示三個問句。
①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② 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3、三讀:
默讀課文,把找出的三個問句當成思考題,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請邊讀書邊思考邊在文中做適當的批注,把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個記號。
⑴ 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老師巡視、點撥。
⑵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初步感知,交流體會
1、對這三個問題的理解,能從課文的字面上大體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導學生初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四、指導寫字,示范書寫
1、教師示范“疆”字,提醒學生注意相應筆畫。“陷”的右下部不好寫,注意與“滔、焰”區別。
2、學生在寫字本上抄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一、抓住“沉思”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白楊》這篇課文。請同學們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瀏覽課文,請找一找“沉思”這個詞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用“△”號標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詞學習課文
1、學習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內容:
⑴ 默讀1~4小節: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課件展示,帶學生入境。
出示課件:畫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無人煙、飛沙走石的情景,老師畫外音:看!這就是車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這就是鐵路沿線的一行白楊樹!(畫面上出現一排挺直的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就在這時,兄妹倆的一番對話打斷了他的沉思。
⑶ 學習文章的5~11小節,分角色朗讀,以讀代講。
① 提出讀書要求:
請同學們分角色把兄妹倆的對話讀一讀。男同學扮演哥哥,女同學扮演妹妹,老師就讀爸爸說的話和敘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倆爭論時那份天真、固執的語氣讀出來。
② 學生分角色朗讀。
⑷ 學習文章第12小節,細細品讀爸爸介紹白楊特點的三句話:
過渡:
哥哥最后一個問話: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出示課件: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① 提出讀書要求:
自由輕聲讀一讀這段話,運用“抓關鍵詞品讀”的方法想一想你從每一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② 學生抓關鍵詞品讀這三句話:
A、學生品讀“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一句后,老師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從來”一詞后,老師啟發學生:你從中讀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指導練讀:
你能讀出白楊高大挺秀的特點嗎?
B、學生品讀“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一句后,老師更進一步引導理解,老師啟發學生:從這一句話里你又能讀懂白楊的什么特點?
指導練讀:
你能把白楊生命力如此頑強的特點讀出來嗎?
③ 學生品讀“不管遇到風沙還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A、啟發學生:
從這一句話里你還讀懂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B、指導練讀:
你能讀出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品格嗎?
C、當堂完成課堂小練筆: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感悟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咱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風沙刮來,白楊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來,白楊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干旱,白楊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洪水,白楊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讀第13小節。
⑸ 學習第14小節,抓三個“只知道”體會爸爸的心:
過渡:
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出示課件: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① 老師引讀“他們只知道……”后啟發學生:
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們知道嗎?請把爸爸的經歷和白楊聯系起來考慮,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師引讀:“他們只知道……”
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你們知道嗎?
③ 老師引讀:“他們只知道……”
可他們卻不知道新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爸爸為什么要把孩子帶到艱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結:
看來,你們都知道了兄妹倆的三個“不知道”,那么,你們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們接著往下學。
2、學習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內容:
出示課件: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⑴ 鼓勵學生針對這段話大膽質疑。
⑵ 歸納學生的質疑難點并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解疑難。
設想學生可能會提的問題:
① 爸爸望著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爸爸會想些什么?
② 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
⑶ 學生交流討論。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兩種解釋:①指心臟。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請學生為文中“爸爸的心”選擇正確的解釋條后用“心”字來擴詞,老師相機板書: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學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這三個詞來領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師小結: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種心情,他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爸爸的心還指的是一種心思,當他深情地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時他就懷著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們不知道,而你們已經從孩子們的三個“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內含了;爸爸的心還指的是一種心愿,那就是──(學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樣建設邊疆、扎根邊疆。)同學們這回對爸爸的心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三、想象拓展,布置課后小練筆
1、大膽想象四十年后,當年的爸爸如今的爺爺的第三次沉思。
老師啟發:
學完《白楊》一課后,我們難忘當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車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長的話。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機上有不少來自國內外的志士仁人,他們正準備奔赴西部邊疆。飛機內還坐著當年的爸爸,他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帶著兩個在新疆出生的小孫孫剛從上海探親歸來,此時他摟著兩個小孫孫,俯視著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學們想想,這位當年的爸爸如今的爺爺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這位爺爺和兩個小孫孫之間又會有一段怎樣的對話呢?
2、布置小練筆作業:
同學們可根據以上的設想大膽展開想象,完成小練筆作業《第三次沉思》。
《白楊》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沒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愿望。
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上的學習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課文的理解較為得心應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及7個新詞。
2、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4、抄寫第12自然段,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白楊的特點。
2、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思路
通過對《白楊》一課的了解,帶領孩子們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及特點。進一步地體會建設者們高尚的情操,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進而提高自身素養。
教學過程
一、引導性導入
通過對白楊的生活環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點的認識(啟發學生對白楊的實質問題的了解),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課件:
1、大戈壁的精彩圖片。
(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2、師生通過畫面進行情景對話:
師:“伴隨著作者我們一同坐上火車飛快的駛向邊疆。隨著響亮的火車聲,我們走進了你──‘白楊’(師生)。窗外不斷的閃過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師生)。
二、聽朗讀并分小組來討論問題(出示課件)
1、通過誰的話點出了白楊樹的特點?
2、白楊樹自身的特點(結合適應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話中的深刻含義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3、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出一絲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出示課件:
通過觀賞建設者們在邊疆建設的場景,讓孩子們感悟他們的非凡行為,使孩子們從內心深處真正得到教育和啟示。
三、練習題
結合練習題,進一步回顧本課的內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作者為什么用了一個“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別因為什么?
3、后來又微笑了,是因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邊疆者的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朗讀課文
(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既陶冶情操又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2、分小組進行評比性的朗讀。
3、班內選拔性朗讀。
五、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枝干挺直高大
白楊 生長范圍廣、適應極強 人
有極強的生命力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學生能夠對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其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明確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實際上歌頌了那些邊疆建設者的高貴品質,進而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此課堂中,學生熱情高漲,能夠將實際當中知識進行應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時把握中心,使課堂教學揚帆歸航。
《白楊》教學設計7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學生字詞,理解并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關句子。
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準備:
《小白楊》歌曲磁帶。
理解白楊特點及體會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走進白楊世界
1、播放課件。課件的背景音樂為歌曲《小白楊》,畫面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楊。
2、學生看完課件后交流感受。
3、師導入:美麗堅強的白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再次走進白楊的世界。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白楊的距離,為學生作好心理鋪墊,激發學生走進白楊的欲望。
板塊二:初讀課文,感知白楊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3)思考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課文,為下一步解讀白楊物象打下基礎,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閱讀。
板塊三:解讀物象,勾畫白楊輪廓
1、勾畫白楊生長環境——大戈壁的輪廓。請同學找出描寫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點詞語。
重點體會詞語:茫茫 沒有?沒有?也沒有? 渾黃一體
2、勾畫白楊的輪廓。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白楊樹外形特點的句子,并圈出重點詞語。
重點體會:高大挺秀;粗壯
3、想像輪廓
師:讀著這樣的句子,品著這樣的詞語,我們的腦海里一定浮現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楊圖,請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畫面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嗎?
(設計意圖:先把握物象,為后面體會精神作好準備,把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圖畫,讓學生深刻感受白楊的正直、奉獻的光輝形象)
板塊四:品讀意象,探究白楊神韻
1、深情朗讀爸爸說的三句話,在細細品讀中體會白楊的神韻。
1)比較下組句子,反復朗讀體會
白楊樹在任何時候都是這么直,這么高大。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
白楊樹很直。
2)聯想具體環境展開述說。
需要白楊,白楊就在xx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當風沙襲來時,白楊xx;當雨雪來臨時,白楊xx;當干旱來到時,白楊。
(設計意圖:把眼中的白楊深化為心中的白楊。在語言的訓練熏陶中激蕩起學生對白楊的崇敬之情。)
板塊五:學習白楊,構筑精神家園
1、白楊樹在荒涼的戈壁中頑強地生長著,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還有誰也像白楊樹一樣,在那里默默奉獻著?
2、爸爸的做法和白楊的特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從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樣的心愿和怎樣的精神?
3、爸爸像白楊,在你們眼中還有誰像白楊?你們愿做一棵白楊嗎?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貴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
教學反思
對于“白楊”一文的教學,按課前預設共分為五大板塊進行。在預設中,每一個板塊都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讀、思、體驗的空間,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意識,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創設情境,走進白楊”這一板塊中,利用音樂和畫面的感染力,讓學生走近白楊,認識它駐守邊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獻精神。動聽的音樂流淌在學生的心上,每個人對于音樂的都感受不一樣。當學生聽完歌曲欣賞完畫面后,再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都積極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運用自己掌握的表達方法,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無私奉獻,有的感受到了白楊的親切樸實,撥動學生善感的'心靈,掀起學生情感的的波瀾,課堂生成自然展現。在初讀課文,感知白楊形象,進而勾畫出白楊輪廓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充分讀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沒有?也沒有”等重點詞語,有意把白楊的外形與白楊生長的環境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白楊濃濃的情意。在此基礎上,讓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描繪出來,這無疑又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有的學生動情地用課文中的語句描述,有的學生創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課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楊》教學的全過程中,我力求做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言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力求能使本課有比較濃烈的“語文味”。例如板塊四中,利用具體環境展開述說環節,還有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誰像白楊等教學預設,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分析與綜合、想象與表達等思維能力,學生在相互交流啟發中激起課堂生成的美麗漣漪。
《白楊》教學設計8
教材說明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做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心愿。
課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面寫白楊,實際上借白楊來比喻、贊頌邊疆建設者的高尚情懷。
根據教材的上述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2、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關鍵
抓住白楊特點,溝通白楊與人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
導讀法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題激趣,初步感知。
對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白楊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讓學生說他們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是這樣引題的:“你見過白楊嗎?你認識白楊嗎?它們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看簡單,實際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下面對比認識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白楊埋下了伏筆。
二、創設情境,建立聯系。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空曠、荒涼、氣候惡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長在這種惡劣環境中的白楊。由于學生有對自己所熟悉的生長在優越環境中的白楊的認識基礎,自然會對生長在截然不同環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楊產生對比心理,從對比中體會到:大戈壁上的白楊雖然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但它們仍然長得高大挺秀,郁郁蔥蔥,而且像衛士一樣挺立在沙漠中,抵擋住風沙的襲擊,護衛著鐵路。從白楊的生長環境、特點及作用中引發學生對白楊的喜愛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點,溝通聯系。
課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樣才能從“物”引到“人”?這就要建立起物與人之間的聯系,即建立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系。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的白楊,是人格化的白楊,是邊疆建設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紹白楊特征的語句進行具體分析,就能溝通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系。
課件出示: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這段話:“認真閱讀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說說爸爸介紹的白楊有什么特點?爸爸介紹白楊時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法?”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討論,明確白楊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然后適時引導點撥:“爸爸介紹的白楊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紹的是人,會是些什么人?”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把對白楊的認識轉移到邊疆建設者身上,從而認識到邊疆建設者像生長在大戈壁上的白楊一樣,服從祖國需要,哪兒需要就在哪兒工作,不計較環境的惡劣,不考慮待遇的厚薄,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中頑強的工作,在任何困難面前不軟弱,不動搖,不屈服。這樣溝通了白楊與人之間的聯系,學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紹白楊,實際在贊頌邊疆建設者。
《白楊》教學設計9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體會父親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新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學習新課:
教師板書課題:白楊生齊讀課題。
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說說自己對白楊有哪些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2、與小組同學交流問題。
3、練習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學習1—3自然段
教師指名讀1-3自然段,說說大戈壁灘給你怎樣的印象?(荒涼、沒有生機) 師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頭腦中形成畫面。
《白楊》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新疆的奉獻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白楊樹的特點,體會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新疆的奉獻精神。
三、課前準備:
查找資料 制作幻燈片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1段,了解白楊生長環境:
(課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1、師敘述:白楊樹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這茫茫的戈壁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預設:人煙稀少 渺無人煙……
2、(課件出示描寫戈壁的詞語)學生想象畫面齊讀詞語
過渡:為什么白楊樹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頑強)文中哪段話具體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13段)
(二)學習13段,了解白楊生長特點:
1、學生自學畫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學提示)默讀第13段,這段話介紹了白楊樹的哪幾個特點?請你用合適的詞語加以概括,在書上進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學體會:(老師相機出示需要重點理解的描寫白楊的句子)
A、“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1)學生抓住“從來”理解白楊特點。
板書:高、直
(2)你從爸爸的這句話中還聽出了什么?
預設:贊美 夸獎
(3)自讀這句話,讀出贊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1)引導學生抓住“哪”“很快”這兩個詞并聯系上文體會白楊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板書:適應能力強
(2)教師引導朗讀體會白楊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礦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礦山、戈壁 )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C、“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學生抓住“不管……不管……總是……”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白楊生命力頑強的特點。
板書:生命力頑強
(2)想象著畫面學生齊讀這句話。
D、(課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課文介紹白楊樹的特點,為什么要寫第一段呢?
預設:惡劣的環境描寫更加襯托出白楊樹的三個特點。
(2)讀13自然段,讀出爸爸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過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還不能理解。
(三)學習15自然段,感悟“爸爸媽媽”等支援新疆建設者的奉獻精神。
1、(課件出示第15段)從這段文字中,你對文中的“爸爸媽媽”有了哪些了解?
(預設:新疆離他們的家鄉很遠,生活艱苦;他們是自愿去的;他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長時間;現在他們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學,在那里長期居住。)
2、學生提出質疑
預設:
(1) 他們為什么要從生活條件好的內地到遙遠的、條件差的新疆去?
(2) 他們在那里是怎樣生活的?
(3)他們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學?為什么要在那里長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疑問
問題1:他們為什么要從生活條件好的內地到遙遠的、條件差的新疆去?
教師介紹補充圖片資料
預設:服從祖國需要 建設邊疆
板書:服從需要 建設邊疆
問題2:他們在新疆是怎樣生活、工作的`?
(1)學生介紹
(2)教師介紹圖片資料
問題3:他們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學?為什么要在那里長期居住?
預設:他們不僅要自己扎根邊疆,還要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后繼續建設邊疆。
板書:扎根邊疆
4、你覺得爸爸他們這些建設者是些怎樣的人呢?
預設:愛祖國 奉獻精神 服從需要 扎根邊疆 建設邊疆
(四)學習14段,感悟建設者與白楊的相似之處。
1、(課件出示第13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預設:表面上說白楊樹,實際上說自己、說這些支援新疆的建設者。借白楊樹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
2、“爸爸、媽媽”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設者和白楊樹之間哪像呀?
[預設:聯系白楊“哪兒需要它,它就……”“不管……不管……總是……”。支援新疆的建設者也像白楊一樣,祖國需要他們,他們就……“不管……不管……總是……”。]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
1、課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點?
提示:為什么寫了白楊還要寫建設者呢?
預設:課文通過介紹白楊樹高大挺直、適應能力強、生命力頑強的特點來贊美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奉獻精神,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書:借物喻人
2、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
(1) (課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們經常借(什么物 )來贊美( 什么人 )
預設:
借(蠟燭 )來贊美( 老師 )
借(小草 )來贊美( 平凡的勞動者 )
借(荷花 )來贊美( 品格高潔的人 )
借(松樹 )來贊美( 戰士 )
(2)理解物與人的關系特點
提示:你發現括號中物與人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預設:物的特點與人的特點有相似之處。
3、閱讀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預設:要先抓物的特點,再和人的特點進行聯系,找出他們的相似之處,寫物只是一種手段,贊美人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閱讀楊朔的《荔枝蜜》,《白楊》與《荔枝蜜》這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白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邊境戰士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
4、學會本科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重點
了解白楊樹的.特點,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板書課題:
白楊
1、誰見過白楊?說說白楊是什么樣的?
2、微機出示“資料部分”,認識白楊。
二、檢查預習
1、微機出示“字詞學習”,學習生字詞。
2、指名讀課文,指導生字的讀音。
3、指導讀描寫“大戈壁”、“白楊”的話和爸爸談論白楊的話。
三、講讀課文
1、講讀第一段:
⑴ 默讀課文想想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討論解答弄懂環境和氣候的惡劣,點擊:
理解詞語:
戈壁、清晰、渾黃一體。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2~3自然段。
⑵ 微機出示白楊樹的畫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讀了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愛、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 討論:
白楊樹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⑶ “一位旅客”指誰?說說“爸爸的神態有什么變化?
(望著──出神──并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 來──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微笑消失色變得嚴肅起來。)
⑷ 理解爸爸說的話表達了什么心愿?
① 默讀13~15自然段。
② 說說爸爸的話表達了什么心愿?
(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戶、學好本領長大建設邊疆。)
4、講讀第16自然段:
⑴ 齊讀課文。
⑵ 說說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課高大的白楊樹”和“一棵小樹”各比喻什么?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絲微笑?
四、作業
朗讀課文,嘗試給課文分段。總結段意。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情況,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車在大戈壁上運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特點。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們會像小白楊一樣在邊疆茁壯成長。
3、討論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1、瀏覽課文,概括中心。
2、討論確定中心。
三、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1、同位討論。
2、集體討論訂正。
四、指導書寫生字
1、指導書寫生字。
2、學生練習寫生字和課后詞。
五、作業
默寫生字感情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指導背誦13~16自然段
1、指導分段背誦。
2、借每段開頭一句話背誦。
3、同位互相檢查背誦。
二、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以下各題:
1、辮字組詞。
2、找反義詞。
3、判斷句意。
4、選詞填空。
三、總結學法,鞏固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背誦課文13~16自然段。
2、朗讀《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書設計
高 直
白楊 高大挺秀 生長范圍廣 借物
生命力強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邊疆 |
建設邊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會讀懂句子含著意思的方法,初步培養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著意思的能力。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了解問句的三種類型。
4、初步培養學生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重點 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著意思的能力。
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提示課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學生字新詞,學習第1段。
教學過程
一、審題。
1、揭題讀題。你見過的白楊是長在什么地方的?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中的白楊是長在戈壁灘的(簡介大戈壁)
2、設置懸念。課文圍繞白楊寫了一件怎樣的事呢?我們通過學習課文來搞清它。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學課文。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3)劃出不懂的地方。
2、檢查自學情況。
(1)先指名幾個同學說說寫了一件什么事。再進行歸納:爸爸和他的孩子們在去新疆的列車上談論白楊的事。
(2)生字新詞的檢查,重點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學懂的.。如渾黃一體,可聯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來理解。
(3)指名讀課文,及時進行講評。
(4)質疑問難。
三、學習第一段。
1、第1自然段:這一段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你是從哪些句子里看出來的?
2、第2、3自然段:這是一個自問自答從哪兒可以看出白楊樹很多?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雖然--但是--來說說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雖然環境十分惡劣,但是白楊樹長得高大挺拔。)
4、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四、課堂練習。
課后習題4。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學習提示;讀懂第2、3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課后習題4)
二、學習學習提示。
(1)默讀學習提示:它告訴我們讀懂句子里含著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強化對方法的理解:這種方法分成哪兩個步驟來進行?
三、學習第二段。
1、默讀思考。
(1)一位旅客和衛士各指的是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從哥哥和小妹妹的談話中可以看出白楊外形特點是什么?
(3)從字面上看。爸爸介紹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
2、交流自學情況,及時給予評價。
3、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完成課后習題2。
4、朗讀指導。
四、學習第三段。
1、作者連用了幾個只曉得?把它們劃出來。并認真讀這些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2、現在孩子們認識到了白楊的哪些優秀品質?
3、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從字面上看是講什么的?聯系上下文想它所含著的意思是什么?
五、總結全文。
1、課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樣的人?
2、你認為作者哪些地方寫得好?(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3、交流理解句子含著意思的方法,
六、課堂作業。
1、填空。
在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中,一棵高大的白楊樹實際上指的是( );幾棵小樹指是( );風沙指的是( )。
2、完成課后練習。
參考資料:
一、關于課后習題
1、第1題:概括地說,是荒涼而惡劣的環境。具體見第1自然段。
2、第2題:第(1)句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枝干;第(2)句為不管是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
3、第3題:第(1)句是有疑而問;第(2)句是自問自答;第(3)句是無疑而問,是用反問的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即沒有這么大的傘。
《白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難點: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所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方法:誦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小白楊》引入
2、解題“禮贊”的含義是什么?選擇下列義項。
A、表示高度的贊揚B、表示尊敬和贊美C、表示某種禮貌和風格
3、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預習
無邊無垠()潛滋暗長()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蕩如砥()懨懨欲睡()秀頎()椏枝()暈圈()
2、自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畫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
點名讀畫出語句,強調懷著贊美之情。
3、文中反復贊美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極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嗎?應該怎樣理解?
三、再讀課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楊樹之“不平凡”
要求:細讀課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楊樹不平凡的語句、段落,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1、生長環境
2、外部形態
3、內在精神
4、與楠木對比
四、拓展遷移白楊樹生長習性
白楊樹能在戈壁上生長,生命力強。喜光,不耐陰,耐嚴寒,零下40度的'條件下無凍害。耐干旱氣候,但不耐濕熱,南方栽培易病蟲害,且主干彎曲常呈灌木狀。耐貧的輕堿土,耐含鹽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長不良。深根性,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根蘗強。抗風、抗病蟲害能力強。壽命達90年以上。
總結:白楊樹尤其適合西北土質
出示幾張景泰至白銀路邊的樹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區的植被數量、面積都在逐漸減少,當下正值植樹季節,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并鼓勵身邊的人們多植樹,尤其是適合我們西北地區土質的白楊樹,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五、布置作業
積累字詞,背誦第7段
《白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邊疆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課前準備
白楊、戈壁灘的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2、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借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
⑴聯系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注意:
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字音易錯的:清晰。
字形易錯的:新疆。“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別。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荒涼、寸草不生、貧瘠……
2、讀一讀你剛才所劃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說說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⑵朗讀:
大戈壁這么荒涼,環境這么惡劣,白楊卻長得那么高大挺秀,像衛士一樣守衛著鐵路。讀到這里,你覺得白楊怎樣?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說的話?
(贊美、驕傲的語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爸爸的話。
四、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爸爸僅僅是在贊揚白楊嗎?他的話中似乎還有更深的含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二、品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板書并理解:
高大挺秀2、為什么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涼,寸草不生,而白楊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滿眼沒有綠意的戈壁上,白楊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楊,有什么感受?引讀第一段。
(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么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
三、理解研讀,深悟課文
1、找到爸爸說的話,弄清有幾句,并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么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并一同歸納,板書:
枝干挺直,白楊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堅強
2、默讀:
把表現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理解這三句話怎么表現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3、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4、體會句群關系,重點讀第三句。
5、換人稱讀:
用爸爸的。話來贊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對比著默讀,爸爸要表達什么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從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7、默讀最后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么開始沉默,后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楊一樣適應那里的艱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楊一樣很頑強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四、縱覽全文,體會中心
1、我們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楊的品質,那么現在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為邊疆出力,一樣建設邊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頑強,不怕困難。
2、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句子。
五、拓展練習
1、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閱讀鏈接《帳篷》。
3、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幾句話,夸夸像課文中的爸爸一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
《白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邊疆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課前準備
白楊、戈壁灘的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2、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借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
⑴聯系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注意:
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字音易錯的:清晰。
字形易錯的':“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別。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荒涼、寸草不生、貧瘠……
2、讀一讀你剛才所劃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說說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⑵朗讀:
大戈壁這么荒涼,環境這么惡劣,白楊卻長得那么高大挺秀,像衛士一樣守衛著鐵路。讀到這里,你覺得白楊怎樣?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說的話?
(贊美、驕傲的語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爸爸的話。
四、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爸爸僅僅是在贊揚白楊嗎?他的話中似乎還有更深的含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二、品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板書并理解:
高大挺秀2、為什么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涼,寸草不生,而白楊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滿眼沒有綠意的戈壁上,白楊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楊,有什么感受?引讀第一段。
(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么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
三、理解研讀,深悟課文
1、找到爸爸說的話,弄清有幾句,并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么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并一同歸納,板書:
枝干挺直
白楊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
堅強2、默讀:
把表現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理解這三句話怎么表現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3、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4、體會句群關系,重點讀第三句。
5、換人稱讀:
用爸爸的話來贊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對比著默讀,爸爸要表達什么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從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7、默讀最后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么開始沉默,后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楊一樣適應那里的艱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楊一樣很頑強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四、縱覽全文,體會中心
1、我們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楊的品質,那么現在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為邊疆出力,一樣建設邊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頑強,不怕困難。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句子。
五、拓展練習
1、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閱讀鏈接《帳篷》。
3、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幾句話,夸夸像課文中的爸爸一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
【《白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02-15
《白楊禮贊》的教學設計03-07
《白楊》教學設計15篇03-05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精選12篇)07-27
《白楊禮贊》教案設計06-22
《白楊禮贊》教案設計6篇06-22
《白楊禮贊》教案設計11篇02-27
《白楊》有感04-29
關于白楊有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