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憫農》讀后感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憫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憫農》讀后感1
最近,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享譽全球的思想先鋒、演說家、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啊!
這本書講的是迷宮中,有兩個小矮人和兩只小老鼠四個可愛的生靈尋找他們的奶酪的故事,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發生不同的行為故事。故事里的“奶酪”實際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各科學習的'滿分,一份安逸的工作,一種精神上的寧靜,也可以是金錢、物質、健康、榮華、尊嚴等等。
其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心中都有自己的“奶酪”,我們追求它,渴望得到它,但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如果我們每次都能及時調整好心態,適應變化,不怕困難重重,相信它會是屬于我們的幸福。在我們擁有的時候,也要好好珍惜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羨慕別人的擁有,要自己去得到它。
我喜愛這本充滿智慧的書,它會讓你改變思維方式,也可以把你寫作能力變好,讓你知道如何來適應自己所處的充滿變化的環境,而成功的擁有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變成一位偉大的作家。
古詩《憫農》讀后感2
我家養了一只小狗,它叫小多,它是多么的可愛呀!
你瞧,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盯著你,上看看,下看看。然后又向你走來,在你的身邊繞了幾圈,再用靈敏的鼻子聞聞你的拖鞋。它是多么的白呀!像一個絨球一樣在地板上滾來滾去,短短的'尾巴一擺一擺的,可愛極了!
小多的叫聲不像小貓咪咪那樣溫順無力,也不像老虎的叫聲那樣恐怖,而是中氣十足,汪汪叫是總是那么干脆。
別看小多那么可愛,可也有調皮的時候哦!
記得有一次,我準備和媽媽去逛街,我發現小多原本是一直跟在我身后的,突然不見了。后來我才知道,小多跑到門前把我的一只鞋銜到了沙發下面,不讓我們出去。任你如何著急,它都不理睬。
還有一次,我把小多帶到外婆家玩,外婆撓了撓小多的身子,小多可聽話啦!躺在那里一動也不動。突然,一只蒼蠅飛到了小多的面前,它敢來豈不是送死嗎?小多用力撲了過去,靈活的捉住了它。外婆立刻拿了一些骨頭和芹菜給小多吃,小多吃得津津有味,吃飽了,小多躺在地上,心滿意足地摸著它那圓滾滾的小肚子,可愛極了。
我可愛的小多呀,你是多么的可愛,我永遠喜歡你!
古詩《憫農》讀后感3
在《城南舊事》中,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陪伴著英子度過了她難忘的童年……
第一章是《冬陽童年駱駝隊》,也是《城南舊事》的序言。敘述了英子在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問爸爸為什么要系鈴鐺、想為駱駝剪肚皮底下的絨毛,以及問媽媽春天駱駝去哪兒了這幾件小事。當我讀到天真的英子學駱駝咀嚼時,不禁笑了起來。多么可愛,多么天真的孩子啊!童年是最幸福、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在這充滿童真的時光中,每個人的做過傻事,連小英子都不除外。第二章叫《惠安館》。英子遇見秀貞和妞兒,并幫助她們重逢,多么感人啊!第三章是《我們看海去》,講了英子與“小偷”的故事。他是英子的知心朋友,小英子卻在無意中出賣了他……這些章節都細膩生動的`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表達了英子對童年的留戀以及對老北京城南的思念。
我們仿佛能聽見她輕輕的嘆息,以及對童年的眷戀,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想要去抓住童年的時光,卻只剩下回憶。那美好的時光悄悄地“溜”走,越走越遠…
古詩《憫農》讀后感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時,猛烈的陽關炙烤大地,農民卻頭頂烈日,揮汗給禾苗松土、除草。
在這我勸告人們,千萬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因為這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不要去浪費,也不要去糟蹋。雖然有的人他是這樣說,但卻不曾這樣做,卻一天天的在浪費。有一次,我看過這樣的一個廣告,每天每家浪費的食物已夠災區吃一年了!
可知我們浪費的食物是多還是少!有些人只會浪費,覺得浪費那么一粒兩粒的米飯不足為事,就只那么一粒兩粒的米飯再災區那可都是寶,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卻是草了呢?我覺得應該讓那些浪費食物的人去耕地,讓他種出成果來,然后再讓他去看看人們浪費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換來的勞動成果,被人浪費自己的.勞動成果你會傷心嗎?
將心比心,如果被農民伯伯看見這一幕,他們該多傷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種菜卻換回了浪費和糟蹋。這樣浪費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是一種極大的可恥。節省,才是美德。“節約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讓我們一起節約吧!不要讓浪費的行為出現在我們之間。
古詩《憫農》讀后感5
《史記》是我國歷史名著,文化瑰寶。史記作者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
書是人們擴大知識面的一種東西。在我的一生中,我最愛讀的一本書是《史記》。《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本紀專體通史。全書共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五個部分,一共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年間長達3000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應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字子長,20歲時出外遠游,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跡,采集傳說,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并終于征和二年完成了全書的編寫工作。
在《史記》的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歡讀《高祖本紀》。下面是〈〈高祖本紀〉〉的一個故事:
高祖到東恒去,途中路過柏人縣,趙相貫高等人暗設埋伏,想要殺害高祖,高祖本來也想在柏人留宿,可是轉念一想,“柏人”字音與“迫人”相同,就沒有住在那里。代王劉仲棄國逃亡,到洛陽投案自首,高祖廢掉他的王位,改封為合陽侯。
〈〈史記〉〉是司馬遷用生命完成的,值得我們讀一讀。
古詩《憫農》讀后感6
在一次詩文與修養選修課上,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看了之后深受啟發。查閱相關資料后才知道《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其中有一個7歲的叫做李尚榮的小姑娘讓我佩服不已!小李尚榮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很好的詮釋了“天才”和“神通”兩個詞,未來無可限量,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小尚榮不簡單。從詩經到樂府再到唐詩、宋詞,中華古詩詞的的確確是中國古典文化之瑰寶。其詩詞語言之美、音韻之妙、意境之深遠,真的是美不勝收。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學習古詩詞能造就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熟讀古詩詞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文學素養,對提高寫作能力也是大有幫助的。多讀古詩詞可以無形間影響一個人的談吐與氣質,令你在工作與生活中獲益匪淺。
【古詩《憫農》讀后感】相關文章:
古詩教案:《憫農》07-21
憫農古詩鑒賞11-07
古詩憫農教案02-01
古詩《憫農》教案01-03
中班古詩《憫農》教案06-16
小班古詩教案《憫農》01-18
憫農古詩鑒賞(5篇)11-07
憫農古詩鑒賞5篇11-07
憫農·鋤禾日當午古詩12-27
古詩憫農教案4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