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畫簡單又漂亮,歡迎閱讀。
清明節的資料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做了國君之后,對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進行了封賞。也許是大意了,他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有人提起此事,晉文公猛然想起,內心十分不安,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可是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來到介子推家,卻見家門緊鎖,一問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晉文公便讓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來找去也不見蹤影。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干脆放火燒山吧,火著起來,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于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誰也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介子推走出來。等火熄滅后,人們再次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告知全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禁煙火,只吃冷飯。
第二年,晉文公和大臣們來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竟然復活了。晉文公為柳樹賜名清明柳,并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其實,清明在我國是有雙層意思的一天,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民間有這樣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是說,一到清明春耕播種就要開始了。清明節日的寒食迎來的卻是清明節氣的播種。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三月初三)我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 歷史,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除此之外,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
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區清明節掃墓用的祭品,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
主料: 糯米面、菜汁
輔料: 澄粉、餡料
調料:開水、豬油
做法步驟:
1、糯米粉倒入容器中
2、再倒入菜汁
3、混合均勻
4、另取個容器,放入澄粉(也可以用粘米粉)
5、再加入開水攪拌成團
6、將糯米粉面團和澄粉面團放在一起
7、揉均勻后,再放一勺豬油
8、再揉成團即可。如果有些沾,可以在案板上撒些澄粉
10、然后將綠色面團分成10份包入綠豆餡料,最普通的就是紅豆。慚慚發展成咸味的,肉的。果味的包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地用手推上去,和做月餅的手法一致包好后,青團表面是光滑的將青團放在涂過油的蒸籠上,或者放在硅油紙上冷水上鍋,蒸10分鐘即可。
桃花粥是唐代民間寒食食品。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就提到過: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無疑,在寒食節的特色節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睞。
材料:粳米100克、桃花5克、冰糖30克糙米 適量面堿
做法步驟:
1. 準備適量冰糖,根據自己喜好放入。
2. 準備糙米一小把。
3. 準備粳米一小把。
4. 準備桃花。
5. 準備堿面。
6. 糙米清洗干凈,放入水中泡一段時間(糙米不宜熟可多泡一會)。
7. 粳米清洗干凈,放入水中泡一段時間。
8. 桃花放入水中泡幾分鐘。
9. 將粳米、糙米、桃花、水放入壓力鍋中(做粥時一般放水比例1比3,想稀點就多加水)。
10. 放入一點堿面(放入一點堿面能讓粥稠些,堿面可是做粥的好幫手喔)。
11. 放入適量冰糖。
12. 蓋好鍋蓋,開中火,噴氣后火再小點,再過10分種即可。
13. 將做好的粥放入碗中,撒上捻碎的桃花即可。
營養價值:此粥既有美容作用,又可以活血化瘀。但此粥不宜久服,且月經期間應暫停服用,月經量過多者忌服。如用新鮮桃花瓣效果更好。
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后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游、蕩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人特意與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老兄,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也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節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代,女子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故女子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開心,民間亦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折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節,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支柳條,拿在手中把玩,亦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極為普遍的習俗。而且,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此,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也有祈福辟邪之效。清明插柳,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不過,在今天,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損害,不提倡。
那么,清明節為何要折柳呢?有流傳下來的說法講,清明節插柳植柳的風習,是為紀念各種農業生產工具的發明,并曾”嘗遍百草“的神農氏。還有一種是說,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將其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來傳入民間。
雖然折柳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承載著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蠶花會
清明節的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古代,清明節,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
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余項活動。這些活動,絕大多數都在船上進行,但也部分在岸上,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發掘。
蹴鞠
清明節活動中,“蹴鞠”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
“蹴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清明習俗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唐代時球內充氣。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至今我們叫足球。
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屬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悼念之后當仰起頭邁向未來,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們在寒食之時,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插幾枝柳,看它日后成蔭。而且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到來,是時候多種些樹木補上了。先人的精神,當像山上的樹木,是長青的;人的生命,也當像新種下的樹木,在這春風中成長、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
碰雞蛋
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愿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寒食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
清明養生
清明時節是多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復發之時,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講就是指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
同時,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利肝。
宜飲“明前茶”,以起到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提神醒腦的作用。這一節氣宜服用的養生湯品菜肴有紅蘿卜、竹蔗水、枸杞豬肝粥、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咸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桑椹薏米燉白鴿等。
清明節習俗
1、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4、蕩秋千
秋千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總結: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箏。
清明節的資料
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后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
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去世的人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扎上搖錢樹,紙箱,紙柜焚化墳前,現在只是燒些紙錢。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按照民間傳統,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節的資料
一、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后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于氣溫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農諺。
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二、清明節習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插柳:
楊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三、清明節的意義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大批民眾趁著清明節掃墓,或扶老攜幼手捧鮮花到各處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合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一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強。
清明節的資料
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為農歷三月上旬, 陽歷四月五日之后, 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
從中國歷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志。二十四節氣是農歷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 二十四節氣分別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清明時節,天氣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耕種的好時節。《歲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后來才逐漸成為一個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屬于農耕節,沒有掃墓的習慣。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后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還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們在大山中迷路,糧斷援絕。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饑,重耳十分感動。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請賞,而是悄悄回到家鄉,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執意不出。后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并把綿山改稱為“介山”。 同時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
當時,人們紛紛攜帶食品往介子推墳墓上掃墓祭祀,紀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節掃墓。 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屬于兩個節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這兩個節日就合二為一了。于是,就出現清明掃墓的習俗。
據古籍記載,秦漢時代已經出現掃墓的禮俗活動。當時,掃墓儀式非常鄭重,擺放供品、整修墳頭、焚香火、燒冥紙, 甚至在墓上載種松柏,表達悼念之情。掃墓那天,除了年長的長者以外, 家家都是舉家出城掃墓。就連牧童也把牛驅趕下山,唯恐妨礙他人掃墓。 身處異鄉的人們,也會望鄉遙拜,對祖先進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節另外一項重要的習俗。據說屋外插柳,便于祖先靈魂歸來;也有人認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在屋檐插柳。演變到后來,人們還佩帶上柳冠、柳葉環。
清明時節,草木發芽、花紅柳綠, 春光明媚的景色讓人倍覺清爽。 這正是到郊外游玩的好時光。于是每到清明時,人們紛紛到郊外領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稱此為“踏青”、“游春”。
由于人人外出,頓時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清明成為春游最盛的節日。
清明節與清明節氣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為人們樂于到戶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時光。
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選花有講究
每當身邊熟悉的親人、朋友離世,便令人唏噓不已,在世的人們總想做點什么以表達緬懷之情,所謂“逝者靈安,生者心慰”。清明節將至,人們開始準備祭掃上墳,沈城不少市民都已經拋棄傳統的“燒紙”祭掃,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用美麗的鮮花悼念逝者、寄托哀思。清明祭掃該送什么花嗎?
祭祀選啥花學問還不少
傳統的清明節為表達對春天萬物復蘇、生命循環的美好期待,常把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掃墓。而眼下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氣和干凈的顏色備受大眾青睞,而在歐洲許多國家,菊花也被當作墓地之花。
一些花店店主告訴,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于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征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唐菖蒲、排草等樸素、堅韌的植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黃菊花的使用最為普遍。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掃墓用花在現代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人愿意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選擇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花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后輩綿綿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和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給不同的人送不同的花
清明節用的鮮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先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朋友,我覺得不需要拘泥于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其實我覺得顏色的花,什么類型的花都不重要,畢竟這沒有強行規定,我個人認為送對方生前最喜歡的話,或者最能表達你對對方感情的花就是最合適的!
【清明節的資料】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資料10-28
清明節的資料(熱門)10-28
清明節墻報資料12-15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資料04-07
清明節的資料實用[10篇]10-28
清明節的資料12篇【精品】10-28
2024清明節黑板報資料04-01
小學清明節的安全教育資料12-15
小學生清明節小報資料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