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資料(熱門)
清明節的資料 篇1
1、寒食禁火吃冷餐,多多運動體康健,清明時節好春光,風箏放飛美心愿,秋千蕩起滿心歡,插柳聊且為思念,踏青游玩神清爽,吃塊青團好運粘!
2、清明時節語紛紛,郊外游客笑嘻嘻,欲問酒家何處停,路邊農婦歡迎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催,商隱彈淚誰人,信香燭鞭炮金錢知。
3、清明里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和關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就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4、清明將至,心又開始隱隱作痛,這種痛不曾消失過。此時只就是在無人的時候,更顯得真切。
5、清明天空坦然山路芬芳;親情的思念就是無止境的,縱然有感傷但那溫暖情懷將永存心底。
6、生命,其實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終究已成過去,不必沉寂在過去。無需感慨生命之無常,無常才就是真。好好活著,才就是最好。
7、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8、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你我的相逢就是種緣。緣起緣滅,夢中變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經的回憶,美好的記憶,保存在腦海。愿你在天堂一樣快樂!
9、風和日麗,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覺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當居民,清明時節風光好,陰陽兩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復返,如煙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總就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11、清天明空彩云飛,夜落春雨似茶香,思情無涯風飄絮,我心依舊蕩秋千。
12、又就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遠在天堂的親人、朋友,你們可好?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份對已故親友的思念,雖然已就是天各一方,但這份念想卻始終將我們牢牢的連在一起。讓我們寫下這份牽掛,微遞到天堂!
13、清明時節雨紛紛,飄揚紛飛繞路人。漫天飛舞的雨絲,就是對你思念的淚光。失去的,無法彌補;失去的,要學會淡忘。生活,還得繼續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清明踏春好,快樂指數高;小腳很可愛,高跟鞋拜拜;天氣易突變,雨具隨身帶;花粉易過敏,遠離莫久待;補充水果菜,感冒不襲來。朋友健康,我最關懷!
15、清明時節楊柳依,路上行人傷凄凄。紛紛細雨識人意,暗送迎春色迷離。思親不在傷別離,綿綿幽情無處寄。人生短短幾十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16、清明雨紛萬物蘇,陽光明媚踏青游,苦惱傷情隨風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傷痛漸變淺,幸福生活圍你轉,清明節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體健。
17、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就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8、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就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9、月夜明,青丘小雨。點滴而落,雨點心上,遙想當年,與卿共攜手,話盡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見,與子說偕老,笑看紅塵。雨落心頭,垂首!自嘲一笑,獨自飲酒,低語墳頭,奈何橋前可與卿逢?
20、清明節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一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就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有時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清明節的資料 篇2
日本的盂蘭盆節
在每年農歷七八月間舉行,與我國北方有些地方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的“盂蘭會”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視這個節日,機關、團體、廠礦、企業都放假3天,有組織地進行祭祀活動。在鄉間活動更熱鬧,幾乎家家戶戶都不例外,城里人也返鄉,到墓地祭祖。遠離家鄉的人能回來的也回來參加,不能回來的也往往委托別人代自己祭奠。
敘利亞的“烈士節”
敘利亞把每年初夏的5月6日定為“烈士節”,這是由政府規定的法定節日,全國都十分重視,在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向烈士碑敬花圈,為烈士墓掃墓,慰問烈士家屬。
波蘭亡人節
波蘭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亡人節”,即悼念已經逝世的人。節日這一天,人們都去掃墓,為靈墓祭典,并點上燭燈。有些人全家都到來,特別要帶上孩子,年長者點燃燭燈,讓孩子敬獻,表示紀念故人,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坦桑尼亞哀思節
為悼念為國犧牲的烈士,把每年9月2日定為“哀思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墓地獻花掃墓。國家領導也到陵園墓地參加掃墓活動,到獨立廣場紀念碑獻上花圈,以寄托對烈士的哀思。
墨西哥掃墓節
每年11月2日為墨西哥的“掃墓節”,家家為死去的人掃墓。去時,準備特別的“亡人面包”、骷髏形糖塊和已故親人愛吃的食物及煙酒,作為祭祀供品。舉行儀式后,全家人在墓前鋪上布,席地而坐,點上蠟燭,邊吃喝,邊歌舞,作為守靈,通宵達旦。但各地區掃墓的時間不同,有的`地區在白天,有的在晚上。
法國萬靈節
每年11月1日為法國“萬靈節”。這一天,人們趕往墓地,祭典故人,獻上菊花,位于巴黎公墓不遠的巴黎公社紀念碑和十多個反法西斯紀念碑,憑吊者最多,獻上的鮮花也最多。
突尼斯英雄節
9月1日,突尼斯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清明節的資料 篇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要到了,這是中華民族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我們看看下面的清明節安全資料有哪些吧!
清明節的.資料 篇4
在這個節日中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清明節期間,是森林火災、社會糾紛、交通事故多發時段。清明節三天假期,為使全體師生過一個文明有意義的節日,學校召開這次安全教育大會,主題是“文明祭奠與快樂安全同行”。首先要求教師,要嚴格學習學校的安全工作要求,爭做生態文明祭祀的引導者和帶頭人;其次是要求學生努力做到,認真學習森林防火相關的知識,嚴格遵守學校關于假期安全教育制度,做到以下幾點:
一、崇尚文明祭祀
教育學生崇尚科學,上山掃墓祭祖倡導用植樹、獻鮮花、花籃、花圈等文明祭祀方式悼念逝者;上山掃墓不要有亂砍林木行為,掃墓后要帶走所有的垃圾,不要遺留廢棄物在山上,以免破壞生態環境。
二、加強消防安全教育。
教育學生掃墓時要安全用火,不玩火、不亂放火,做好防火措施,以免引起森林火災。如果發生森林火災,要及時通知有關部門或撥打火災報警電話,火災報警電話是119。嚴禁動員組織學生參加森林火災撲救工作,以免發生不必要的人身傷亡事故。
三、重視交通安全教育。
清明放假期間人多、車多,教育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規范乘車、走路習慣。乘車時,要密切關注車況,不要乘坐三無車輛及超載客車;騎車時,要注意遵守相關交通法規,如不散手騎車、不帶耳機騎車等;步行時,過馬路牢記“一停、二看、三通”、“先向左看、再右看”注意來往車輛,走路要走人行道,靠右行,注意行路文明,牢記“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
四、加強出游安全教育
教育學生加強自我防范、自我保護意識,防止發生財物遺失、人身傷亡事故;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維護學校的'形象和利益,嚴禁有損學校形象和聲譽的行為。
五、加強防傳染病、防食物中毒教育
要注意做好傳染疾病的預防工作,如流感、麻疹、流腦、肝炎等;要講究個人衛生,不要生食,不隨便吃零食,野果;不吃過期和霉爛變質食品,防止食物中毒。
清明節的資料 篇5
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在唐朝定型之后,其節日習俗就不斷發生變遷,不少清明習俗都消失了,只有墓祭得以留存下來,而墓祭習俗又在當代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從清明節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祭祖習俗體現了歲時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和采借功能,墓祭因而成為中國現當代清明節中重要的內涵。在網絡時代,這種吸納和采借功能表現為網絡公墓的熱銷和網祭的盛行。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群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眾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眾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于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為一個承載著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眾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于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于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據上海新民晚報20xx年3月31日報道,當年清明期間祭掃人數達到了646萬余人。掃墓高峰期,在一些陵園的周圍更是要采取單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擁堵,不過,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現今城市的喪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里,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托哀思。 尤其是網上祭祀是近幾年來就興的一種祭祀方式。 網民可以在某些網站上所設立的虛擬墓園里為死去的親屬設置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于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為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游的好處,建國后,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 清明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跡。 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著傳統的形態,清明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采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為保留傳統清明節俗提供了客觀條件。 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家庭集體搬離了農村,也導致農村清明祭掃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一些家庭已不再進行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節時期,因此時大家都是要回家過春節的。
20xx 年,清明節被立為國家法定節日。 之所以會有這一立法的出臺,就是因為清明節俗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在民間仍然有很大的群眾基礎,有諸多的現實意義在里面。 就祭掃這一主題而言,首先它可以寄托人們對于離世親人的哀思,密切人際關系。 尊祖敬宗,對同一個祖先的祭掃與追念有利于一個家庭或家族的親情凝聚或親和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合密,這對于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大力弘揚。 清明節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孝道觀念,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 孝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清明節俗的孝思對于山東而言更具重要意義,第三,祭祖習俗的大力弘揚,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海外僑胞。 弘揚清明節俗,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節俗,可以使大陸人民和千百萬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把心緊密聯系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都會來到陜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墓,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這一狀況的最好說明。
另一方面,清明節俗的另一主題游樂也有著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功用。 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以益”。 確實,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郁、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采用“風箏康復療法”,治療精神抑郁、失眠健忘等癥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蕩秋千、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 其次,春游、植樹等活動的進行,可以增強國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而這又對于當前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通過親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悅身心的巨大作用。
總之,清明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內涵,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對于清明節俗,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及大力傳承。
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口,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現代社會更是賦予其肯定的文化意義,清明祭祖習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出現了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幾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題和相近的表現方式,事實上,傳統清明節中的墓祭儀式必須依托一定的空間如墓地、紀念碑、公墓、骨灰樓等。即使與傳統條把方式有較大差異的網祭,仍與傳統的清明文化精神有著共通之處。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系起來,認為清明節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清明節祭祖掃墓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倫理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而這種孝道倫理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孝思表達
墓前燃紙、灑酒、叩拜,成為清明這個節日的傳統祭奠形式,鮮花拜祭、網絡點歌留言也是現代清明節的一種補充形式。不管我們祭奠的是先賢烈土、先祖考砒,還是至愛親人,清明節只為我們提供一個特定的文化時間。目的就是讓我們永遠銘記先人傳給我們的當下生活,感謝先人曾經帶給我們不少的人間歡愉。廣東每年清明的最大特點是祭祀之風盛行,重孝念舊的傳統不斷得到倡導。廣大民眾、港澳臺同胞、海外鄉親都不約而同趕回家鄉祭奠先人的行為,及媒體重孝的輿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代社會并沒有遠離孝文化。
清明祭祖的真正意義在于迫念先祖德澤、不忘自己的根源出處。當代社會中,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經解體,加上人員流動性大,家族成員團聚的機會越來越少。清明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祟,又顯現了對血脈親情的認同,還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
這無疑能促進個人與家庭的和諧,進一步帶動社會的和諧。清明節讓人們迫思先人、享受生活的同時,還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親情培育時機,讓人明白更多的人生意義與社會責任。
清明還是一個直貫天地、通達古今的文化通道,借助這個獨特的文化時空,我們可以實現家庭和諧與親情凝聚,還能聯結宗親,維系族情。清明時節,回鄉掃墓一來可以懷念已故去的親人,二來能夠激勵后人不要忘本。這種年復一年的祭祀活動不是為了走形式,而是為了表達一種心情以及獲得一種認同。
當然,清明祭祖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與莊重肅穆并存,因為這些形式都是人們對故人的一種真情表露。清明節祭招先人的現象是道德信仰,是廣大民眾抒發與緬懷先人的詩意之舉,民眾于清明節踴躍祭組,不是因為相信陰間的真正存在,而是出于孝敬祖先的真實感情。逝者如斯,但大家卻寧愿相信逝者能夠領受自己的一番情意。
清明祭祖習俗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信仰習慣和文化精神,寄托著民眾對生活的幢保,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盛會。在清明節期間,城鄉各處以同一種儀式來表達對先入的孝思與追憶。民眾反復踐行的墓祭儀式,使不少文化傳統因而具有連續性,并綿延不絕。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同一性和連續性,在代際之間架起了貫通的橋梁。
人們選擇清明節回家,就是為迫思而來,為尋根而來。人們懷著對先人的緬懷,帶上一份心情,為先人或點上一支清香,或獻上一束鮮花。大家虔誠地祭祖,就是要表達對他們的追憶,傳遞一種孝思。因此說.清明節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凝聚劑,對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家族孝道文化的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清明節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厚民間根基的緣由所在。
清明節穿越時空、歷經滄桑而盛行不衰。這也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迫遠的民族性格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孝道、不忘本我的道德情懷。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綿延不絕的基石。清明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其孝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和諧精神內核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感恩文化
清明感恩文化的起源與祭祀文化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祭祀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感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祭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步的。清明節祭樞活動表達了民眾對先祖功績的懷念以及對先祖的感恩,感恩是清明祭祖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明節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作為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融合而成的清明節,蘊含了先人對生命的理解,正因為如此,古人把生命看作兩個層面,一是具體的、當下的、物質性的生命,二是抽象的、過往的、精神性的生命。民眾清明祭祖、祭奠烈土,就是認為他們都是有生命的。事實上,烈土與先祖的自然生活已經遠離塵世,但是他們的文化生活卻是長存于世。清明節日是后人回顧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要清明節日中所承載的祖先祟拜觀念與墓祭儀式習俗依舊存在,孝道感恩這一文化意義就一定能得到延續。
清明節掃墓所蘊涵的感恩意識,表達了后世感激先人賜予生命、緬懷先人道德風范、實現先人理想追求的內在訴求。在僑鄉廣東,這種孝道教育更是根基深厚,且越來越得到發揚光大,因此說,廣東僑鄉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重孝文化,近年來,海外鄉親的尋根訪親、捐錢贈物與清明返鄉祭祖都是當地重孝傳統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和延伸。華人華僑這種不忘祖宗、造福桑榨、報效祖國的思想行為實質上就是對傳統感恩文化的一種踐行。
促進關系調適的作用
與浩渤宇宙相比,人類自身力量非常渺小,無法應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困難和障礙。這時候,人們便將生與死、禍與福的種種無奈都寄托于那些超自然的神靈。神棍的護佑能使人們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通過祭祀祖先,期冀借助“神力”來彌補和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從而獲得自我安慰,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眾戰勝自然和困難的勇氣,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古代非常缺乏抗災能力和解災辦法,這種祖宗信仰方式填補丁人們心靈和能力上的空白,使自身的生存需要得到一種虛幻的滿足。在現代社會,清明節是萬物生長復蘇的時候,它代表著一種希望;同時,清明節也是踏青和親友聚會的日子,代表著人和自然的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祭祀先人,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里體驗天人合一的氣氛。
人與自然關系的調和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在節奏韻律上保持一致才能與自然共存。因此,由歷法而起源的節日,其原初的性質及形式主要是為農耕服務的。古人對節日有獨到的理解,認為節氣中的“節”是自然時氣的交合之處,體現“天地人”相一致的生命節奏。因此,節氣應該是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的生命規律的“節點”。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和文明水平低下,對自然的了解甚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節律與大自然的季節輪回息息相關,大自然的節律同時也就是人類生活的節律。原始社會的祭祖儀式幾乎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最為重要的內容。無論祭祀天神還是祭樞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強烈愿望。求得生活的平安,釋放對生活的恐懼,也是歲時節慶的重要內容。在農業生產成為主要生產方式之后,社會依然停留在農耕文明的狀態,祭祖活動與農業生產和生活規律的關系逐漸密切,因此清明等節氣節令往往成為舉行祭祖儀式的日子。在這些祭祖儀式中,祈求的愿望從衣食住行到福祿壽無所不包,范圍極廣。而祈求祖先神靈能佑助其子孫獲得農業生產的豐收,在祭祖儀式中是首要和必需的。清明節就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節日,在與祭祖活動聯系在一起之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所依托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清明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清明祭祖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的獻祭行為。最初的儀式是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達到期盼生存條件改善的目的n這時,祭祖儀式就成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調和手段,主要是起到安頓社會群體心理的作用。由于農拼時代長期存在,清明墓祭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為了人與自然的文化意義,一直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對于古人而言,他們祭祖是為了避免來自自然界的災害,是為了過上富足安穩的物質生活,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源。在廣東,清明祭祖也常常包含這么一種獨特的含義,就是讓祖先保佑后代順順利利、五谷豐登、生意興隆。實際上人們就是期盼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解決生存發展最大的障礙,即惡劣的氣候與難以猜測的自然現象問題,以獲得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想狀態。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中,由于生活中自然現象的不確定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意外情況,因此清明祭祖的原始文化意義依然存在。
人與人關系的調適
每年清明時節的掃墓活動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不僅故地親人要上墳祭掃,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在社會流動性加大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活動又使家族成員之間有了每年一度的見面溝通機會。20xx年,中國將清明節確定為法定節假日,更加彰顯了清明節傳遞親情、加強家族聯系的文化功能,這個假期讓民眾在祭拜祖先之余,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親友相聚。
當祭祀祖先的權利下放之后。清明祭祖開始出現了強化血緣同源的文化意義,這主要體現在宗族社會中,為了尋求宗族認同與自我認同,每年有組織的宗族清明墓祭活動。宗族社會中,人們祭祖宗族祖先公墓的目的,就是為了敦宗睦族、維系宗族血緣關系。這就為宗族成員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機會,從而達到凝聚宗族力量的作用,百姓之家供奉祭牲,敬獻黍梭甜酒,率領子弟和同族來隆重祭祀他們的祖先,恭恭敬敬,濟濟一堂,如同神靈降臨。這時會合了在各處的親朋好友和親屬,兄弟、親戚相互親近;于是消除了各種糾紛,去除了怨恨邪惡,大家和諧友好,鄰里安寧。祭祀祖先有祭招近祖和遠祖之別。近祖的祭祀并不是全族共有的,只有在祭招遠祖的時候全族才聚集在一起。祭祀遠祖的目的就在于讓人們認識到大家都是同一祖先繁衍下來的后代。
以祖先崇拜為基礎的宗族清明祭祀活動,表達的則是血緣認同意識。就宗族內部而言,其成員之間不管怎么爭斗,一到清明節大家都必須配合起來做好祭祖的各項工作。就這樣,清明的祭祖活動能夠彌合大家因爭斗而引起的感情裂痕。借助祖宗祟拜的儀式,不但使家系延綿不斷,而且使親屬關系和諧均衡。這就是長期以來清明節最重要的文化價值重心之所在。
人與自我的調適
表面上看,社會變革導致清明祭祖空間的變化,實質上也體現了清明墓祭習俗多重的文化意義。清明墓祭習俗正是在這種文化空間的變遷中,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集體與國家)、個體自身(機體與精神)之間的意義內涵結構。清明祭祖文化的演變,有其適應自然、調整社會關系以及撫慰自我心靈的內在價值。時至今日,清明節作為一個維系民族傳統精神的節日,已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清明節中的祭祖主題,既暗藏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民間與官方共同的文化傳統,又體現民眾通過祈福驅邪的儀式活動來展現一種調節生活與調適心理的文化意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清明祭祖活動中的儀式和倫理準則自然成為民眾社會意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我內心的平靜與樣和。因此,即使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的情形下,清明節的文化氛圍并沒有淡化。這種文化意義在日常的生活狀態之中是很難呈現的。于是,在清明節日,在原有的孝親與農事驅邪文化意義之外,又添加了睦族與游玩的文化元素。
當代社會中,競爭激烈,生存壓力的加大,容易讓人身心疲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人與人的關系也較為緊張和復雜,所以人們更加重視親人之間的關系。清明節,民眾在緬懷先人的祭樞活動中,能與親友團聚片刻,以緩解壓力。同時.人們也渴望祖先的保佑,希望借祖輩的力量排除飄忽不定的因素而取得成功。
在現代化的城市,不少人雖然擺脫了農耕生存方式,并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的生活圈子,但其清明祭祖的儀式更加隆重。作為一種紀念先人的民間節日,其延續下來的文化意義依然如故。
近年來,民眾在清明節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更多是為了求得一種精神上的安慰。這主要體現在清明祭祖儀式向網絡空間的轉化上,從而導致祖宗祟拜習俗從傳統的信仰狀態轉變成各種不同的現代個體性宗教儀式活動。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祭祖的主體,雖有網絡上的交流與互動,但更多的是以個體方式進行參與,清明節的文化意義因而也轉向了祭祀者的內心生活這一層面上來。
相對傳統的清明祭祀儀式而言,其原初精神和文化內涵有所淡化.故其儀式的意義應該重新得到闡釋。
推動文化認同的意義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分享共同的文化模式如信仰、規范、習俗等,并對這種文化模式產生共同的心理情感與自發行為。清明休假制度,為人們祭祖掃墓、親近自然帶來了便利。從更深遠的意義看,對這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保護,對恢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立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無疑都有較好的益處。
實施法定假期,目的只有一個,即承認清明祭祖的文化合理性。清明祭沮活動中的宗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其實都是以清明祭祖活動這個文化認同為基礎的。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孝道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而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廣東的海外僑胞部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情懷。近年來,清明祭祖規模加大,進一步增強了地方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強化了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乃至民族認同程度。
在中國家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神是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為了緬懷祖先并祈求祖先的保佑。這種原始信仰在農耕社會中適應了中國家族社會的經濟結構,因而一直在民眾當中產生了很強的文化心理需要。祭祀活動經常反復地進行,能夠以血親關系為紐帶而形成宗族內部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這就起到維系家族和穩定地方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中,清明祭祖活動最為隆重盛大,因而是宗族成員緬懷先人、感恩思德的非常時刻和進行傳統教育的大好機會。可以說,因清明祭祖活動而帶來的宗族認同機制,是長期以來維系鄉村社會體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的清明掃墓祭祖更是最具體、最廣泛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動,能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一次次的強化。而海外華人華僑返鄉祭祖,表面上看是對民族習俗的一個尊祟,實質上就是一種民族認同。以清明節日為基椎時間的祭祖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之一。因此說,繼承和發揚清明節的祭祀文化,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從而對凝聚人心、激發民族熱情、維護社會和諧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識、價值系統、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人們在這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獲得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廣東清明祭祖活動所體現出來的廣泛認同性,已經構成廣東的“地方軟實力”。這種實力具有繼承性、穩定性、延續性,為各地的工商業投資與慈善事業的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良好影響。官方歷年來在口岸服務、交通疏導、消防安全等方面介入清明節的祭祖活動,對增強地區的民族凝聚力,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祖籍地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是相互依附著的。國家認同是一種民族獨特性的標識,國家認同心理的形成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清明祭祖傳統,塑造了中華民族成員的信仰基礎、心理傾向和精神結構,井表現為一定的民族個性即通常所說的國民性。
清明節的同一性文化精神擴大到整個國家的層面,就是認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與維系國家統一。清明墓條習俗是傳統文化因素經過長期積淀下來的產物。當初的清明節是宗族認同與家庭關系調適的主要方式,在當代卻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形式,也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一道重要壁壘。對清明祭祖傳統的認同將推動國家認同,從而達到維護集體的文化身份、鞏固民族主體同一性的目的。
20xx年,我國政府將清明節設定為法定假日,充分體現了政府對中華傳統習俗的尊重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清明節法定假日的確立,就是要通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后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以確保民族優良文化記憶能夠代代相傳。清明節在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后,在較短時間內已發展成為中國最盛大的祭祀時間,其祭祀儀式已經發展成為最為莊重的國家盛典。這種在全民族中盛行的共同信仰擴展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增強了公民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
清明條把已經成為維系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也為國家認同構筑了一個牢不可摧的文化平臺。
清明節承載的是一種道德文化,其目的為宗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時代在不斷變化,清明節中我們遵循傳統去追憶先人與仰慕先賢,以此方式來延續中華民族的血脈與薪火。清明節終極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禮敬近世祖先的祭祀活動中,更重要的是通過祭奠先烈與先賢獲得精神的洗禮與思想的升華,從而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認同。清明節期間開展的多層次、全方位祭祀,將祖先祭祀、家庭祭相與國家祭祀有機結合起來,一次次對個體進行清明傳統習俗的溫習和體驗,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也從另一個側面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清明節已從單純的對先人寄托哀思逐步轉化為一種文化情結。盡管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清明對于人們的意義和重要性已有所改變,但也算得上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傳承得較為完整的一個。清明祭祖習俗反映了民族的信仰習慣和文化精神,寄托著民眾對生活的幢慣,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盛會。在清明節期間,城鄉各處以同一種儀式來表達對先人的孝思與追憶。這種文化活動在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清明節日還是后人回顧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要清明節日中所承載的祖先崇拜觀念與墓祭儀式習俗依9日存在,就證明清明節還在發揮著其獨特的文化認同功能。就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意義而首,清明祭祖習俗將一直得以延續下去。
清明節的資料 篇6
今天是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上午,還是晴空萬里,陽光燦爛,下午就下起了蒙蒙的細雨,一直下到晚上,因為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會下雨。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時代的一個傳統風俗習慣,每到這幾天,大家都要為死掉的人掃墓、上墳,以及圖人們對它們的`哀思。明天爺爺奶奶還要帶我和弟弟一起去動物園看動物、踏青、郊游。我們將充分的享受春光明媚的春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是唐朝詩人韓翃對清明節美好景象贊譽。
過去清明節,人們上墳都要燒紙,現在上級政領導和政府部門提倡要文明祭祖,以免引起火災,會污染新鮮空氣。我們要樹立新風氣,采用獻花方法也能夠祭祖。
清明節的資料 篇7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們全家又相聚一起,上山去看外公。這一次除了父親、母親、舅舅還有我之外,舅媽和初一也一塊兒去了。
來到外公的墓前,我給照片上的外公鞠了一躬,對初一說:“初一,照片上的人就是你爺爺,你給爺爺鞠個躬吧!”舅媽也對初一說:“初一,像戎戍弟弟一樣,給爺爺鞠個躬吧!”可是,初一不知如何的,非常不開心,白了舅媽一眼,就跑了。
等大家都鞠完躬,我又過去對著外公的照片,連鞠了兩個躬,第一個代表我自己,第二個代表初一。我在心里默默地對外公說:“外公,今天初一也來看您了。您看到了嗎?他是不是很可愛呀?我告訴您,他還很健康又很聰明呢!只是他現在還不懂事,等他懂事了,他一定會像我一樣,很認真地給您鞠躬的。”
我想,我的這一番話,在天堂的`外公一定會聽到的。
清明節的資料 篇8
清明時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時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
清明節的資料 篇9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時節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的資料】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資料10-28
關于清明節的資料04-04
清明節墻報資料12-15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資料04-07
清明節的資料實用[10篇]10-28
2024清明節黑板報資料04-01
小學清明節的安全教育資料12-15
小學生清明節小報資料12-16
2023年最新清明節的黑板報圖片資料內容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