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qū)W到更多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建議】
1、本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自讀,當堂背誦全文。
2、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弄清文章的意思,積累文言字詞,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并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nèi)容。
3、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抓住關(guān)鍵語句,體會文中三位人物說話的口吻、神態(tài)、心理。
4、可與王安石的《傷仲永》相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想想方仲永、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5、建議課外觀看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圖片導入法:教師展示三國時期人物孫權(quán)、魯肅、呂蒙三個人物的圖片或畫像,由學生對這三個人物的討論、認識引入課文內(nèi)容。
2、故事導入法:教師適當介紹文中三個人物的一些故事,導入課文。
3、名言積累導入法: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并記誦有關(guān)讀書、學習的名言,課堂上相互交流,認識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導入課文內(nèi)容。
4、教師誦讀導入。
二、誦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豈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譯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就文中字詞提出質(zhì)疑。
【初】當初。 【謂……曰】對……說。 【以】用,拿。
【豈】表反問的語氣助詞,難道。 【但】只。 【耳】語氣助詞,罷了。
【孰若……】誰(哪一個)比得上……。 【所益】所收獲的、所得到的好處。
【就】從事,做。 【議論】商討、論說(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讀書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氣的人。
【三日】虛數(shù),指多天。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遂】于是,就。 【而】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
2、學生結(jié)合書下注解及補充注釋翻譯課文,教師訂正。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期望。
⑵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
神情激動,語氣殷切,以自己的經(jīng)歷向呂蒙說明“學”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既感到驚奇,又為呂蒙的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側(cè)面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取得了很大進步。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指責中帶有自豪,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4、歸納文言字詞。
⑴注意古代的稱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大兄:即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稱呼。
⑵注意一處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
謂……曰:對……說。
⑶注意古今異義的詞語。
但:但當涉獵(只)
往事:見往事耳(歷史)
過:及魯肅過尋陽(到)
博士:治經(jīng)為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官)
⑷注意一詞多義的詞語。
以蒙辭以軍中多務(用)自以為大有所宜(認為)
見見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⑸注意句末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
例子參見課后練習,此略。
⑹積累運用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尚淺。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窮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說:非復吳下阿蒙。
造句: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個窮小子的小王,而今卻成了大企業(yè)家,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來對待。
造句:平時不善言語、性格內(nèi)向的張軍,這次卻在全國的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大家不得不對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質(zhì)疑,深入研討
1、質(zhì)疑:孫權(quán)勸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請問他怎樣勸學的?
討論歸納:首先是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學”;其次是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而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quán)的話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勸學,又可以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guān)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質(zhì)疑: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可謂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二人的真實性情與融洽關(guān)系。請問作者在此描寫二人的對話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討論歸納:二人的對話,既從側(cè)面烘托出了孫權(quán)勸學的顯著成效,也進一步告訴人們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3、質(zhì)疑: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jié)友?
討論歸納:在東吳,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是周瑜之下的二號人物。魯肅之所以與呂蒙結(jié)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了魯肅的愛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這也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孫權(quán)勸學的結(jié)果以及呂蒙才略的驚人增長。
4、質(zhì)疑:“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現(xiàn)已演變成一耳熟能詳?shù)某烧Z。請問這一成語帶給你哪些啟示?
討論歸納:這一成語告訴我們,事物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質(zhì)疑: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討論歸納:讀書學習大有益處,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提升自我,增長識與才干。
五、總結(jié)
本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語言凝練,含義豐富。以對話刻畫人物,善于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詳略安排得當,同時很好地運用了側(cè)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孫權(quán)的善“勸”,告訴了人們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勸人上進成才,讀書明理。
【教學反饋】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
2、但當涉獵( )
3、見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課文分為兩段,寫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背誦課文,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guān)資料。
(3)通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品味文章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剪裁內(nèi)容的表達效果。
(4)對比閱讀,比較《孫權(quán)勸學》和《傷仲永》的異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參與、合作、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于國于己都意義重大的道理,從而勉勵同學們重視學習,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1、美讀課文,力求聲情并茂,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體味這段話的情味。
【教學設想】
1、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理解文意,體味對話,最終實現(xiàn)美讀課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學生自編課本劇,進行表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
3、比較閱讀法。延伸拓展,通過比較《孫權(quán)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4、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5、參與教學,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1、發(fā)動學生課前收集與本文有關(guān)的資料及圖片。
2、鼓勵學生對課本進行重新加工,改編成課本劇,并進行表演。
3、創(chuàng)設開心的學習氛圍:以比賽的方式進行文言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4、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的環(huán)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qū)W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quán)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學生回答引入正課。
二、展示與交流。
文學常識專家組展示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知識。
三、感知與理解
1、朗讀課文,準確認讀。配樂朗誦;學生有感情集體朗誦。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字詞專家組講解重點詞語、句子并板書。其他學生結(jié)成四人小組,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翻譯課文。
(2)競賽:讓學生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規(guī)則:全班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底分各為100分,競賽分為三輪進行。第一輪:翻譯課文。男生組和女生組各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把課文分為兩層,從開頭到“蒙乃使就學”為一層,剩下的為第二層。男女生代表各翻譯一層,錯一處扣5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二輪:認讀課文。教師多媒體顯示去掉標點符號的課文,由女生組和男生組各讀一層,錯一處扣10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會戰(zhàn)。多媒體顯示題目,由各組指定對方的同學來回答。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題目見課件)
1、解釋加點的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卿今當涂掌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辭以軍務及魯肅過尋陽
蒙乃始就學見往事耳
2、辨析古今異義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辨析一詞多義
卿今當涂掌事蒙乃始就學
但當涉獵指物作詩立就
4、翻譯下列句子
a、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c、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e、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f、卿言多務,孰若孤?
3、思讀課文,請質(zhì)疑專家組同學提出問題,全班討論解決。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準備好以下問題:
1)提問:孫權(quán)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3)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問:孫權(quán)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6)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讀課文。
1)學生演出課本劇,同學們共同評議。
2)欣賞動畫短片,體會人物的對話的語氣和心理。
3)揣摩說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與探究:
1、學與不學,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quán)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2、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有關(guān)《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聯(lián)系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quán)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quán)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quán)又來勸他了,結(jié)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quán)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jié)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jù)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復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quán)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jié)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guān)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guān)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xiàn)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tài)呼之欲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quán)、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
五、總結(jié)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jié)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quán)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課后背誦全文。
勸學教學設計4
教學重點:
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quán)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quán)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quán)又來勸他了,結(jié)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quán)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
見往事:知道
以為:認為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1.孫權(quán)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quán)的建議嗎?
辭一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呂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jié)友。
5.概括情節(jié):勸學一就學一議論一結(jié)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jié)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jīng)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cè)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⑧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quán)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xiàn)了孫權(quán)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guān)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lián)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quán)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⑧“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xiàn)出孫權(quán)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guān)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diào)。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
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
這句話從側(cè)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diào)上有區(qū)別嗎?請說明。
孫權(quán)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guān)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diào)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練習一、二題.
2.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jīng)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3.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xiàn)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書設計:
孫權(quán)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一就
(懇切、關(guān)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
(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
(自得、自豪)
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2、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zhuǎn)移、縮小四種現(xiàn)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統(tǒng)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jīng)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jié)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lián)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jīng)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jīng)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jù)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guī)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 總結(jié)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 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jié),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 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yè)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 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⑵ “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 “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diào)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jié)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jù)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guān)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勸學教學設計6
文言文教學一向費時費力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又往往不盡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產(chǎn)生為難情緒,甚至少數(shù)學生厭學文言文。我對此也深感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中央電視臺《東方小故事》,深受啟發(fā),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讓人過目難忘。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體現(xiàn)嗎?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學中,嘗試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講解融于直觀的故事演繹中,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以期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下面以教學《孫權(quán)勸學》為例作探討:
《孫權(quán)勸學》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約,且以對話為主,簡短的對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與性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初一學生,一定讓他們熟讀成誦,再借助注釋,課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強,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先講故事,再啟發(fā)指導學生閱讀分析。 因此整個教學活動分成兩大塊:前期是以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教師點撥為主的自學活動;后期是以學生形象的表演為主兼以朗讀、評議的鞏固階段。前期重在知識的輸入、學習與吸收,訓練其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后者重在知識的輸出,展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及其語言表演等綜合能力。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
【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媒體】
投影片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2、查找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司馬光的故事)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guān)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quán)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quán)勸他,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quán)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三、檢查預習
1、學生結(jié)合注解翻譯全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2、學生介紹、教師補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歷史人物。
⑴ 司馬光,宋代歷史學家、文學家。
故事:① 砸缸,表現(xiàn)其聰明、機智。
② 圓枕,表現(xiàn)其勤奮、惜時。
總結(jié):正因為有這兩點,司馬光才創(chuàng)作了《資治通鑒》這一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歷史巨著。
⑵ 文中的歷史人物:
孫權(quán),東吳國君,少年英主形象
呂蒙,權(quán)之大將
魯肅,孫權(quán)的謀士,著名的大臣
四、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活動
1、《孫權(quán)勸學》是一個著名的勸學故事。題目中最關(guān)鍵的詞是勸。請找出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的語句。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學習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務,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評。)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xiàn)身說法,讀書的益處。)
總結(jié):作為一代英主,勸學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對呂蒙的器重、期望、關(guān)心和愛護。況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誠。
2、再找出勸的結(jié)果:
蒙乃始就學。(呂蒙聽勸求學的行動,表現(xiàn)他知過能改、坦誠豪爽的武將風度。)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情不自禁的驚嘆,表現(xiàn)他為朋友的進步而高興的豪爽和儒雅的`風度。)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呂蒙學而大有長進后的得意對答。)
總結(jié):呂蒙由一員不愛學習的武將到憤而求學并學得卓有成效,以致連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魯肅都驚嘆不 已,結(jié)友拜別。可見孫勸之善勸。全文圍繞孫權(quán)勸學組織材料,詳略得當、性格鮮明、中心突出、語言簡練。寫作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點學習、反復朗讀上面七個句子之后,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閱讀全文,貫通文意。思考這個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改變,按劇幕、場劃分的原則可以分為幾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 (地點)孫權(quán)的宮中 (人物)孫權(quán)與呂蒙
第二幕 (地點)呂蒙軍帳中 (人物)呂蒙與魯肅
把故事分作兩幕,分四個小組來表演。
1、第一輪 用現(xiàn)代漢語來演繹這個故事,要把對人物的理解(包括他們的表情、心理、動作)都想象出來。共表演兩次。
2、第二輪 用文言文句式來表演,注意人物的語氣。共表演兩次。
在學生一輪一輪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發(fā)現(xiàn)他們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識的欠缺,及時補充、學習。其中結(jié)友而別時,他們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陣陣的笑聲,至今猶在耳邊。
六、體驗反思
笑聲中課就要結(jié)束了。想一想,魯肅為什么要與呂蒙結(jié)友?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
有的同學說:讀書長知識,有見識。
有的說:讀書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總結(jié):讀書學習在一個人的發(fā)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學使人善辯。這也是司馬光記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齊聲誦讀,試背全文
八、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附譯文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quán)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jīng)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jīng)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xiàn)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fā)現(xiàn)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成朋友才告別。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活動或者教學游戲在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牢固地記住這個故事而且還調(diào)動了大多數(shù)同學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故事性較強、較形象的文言敘事短篇或許有一定的啟示性。但是,當堂的即興表演,對于上課思想集中、程度較好的學生能記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語自如,效果較好;而那些基礎較弱的同學則只能記住故事的大意而對于文言句式就顯得有些吃力。
勸學教學設計7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朗讀課文,正確斷句、停頓;
2、理解文章大意;
3、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像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
4、領悟并學習文章在藝術(shù)上的主要特色。
〖學習側(cè)重點
1、朗讀要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并能熟讀成誦;
2、學習文章以下幾點:語言上的言簡意賅,選材上的詳略得當,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解說:本單元提示中明確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內(nèi)容,注意它們各自的寫法”,故“自讀導言”旨在引導學生以讀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體會課文藝術(shù)上的特色。)
【自讀程序】
1、初讀。整體感知課文,有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解決,結(jié)合注釋粗曉大意。教師適時點撥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guān)常識。
2、速讀。理清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情況。
3、競讀。看哪位同學將對話的語氣讀得最到位。
4、研讀。讀自“及魯肅過尋陽”至文末一段,思考呂蒙有了怎樣的變化,給人怎樣的啟示。
5、背誦。
(解說:以上的程序設計體現(xiàn)了讀思結(jié)合的閱讀原則。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借速讀來加深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認識。如: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呂蒙是一開始就馬上聽從的嗎?他本人在學習前后有何變化?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競讀則既檢驗了同學們對人物語氣的把握情況,又是對朗讀水平的一種促進與提高。第四步的研讀則重在讓學生體會孫權(quán)的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中的“益處”是怎樣在呂蒙身上體現(xiàn)的,并使學生聯(lián)系自身實際,談對讀書的認識,激起他們對讀書學習的興趣。最后的背誦是對以上四步閱讀的一個總結(jié)深化,使閱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獲得以鞏固與積累。)
【自讀點撥】
1、資料補充
孫權(quán)(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陽縣南)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從孫權(quán)攻占各地后隨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計取荊州,擒關(guān)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難點分析
①以對話為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記錄人物的幾次對白,卻傳神生動地塑造出了三個藝術(shù)形象。先看孫權(quán)。作為吳國之王,他能夠關(guān)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當呂蒙找借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先聲明要求他讀書的目的并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借口,進一步開導,現(xiàn)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勸導呂蒙──讀書大有益。孫權(quán)絲毫未擺當權(quán)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范。再看呂蒙。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
②除正面記言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cè)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cè)面展現(xiàn)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jié)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當,詳略安排得當。
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nèi)容均一帶而過,或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非常精當。
④語言精練,情節(jié)發(fā)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而緊湊。
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毫無冗繁之處。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jié)發(fā)展上,孫權(quán)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fā)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說:本點撥內(nèi)容首先以補充資料的形式將課文注釋中尚未交待的內(nèi)容展示出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其他則重在幫助學生完成“自讀導言”中的自讀要求4和學習側(cè)重點2,目的是使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認清人物形象,幫助其從藝術(shù)上掌握文章的特點,以便于在寫作中模仿和借鑒。)
【自讀思考】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①卿今當涂掌事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
2、解釋文中的兩個成語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國志·呂蒙傳》,將其與課文中的“及魯肅過尋陽結(jié)友而別”一段作比較閱讀,說說兩文的異同點。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guān)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guān)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4、以下詩句、格言都是與讀書、學習有關(guān)的,結(jié)合文中呂蒙的變化,寫出自己對讀書的認識與感想。
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②書到用時方恨少。
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⑦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⑨知識就是力量。
⑩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解說:第1、2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情況;第3題做初步拓展,以比較閱讀的形式,換個角度去分析課文;最后一題則進一步拓展深化為談對讀書的認識與看法,這三個題目是按由淺入深,由窄而寬的順序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既要走進課文,又能跳出課文。既會讀,又練寫。)
〖參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對臣、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以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當涂:當?shù)溃敊?quán)。②孤:古時王侯的自稱。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點:都寫出了呂蒙的變化及魯肅的贊嘆之意。不同點:①課文主要記言,而本文則既有語言,又有人物的動作及心理描寫。②課文突出的是呂蒙的變化,而本文還表現(xiàn)出了魯肅對呂蒙的態(tài)度由輕視而嘆服的變化。③課文略去了兩人談話的內(nèi)容,此處則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勸學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積累“當涂掌事”“但”“涉獵”“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詞語的含義。
2.通過朗讀、圈劃,理解孫權(quán)勸學的過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脈絡。
3.了解“鑒于往事,資于治道”的寫作意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朗讀、圈劃,理解孫權(quán)勸學的過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脈絡。
難點:了解“鑒于往事,資于治道”的寫作意圖。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3分鐘)
1.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為學》,作者彭端淑鼓勵他的子侄輩們立定志向,努力學習。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勸學的文章,《孫權(quán)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
2.齊讀課題,說說課題中的關(guān)鍵詞是什么?
“勸”。
3.圍繞“勸”字,你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
預設:誰勸誰?為什么勸?怎么勸?勸的效果怎么樣?
4.我們圍繞這些問題,來一起學習一下這篇文章。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師范讀,請同學們思考:文中是誰勸誰?他們的身份分別是什么?用筆在文章中劃一劃。
明確: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權(quán)謂呂蒙曰”,積累“謂”的含義“對······說”。
孫權(quán)是君王,從他對呂蒙的稱呼“卿”和自稱“孤”可以看出。(“卿今當涂掌事”“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卿:古時君對臣,上級對下級的稱呼。孤:君王自稱。
呂蒙是一名臣子、武將。孫權(quán)對呂蒙的稱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從“辭以軍中多務”看出他掌管的是軍隊,是一名武將。
《孫權(quán)勸學》是作為君王的孫權(quán)勸作為臣子的呂蒙去讀書。
2.那孫權(quán)因什么而勸(武將)呂蒙讀書呢?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文章,圈劃一下。
明確:“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即“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不僅僅是武將了,還要協(xié)助孫權(quán)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學習了。(請學生再讀一遍)
追問1:這句話該怎么讀?
明確:雙重否定,肯定語氣,有股不容置疑的國君的威嚴。“!”表示情感強烈。
追問2:那呂蒙去讀書了嗎?沒有。“蒙辭以軍中多務”。呂蒙推托了。可見,想要勸服呂蒙讀書,是一件難事兒。
3.那孫權(quán)是怎么勸的?圈畫出相關(guān)的句子,讀一讀。
明確:“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追問1:請大家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說一說。不理解的詞圈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翻譯: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jīng)書成為博士嗎?只應當廣泛閱讀,了解往事罷了。你說軍中事務多,哪個像我?我常常讀書,自認為大有益處。”
追問2:孫權(quán)是從哪些方面來勸他的`?(孫權(quán)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確:明確告訴呂蒙讀書的目的是增長才干(目標);呂蒙讀書是有時間的,是有可能性的(條件);現(xiàn)身說法,告訴呂蒙讀書是有效果的(預期效果)。
追問3:老師把“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改成“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當涉獵,見往事。”哪個更好?(從孫權(quán)勸學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
明確:原句好。先找出區(qū)別。改句少了“邪”“但”“耳”這些語氣詞。原句語氣比較舒緩,委婉、親切、誠懇地告訴呂蒙勸他學習目的是讓他增長才干,孫權(quán)想讓呂蒙心悅誠服,而不是用權(quán)力來壓制他去學習。同時感受到孫權(quán)作為君主的那種大氣、圣明。
追問4:“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與“卿言多務,孰若孤?”能調(diào)換位置嗎?
明確:不能。如果調(diào)換的話,會與呂蒙爭鋒相對;原文的寫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決呂蒙思想上的誤區(qū):以為孫權(quán)勸他讀書是為了讓他成為博士。
4.“勸”的效果怎么樣?從哪里看出?
明確:效果不錯。“蒙乃始就學。”
魯肅過尋陽,“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年齡比呂蒙長、權(quán)職比呂蒙高,聽了呂蒙議論后情不自禁地贊美呂蒙,可見,呂蒙經(jīng)過學習,才略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于是決定“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與他深交,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5.教師小結(jié):本文寫了孫權(quán)勸呂蒙讀書,他從讀書的目標、條件和預期效果這三方面來勸說呂蒙。后來,呂蒙泛覽群書后,才略上有了驚人的進步,從一個將才成為了像魯肅一樣的帥才。呂蒙取得的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也多虧了孫權(quán)的勸說。
(三)再讀感悟
1.接下來,我們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讀一讀。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孫權(quán)、呂蒙和魯肅,其他同學旁白。
2.本文選自《資治通鑒》。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從往事中借鑒,對治理世道有輔助作用),命名為《資治通鑒》,主要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3.學了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作為君王,你會從中收獲些什么?作為大臣,你會收獲些什么?作為今天的你,會收獲些什么?
4.老師送給大家一首詩。《勸學》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四)作業(yè)布置
1.整理《孫權(quán)勸學》課堂筆記
2.改寫《孫權(quán)勸學》,300字左右
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關(guān)《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特別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詞。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特別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詞。
2、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代的楊慎在其詩《臨江仙》中寫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的英雄人物,呂蒙就是其中之一,呂蒙雖然驍勇善戰(zhàn),但有一個缺點:不愛讀書。他的主上孫權(quán)曾屢次勸他讀書。經(jīng)過多次的勸說,呂蒙不再是“吳下阿蒙”,讓人“刮目相待”。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來看看孫權(quán)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板書:孫權(quán)勸學)。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西夏縣(現(xiàn)屬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歷時19年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名為《通志》,宋神宗以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賜書名《資治通鑒》。“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1)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jié)奏,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聽讀:聽錄音,注意字音、停頓、節(jié)奏,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注意: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讀yé,通“耶”)!
即更(讀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jù)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4)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字詞或語句,教師點撥。注意:古今異義詞、成語。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5)故事復述。
2、議一議
本文主要講了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quán)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jié)果怎樣?請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關(guān)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guān)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xiàn)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tài)呼之欲見。)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xiàn)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表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quán)、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學生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
孫權(quán):勸別人要講究方法
魯肅: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別人
呂蒙:學習能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五、總結(jié)
從本文中,我們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好讀書,讀好書”。
六、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將本文與《傷仲永》一文進行對比閱讀,寫一二百字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荀子》及相關(guān)知識。
⑵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⑶ 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jié)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⑴ 學生齊讀第2段:
⑵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⑤。
① 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④ 輮:使…彎曲。
⑤ 規(guī):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
②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 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 參:驗,檢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當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過:過錯。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于 寒于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⑷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⑵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② 跂:提起腳后跟。
③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輿:車。
③ 利足:腳步快。
④ 致:達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1、2、3題。
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誦讀的能力和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和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點難點
1、熟讀成誦。
2、疏通文意,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文言常用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xiàn)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哪些?
二、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髯拥闹饔小盾髯印范怼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題。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中zhòng參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yè):“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鑒荀子有關(guān)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重點難點: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一、復習上節(jié)課知識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解決了《勸學》這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1、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1)勸學中“勸”為何意?
(2)荀子“人性惡”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別強調(diào)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2、齊讀課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寫錯讀錯的字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1)讀課文,根據(jù)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詞應怎樣理解?“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把握觀點:這一節(jié)主要談了學習的哪個方面?用什么方法來論述的?
明確:學習的意義;比喻。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在已歸納的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1青出于藍2冰寒于水3直木為輪4木受繩5金就礪
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變化會進一步提高、發(fā)展。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說明客觀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變
“木受繩”“金就礪”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jié)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學生齊讀第2段
3、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見2登高而招3順風而呼4假輿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維推理模式,分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明確:客觀事物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學習
(5)小結(jié)
本段談的是學習的作用,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用幾組比喻句來說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論證。
(6)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4、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主要論述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diào)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對比
4本段的三層內(nèi)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
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即道理明白、具體生動。
5學生齊背第4段。
三、總結(jié)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2、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對比論證、說理透徹的特點。
3、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談談你對荀子的觀點的看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預習下一課。
2、完成《資源與學案》練習。
五、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2)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對比
積累
堅持
專一
王鵬
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識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張,勸學的意義。
2、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態(tài)度,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
3、注重字詞運用和注釋。
【重點和難點】
1、辨析字、詞、音。注重朗誦和背誦。
2、比喻代議和喻議及正反四方面議論的特點。
3、了解荀子對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教法】
師生互動法、提問法、議論法、朗讀法、電教法、板書法。
【教學步驟】
1、導入:
同學們,作為一位學生,應該每一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那么你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意義和正確的目的和態(tài)度、方法嗎?知道堅持學習的重要嗎?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荀子的《勸學》,看看古人怎么勸人學習的。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
3、重點拼音:
木直中繩:zhòng
雖有槁暴:gǎo pù
輮以為輪:róu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xū yú
吾嘗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異也:xìng
故不積跬步:kuǐ
騏驥一躍:qí jì
駑馬十駕:nú
鍥而舍之:qiè
金石可鏤: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時人稱荀卿,又稱孫卿。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5、聽錄音《勸學》。
6、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7、學生齊聲朗讀《勸學》。
8、第一、二段重點字詞翻譯:
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從;于:比……更
冰,水為之:形成、凝結(jié)(動詞)
木直中繩:合乎、結(jié)合
輮以為輪:輮以(之)為輪,把它作為
其曲中規(guī):彎度
雖有槁暴:雖,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這樣
金就礪則利:就,靠近;利,鋒利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明,明達;行,行為;過,過錯
9、翻譯一、二段: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做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
10、分論點;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1、第三段重點字詞翻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曾經(jīng)
吾嘗跂而望矣:遠望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見得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聞者彰:明顯,清楚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達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名作動)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稟賦,資質(zhì);異:差別
12、第三段翻譯:
我曾經(jīng)整天發(fā)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13、分論點: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絕江河
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quán)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quán)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quán)又來勸他了,結(jié)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quán)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1.孫權(quán)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quán)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jié)友。
5.概括情節(jié):勸學~就學一議論~結(jié)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jié)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jīng)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cè)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③
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quán)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xiàn)了孫權(quán)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guān)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lián)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quán)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xiàn)出孫權(quán)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guān)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diào)。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cè)面反映目蒙因?qū)W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diào)上有區(qū)別嗎?清說明。
孫權(quán)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guān)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diào)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yè) 。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
孫權(quán)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就(懇切、關(guān)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勸學教學設計14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課之前先介紹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馬光。司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長大。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國時期,吳國孫權(quán)手下有一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曾隨周瑜大破曹軍于赤壁,后又占領荊州,在麥城生擒關(guān)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深受吳王孫權(quán)常識。但他年青時不愛讀書,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孫權(quán)多次勸他學習,他總是找各種借口推辭,還說自己一介武夫,只要會領兵打戰(zhàn)就行了,這不,孫權(quán)又來勸學了,這次結(jié)果如何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初讀:
1.師范讀,生注意人物的語氣和文中的停頓。
2.抽生讀。
3.全班齊讀。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組為單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組內(nèi)拿不準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記號,待會提交全班解決。
2.生提出疑問,全班內(nèi)解決。
四、分析課文,指導朗讀
1.概括這個故事的大意。
師相機板書:孫權(quán):勸學。
呂蒙:就學。
魯肅:驚嘆。
2.教師借題發(fā)揮:有的同學不愛學習,任憑老師苦口婆心地勸學也無濟于事,孫權(quán)到底是怎樣勸學的,居然讓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呂蒙浪子回頭,最終成為一位飽學之士。看來,當老師的特別要學一學孫權(quán)的勸學藝術(shù)。
3.抽生讀孫權(quán)勸學的內(nèi)容。
①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氣堅定,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孫權(quán)對部下要求很嚴格,同時又對呂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學成之后能更好地輔佐自己。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擔當涉獵,見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問語氣,可以隱隱感覺出孫權(quán)對呂蒙找借口“辭學”的責備之意。
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為呂蒙指明了學習的.方法和目的。足見孫權(quán)對部下的關(guān)心。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問語氣。反駁了呂蒙“軍中多務”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為例,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習的可行性。
④孫權(quán)勸學可謂是語重心長。呂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請大家一齊讀出來。
驚嘆語氣。魯肅對呂蒙的才略大增既驚嘆又贊許。
⑤呂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嘆語氣。呂蒙對自己的進步感到自毫。呂蒙和魯肅同朝為官,對話有調(diào)侃的意味。
6.小組內(nèi)分角色朗讀,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學旁白。
五、拓展與提高
1.呂蒙能聽取孫權(quán)的勸學,最終變得文武雙拳,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們不得不聯(lián)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歲能詩,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學習,最張“泯然眾人”的悲劇,讓人痛心不已。
呂蒙和方仲永雖一個在三國時期,一個在北宋,但我們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設有一天,“呂蒙巧遇方仲永”,他們這間會有怎樣的一段對話呢?
請小組內(nèi)為他們設計幾句簡短的對話,待會小組內(nèi)推薦兩句同學演示一下。
2.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呢?請大家自由的,從多個角度談一談。
參考:
①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就能學有所成。
②虛心接愛別人善意的意見。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進步。
3.呂蒙這所以能由一個目不識丁的武將,變得文武雙拳,這與他發(fā)奮讀書是分不開的。一位同學說: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下面請大家也談談你對書的感悟。
例:書是階梯,能幫助從們登上理想的高峰。
書是良藥,能醫(yī)治愚昧。
書是清泉,能滋潤干涸的靈魂。
書是渡船,能載人到達理想彼岸。
書是橋梁,……
4.欣賞完孫權(quán)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我們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關(guān)于讀書的名言來勸學呢?
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知識就是力量。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jié)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jié)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 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參見教材注釋。)
2、學生結(jié)合注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后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后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學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2、教師檢查,全班交流。
(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恒、專一
(中心)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后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討論比喻論證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jié),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chuàng)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學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交流審讀結(jié)果。
參考:
⑴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說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fā)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lián)系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fā)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教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xù)教育之間的傳統(tǒng)區(qū)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zhàn)。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第8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恒、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
【勸學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勸學教學設計02-28
《孫權(quán)勸學》教學設計03-03
《孫權(quán)勸學》的教學有感范文11-02
勸學原文及翻譯04-21
《杯子的設計》教學設計03-14
an教學設計11-23
《我設計的服裝》教學設計06-15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4
《氓》 教學設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