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背誦課文;
3、學習本文闡述道里的方法;
4、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知識;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2、難點:學習古代名家闡述道里的方法。
教學設想:緊扣文本,以學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為主,教師作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2、釋題。(嘗試讓學生釋題)
二、朗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正音:郭(guō) 粟(sù ) 夫(fú ) 域(yù ) 畔(pàn )
3、集體朗讀。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釋,嘗試翻譯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也可以向老師提出質疑)
1、學生自學、討論、質疑。
2、檢查自學效果。著重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句:
⑴解釋加點詞
①得道(施行仁政) ②天時(有利于戰爭的天氣、時令)
③地利(有利于戰爭的地理條件) ④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⑤郭(外城) ⑥委(放棄)
⑦是(這) ⑧池(護城河)
⑨域(限制) 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譯句子
①環而攻之而不勝(包圍著攻打卻不能取勝)
②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缺少幫到了極點,連至親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矣,戰就一定勝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第四段由談戰爭轉為談什么?從而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4、孟子認為實現“人和”的途徑是什么?這正是他哪一種主張的具體表現?
(程序:學生討論-檢查反饋-歸納總結)
五、質疑
六、小結(嘗試讓學生小結)
七、背誦(分小組背誦)
八、作業:以“‘人和’的現實意義”為話題,寫一篇學習本文后的心得體會。不少于500字,寫在作文簿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天下,實現霸業。因為戰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例。
師:哪些文字與這些戰例相關,請你把相關文字讀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舉了幾個戰例,什么樣的戰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男生讀與第一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
請運用這節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必勝。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