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道樹》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行道樹》教學設計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行道樹》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行道樹》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
2、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3、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重點和難點
行道樹的形象與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鷹的驕傲是展翅翱翔、搏擊長空;火的驕傲是什么灼灼燃燒、烈焰騰騰;水的驕傲是驚濤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認為樹的驕傲又應該是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如果你是一棵樹,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學生繼續發言)
作為樹,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們愿生長在山上,閱盡千般風景;我們愿生長在原始森林中,吸風飲露;我們愿生長在湖畔,伴隨涼風習習;我們愿生長在園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們更愿濃縮為盆景,享盡千般嬌貴,萬種寵愛……這些是大部分人的選擇,偏偏有人選擇了路邊的行道樹,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行道樹的心聲。
二、(在看課文之前,老師要檢查大家的生字詞掌握情況)檢查生字詞
三、朗讀
1、教師示范(注意感情、節奏、速度)
2、學生朗讀
四、(大家聽了一遍,又讀了一遍課文,對行道樹了解了嗎?)合作與探究:主題和寫作手法
1、本文中行道樹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自我犧牲、無私奉獻、心系社會等。
2、行道樹的形象是什么人的形象?能舉例說明嗎?
無私奉獻者的形象。老師、警察、環衛工人、戰士、醫生、科學工作者等。
3、本文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對比(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
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生活環境。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生活態度)。
五、(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但是,文章里還有不懂的語句嗎?我們一起交流交流。)句子賞析和質疑:
找出你還不明白的句子、詞語或文章的內容。
。1)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
象是大大跌落了。
。2)“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北憩F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3)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為什么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一身煙塵,寂寞、孤獨、苦熬,因為他們從事著神圣的事業。
(4)如何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但是人們獲得了幸福,而且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5)“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什么?快樂什么?
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憂愁的是,城市的污濁,損害著人們的健康,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六、(通過行道樹的自白,我們了解了行道樹的心聲,如果有機會讓你和行道樹對話,你愿意嗎?)擴展延伸:
與行道樹的對話。(分組進行,每組至少由兩位同學進行分角色對話)
舉例:1、原始森林與行道樹對話。
2、行道樹的孩子和父親的對話。
3、讀者和行道樹的對話。
4、煙塵和行道樹的對話。
5、一個市民和行道樹的對話。
七、小結: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貢獻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闭怯辛诉@些奉獻者,人類才得以進步,社會才得以發展。希望我們的同學也能像行道樹一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八、布置作業:
從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鳥草蟲、風雨雷電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樹》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行道樹》教學設計2
《行道樹》(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短文兩篇》之一)是張曉風一篇短小而精美的散文。如何實現“短文厚教”、“小文富教”呢?從筆者教學實踐看,要緊扣“短”的特點,組織反復整體誦讀,移步換景,“讀”徑通幽。
一、初讀,整體感知,填寫“我們是一列 的樹”
學生自由誦讀,勾畫圈點,并根據自己的觀察角度,提取信息,組織語言,完成思考和填空。教師組織交流。師生在尊重個性化認識、開放性認識的原則下,共同補充完善。
生1:是一列立在城市飛塵里的樹。
生2:是一列離開了原始森林大家庭,不能吸露玩云的樹。
生3:是一列自己選擇了自己命運的樹。
生4:是一列春天勤生綠葉、夏日顯出濃陰的樹。
生5:是一列給城市迎來光明的樹。
生6:是一列給人類制造清新的樹;還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二、細讀,獨自默誦,感受形象,填寫“行道樹是一群 的形象”
這個空的填寫,需要找準文本相關語段,扣住關鍵詞句,進行品味。還得下一番概括、歸納、聯想、抽象之功,進而才會有所得,有所表達。
同學們交流了以下感受:
生1:行道樹是一群生活在艱苦環境里,默默地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生2:是一群寂寞孤獨者形象。
生3:是一群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的奮斗者形象。
生4:是一群主動放棄安逸生活,承受痛苦的犧牲者形象。
生5:是一群心甘情愿、無怨無悔的勞動者形象。
生6:是一群創造者的形象。
生7:是一群自豪的幸福者形象。
三、賞讀,深思品悟,填寫“這群形象具備 的品質”
這是關鍵的一步,需要學生在前兩次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理解“形象”的本質特點。當然,要完成這一步,依然離不了對文本語言的推敲。作者用語言能夠巧妙的表達這樣的信息,我們自然也可以從字里行間得以領悟。學生結合前面的形象把握,從語句中不難讀出“行道樹”的品質。教師也可適當點撥,促成學生認識升華。
生1:“苦熬,牙齦咬得酸痛”——具有堅持的品質。
生2:“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具有負責任的精神。
生3:“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對工作、事業的執著。
生4:“我們惟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舍己為人,任勞任怨的品質;
生5:也體現了只講給予,不求回報的品質。
生6:“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具有豁達樂觀的品質。
生7:為人類習慣污濁而憂愁,為自己從事高尚的工作(事業)而自豪——深沉的品質。
生8:這是一群具有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品質。
生9:這群形象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
四、美讀,陶醉地讀,領會情意。填寫“抒發作者 的感情”
學生在陶醉的誦讀中,結合前面所獲得的“形象”及“形象的品質”,自然而然領悟作者所發現的行道樹的“獨特美”和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情感態度。在學生的交流和師生互動中,可以形成一些共識:
生1:抒發對行道樹精神的歌頌與贊美之情。
生2:抒發對行道樹品質的崇尚之情。
生3:抒發對具有行道樹品質的人的崇尚之情。
生4:抒發自身具有行道樹精神品質的自豪感。
師:能夠感受到這一層,真了不起。我們在讀出了文章意蘊的同時,對表達手法有認識嗎?有無同學愿意交流?
生5:由“樹”到“人物形象”——以物喻人;由“樹”、“形象”到“品質”、“感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師:一語中的,精練、簡潔。
五、比讀,類文比較。填寫“兩文共同點是 ,不同點是 !
老師提供《一棵樹的悲憫》,同學們閱讀比較。學生讀的雖然是另一篇文章,要完成比較,心中依然要對課文進行一次“默念”。
一棵樹的悲憫
傳說,在古印度,有一個極為專橫的國王。有一天,國王忽然想要新造一個皇宮。工匠的頭目稟告國王說,若要把宮殿修建得堅實而華麗,必須選用一棵千年老樹做材料。于是,國王傳令下去,無論如何,也要尋得這樣一棵老樹。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國王的使臣果然找到了一棵千年老樹。那是一棵參天大樹,氣宇軒昂地屹立在眾樹之間。使臣前來稟報國王,說他們找到了一棵大樹,只是那樹年代久遠,砍了會不會太可惜。
國王才不管那么多,當下命令工匠,翌日就去伐了那樹來,修建宮殿。然而,那畢竟是一棵千年老樹,它已經吸納了天地之靈氣,化作一個樹中精靈。當天夜里,趁國王熟睡之際,老樹走進了他的夢里,懇求國王手下留情,別讓它千年修行,毀于一旦。
“既然你有千年的道行,我就更要砍你來修建宮殿了,要知道,再怎么樣你不過是一棵樹!”國王傲慢地說。老樹一聲嘆息,說:“唉,我老也老了,死了也就罷了。只是陛下,您能不能在砍伐我的時候,別從根部下斧,您讓人從我頭上往下砍吧。”
國王大為不解:“從上往下伐你,豈不使你肢體寸斷,更為痛苦?哪有從根部砍了你干脆?”
“陛下,從上往下伐我自然倍加痛苦,可您瞧我這般高大,若從根部伐了我,倒下之時,勢必壓死壓傷無數小樹……請陛下成全我吧。”
國王一覺醒來,頓感羞愧難當。他收回了砍伐大樹的命令,并放棄了修筑宮殿。打那以后,那國王善待于民……
這個故事滲透著佛學中一種叫禪宗的境界:即使身處險境,仍悲憫于蒼生的冷暖與苦弱。其實,這也可以是一種人生的修為:我們很難做到榮辱不驚,大義凜然,但至少可以分一點溫暖給你的家人,多一點關懷善待朋友,接納一份承擔給你的孩子……
生命中的諸多憂愁,多半來源于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便是與他人共享的快樂了。 ——許永禮 《文苑》20xx. 1
因為是剛跨入初中的學子,要求不必過高,能夠有一點發現、一點認識,都應予以肯定。
師:先說說相同點吧。
生1:兩文都以“樹”作為寫作對象,歌頌“樹”的品質。
生2:都寫了樹給人的啟示,闡述生活哲理。
生3:都在文章中借“樹”來表達作者自己的主張和追求,寄托自己的理想。
師:不同的方面呢?
生4:課文刻畫“群體”;此文突出“個體”。
生5:課文主要寫實;此文重視虛構。
生6:課文側重寫“奉獻精神”;此文主要寫“悲憫情懷”。
生7:課文是寫景散文,側重于描寫抒情;此文是記敘文,側重于敘事說理。
師:大家抓得很準確,水平很高。鼓掌祝賀。
六、悟讀,融會貫通,模仿創作,進入新境界。
學生自由讀,將各種思緒、體會匯聚文本,使各方面信息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整體的積累。然后,遷移運用,模仿創作,再一次走高,進入新的境界。至此,明確文章是作者有情而發、因情而發的結果,不是空洞地無病呻吟。作者有表達的原因、表達的沖動、表達的欲望,這樣自然成文。
從讀文到表達、運用的提升,把閱讀與寫作(表達)很好地結合了起來。要求聯系生活,聯想想象,拓展延伸,創造創新。用下列形式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我準備描寫 (物)。
“這種(物),在我心中是一種 形象。
“這種形象具有 品質。
“描寫它抒發我 的感情。
個人完成以后,先小組交流,在廣泛的分享借鑒中,強化對課文表達技巧的領悟。最后布置為課外練筆活動。
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要調動學生,激活思維,體現梯度,啟迪悟性。本課教學引導學生出入文本,入有“深度”,出有“高度”,移步換景,“讀”徑通幽,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旅行”。學生的讀誦境界有了,教學的境界也就有了。
《行道樹》教學設計3
總體構思:
教學本課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展開聯想,從生活的素材走向作文的題材,理清作文思路,進行有條理地寫作構思。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指導學生能有創意地進行表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展開聯想,理清作文思路,有條理地構思作文。
2、指導學生寫作的創意表達。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學生展開聯想,理清作文思路,并能有創意的表達;
2、難點:有條理地進行寫作構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與學過程設計:
。ㄒ唬胝n題
同學們,我這有一段話,你們猜一猜,寫的是什么?
“他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一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里,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他們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濃蔭,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他們就站成一列致敬。所有的人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他們仍然固執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學生活動:學生饒有興致地討論,得出結論:是樹。教師進而明確:是生長在馬路兩旁的行道樹。
。ǘ、教師詮釋文題:行道樹是什么樣的?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要點提示:行道樹指在公路與道路兩旁成行栽植的樹木,在城市道路綠化與園林綠化中起著重要作用。行道樹的主要栽培場所為人行道綠帶,分車線綠島,市民廣場游徑,河濱林蔭道及城鄉公路兩側等。它對于提高道路的服務質量,改善和美化區域生態環境,蔭庇行人、消除噪音、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以及涵養水源都有重要作用。行道樹被形容成“綠色隧道”。
。ɑ脽簦┏鍪居嘘P行道樹的照片。
。ㄈ、出示作文題目(幻燈):《行道樹》
今天我們就來寫一篇和樹有關的作文。
1、明確作文類型——命題作文
2、命題作文的主要特點(幻燈):給出一個完整的正確的作文題,要求按規定的題進行寫作。題目一般是一個短語,句子或一個詞。
。ㄗⅲ好鎸@種作文類型,我們應該認真推敲所給題目的內容。)
。ㄋ模、寫作指導
。ㄎ澹、板塊一:打開聯想的翅膀(想一想)
問:看到題目,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活動:仔細揣摩題目的內容,循著自己的思路展開各種聯想。
要點提示:一排排,整整齊齊列于路兩旁,樹姿優美、冠大蔭濃、遮陰蔽日;堅韌,不易折,能經受起狂風的侵襲;默默無聞的矗立道路兩旁,為行人遮風擋雨,留下夏日的陰涼。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讓空氣更加清新,它們默默奉獻;具有行道樹般奉獻精神的人們:道路清潔工,他們的勞動帶來了干凈的街道和環境;邊防戰士、武警和官兵,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默默無聞的守衛邊防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教師、護士……
學生活動:學生在草稿本隨時做好同學的發言筆記。
板塊二:讓思緒在合作中閃光(說一說)
學生活動:根據以上材料完成構思,學生討論并思考:我要選哪些內容寫?中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
、購牟牧现袣w納一個寫作方向,確定自己寫哪一個方面的內容,明晰自己的寫作思路。
②為這個方向找三個支架點,可以對現有的材料進行補充或改造。
學生活動:學生分小組互相討論,交流。在草稿本上把有用的材料記錄圈起來,商討寫作思路,構思作文的主體框架。
2、學生口頭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點拔:我們在七年級已學過狀物的文章,如郭沫若借《石榴》謳歌了堅貞不屈、積極進取的民族氣節,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鄭振鐸借《海燕》抒發了他遠航途中萌生的無限眷念與熱愛祖國的濃濃鄉愁。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一個由形到神的過程。我們這篇作文也可以這樣操作,從樹的形狀、姿態、色彩以及其動靜變化入手。
例1:它平常,默默無聞的矗立于道路兩旁,經歷風吹日曬,雨雪冬霜,塵灰飛揚,這里斷了,那里折了,仍堅守自己的位置,為人們帶去清涼,讓空氣更加清新,如戰士,象教師,似護士。
例2:樹的綠色,在雨水的沖刷下新鮮、發亮,在陽光的照射下郁郁蔥蔥,生意盎然;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在樹下看書、散步、運動。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充滿希望。
例3:在冬天向春天過渡的時候,行道樹那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樹光禿禿的,樹枝上沒有半點生氣,如枯樹一般,甚至有時懷疑它們是否死了。但春天的到來,枝頭露出點點新芽,給人啟迪,在絕境中,只要心中充滿對生的渴望,就一定會有奇跡發生。
3、小結
從剛才的想與說的過程里,我們大致了解了寫作的構思過程:
。1)、發散開去:尋求更廣度的思維空間,想到什么寫什么,但并非每一個都要用,可越具體越好,但要小而實。
(2)、尋找路徑:將黑板羅列的材料,分別歸類,形成有用的作文題材。
(3)、理清層次: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讓作文內容的條理清晰。
板塊三: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寫一寫)
1、佳作欣賞(幻燈):張曉風的《行道樹》、
2、方法指導:怎樣開頭。
文章開頭形式多樣,一般來說主要有:
、匍_門見山:點明主題,統攝全篇
、谠O置懸念:開篇以特寫鏡頭寫出某個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結果,以設置懸念;
、垡萌腩}:格言警句、詩詞名言、俗語歌詞等由于其語言精粹、眾所周知等特點,易給讀者親切感,能創設氣氛,感動人心。
。、寫作實踐
1、布置寫作(幻燈):以《行道樹》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
2、寫作的注意點(幻燈):
、賱庸P前,進行整體構思,列出寫作提綱;
、诖虿莞澹J真修改;
、郯研薷暮蟮牟莞鍖懬宄
【《行道樹》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行道樹》教學設計07-29
《杯子的設計》教學設計03-14
比的教學設計08-10
教學設計09-05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7
教學論與教學設計05-20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4
學習制作手機架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8
《感恩》教學設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