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相變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農歷下半月由圓到缺。
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在模擬的過程中認識月相變化的本質。
教學準備:
圓紙片,剪刀,膠水,半明半暗(半黑半白)的球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猜謎游戲: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
答:月亮(月球)
提問:從這則謎語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
預設:學生回答月亮的圓缺變化和位置變化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二、認識月相并給月相排序
1、出示幾種不同的月相,認識一些月相的名稱
2、學生能說出娥眉月與殘月,上弦月與下弦月,上凸月與下凸月的區別。
3、小組(6人一小組)里每位學生在圓紙片上畫一個月相(要求6位同學畫的各不相同),并剪下來。
4、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5、6個同學把剪下來的月相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時間先后的排列,并貼到黑色卡紙上。
6、黑板上展示每個小組的月相排列,全班討論并交流:哪些大家覺得可能正確?說說原因。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預設: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月亮在繞地球做公轉,公轉的周期大致為一個月。)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進行模擬實驗:
(1)小組里其中5位同學圍圈而坐,背靠圓心,圍成一個小圓。每一個同學的所坐的位置表示月亮在公轉時候的一個對應位置:這里規定,1號同學坐的`正前方面向黑板,既對應的是農歷三十和初一(看不到月亮);2號同學正前方為月亮在初三初四時的位置(看到的月相為娥眉月),3號同學坐的位置為農歷十一十二的位置(看到上凸月),4號同學前面為農歷十五十六(看到滿月),5號同學為二十二和二十三(看到下弦月)。
(2)把教室里的黑板模擬成太陽,用半黑半白的球當作月球,其中黑的部分表示暗面,白的部分表示亮面;一位同學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圍繞著圓圈逆時針走一圈,5位同學把經過自己正前方的月相畫到圓紙片上。
(3)每位同學將畫好的月相剪下來,并按照順序依次貼到黑色卡紙上。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
4、看黑板上每個小組的月相變化圖,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2、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8、對于我們得出的月相變化規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有沒有哪些地方是不妥的?
四、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張三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課外觀察: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白天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月相的變化》是xx版小學科學(五四學制)四年級上冊《太陽xxxxx地球xxxxx月球》單元的第四課時。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長期觀察月相的基礎上,發現月相的變化規律,進而培養學生對研究宇宙天體的濃厚興趣。
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教科書通過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給出思考導向“每個月農歷初三的月相都是詩中描述的這種形狀嗎?”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任務卡提示學生提前整理觀察月相的記錄,提示學生提前整理記錄,為課堂探究月相變化的規律做準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包括兩個活動,活動一:每天在同一位置觀察月相,有什么發現?目的是引導學生提示分別從不同時刻、日期、月份觀察夜晚月相的形狀和位置,掌握觀察月相的方法,記錄月相的變化,為下面觀察月相的變化規律做鋪墊。活動二: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對觀察記錄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動。提出活動指向:查閱資料,了解農歷的制定與月相變化的關系。目的是引導學生讓學生繼續查閱資料,通過了解農歷是怎樣制定的,鼓勵學生探索更多有關月相的秘密,將學生的探究興趣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學生分析
本節課學習前,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對于宇宙有關的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接觸認識,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經驗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有了觀察月亮的'學習經歷,知道月相是變化的,已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簡單地描述不同的月相,初步形成了對月相變化的探究興趣。學生所缺乏的,是需要在長期觀察月相的基礎上,發現月相的變化規律,進而培養學生對研究宇宙天體的濃厚興趣。學生的年齡較小,對科學的觀察方法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和鞏固規范,這樣才能使本課的學習更加有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是變化的,并且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科學探究目標:
1、掌握不同的觀察方法,能參與觀察月相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并持續觀察月相變化的過程。
2、能對已有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分析、歸納。
3、能將已得出的結論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月相的變化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意識到月相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重難點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描述不同的月相,知道月相是變化的,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
器材準備
學生準備:觀察月相記錄表。
教師準備:課件、探究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PPT 3出示]教師出示古詩:“少時不識月,呼作白某某。”“可憐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xx月似鉤。”“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2、提問:古詩中描繪的是什么物體?詩句中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你平時都見過什么樣的月亮?
3、[PPT 6出示]教師講解:從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時圓,有時缺。人們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4、提問:關于月相,你想研究哪些問題?
(預設:(1)月相是怎么變化的?(2)月相變化的規律是什么?)
5、揭某某:大家提出的問題非常有研究價值,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月相的變化。
6、 [PPT 13出示]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活動過程
活動一:每天在同一位置觀察月相,有什么發現?
1、[PPT 5出示]教師談話:同學們,課前我們每天在同一位置觀察并記錄了月相,請同學們把你們的觀察月相記錄表在小組內交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月相的樣子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2、分組活動:小組成員交流匯總觀察月相記錄表。
我整理的觀察月相的記錄:
觀察方法
時間
月相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我的發現
同一天同一地點不同時刻觀察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月相變化》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宇宙》單元的第二課。
《宇宙》這一單元屬于《科學(3—6年)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地球與宇宙”中“天空中的星體”的范疇。《宇宙》單元在結構安排上是非常嚴密的,這一單元從認識月球開始,以學生的感知為基礎,再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使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的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同時令他們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著值得深入的科學道理,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月相變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規律性的圓缺變化與它和太陽、地球的相對位置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月亮本身不發光,所以它無論轉到什么位置,總是對著太陽的一面明亮而背著太陽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變化》一課在學生認識月球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到貌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跟太陽照射、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并找到月相變化的規律,這對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學情分析
月亮對于小學生來說,一直充滿著神秘和幻想,學生非常想了解有關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學生每天都會見到的現象,但這些現象對于他們僅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準確的描述出一個月的月相變化的規律。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我創設一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力求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本課通過模擬活動,使學生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并能嘗試解釋貌相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二)科學探究目標: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再作出假設,同時能再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他人的觀點,并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模擬實驗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
難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連續觀察1個月以上的月相變化。
五、教學準備
圓紙片、剪刀、膠棒、一半黑一半白的籃球、匯報卡、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了解知識背景,激發探究興趣
1、12月10日(農歷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發生了一件天文學上的大事“月全食”,有人觀測嗎?能說說你看到的月食現象嗎?
2、關于月亮,你還知道哪些常識?
(學生回憶講述自己了解的關于月球的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第一節的學習基礎,了解了一些關于月球的基礎知識,通過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為本課探究貌相變化奠定基礎。
3、同學們在夜晚都看到過天空中美麗的月亮,那么誰能描述一下你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子呢?
(學生描述各種不同的月相)
課件展示:不同的月相以及月相的概念
4、月相在一個月當中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它的變化有什么樣的規律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月相變化”
(板書課題)
5、剛才同學們都描述了自己所見過的不同的月相,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他們畫在各組的紙卡上。
(要求:每個小組畫出8個不同的月相)
(出示匯報卡,講解使用方法。)
6、請各組同學將本組的8個月相粘貼在匯報卡的相應位置上。
(將各組的匯報卡粘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通過畫月相,充分調動學生關于月相的原始認知。通過畫、貼促使學生思考:不同的月相與時間點之間的聯系,該放在哪個時間段中?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樣的規律?
(二)明確目的,推測成因
1、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印象中的'月相圖。比較一下各組的匯報卡,發現什么問題了嗎?
(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說明存在的問題)
2、亮面大小不一樣,亮面的朝向也不一樣,究竟哪個組畫的對呢?月相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下邊我們就通過一個模擬實驗來找出正確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學生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同一時間點上月相不一樣?月相在一個月里是怎么變化的?變化有規律嗎?月相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是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動力。促使學生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月相亮面大小如何變化,月相亮面的方向如何變化。
3、(課件演示實驗內容)觀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月球亮面的大小和朝向是怎樣的。同時思考為什么月球是球形的而我們看到的形狀就總是不同?
(三)制定計劃,模擬探究
1、演示課件同時講解實驗方法,請學生演示正確操作動作。要求學生將看到的月相畫在紙片上,并貼在匯報卡上。
學生分組實驗
設計意圖:模擬實驗前必須制定嚴謹合理的試驗計劃,學生要明確: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這是模擬實驗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如果學生心里沒數,實驗中就會漫無目的的玩,而不是關心實驗現象和結果,更不會發現規律。教師要對實驗方法進行詳細指導,讓每個學生對整個實驗的過程了然于胸,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經歷一個科學、嚴謹的實驗過程,得出正確的現象,從而發現規律。
(四)解釋現象,揭示規律
這是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之后畫的月相,與前一次畫得月相比較,區別明顯嗎?現在你能不能找到月相變化的規律?
(學生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教師板書:上半月,由虧到圓,右亮;
下半月,由圓到虧,左亮)
(五)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時間繼續持續的觀察月相并認真記錄,完成一個月的月相記錄表。驗證我們今天發現的變化規律。當然也希望同學們注意觀察身邊各種事物的變化從中發現規律,科學就在你的身邊。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4
一、單元內容概述及本課在單元教學中的位置
《月相變化》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宇宙》單元的第二課。
《宇宙》這一單元屬于《科學(3—6年)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地球與宇宙”中“天空中的星體”的范疇。《宇宙》單元在結構安排上是非常嚴密的,這一單元從認識月球開始,以學生的感知為基礎,再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使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的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同時令他們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著值得深入的科學道理,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月相變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規律性的圓缺變化與它和太陽、地球的相對位置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月亮本身不發光,所以它無論轉到什么位置,總是對著太陽的一面明亮而背著太陽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變化》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在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這對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該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研究的問題,然后通過學生自己的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發現月相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并配以課件幫助學生發現和理解。整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來,最后要求學生持續觀察回到實際的生活中去,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在探究中培養動手和思維能里,得到樂趣,獲取新的科學概念。
二、學情分析
月亮對于小學生來說,一直充滿著神秘和幻想,學生非常想了解有關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學生每天都會見到的現象,但這些現象對于他們僅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準確的描述出一個月的月相變化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我創設一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力求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本課通過模擬活動,使學生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并能嘗試解釋貌相變化的原因。
月相變化學生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在先前的學習中,學生對月球以及月球的運動又有哪些知識儲備?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看到過月亮是有圓缺變化的,能夠知道農歷十五是滿月。在上一節課學習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會發光的,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球在繞著地球逆時針運行等。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再作出假設,同時能再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他人的觀點,并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連續觀察1個月以上的月相變化,并在觀察中記錄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月球運動的課件、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
(1)地球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地球自轉一周用多少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用多少時間?
(3)伴隨地球自轉發生什么現象?伴隨地球公轉發生什么現象?
(4)我們是根據什么推想地球運動狀況的?(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情況。)
2、談話:
(1)月球除了像太陽一樣有東升西落的現象以外,還有什么現象?(出示課件:一個月內的月球方位和月相變化。)
(2)說一說,在一個月內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月球的樣子有什么變化?
(3)關于月球的方位變化和月球的圓缺變化,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3、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月球的運動和月球圓缺變化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第一節的學習基礎,了解了一些關于月球的基礎知識,通過提問、談話與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對已學概念的掌握情況,為本課探究月相變化奠定基礎。】
(二)探究新知
1、指導學生認識月球的運動
(1)我們首先來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能告訴我們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有兩種,一種是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變化,另一種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時刻的變化,我們分別進行研究。(月球公轉的課件展示)
(2)討論:
①根據你過去的觀察說一說,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19時、20時、22時……),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樣的變化的?(自東向西移動)每天都這樣嗎?你認為這種變化是怎么產生的?(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
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
(初三、初七、初九……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樣變化的?(自西向東移動)這說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東運動)這種變化是由于地球自轉或公轉產生的?(不是)為什么?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
③農歷初二、初八、十五的傍晚,月球分別在天空中的哪個方位?農歷十六、二十一、二十七的早晨,月球分別在天空中的哪個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動的“路線”(軌跡)是什么樣的?(弧形)
④上半月,我們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線自西向東運動;下半月,我們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線自西向東運動。這說明什么?(說明月球在圍繞地球轉動,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⑤農歷初二月球在什么方向?農歷十六月球在什么方向?每個月都是這樣嗎?這說明什么?(這也說明月球在繞地球運動,只有這樣,上述現象才能循環出現。)
⑥通過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總在圍繞地球轉動,月球的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動態展示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過程,讓學生直觀了解到由于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不同,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為下面學習月相變化的規律做好鋪墊。】
2、指導學生畫月相,貼月相。
(1)講述:下面我們來研究月球的圓缺變化。月球的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板書:“月相”)。
(2)你們都見過哪些形狀的月相?生交流。
(3)請看看這兩個月相,猜猜是什么時間的月相。課件出示: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初一的月亮看不到就對了。
(4)介紹:月相的變化周期大約是一個月,是按農歷計算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初一、初二、初三……
(5)引導畫月相
A、你們能根據經驗畫一畫初二、初八、二十二的月相嗎?為了能讓小組完成任務又快又好,給大家一些小提示,投影出示畫月相、粘貼月相提示。
①根據你的印象先在圓內畫一段圓弧,然后將月相剪下來。
②如果你認為整個都看見的月相就不剪;
③可以猜測,畫、剪得不對沒關系;
④每位同學只選其中一個日期的月相畫,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⑤請完成任務的小組將月相按時間順序用磁鐵粘到黑板上。
B、利用課前提供的圓紙片畫月相、粘貼月相。
(6)交流總結
從大家畫的月相可以看出對于同一日期的月相大家的認識是不同的,究竟是誰對誰錯呢?怎么辦?
(7)討論:
①隨著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樣變化的?(初二是向左彎的月牙兒,初八是有半邊明亮,十五是圓月,二十二是左半邊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彎的月牙兒。)
②每個月都是這樣的嗎?從月圓到再次看到月圓,中間相隔多少時間?(農歷一個月)
③月相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你認為可能是什么在變化?
④月球會發光嗎?為什么我們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⑤在陽光的照射下,整個月球都能被照亮嗎?哪部分是亮的?(只有月球向著太陽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由此推想月相變化可能是怎么回事?)
⑥月相變化是伴隨月球的什么變化發生的?伴隨月球的方位變化而發生,隨著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漸向東移動,月相不斷變化。)這兩種變化在時間上有什么共同的規律?(月球的方位變化與月相變化部是循環的,周期都是農歷的一個月。)由此推想月相變化可能與什么有關系?(可能與月球圍繞地球的轉動有關系。)
(8)講述:以上,我們做了一些推測,認為可能與月球的公轉有關系。為了證明這些推測對錯,我們來做個實驗。實驗的方法是:用教室里這盞燈當作太陽,你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燈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9)學生分組實驗。
(10)匯報實驗結果。
(11)討論:
①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②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月相是怎樣形成的?
(12)講解:月球不會發光,朝著太陽的一面是明亮的,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轉過程中,向著地球的一面有時全部是明亮的,有時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時明亮部分與黑暗部分各半。有時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時全部是黑暗的。這樣,在地球上就會看到有月相變化。
(13)指導學生填寫課本中49頁這個問題的空白。
(14)提問: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月相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學生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同一時間點上月相不一樣?月相在一個月里是怎么變化的?變化有規律嗎?月相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是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動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重現月相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促使學生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月相亮面大小如何變化,月相亮面的方向如何變化。】
(三)模擬實驗,探究月相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1、有些小組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況,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呢?我們怎么來驗證?
2、設計實驗之前我們要考慮一下:為什月相有各種不同的形狀,你覺得是什么原因?(由學生說一說)
3、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各實驗材料
生:可能與太陽照射有關,(教師:如果沒有太陽照射呢?投影出示太陽)
生:可能與月球本身不發光有關。師:是的,如果月球發光的話……。出示半黑半白的月球,說說為什么會這樣,你覺得白的這邊應該朝哪里。
生:可能與月球圍繞地球轉動有關。師:假如地球和月球都是靜止不動的,會怎樣?所以等會實驗我們要讓月球圍繞地球轉動。
4、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實驗方案,老師整理一下:我們以黑板所在方向為太陽,每個小組8人臉朝外圍成一個圈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投影出示),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轉動,轉一圈剛好是一個月。
5、溫馨提示:為了更好地實驗,老師還有幾點提示
(1)、組長使月球逆時針圍繞地球轉動(轉到每位觀察員面前都要稍作停頓,讓他看清楚月相),一圈剛好一個月,月球亮面始終朝向太陽;
(2)、8位觀察員眼睛平視正前方,第一圈記住你看到的月相;第二圈用筆快速地在草稿紙上畫下來;第三圈檢查是否畫對了;(提出要求:8為觀察員每人帶紙和筆畫草稿,以免回到座位后忘記)
(3)、看清月相的明暗交界線是朝哪個方向的,畫時請注意;明暗交界線畫好后再涂黑色(也可以用斜線畫陰影部分)表示看不見的部分。
(4)、實驗完成后回到座位畫匯總表。
6、同學們對這個實驗還有問題嗎?請一組同學上臺試一試
(1)、圍成圓圈,組長轉一轉,全班同學觀察正確與否(找到正確的與不正確的地方)
(2)、教師采訪1號和5號兩位同學,說說你看到的月相是怎樣的,你們分別是農歷什么時間。你們覺得3號和7號是什么時間。
(3)、其他四位同學分別是什么時間呢?請8位觀察員記住你所代表的日子,畫圖時畫出相應的月相。
7、學生領取材料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8、各小組學生上臺展示實驗記錄,說一說我們的發現。
9、猜測其他日子的月相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對復雜問題的探究方法。學生親歷了整個“月相”過程,與前面的感悟發生聯系,能大致理解月相規律是怎樣產生的,在模擬中改進自己前面的操作,更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四)解釋現象,揭示規律
這是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之后畫的月相,與前一次畫得月相比較,區別明顯嗎?現在你能不能找到月相變化的規律?
(學生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教師板書:上半月,由虧到圓,右亮;下半月,由圓到虧,左亮)
【設計意圖:】
(五)課外拓展:
1、判斷:
(1)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2)月亮的圓弧總是向上的。()
2、(簡答)只要是晴天,每天晚上8點都能看到月亮嗎?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讓學生明白課堂上的一切都是模擬,知識來源于生活,為了更好的掌握所學的內容,應該把視野投向課外的廣闊天地。】
(六)課后觀察月相
1、這些都是前人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結合模擬實驗和推測得出的月相變化的規律,事實是這樣嗎?同學們要不要親自驗證一下呢?我們還得進行實際的觀察,看一看每天晚上的月相到底是不是這樣的。你們覺得每天選擇什么時間觀察月相合適?
2、提出實驗要求:
每天觀察月相,堅持一個月,如遇一兩天陰雨天氣,可以根據前后的月相進行推測,但長時間陰雨天氣,就要在下個月的這幾天進行再次觀察。預測:月相會不會出現在白天的呢?
【設計意圖:觀察記錄下半月的月相,讓學生有親身的觀察體驗,讓科學不僅是停留在課堂上。】
板書設計:
3、月相變化
月球的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一、規律:上半月由缺到圓右邊亮
下半月由圓到缺左邊亮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月相變化學生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在先前的學習中,學生對月球以及月球的運動又有哪些知識儲備?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看到過月亮是有圓缺變化的,能夠知道農歷十五是滿月。在上一節課學習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會發光的,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球在繞著地球逆時針運行等。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又規律性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記憶,畫出月相的變化,再通過小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較,初步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讓學生初步認識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同時通過模擬實驗,對原先的月相變化規律進行一次檢驗。
對月相變化的規律的認識,要讓學生真正形成,僅僅靠記憶畫和模擬實驗只能算是“紙上談兵”,真實的記錄是最具有說服力的,這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進學生開展課后觀察活動,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課后觀察活動進行指導,讓學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課堂中留下爭議的問題,需要學生用事實去確定。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堅持記錄的習慣。
2、初步形成觀察月相的興趣。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農歷上半
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
和相應的農歷時間。
【教學準備】
上半月月相繪制圖、模擬實驗記錄圖、模擬月球的黑白球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蘇軾的《水調歌頭》引入,引出月相話題。(圓缺變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個照片,使學生了解圓缺變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
反射太陽光的結果。
3、學生畫一個印象中的月相。
4、提問:所畫的這些月相都真實出現過嗎?
(二)月相的規律
1、提問:這些月相的出現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續?
2、每生畫一組農歷上半月的月相圖。
3、在小組中先討論交流:所畫的月相規律是否都一樣?有哪些不同之處?
4、全班交流,達成對月相規律的初步共識。
(由缺到圓,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處是凸還是凹)
5、討論:農歷下半月的月相規律
6、小結:指出學生對月相規律還存在的不同意見,并指明這些月相是大家
憑平時的印象得出的結果,并不是對月相進行觀察記錄的結果。
(三)模擬月相變化
1、學生帶著以下三組問題自學書本“模擬月相變化”P49大標題開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擬月球、地球上觀察月相的人?還要模擬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運動的?
⑶進行模擬月球運動的同學在進行“運動”時要注意哪些?
2、討論交流上述三組問題,重點強調“模擬月球運動的同學進行‘運行’時要注意什么”。
3、分小組內進行月相模擬活動,觀察者記錄觀察到的“月相”。
4、根據模擬實驗的記錄結果,重新認識月相變化的規律,糾正前面所畫月
相規律圖中存在的問題。
5、小結:月相模擬實驗不能等同真實的月相。
(四)課后觀察月相
1、在課堂內我們無法觀察到真實的月相,只有記錄下真實的月相才最具有說服力。
2、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3、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4、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
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5、說說在觀察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問題或困難。
板書設計:
月相變化
亮面在右側
上半月
圓 缺
下半月
亮面在左側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月相變化教學設計06-06
《月相變化》評課稿10-09
【精華】《月相變化》評課稿11-18
《黃河是變化》教學設計10-18
面積的變化教學設計02-23
(經典)《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11-22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08-05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06-12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