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欣賞《花兒與少年》,感受樂曲優美的旋律。
2、熟練視唱主題旋律,初步了解青海民歌花兒的特點。
3、運用律動、拍擊節奏等形式感受樂曲三個部分在節拍、節奏、情緒、旋律等方面的變化,體驗《花兒與少年》獨特的民歌韻味。
學情分析
本校為鄉鎮中學,學生音樂基礎差,進入中學后,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熏陶,學生掌握了一些音樂知識,也有了對初步感知歌曲的能力,但是在課程設計和問題設置上,依然不能過深過難。
重點難點
1、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感受樂曲優美的旋律和動感明快的節奏。
2、為樂曲創編節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識“花兒”,初步了解《花兒與少年》
1、組織交流:你感受到這首青海民歌的情緒是怎樣的?
2、簡單分析對花兒的理解。(花兒是指姑娘,花兒是山歌的.一種。)
二、初聽歌曲
《花兒與少年》在青海民歌中是流傳最廣的民歌,除了用歌聲來表現這首作品,還有很多形式可以來表現,比如這首電子合成器版的《花兒與少年》
1、聽賞電子合成器演奏的《花兒與少年》,PPT出示問題:
(1)整首樂曲的情緒是怎樣變化的?
(2)你在欣賞樂曲時聯想到了什么畫面?
(3)樂曲可以分為幾段?
聽賞完樂曲后逐一解答問題。
2、簡單了解電子合成器。(師生問答式)
三、分段聆聽
1、賞析第一樂段:
(1)、聆聽老師電子琴彈奏引子和第一段并思考:第一段運用了什么節拍?情緒是怎樣的?
(2)、第一段的情緒為什么那么活潑歡快?這段音樂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樣的場景?
師生交流:二四拍的節奏富有節奏感。旋律的音符比較密集,大多為十六分音符,節奏快情緒也歡快。
(3)、學生跟琴視唱第一主題音樂。(要求:劃拍視唱,感受歡快的情緒)
(4)、快慢速度對比視唱,感受情緒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速度快情緒歡快,速度慢情緒抒情)
(5)、實踐與創作
要求:請學生為第一段主題音樂創編合適的律動節奏。
請學生運用電子琴的打擊樂音色創作打擊樂的節奏。請全體學生合作完成唱奏主題音樂、律動、打擊,充分感受第一樂段活潑歡快的情緒。
2、賞析第二樂段:
(1)、初聽第二段主題音樂
要求:感受情緒和節拍與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2)、視唱第二主題音樂
(3)、師生運用肢體語言體驗第二主題音樂的旋律之美。
3、賞析第三樂段:
(1)、組織交流:音樂有什么變化?與哪段音樂相似?
(2)、創設舞蹈動作感受最為歡快的第三樂段的音樂。
(3)、理解尾聲,為什么最后第二樂句突然慢了下來?
四、全曲欣賞
1、師生跟著樂曲一起演唱全曲,體驗整曲的情感變化。
2、總結全曲的ABA結構、節拍、情緒、節奏等的變化。
五、拓展
感受另一種《花兒與少年》的風采
啟發學生還能用怎樣的方式來表現這首歌曲?
如:
六、小結本課
青海民歌是如此的美妙,我國的民歌和民族音樂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希望大家課后多看多聽多欣賞。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花兒與少年》,感受到樂曲主題的情緒、速度,以及描繪的畫面,了解“花兒”的相關知識,感受到民間歌曲的魅力,逐步增強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花兒與少年》的欣賞,并配以討論、分析、合作等方法,學生能夠了解花兒的音樂特點,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知識與技能】了解“花兒”相關知識,了解作品結構,感受樂曲主題的情緒、速度以及旋律特點,并能簡單哼唱樂曲主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花兒”相關知識,感受樂曲主題的情緒、速度以及旋律特點。
【難點】了解樂曲結構,能簡單哼唱樂曲主題。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演唱《掀起你的'蓋頭來》《茉莉花》《龍船調》,并提問:這都是什么地區的民歌?
學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蘇、湖北。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音樂曲庫知識儲備非常豐富,今天我們一起去青海,學習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順勢揭示課題《花兒與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樂曲,并提問樂曲的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歌曲情緒優美、歡快地,速度為小快板。
2.教師復播歌曲,并提問樂曲的演奏樂器有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樂曲是一首管弦樂合奏,樂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不僅展現了青海民歌的藝術魅力和舞蹈音樂的風格特點,還充分發揮了器樂的豐富表現力。接下來,請同學們跟著老師聆聽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
(三)分段欣賞
1.教師引導學生聆聽音頻并哼唱歌曲,并提問學生:第一主題情緒和速度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歡快,活潑,速度較快。
2.再次感受第一主題,教師提問學生:旋律有什么特點?
學生小組討論之后,進行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這一部分運用了大量的四個十六音符節奏,節奏緊湊,旋律起伏較大,刻畫了青海女兒熱情、豪邁的性格。
3.教師請學生聆聽第二主題,并提出問題:第二主題音樂情緒、速度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優美、抒情地,速度變慢。
4.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聆聽第二主題,說說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在旋律特點上有何不同?
教師總結:第二主題節奏舒展,節拍變為3/4拍,運用延音線將旋律拉長,刻畫了青海女兒向心愛的人互訴衷腸、娓娓道來的動人畫面。
5.完整聆聽,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覺得樂曲的結構是下面哪一種?(并出示相應的圖片,第一種結構:A;第二種結構:A、B;第三種結構:A、B、C;第四種結構:引子、A、B、A、尾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這首作品最后樂段再現第一樂段,屬于再現單三部曲式A、B、A。并且樂曲前配有引子,樂曲最后加有尾聲。
6.完整聆聽并哼唱。
(四)鞏固提高
教師介紹《花兒與少年》是上世紀中葉根據青海民歌《四季調》創編的歌舞曲;引導學生聆聽青海民歌《四季調》;感受兩首作品的異同。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音樂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熱愛民族音樂文化。
布置課后作業:搜集其他民族民歌。
四、板書設計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音樂,感受到樂曲主題的情緒與速度以及描繪的畫面,了解“花兒”的相關知識,感受到了民間歌曲的魅力,逐步建立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花兒與少年》的欣賞,并配以討論、分析、合作等方法,學生能夠了解“花兒”的音樂特點,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知識與技能】
了解“花兒”相關知識,了解作品結構,感受樂曲主題的情緒、速度以及旋律特點,并能簡單哼唱樂曲主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花兒”相關知識,感受到樂曲主題的情緒、速度以及旋律特點。
【難點】
了解樂曲結構,能簡單哼唱樂曲主題。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演唱《掀起你的蓋頭來》《茉莉花》《龍船調》,并提問:這都是什么地區的民歌?
學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蘇、湖北。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音樂曲庫”儲備非常豐富。今天我們將一起去到一個青海,學習一首根據青海民歌改編的管弦樂作品,順勢揭示課題《花兒與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樂曲,并提問樂曲的整體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樂曲整體的情緒是歡快地,速度為小快板。
2.教師復播樂曲,并提問:同學們聽到了哪些演奏樂器?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有的同學聽到了雙簧管、長笛,有的聽到了鋼琴,有的聽到了提琴,還有的`聽到了手風琴。這首樂曲是一首管弦樂合奏,樂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不僅展現了青海民歌的藝術魅力和舞蹈音樂的風格特點,還充分發揮了器樂的豐富表現力。接下來,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分別聆聽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深入感受這首樂曲的迷人之處。
(三)分段欣賞
1.欣賞第一主題
(1)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一主題音頻并哼唱旋律,提問學生:第一主題情緒和速度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歡快,活潑;速度較快。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音樂《花兒與少年》教學設計07-01
初中音樂教學設計05-09
初中音樂教學設計04-01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05-01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05-15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07-04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教學設計07-04
初中音樂課教學設計03-16
初中音樂教學設計20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