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1
怎樣,于連就在那里遇見了他初踏上社會以后的最初兩個女人:女仆愛麗絲和女主人德萊納夫人。這可是他的意外收獲。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除了教拉丁文,他還會有意外之喜。
這樣一副俊美面孔的年輕家庭教師,懵懂而一塵不染的樣子,在充滿風塵味的上流社會當中,當然就像是刮來一陣清新的風。這個可是市長大人的疏忽。以他的閱歷,他早該料到往自己家中雇來這樣一個美男子當家庭教師,登堂入室,接近內眷,會對家中的母雞們帶來什么樣的災難。他卻這樣做了,只能說他確實愚笨,別無他法。與此相比,《蝴蝶夢》中的女人有先見之明的多。
女仆愛麗絲盡管很可愛,很純真,但是和德萊納夫人相比自然無法相提并論了。就好像紅娘和崔鶯鶯,兩個美女,張生眼里自然只會有崔鶯鶯。
德萊納夫人真的是一個可人兒。16歲情竇未開就嫁人了,又是富家女兒,娘家的錢財、地位都在當年的市長之上,她當初也算是下嫁了。偏偏她不僅僅有良好的教育,很高的素養,天生的美貌,更兼之有溫柔善良的個性,和養在深閨未諳世事的純真。這樣的女人,實屬人間尤物。就是女人見了都要忍不住愛她,喜歡她,更何況男人呢?!我見了都會神魂顛倒,不用說于連這樣一個俊美的家伙。
和市長這樣一個半老頭子相比,于連無疑是新鮮的血液,天使一般的`清新。不僅愛麗絲抗拒不了,德萊納夫人也無法抗拒。差不多第一眼就已經喜歡上了他,隨后就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他。沒辦法,誰說女人不好色呢?!
很喜歡司湯達對德萊納夫人的描寫,十足的可愛。當德萊納夫人感覺女仆愛麗絲打算和于連戀愛的時候,這個女人已經禁不住內心的煎熬,茶飯不思,患上了相思病。當病怏怏歪倒在床的德萊納夫人聽到女仆愛麗絲說于連拒絕了愛麗絲以后,這個可愛的夫人竟然不藥而愈,馬上有了胃口,想要好好的美餐一頓了!
而后,她懷著內心的那點私心被迫答應再為自己的情敵:女仆愛麗絲,去向于連游說的時候,天都知道她內心是多么不愿意。她只是應付差事,其實內心只想聽到的就是于連對愛麗絲再次拒絕這一個答案。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2
司湯達的《紅與黑》是世界文學中非常耀眼的一部名著。我認為這部小說非常適合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讀,因為其中就描寫了一個資質很好、很聰明而又雄心勃勃的青年。不過小說并沒有安排勝利大結局:主人公——于連在掙扎的過程中失敗了。因為他反抗的是整個社會,他曾經要征服的社會,一個他既不屬于也不被屬于的社會。
我之所以喜歡于連,不僅是因為他在一定程度上和每一個沒有被打擊、侵蝕、腐辱的年輕人一樣,有一顆激情跳動的心,也是因為他的聰明、好學,比其他人智慧,更是因為他的命運宿命似的讓人感到無形的壓力,似乎預示著某些東西。
他本來可以擁有所有的美德和幸福,但命運卻不讓他得到驕傲,他有勇氣去征服,他有能力去贏得自己的輝煌,但他的'出身以及所有人對他的惡意,還有這個社會所設下的大牢籠,使他的一切努力都變得十分艱難,因為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一群貪婪、無能、自私的人手中。于連向往的幸福生活不可實現,使得他對整個社會不滿。
他只是一個工人的兒子,然而就連他的家庭都不喜歡他。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不屬于那里,但現實沒有給他機會。他的愛情也十分離奇,我無法說清楚,但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是:他的愛情是那樣的熱烈,他又是那樣熱愛生活。
于連的形象是法國當時社會千百萬青年人的縮影,于連的奮斗與努力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它所揭示的有關那個掙扎的生命的故事,也許還會繼續下去,只要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還存在……
請記住這個掙扎的人。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3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很有影響力,它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
小說主人公名叫于連,他的經歷和遭遇使我們明白了很多事情。
于連立志要像拿破侖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
于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后,親眼目睹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丑惡內幕,于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里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青睞和寵幸。
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于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于連給木爾侯爵當秘書后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后,于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于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并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于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欲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4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于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斗爭的犧牲品。
對于于連,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可以說他是個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斗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認為,說于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于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么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于連。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制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于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并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面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后認為在五十年后才會有讀者。我們讀完后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相關文章: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5篇10-12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600字10篇10-11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10-25
法學專業必讀法律名著02-10
中學《紅與黑》有感10-25
讀法布爾名著《昆蟲記》有感07-01
讀法國名著《小王子》有感10-15
有關名著《三國演義》有感08-29
讀法國名著《巴黎圣母院》有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