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作文5篇(必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作文 篇1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會想到音樂家們在豪華的音樂大廳里彈奏、歌唱的畫面,而我這里說的音樂會,卻是蟲子們的音樂會。
星期天的早上,一起床,我便聽到門外傳來一陣美妙動聽的音樂,我就想,是誰在我家門前彈奏?我走出門,原來是四五只蛐蛐在我家門前歡快地彈奏著,我蹲下身子靜靜地聽,聽見了它們彈奏的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我盡量放輕自己的動作,害怕打擾到它們,破壞它們的音樂會,我仔細的觀察著,它們的兩根觸須不停地搖晃著,像是指揮家的指揮棒在有節奏的揮舞,它們的雙翅不時的展開,像是小天鵝在跳芭蕾,一個個的精神抖擻,威風凜凜的像是一個個小將軍,神氣十足。
又是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我站在鋪滿綠草的.小路上,細心地看去,還有許多其它美麗的小蟲子,有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有堅硬外殼的小黑蟲,有歡蹦亂跳的小蟋蟀,還有美麗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真像是小昆蟲的舞會。
這就是小昆蟲給我們奉獻的好聽的音樂、美麗的舞蹈,它們精彩的表演也帶給了我們無比的震撼,昆蟲們太棒了!
音樂作文 篇2
一個人臨終咽氣的時候,若按我的觀察,腦神經是一部分一部分陸續死亡的。有的人視覺神經先死亡,有的人聽覺神經先死亡,諸如此類,各不相同,盡管前后距離有時不過幾分鐘,然而卻不是一秒鐘之內同時死亡的。
再說,一個人,入了昏迷狀態,在他自己,只不過居于夢境而已。能醒得轉來,是由夢而醒;死亡哩,那個夢便澌滅了。夢境往往要受外界的影響,平常睡眠中的夢和疾病昏迷中的夢,應該沒有什么不同的。
根據這兩點,我不禁想到:臨終的病人,正在夢中,聽覺還起著一定的作用,親友們給他送終,有必要考慮給他一些適當的音響。這就是說,讓病人聽到他所喜歡的'聲音,愉快地死去。死亡終歸是痛苦的;如果聽覺上起了愉快之感,豈不可以沖淡那些痛苦嗎?
中國老式送終的方法,無疑是最不合理的。老人睡在床上,子孫跪得滿地,剛一咽氣,哀聲大作。可以想象得到,這是給死者于痛苦之上增加痛苦。死者還不知道自己死了與否,哭聲無異于是在告訴他:“你死了!你死了!”
這是習慣的辦法,實際已形成為一定的儀式。晚近以來,由于社會風氣今昔的不同,由于居住條件或其他原因(例如有些人是死在醫院里的),一般人送終,都是嚴肅的沉默。在那段時間里,聽得見的,只有時鐘滴答作響,和病人垂死掙扎的呼吸聲相伴和。過分的寂靜,顯然增加著絕望的悲哀氣氛。生者固極為難受,死者也可想而知。
究竟用什么辦法為臨死的人送終才是適宜的,似乎從來不見有人當作一個問題加以討論。這是由于人們的錯覺。認為臨死時必然全無所知,沒有痛苦和喻快之分;即或還略有感受,也只是幾分鐘(最多幾小時)的時間。既不必為此多作考慮,而且也無從使死者歡樂。
事實絕非如此。一個人,當他即將結束全部人生旅程的時候,正在做著最后的一個夢。希望他這個夢做得舒暢,從而甜甜地進入永遠安息的化境,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為他奏一曲他生平所喜歡的樂曲或歌唱。盡管只是片刻時間,這片刻時間卻是極其珍貴的。
古時候,往往有一些人,在吊唁時為死者奏樂歌唱。伯牙給子期鼓琴,是最為流傳的故事了。晉人孫楚(子荊)和王濟(武子)友好。王死,孫往吊,臨尸痛哭。哭畢,說道:“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接著就學了幾聲驢鳴。其他吊客,忍不住一齊笑起來,孫生氣說:“為什么讓你們活著,卻讓那個人死去!”(見《世說新語》)
不論是鼓琴,還是學驢鳴,他們的態度都是嚴肅的,絕無“化悲哀為歡樂”之意,而只是為了安慰死者。
可以說,我建議用音樂送終,原是從那些古人故事得到啟發。相信死者必然同意我的建議,可惜的乃是他們失去“發言權”了。
音樂作文 篇3
如果我獨自一人,環游世界,我只能帶一樣東西供我娛樂,你會選擇什么呢?
如果是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帶上我的MP3去旅行。
坐在小船上,聽著音樂,慢慢跳舞,放松,休息,睡覺。
我還會修改一下歌詞,自己試唱一下,享受著大海與我的歌聲。
音樂是我在失落時,傷心時,絕望時的好友。它就像我的家,我的故鄉,我的'親人。
音樂有時是種力量,是自信,是精神,是世界上我認為很美妙的一種東西。
音樂有時就是作者的心聲,作者的希望,作者的悲痛。音樂就像一種藥,在你得了心病時讓你放松。
所以音樂是我很好的伴侶。
音樂作文 篇4
音樂教育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體驗音樂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突出情感體驗。
一、建構和諧的心理環境,營造情感體驗的氛圍。
教學設計的重要原則是“情境”的創設。音樂教育的情境應是飄蕩著快樂音符的氛圍,應是點亮學生音樂心燈的氛圍,應是激發學生享受音樂之美的氛圍……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文本、實物、圖片、音響等,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音樂的情境,使學生通過體驗,解讀人生,形成價值觀與人生觀。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也是創設良好心理環境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傳統智育和德育的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
二、音樂形象的審美特質,激發情感體驗的動力。
學生能否進行高效而持久學習的變量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不同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受家庭的影響,有的是羨慕同學,有的認為學音樂輕松,如此等等。可見,學生學習音樂往往受外界影響較大,學習激情起伏也大,具有不穩定性。
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藝術修養等的影響,學生很難認識到音樂在培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藝術鑒賞力及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等方面的價值。缺乏這種內因性動機是造成學生沒有音樂學習持久動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凸顯音樂作品的審美特質,以優美、鮮明、生動的音樂語言和音樂形象來感染學生,促使學生意識到音樂的樂趣與作用,逐步由有趣學習階段向志趣學習階段轉化,為情感體驗提供不竭的動力。
三、實現教學媒體的現代化,創設情感體驗的載體。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師不能再單純依靠一架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傳授知識,可以借助優美的圖片、精彩的MTV、生動活潑的CAI課件,甚至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劇場、音樂廳去欣賞豐富多彩的音樂。錄音、錄像、多媒體等音像資料,這些經過二度甚至三度創作的作品,一般都較好地詮釋作品的思想內涵,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對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作出準確的心理反應,從而強化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多媒體課件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能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又怎能不“情動于中”,又怎能不產生“詠之歌之”的強烈愿望?
四、促進音樂意義的合理建構,形成情感體驗的依托。
“音樂素養”高的人,就是那些在音樂方面具有良好認知結構的人,他們的音樂知識是完整的,理解是深刻的,領悟是富有個性化的和創造性的。他們不僅有科學的音樂價值定位,而且能把握規范的音樂評判標準,積極地發現音樂之美,欣賞音樂之美,創造音樂之美。音樂學習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積極構建音樂意義,形成完善的`認知結構,最終成為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有一定音樂素養的人。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定期了解學生認知結構,如音樂知識的表征是否準確,記憶是否深刻,理解是否透徹,內容是否豐富,結構是否合理,以及對新學的知識是否具有很強的同化作用等;然后精心編排內容及教學程序,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積累的音樂知識去評審與體驗新的學習內容,并在體驗中同化新知,使之有機地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來,從而達到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發展。
五、實施科學的學習評價,增強情感體驗的信心。
教師應摒棄用一個標準對待所有學生的“一刀切”的測試辦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應試”的內容,體味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信心。這種評價是一種內差異評價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水平,用發展的眼光認真進行評價,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評出成績,評出信心,形成新的學習動力。
音樂作文 篇5
今天,我們琴行要舉行新音樂會,我即高興,又緊張。
早早來到了琴行,已經有三四個小朋友在那等候,我和媽媽找了一個座位坐下,小朋友們開始提前練習,輪到我練了,可我還是坐在位子上,不肯上去,媽媽讓去練一下,我就是沒有膽子上去。
小朋友們愉快的歡呼聲中,小主持人隆重登場致新年賀辭,在小主持人的精彩致辭后音樂會正式拉開了帷幕,小朋友們一個接著一個按抽簽順序上場表演……終于輪到我了,我緊張的'直發抖,站到臺上,我看著臺下,幾十雙眼睛都齊刷刷地朝我看來,我咽了一口水,鼓足勇氣,終于開口了,“大家好,我叫周雨蒙今天給大家帶來…… ”這可是我第一次這么大膽,開始彈的時候,我就沒那么緊張了,神情放松了一些,可是我忘記了鄭老師說的話,“要彈慢一點,有節奏點。”我一緊張就忘記了這句話,彈得太快,沒有節奏感,都在發抖,根本沒有注意到鄭老師在用怎樣的眼神看我,終于彈完了,我慢慢地回到臺下。
最后,開始發獎品了,我們都領到了獎,打開一看:有一些零食和一個小小的迷你熱水袋,還有一張裝飾精美的小賀卡,我拿著禮物,高興得回家了。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自己彈時沒節奏,太快了,非常慚愧,媽媽還開玩笑說我抖得很有節奏。這讓我明白了:緊張了,什么事都會忘掉,只要有平靜的心,才能做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