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美術《家鄉的古建筑》 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美術《家鄉的古建筑》 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2課。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劃分,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了解古建筑的特點、類型引導學生養成對古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感,培養對家鄉古建筑的持久熱愛之情。了解建筑的藝術特點并能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進行描述,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現象的興趣,形成審美情趣。
二、學情分析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思維形式由具體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自覺性也在增強,他們力求表現更真實、更深刻,表現能力有所加強。能運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觀察到的對象,有的學生對材料進一步的拓展,尋求技法和表現方法的創新,也有的學生眼高手低,對表現缺乏信心。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主要內容以及基本學情,我確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古建筑的特點、類型,能夠運用白描等手法創作家鄉的古建筑。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法方,提高創作、構圖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對古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感,培養對家鄉古建筑的持久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我的教學目標,我設置了如下重難點:
重點:了解古建筑構造形式,掌握白描的創作方法。
難點:創作過程中的用線及觀察方法。
五、教學方法
一堂好課的呈現與有效的教學方法息息相關,由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講授法、直觀感受法、情境法。
六、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我特意做了如下準備:建筑范例、建筑構造圖、多媒體課件等。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皮亞杰曾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知
精心設計好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此我將引導學生朗讀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感受作者以他的筆墨道出了抒懷勵志,矚目高遠的心境。并提問詩中所提及的樓閣是哪一個嗎?學生思考并回答。總結:它是位于山西的著名樓閣建筑——鸛雀樓。并順勢引出課題——《家鄉的古建筑》。
(二)直觀感知
在本環節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我設置了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首先,我將采用講授法與展示法將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觀賞不同種類的古建筑(如:故宮、應縣木塔、鐘樓)。并思考按照材質、造型可以分為哪些類型?我的學生可能會回答,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制、石制。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教師做最后總結。
在學生對建筑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時,繼續追問說說這些建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通過初步的欣賞與觀察,使學生自主的感受古建筑一般以柱子、樑、枋、檀、斗拱和重檐合理構建,或巍峨壯麗,或精巧別致,極盡形式之美。從而激發他們深入了解古建筑的興趣。
(三)形式分析
1、而后,我將出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陜西窯洞、福建土樓)并提問:我國居民建筑樣式多種多樣,你能說出哪些樣式?
學生回答。我將做最后總結:古建筑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建筑樣式,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集聚而居,以土木結構的庭院式,最為普遍,另有干欄式,窯洞式和碉樓等樣式。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2、了解各地域古建筑之后,我將引導學生繼續觀看各地古建筑圖片。提問:看看這些建筑它們有什么不同?各具有什么樣的特色?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窯洞依山而建,施工簡便、冬暖夏涼。福建土樓,就地取材,風格古樸粗獷。傣族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四無遮欄,牛馬拴束于柱上,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廊,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了解建筑的特色。
3、同時我也會出示簡易的古建筑構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并提問:它們各自都由什么型組成?前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大膽發言。了解要畫好古建筑,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看似復雜的建筑物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如亭閣的屋頂,有飛檐呈流線卻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實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通過這樣的安排,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直觀教學
美術課程同樣具有實踐性,所以最后,我會總結古建筑結構的示范創作,學生認真觀看。
第一步構圖,整體布局。第二步,深入刻畫細部。主要白描線條疏密的運用可以使建筑呈現塊面感。
第三步調整,根據畫面及建筑細部,進行相應調整。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知古建筑的結構,通過開放性的觀察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五)實踐創作
懷特曾說:教育不是為了青年人謀生,而是教會他們創造生活,美術課程更是如此。
為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練習時間,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以“我的家鄉”為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鄉有哪些古建筑,并將它們創作出來。創作手法不限。學生動手實踐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并及時糾錯,積極與學生互動。
在大部分學生作品已完成的情況下,開展“家鄉的古建筑”展覽會,評選“小小家鄉解說員”的活動。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筆下的家鄉古建筑,學生相互展開討論評價,教師總結學生作品亮點。
(六)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對本節課的知識總結升華: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氣候孕育了祖國多元的物質文化資源,都說“建筑是石頭的史詩”,同樣我國的古建筑也訴說著中華淵源的古老文明史。課下收集中外相關的古建筑和同學欣賞。
八、板書設計
美術課要突出““美”的原則,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形象,并充分體現課文重點,并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具體設計如下:
家鄉的古建筑
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制、石制。
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