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的孩子》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這兩年,關于孩子起跑線的討論越來越多,反映了大家對社會分層越來越焦慮。對大多數父母來說,無論什么出身,想必都愿把最好的給孩子,當然也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這本耶魯法學院教授羅伯特。帕特南寫的《我們的孩子》一書以訪談的形式比較了美國中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差別,讀書過程中,結合自己和平時接觸的父母們的教育方式,深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社會階層確實已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克林頓港的切爾西和大衛
切爾西家屬于美國的中上層階級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條件優渥。對于切爾西的母親來說,養育孩子是她的頭等大事,她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學習上從不間斷對孩子的督促,每年的生日派對也會為孩子精心準備,而且,她還會在學校里為孩子挺身而出,投身到學校事務中的熱心程度遠非其他家長所能及。此外,她還鼓勵孩子平時做兼職,暑假做暑期工,讓他們明白“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孩子們從小就確定了上大學的目標。
大衛出生在下層社會,沒有完整的家庭,沒受過像樣的教育當然也就沒有像樣的工作,過著焦慮、孤獨、毫無希望的生活。
作者提出“這一代人的收入分配可以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機會分配”,“父母的財富對社會流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這筆財富相當于非正式的保險,允許孩子們承擔起更多的生活風險,有機會尋求更豐厚的回報。”
案例二本德鎮的安德拉和凱拉
安德拉出生于上層階級家庭,他的父母關心他的成績,支持他培養興趣,為了他的就業動用社會關系為他提供指導,成長于這種寬裕的家庭環境,安德拉本人性格也是開朗樂觀,對自己的家庭始終感受著異乎尋常的溫暖。
凱拉出生在不完整的下層階級家庭,貧困、流離、無人關心的生活環境也造成她抑郁的性格,甚至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案例三亞特蘭大的德斯蒙德、米歇爾和勞倫、伊利亞
這個案例,作者選擇的均是黑人家庭,主要是為了控制研究對象受到種族這個變量的影響(美國人做研究確實嚴謹),通過這個案例作者想看看不同階級為人父母者的教育模式。
德斯蒙德出生于上層黑人家庭,擁有雙親的關心,他母親的理念是“父母必須時刻準備著,為子女提供支持,給出建議,傳達理智的答案。”
米歇爾和勞倫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她們的母親憑借自己的奮斗也能為幾個兒女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她的教育理念則是“重服從而非自由成長、“抽打”而不是講道理、關注人身安全而不是語言能力”。
伊利亞成長于新奧爾良和亞特蘭大的黑人貧民窟,被父母所拋棄,生活在難以想象的暴力中,成長過程談不上教養和監護。
作者在這里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嬰兒的大腦如要得到健全的發育,就需要成年人耐心和細致的關照。再如父母如果同孩子關系融洽,平時周全呵護自己的子女,那么就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韌性,能夠緩沖原本可能會把青少年擊倒的壓力。還有從孩子七歲開始就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社會交往技巧,比如分工合作和傾聽他人談話、培養他們的社會信任度,未來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孩子的社會機遇。
作者也提到了在美國上層階級家庭更多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上層階級的父母同他們的子女有著更平等的關系,更愿意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出于內心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為;相反,下層階級的父母則更容易采用體罰的手段來達成管教的目的,動不動就是一頓抽打。
案例四特洛伊中學和圣安娜中學
這一章比較的是美國不同階層的孩子接受的學校教育。作者提出基于收入差距的居住分隔,已經將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流到不同的學校。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都特別用心地為孩子挑選最優的學校。由此,作者指出:你的同學是誰?你和哪些人一起上學?這是大問題。
首先,學生如果來自于富裕、高知的家庭,則他們也會把父母作為資源帶入所就讀的學校。
其次,有錢人家的孩子還能把家長的財富帶到學校。(還記得北京某個小學一次興趣活動,某位小學生的父親開直升機去學校的事嗎?)
再次,同輩壓力,特別是同學之間的壓力,也是促成優異學業表現的重要推手。
在比較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大學入學比例后,作者也說了“窮人家的孩子仿佛在腳踝上綁著千斤巨石,越往上走,越步履艱難。”
案例五鄰里社區
這一章主要是講的不同階級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孩子的影響。美國上層階級的父母通常都擁有廣泛的“弱關系”(在不同的社交圈子里都有非正式熟人),這種廣泛的社會網絡處處保護著他們的孩子。而底層社會的人們缺乏有用的弱關系,在尋求社會幫助時所能依賴的往往只有家庭和鄰居。
有錢人家的孩子能獲得更多、也更有價值的非正式指導,這種非正式指導更加劇了窮孩子和富家子之間的見識差距。富家子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通向機會之路的種種制度,而且游刃有余地運用這些制度為他們服務,窮孩子往往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因此錯過了向上走的機會。
作者在最后從社會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幫助窮孩子邁開雙腿,追趕人生路上領先的富家子弟。
讀完本書,對作者的很多觀點我感同身受。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我出生于一家普通的農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好在父母勤勞節儉,愿意供子女上學,我和姐姐都順利取得了高學歷(我碩士畢業,姐姐博士畢業),也在二三線城市立足了。有時候我也會想若我出生條件再好點,命運或許也會大不一樣吧,不過我知道在父母的能力范圍內,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對他們我唯有感激。
通過觀察我的同事,我也發現,出生較好的同事們的人生路也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比如出國留學、畢業后安排進一個比較好的單位等。自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她們早已對規則諳熟于心,利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更容易踩住職場中的上升機會。而出生一般的同事大多都是“埋頭拉車型”的,可能干了更多活、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卻始終在原地徘徊,真的是印證了“窮人家的孩子越往上走越步履艱難”這句話。
盡管“步履艱難”,可我還是想鼓勵自己:努力吧,差距也是可以縮小的。
【《我們的孩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作文我們還是孩子06-23
我們還是孩子作文05-21
我們都是好孩子作文06-06
我們都是好孩子的作文01-03
我們還是孩子 800字高中作文06-23
我們都是好孩子散文隨筆06-25
育兒理論經驗:把我們的需要告訴孩子06-25
考試結束我們該怎么與孩子談成績07-03
我們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早期教育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