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
大家都說,聽一節好課是一種享受,這話一點不假。聽梅老師的課確實是一種享受。這節課一開始示現羅布泊今昔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從走近羅布泊--探詢羅布泊--感懷羅布泊,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環環相扣,設計合理。但這篇文章語言較優美,缺少朗讀。
課堂氣氛活躍,當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善于引導,比較自然得體。板塊設計清晰。從解題到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再到重點研讀兩段文字,再到探究消逝原因,拓展延伸,最后的以朗讀結束整節課,總體設計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并且過度自然,銜接很巧妙。多媒體應用熟練得體。特別是羅布泊消逝前和消逝后兩組圖片的設計,很有效,觸目驚心,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
本文雖然是篇說明文,但語言比較生動形象。而上課老師也以此為重點,通過品位語言來熟悉文章內容,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上課老師的文學功底非常扎實,語言優美,態度親切,使聽者如沐春風。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2
一、 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報告文學家吳剛的佳作,被評為20xx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作者以飽含憂思的筆調,描述了羅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2、學生分析
這批學生是新課程的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課程理念。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他們已經基本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節奏和特點,基本學會了一點學習初中語文的方法。絕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自覺地查找和收集資料。相當一部分學生擁有家庭電腦并能上網,這為查找和收集資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途徑和更為便捷的.方式。
3、環境分析
多媒體網絡教室,使學生直接面對計算機,隨時可以從網上找取到跟課文有關的資源。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體會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資料以及概括要點的能力。
3、情感目標:
思考文章的時代意義,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
品味報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學會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強化感情色彩。探究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四、 教學方法
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我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圖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慘像,利用這些圖片喚起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個性閱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質疑,組織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穿插思想教育。
五、 教學資源
硬件:多媒體網絡教室、計算機。
軟件:演示軟件(PowerPoint)、素材資源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六、 教學程序
第一板塊:課前出示課題(畫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環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憂傷的情感氛圍。
第二板塊:整體感悟
(1)羅布泊情況介紹(自已動手查找相關資料)
(2)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查選圖片)
(3)羅布泊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查選圖片)
(4)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播放視頻)
這個環節,學生均是先上網查資料,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再參看文本。這樣做既使學生了解了報告文學具有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又提高了學生的動力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文本的相關資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傳統教學下教師枯燥的介紹。視頻中強烈、鮮明的畫面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造成羅布泊生態破壞的深層原因。圖文并茂,文字與解說相結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板塊:研讀賞析(美讀法)
放聲自由朗讀你欣賞的句子。(播放背景音樂及自由選擇相關畫面)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報告文學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學生邊讀邊配有背景音樂及自由選擇相關畫面,進行解說,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這一種無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達到的。
第四板塊: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出示高齡老人圖片)
這一個假設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圖片的出示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第五板塊:課外作業
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通過瀏覽網站,更多地了解受到生態系統破壞的活生生例子,學習更多的環保知識,呼吁環保。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七、 教學反思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可以和語文學科有利整合,尤其是這一類科普文,初中語文每一學年都有此類文章,可以推廣采用。由多媒體進入文本,先聞其聲,引人入勝,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讀,以讀悟情。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朗讀,提倡個性化閱讀,根據畫面及背景音樂的渲染,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不足之處就是,我把“悟情”作為重點,學生雖然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對于工具性來說的“語文味”廉顧不足。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3
前幾周,聽過我校初二年曾老師的校級公開課。今天恰逢周末,就嘗試寫一份評課稿,作為提高業務的一次訓練吧。
一、教材簡析:
羅布泊,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意為“匯入多水之湖”。標題的意思是,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環境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羅布泊今非昔比,令人痛惜,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遺憾。
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兼有文學和新聞兩種特點,要求真實,也要求藝術加工,講究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查閱資料上下了一番功夫。全文的思路大體這樣的:開頭是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接著上溯歷史上的美麗景象。然后著重說明羅布泊消亡的緣故,又具體展現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廣之,說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頹勢,篇末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吁。
二、教學設計點評:
曾老師的教學設計緊扣三維,能圍繞知識、能力、德育三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步驟。教學重點確定為了解羅布泊變化的原因,進而領悟生態破壞造成的惡果之嚴重性;教學難點確定為揣摩語句,體味其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以上這些都是恰當的,只是,再將“探究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總結教訓”也確定為教學難點,沒有必要。因為教學重點已經提到了,而且這個問題對初二學生來說不難理解。我以為教學難點應該確定為“理解報告文學體裁的重要特征”,因為學生首次接觸到,而且它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屬鳳毛麟角,具有代表性。
教學方法恰當,表現在采用自主閱讀與合作探討相結合,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能促進他們的互動與合作,加上教師能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努力強化視聽效果。可以相信,當學生看到一張張今非昔比的羅布泊圖片的時候,那種反差的體驗感受必然強烈,對人為破壞自然的行為所產生的嚴重后果之痛惜也油然而生,這樣,本課的教學目的便順理成章地達到了。
新課的導語設計,能用文學韻味濃厚的概要語句,形象地呈現了羅布泊的過去與現在,語帶懸念,能激發學生想探究羅布泊消逝根源的好奇心,很快集中了學生上課的注意力。
教學步驟設計合理,體現在教學全程以問題導讀為線索,將教學內容一一串連起來,緊湊、醒目,其中輔以講練結合,屏幕顯示,內容豐富而清晰。不足之處是,教學順序不恰當,比如深層探究的幾個問題的先后安排不符合學生閱讀思維訓練的一般規律。合理的.安排應該是:
1、概括文意。
2、探究成因。
3、吸取教訓。
4、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憂患意識。布置的作業留給學生一份想象的空間,較為新穎。
三、教學過程點評:
開課的教學班算個好班,學生的智能和基礎起點是比較高的,所以,教師備課的時候,應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為主。比如,哪些是學生容易明白的,哪些是不懂的。對于學生容易理解的內容教師點撥即可,或者都讓學生來說,不足之處教師補充。學生不懂的,教師也不能完全包辦代替,而應該用一兩句話點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再進入新一輪討論、回答。我們歷來反對那種平均用力的教學課堂,浪費了學生的時間,也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
本節課的優點是師生配合默契,教師起主導作用,健康引領學生解讀文本,課件制作精美豐富,學生瀏覽大屏幕后,能深刻感知羅布泊的滄桑巨變,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不足之處是,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比如引導學生具體解讀文本句段的時間不夠,朗讀太少,作者感情和意識給學生留下的印象當然就不深了。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相關文章: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7-01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1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1-1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23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18
[精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1-1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3-2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必備)02-19
(精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2-21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薦】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