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法2”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除法2”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除法2”教學設計1
課題
有余數除法例1,例2課時第1課時/共5課時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表達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并能對除法作出合理解釋。
2、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經理有余數除法的過程,理解余數的含義,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概念。
3、結合生活情境,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長除法。
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方法
準備學生準備圓片20個
教學過程及內容
個人二度備課與即時反思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問題一: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盆?
1、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2、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教學豎式
(1)學生嘗試列豎式
(2)認同除法豎式的一般列法,詢問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3)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A、用圓片代替盆花師生一起在黑板上擺一擺
B、觀察豎式,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交流解惑。
D、仿寫除法豎式
三、動手操作,建構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二、16盆花,如果每組擺5湓,結果會怎樣?
1、學生活動:用圓片代替盆花在桌子上擺一擺,結果用豎式表示。
2、結合學生的操作活動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
3、揭題:有余數除法
4、學生試寫橫式
5、思考:
A如果有17盆話,每組擺5盆花,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如果是18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算式怎么寫?先在頭腦里擺圓片,再列算式。
B現在有21盆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你能列豎式計算嗎?
C交流、評價。
6、小結
四、生活應用
看同學們學得這么好,小精靈想帶同學們去運動會看看,用所學的知識幫他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五練習
1完成書本第51頁的做一做
師生校對正確填寫形式
2出示小黑板:老師給你20元錢,請你給運動員們再去買幾瓶礦泉水,已知每瓶礦泉水3元,能買幾瓶,還剩幾元?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10月14日《課堂》P22選做《特訓》P33-341-5
教學整體反思
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認識余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游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游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除法2”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1、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中參與學習過程,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動手實踐。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實踐活動中,理解新知,鞏固新知。
3、注重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且 在參與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學習目標: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意義;知道"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來分,有幾個這樣的一份",能用除法來計算,建立包含除的概念,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重難點:
1、能用"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來表述一個除法算式。
2、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稱
學習準備:
課件,每生8個蘋果卡片、竹筍卡片、盤子卡片等學具。
學習過程:
一、探究新知
1、動手實踐,初步理解包含除的概念。
(1)把8個蘋果,每2個裝一盆,可裝多少盆?
提問:有幾個蘋果?裝一盆要幾個?
學生用蘋果卡片演示。
教師課件演示。
得出一句話:8個蘋果,每2個裝一盆,可以裝4盆。
就是說8里面有(4)個(2)。〈板書: 8里面有(4)個( 2)〉
(2)10顆糖,每個小朋友分5顆,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學生用糖果卡片演示。
教師課件演示。
得出一句話:10顆糖,每個小朋友分5顆,可以分給2個小朋友。
就是說10里面有(2)個( 5)。〈板書: 10里面有(2)個(5) 〉
(3)課件呈現熊貓分竹筍的情景圖:
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你能提一個什么樣的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能放幾盤?
提問:熊貓要分多少竹筍,怎樣分?
能放幾盤呢?(5盤)怎么知道這個結果是否正確呢?
(學生可能會說用學具擺一擺,也可能會說圈一圈。)
用你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3、理解包含除法的`意義。
像剛才這樣分東西的問題,"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來分,有幾個這樣的一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幾盤?表示20里面有( )個4。
可用除法算:20÷4=5
4、認識各部分名稱
先請學生說一說:在加法、減法、乘法算式中,每個數都有自己的名稱,在除法算式中,每個數也有自己的名稱,你知道他們的名稱嗎?
(1)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肯定的基礎上,板書各部分的名稱;如果學生說得不準確,教師指出:我們數學家把除號前面的數叫被除數(板書:被除數),把除號后面的數叫除數(板書:除數)把得數叫做商(板書:商)。
(2)聯系算式說一說:
這里的20叫(被除數),表示一共要分的竹筍,4是(除數),表示每4個一份,5是(商),表示有這樣5份。
(3)讀一讀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這三個名稱中,你覺得哪個比較難記?記一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學習列除法算式
你會給分蘋果和分糖果的這兩題列算式嗎?
(1)8÷2=4,(2)10÷5=2列出算式后,說出各部分名稱
6、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二、鞏固練習
1、先用12個○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每堆6個,分成了( )堆。12÷□=□
每堆3個,分成了( )堆。□÷□=□
每堆2個,分成了( )堆。□÷□=□
(1)學生獨立練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填寫算式。
(2)全班交流反饋。
(3)說說算式的意義。(任選一題說一說算式的意義;先同桌互說,再個別說)
(4)說一說每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仔細觀察這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2、練習四中的第4題。
每個小朋友2串糖葫蘆,可以分給( )個小朋友。
□÷□=□
(1)說說題意:一共分( )串糖葫蘆?按照每( )串一份來分?可以分給( )個小朋友。
(2)填寫算式(有困難的小朋友可以先圈一圈)
(3)交流反饋。
3、練習四中的第5題。
每2只一副。
8÷□=□
(1)說說題意
(2)填寫算式(有困難的小朋友可以先圈一圈)
4、練習四中的第6題:圈一圈,填一填。
□÷□=□
□÷□=□
要求:仔細看圖,說一說要分的東西是多少?按幾個一份來分?可以分幾份?
再說一句話:( )里面有( )個( )。最后列出算式,說說算式的意義和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1)學生獨立練習
(2)反饋圈的結果和填的結果。
(3)交流算式的意義。
三、課堂總結
今天小朋友通過分東西,知道了把一些東西,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要算可分幾份,也用除法計算。還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除法2”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分數與除法》教學設計05-13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07-31
筆算除法教學設計05-25
除法的驗算教學設計06-01
《分數除法》教學設計07-05
《除法》教學設計優秀03-11
《分數除法一》教學設計05-2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2
分式乘除法教學設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