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設計(精品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原》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教學設計1
一、朗讀引入:讓我們用掌聲感謝楊老師來我班,指導我們的語文學習。
1、提前板書:"初見草原-途中迎客-包外相見-包內款待-包外聯歡"
2、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課,齊讀"草原"。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段,現在讓我們再次走進草原,去看看哪里的景色吧。(課件播放草原圖)
3、師:誰愿意和老師一起把這美景讀出來?(配樂讀第一段)
二、學習2-5段:
過渡:。∵@就是草原!它"天藍地碧空氣鮮,牛肥馬壯羊兒歡",就一個字"美"(板書美)。
(一)自學:
1、師: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草原里的人民,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后交流。(熱情、好客、粗獷、豪爽、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勇敢、質樸--)板:(人)
2、師:多可愛的草原人,下面就讓我們和老舍先生一起走進陳巴爾虎旗親身感受一下那里的人們是怎樣接待我們的吧。
3、默讀課文,找一找草原人的熱情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做一做批注。
(二)說說你的收獲吧:(最好按訪問順序說)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
(懂得"身著盛裝、遠迎賓客、騎馬引路"是蒙古人民熱情待客的一種方式,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禮重。)①把"飛"改成"跑"不行。他們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看畫面。學生說。(他們策馬"疾"馳而來,"飛"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迫切。)
在讀時要體現這種急切的心情。指名讀。
、(指導比喻句。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古族同胞。透過這一外在的美好形象,襯托出了他們那純樸、熱情、好客的美好心靈)比喻恰當使被描寫的景物生動、形象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建議摘抄。齊讀。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蒙古包外,主客相見,作者寫了三多:馬多、車多、人多。說明很多人都好客。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握住手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師:一幅好客的迎客圖躍然紙上,你就想吧,怎么想怎么舒服,和諧。結合這一段內容,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這一句話。
、偃绻闶钱斨械囊粏T,當時你會說些什么?和前后左右的同學握握手,說說話,體會一下當時主客相見熱鬧的場面。(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感覺更加親切,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谥该首x這一段。
3、"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師:為什么說"也不知怎樣的,就進了蒙古包"?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說明了什么?
、("盤腿坐下"給人到了家的感覺;干部、老翁敬酒說明對客人的尊重。)(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會心"是發自內心,發自心底,自然真摯的笑。)
師:大家為什么露出會心的微笑?(笑溝通了主客的心靈,彼此的心也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谒麄兪⑶榈卣写覀,同行的每個人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情讀讀。指名讀
4、"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師:愉快的相見,盛情的款待,盡情的聯歡,讓主客忘記了時間。太陽已經偏西了,誰也不肯走,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怎樣理解?(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呢?夕陽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著一望無際的草原,相互傾訴著說離別之話。)
師:這句話表達了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和惜別之情。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一起朗讀這句話。
三、總結:
師: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夕陽西下,老舍先生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依依不舍,回味著:那里的天(明朗清鮮),那里的地(遼闊無邊),那里的人(熱情好客);這真是草原的天美、地美,人更美。(板書"更美")
師: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通過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美麗、和諧的大草原,那里(課件)指名接讀:"天藍地碧空氣鮮,牛肥馬壯羊兒歡。一路美景賽江南,主客相見笑開顏。奶酒款客手抓羊,舉杯聯歡君莫忘。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四、練習:課文學完了,老師這里有個閱讀練習,你們感興趣嗎?
結束:讓我們再次用掌聲感謝老師們來我班,指導我們的語文學習。
板書:
2、草原
1.初見草原(美)
2.途中迎客
3.包外相見(人更美)
3.包內款待
4.包外聯歡
《草原》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1、學唱并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2、聆聽歌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3、編創與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能用優美、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
2、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動作。
3、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創造性地參與音樂表演實踐活動,感受集體創作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培養學生對音的高低的聽辨能力和感受能力。
2、創編表演歌曲。
設計理念: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由于學生沒有去過內蒙古,對蒙古族不是很了解,蒙古族的民間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感受、理解和體驗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文化,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樂形象,課堂上我以“到遼闊的草原”為主線,通過欣賞草原美景,感受蒙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等手段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一民族的`文化,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表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演唱實踐活動中通過集體舞等手段,逐步加深情感體驗,進而產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子琴、錄音機、磁帶、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播放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學生做律動進教室。(學生根據樂曲情緒做揚鞭催馬動作)
2、師生問好。
二、教學導入
1、師問;同學們,我們剛才聽到的樂曲太好聽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到底是哪兒呢?在這首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說說自己的感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展示蒙古族人民歌舞的畫面。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畫面后的想法。(生自由發揮想象回答)
3、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蒙古族人民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生活在遼闊美麗的大草原上,他們都非常熱愛綠色的大草原和可愛的家鄉。今天咱們就來學唱一首內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展示大歌譜)
三、學唱新歌
1、播放歌曲。
2、讓學生按節奏朗讀歌詞。
3、學唱簡譜,注意音準。(小組合作學唱簡譜)
4、教師用電子琴演奏歌曲,讓學生隨著音樂哼唱。(學生跟著琴聲用“啊”來哼唱)
5、讓學生自己填加歌詞來演唱。
6、請學生跟著伴奏帶演唱一遍,教師指出不足的地方,并給予鼓勵。(演唱時要注意身體放松,咬字清晰,用活潑、愉快的心情來演唱)
7、師;同學們唱的好極了,老師為你們鼓掌,想再唱一遍嗎?(學生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把歌曲唱的更動聽)教師可以用碰鈴給歌曲伴奏,活躍學生的演唱情緒。
師;同學們看了老師的表演你們想試試嗎?
四、編創活動
1、給歌曲伴奏。(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給歌曲伴奏)
2、創編歌舞。(學生分小組進行創編舞蹈,發揮自己的才能)
3、評比。評出最優美的動作,大家進行模仿學跳。
五、合作表演
1、師;同學們剛才發揮想象給歌曲進行了伴奏和伴舞,表現非常出色。下面就請出我們班的“小歌星”來演唱歌曲,我們進行合作表演。
2、教師進行表揚和鼓勵,并指出不足之處。
六、音樂游戲
1、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比比誰的耳朵最好,模仿的最像。
2、多媒體播放汽車、輪船、動物、交通工具等發出的聲音。(學生根據自己聽到的來辨別,并說出是由什么物體或動物發出來的?模仿一下,看誰模仿的最像)
七、小結
同學們,老師今天很榮幸跟你們一起到美麗的大草原上游玩,我看到了你們對大草原的喜愛之情,你們給蒙古族兒童帶去了歡樂、帶去了幸福,有了你們,廣闊的大草原將會更加美麗、歡騰、富有生機。
八、下課
學生聽音樂走出教室。
《草原》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草原的早晨》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看懂圖意,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會讀會寫本課九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具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投影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或修改欄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小朋友,幾天來,我們跟著春姑娘游了風光秀麗的太湖,逛了花兒盛開的梅花山,認識了頑強生長的春筍,了解了不同狀態的雨點。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新的地方。
2、板書課題:5草原的早晨
3、引導解題:你見過草原嗎?說說你對草原的.印象?你在草原上見到過什么?
二、指導看圖
老師帶你們去看看草原好嗎?出示投影片(草原)你覺得草原怎樣?從哪兒看出它很美,很大?圖上有誰在干什么?
三、指導初讀課文
1、要求自讀課文,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2、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
一
1、談話
2、讀題
3、解題
二
看圖說說草原怎么樣。從哪兒可看出它的美,大?圖上有誰在干什么?
三
按要求自讀課文。交流自學情況。
《草原》教學設計4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消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2、把握草原的特點,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3、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準字音并理解重點詞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的魅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學情分析:
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里的學生對草原的了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為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如果有條件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讓學生領悟作者寫作本文的真正內蘊。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以讀課文為基礎,具體學法可分為以下三步:
認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賞讀課文: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寫法借鑒:
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設計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如果讓你旅游,你想到哪兒去呢?并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順勢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時,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蒙古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作家鮑吉爾.原野。
⑵鮑爾吉?原野,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
、且陨鲜菍ψ髡叩暮唵谓榻B。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夫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他的老師告訴他;“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闭且驗樗麄兊挠绊懀懊鎸ΨN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三、學習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認讀課文: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并運用圈點批注法標出本文的生字生詞,了解本文大意。
(1)解決字詞障礙: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廬長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處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一般是用于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遠。穹廬: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撫摩。
(2)解題:
從標題來看,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
“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
明確: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
2、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多種形式讀課文(1—10段),并標出有關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們對于草原的感受的語句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涫絹矸治霾菰腵特點。(板書句式)
A、草原的特點:(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
參考內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安菰豢煽矗豢筛惺堋!奔仁遣菰奶攸c,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
(3)看不到與看不盡: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
(4)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薄霸谶B綿不斷中顯示壯闊!边@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5)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B、人們對于草原的感受:(齊讀11--12段)(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
參考內容:
(1)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此時人們為眼前突然開闊的空間而驚慌,為自己不知所從而驚慌,為擔心為擔心自己的得失而驚慌。
(2)為什么說“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蹦?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白杂伞迸c“不自由”,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次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庇芯湓捳f“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熬谷弧币辉~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由”“局促”。
(3)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作者是說,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應當不卑不亢,保持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C、(指生讀13—15段)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涫絹矸治鋈藗儗τ诓菰母惺。(板書句式)
3、賞讀課文:本文語言優美,富含哲理,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用心體會。并用“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對于這一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引領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學生,從文中摘錄一句話,并說出自己喜歡的合適的理由即可。
參考內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薄傲荫R”; “母!焙汀傲荫R”兩個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馬讓人想到什么?
賞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在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用“母牛”這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牛”相反;馃岬膼,不顧一切的愛,甚至有點野蠻的愛。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2)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边@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賞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4、學習并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語段,并簡析其作用。
參考內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對比。
2、觀看海景與觀看草原景色的對比。
四、布置作業:
背誦11段,選做互動練習題3-5道題。
【板書設計】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方法:對比作用:強化
《靜默草原》教學反思
《靜默草原》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篇目,本文語言優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詞清辭麗的哲理性散文。教讀這一課,必須緊扣課文,在閱讀中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因此,我針對本文設計了“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同時,我還認真分析了學生學習本文可能出現的情況: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里的學生對草原的了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為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領悟本文的真正內蘊。
我設計的第一套教學方案是: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通過幻燈片展示,引領學生閱讀分析重點語段。當我得知焦園中學沒有多媒體教室時,我立即又設計了第二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二套教學方案是:學生課前預習,消除字詞障礙。課堂上重點講讀課文:首先分段講解,然后精講精彩片段,最后引導學生探究本文主旨,學習寫作方法。但是,我在網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說“課前抽簽決定上課順序”,我想如果這樣學生是沒有預習機會的。于是我又設計了第三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三套教學方案是:“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里結合了我們三春中學的“三讀教學法”。課堂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夠引起學生深層思考。如果學生大膽自信、積極勇敢我就讓學生自主發言,如果學生沒有積極舉手、大膽發言的習慣,我就指生回答。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有話可說,我緊扣課文設計了幾個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句式不但扣緊了課文,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時老師要給以適時的指導、評價。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設計了評比臺。
在我教授完這一節課后,我的教學目標都基本實現。學生在我的引領之下,有條不紊的學習了課文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引起了他們或深刻或淺顯的人生體驗。但是對于這一課,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內容需要挖掘,這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它要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在課堂上學習,到生活中體驗。
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漲,雖然我課前得知這個班的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愛發言、成績也較差。但是我沒有想到他們即使會也不愿意回答問題;不過在我用多種形式引導之下,也出現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局面;其中一個同學,一節課就回答了四次。不過因此也影響了我的教學進度,我預計提前3—5分鐘完成的教學任務,卻在下課鈴打響之前的幾秒鐘完成
《草原》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渲、 勒、 鄂、 涯”四個生字,會寫 “毯、渲” 等14個生字,理解文中新詞的意思。
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記述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贊美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先寫了草原秀美的風景,再寫了草原迎客和聯歡場景。作者移步換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給讀者留下無盡的回味空間。
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難點 具體體會課文中的表達方法。
教學方法
教具
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學習認識本課“渲、 勒、鄂、 涯”四個生字,會寫“毯、渲” 等14個生字,理解文中新詞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讀熟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1.你去過草原嗎?在電視上見過草原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著的人們。 2.介紹作者老舍
3.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學生自學生字詞
三、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書寫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回、鄂溫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ㄤ秩荆褐袊嫷囊环N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濕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引申為文學創作中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行為、心理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手法。勾勒:是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迂回: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迂,曲曲折折繞彎;回,旋轉、環繞。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
2.用開火車讀,齊讀等形式鞏固練習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和易寫錯的字
四、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瀏覽課文,按照作者進入草原的順序,說說課文寫了那些內容。
板書: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2.指明學生讀課文,思考文中表現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新字詞。
2.熟讀課文第1段。
板書設計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感受草原的美好風光
2.仔細讀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將草原美景描寫得具體生動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草原美景
。. 仔細讀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將草原美景描寫得具體生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草原》這篇課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理解課文,感受美麗的草原。
二、再讀課文,感受草原美麗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美麗表現在那些方面?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 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A. 詞語比較:“空氣是那么(清鮮、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圖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藍天碧野,體會清鮮、明朗的用法。
C. 踏進這樣的草原,呼吸著這樣的空氣,仰望著這樣的天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愉快)帶著這樣愉快的心情,放聲朗誦這句話吧。
過渡:如果說這樣的天空讓作者的心胸更加開闊,想放聲歌唱,又是什么讓作者沉醉其間,想低吟一首小詩呢?我們接著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說說“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說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風光圖片,讓學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A.演示“綠色渲染” 墨線勾勒 。
B.展示圖片,有感情朗讀,體會 柔美’的感覺。
。4)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粒畬W著用這樣的方法
既......又......既.....又...... 說一句話。
。拢谶@種境界里,作者為什么要“驚嘆”,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ú菰拿谰吧钌畹卮騽恿俗髡,作者也許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感悟表達
。ǎ保┎菰拿谰白屪髡叱磷恚钭髡哔潎@。但是作者內心的感受也在發生著變化,默讀第1自然段,你發現變化的原因了嗎?
。ㄗ兓菏刮铱傁敫吒枰磺,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變化原因:隨景色的變化而變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ǎ玻┰僮x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把草原的美麗風光清晰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粒畬哟吻逦ㄓ缮系较,整體到布局) B.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4.指導背誦。
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三、作業
。保痴b課文第1自然段
。.按照一定的寫作順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式,描寫你喜愛的一處自然風景。
板書設計
草原 {美麗風光 層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蘊含的意思。
。.品味、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重溫“風光美”
1.欣賞草原風光圖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2.領略了草原的美麗風景后,我們再來感受草原人民的特點。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之美
出示: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覺?(草原十分遼闊。)
。2)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保
(3)“灑脫”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4)表現灑脫:你能否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來?
三、深讀悟情,感受 “人情美”
1.銜接:草原上行車的灑脫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風情又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讀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詞?(熱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順序寫了哪幾層意思,給每層意思概括出一個小標題。 這一部分課文,作者按照參觀訪問活動的順序寫了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是一層意思,分別是:迎客、相見、款待、聯歡和話別。
(3)在迎客、相見、款待、聯歡和話別前面加上一些修飾詞 (4)交流小結:熱情迎客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A.熱情迎客
、 從課文哪些語句中能感受到這份熱情?(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② “疾馳”、“襟飄帶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課文,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B.激情相見
有感情朗讀第4自然段,想象當時相見的情形,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
D.盡情聯歡和深情話別
聯歡: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這些都是內蒙古人的風俗習慣,能夠展現他們民族的特色)
話別: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么意思?(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別呢?) 第2句中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別。)
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么?(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四、回顧課文,感受熱愛之情
討論: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么要以草原為題呢?
課文前面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后面寫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都表現了他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因此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草原”來展開的。
2.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通過寫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和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
作業
1.抄寫文中優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草原》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5個生字及新詞,掌握1個多音字“蒙(měng)”,認讀1個字。
2、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3、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中描寫野花的句子。
4、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充滿無限生機,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感情。
5、引導學生介紹、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學重點: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充滿無限生機,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聯系上下文和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教師:同學們,我們在語文的學習中,游歷過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欣賞過云霧繚繞的廬山。今天,教師建議大家去領略一下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風光。誰有興趣?好!我們出發!
2、多媒體課件(剪輯過的配樂錫林郭勒草原風光)
3、啟發:誰愿意談談感受?
4、教師:看來,大家對錫林郭勒草原很感興趣。讓我們走近一些,來個近距離接觸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各自輕聲朗讀
要求:體會一下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討論:錫林郭勒草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3、教師:雖然,草原留給我們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字能概括出此時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讓我們踏上草原,細細地用心欣賞它!
三、細讀感受
。ㄒ唬┑谝弧⒍匀欢
1、請同學默讀
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美麗的?可以邊讀邊畫。
2、討論:
。1)從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2)教師隨著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這是從哪個方面描寫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3、板書(廣闊美麗)(野草)(湖水)(野花)
4、引導學生體會
野草——廣闊、茂盛
湖水——清亮、神奇
野花——鮮艷、清香
5、重點句(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
。1)各自輕聲讀,體會
。2)討論:從哪兒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
。3)句子對比:
A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
B草灘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光芒,就像鏡子一樣。
教師:你感覺哪句好?為什么?
結合平時看的影視作品,說說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什么樣?
什么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
為什么說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
。4)啟發想象:除了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還可能映出什么?
教師:想不想親眼看看這廣闊美麗的草原?
6、多媒體課件(草原近景,配樂騰格爾所唱《天堂》)
7、指導朗讀
(1)各自有感情朗讀喜歡的句、段
。2)指名讀,評讀
教師:誰有不同的讀法?
8、指導背誦描寫野花的句子
教師:錫林郭勒草原不僅廣闊美麗,還是個歡騰的世界。我們去感受它的生機與活力。
。ǘ┑谌、四自然段
1、默讀
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錫林郭勒草原是歡騰的世界。
2、討論:
。1)從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錫林郭勒草原是歡騰的世界?
。2)教師隨著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這里寫了草原上有什么?發出哪些聲音?有哪些動作?
(3)啟發想象:除了這些,結合搜集的資料,說說我們還可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3、板書(動物、人)
4、指導朗讀
教師:教師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們呢?我們來師生合作朗讀,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總讀感悟
1、師生有感情朗讀
師讀第一、三自然段,生讀第二、四自然段
2、小結:
草原之旅即將結束,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教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簡直是未來的作家和詩人!
五、拓展
1、多媒體課件(課文中的歌詞)
2、欣賞歌曲第一段
3、自主創作第二段
4、展示
板書設計
野草
廣闊美麗湖水
野花
15錫林郭勒大草原
動物
歡騰世界
人
《草原》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2、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草原》這篇文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理解課文,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二、組織自學
按要求自學課文第1小節
。薄⒆杂奢p聲讀課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點?作者的心情怎樣?
。、同桌互相討論。
4、試著有感情地讀讀課文。
三、交流點拔
1、看錄像后讀課文,說說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讀一讀。
3、打出投影句子。
。础⒖串嬅娌⑤p輕讀讀這些句子,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草原的?
。怠⒆x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簡單說說喜歡的原因。
6、指名讀,體會草原的美和大。
、叛蛉阂粫䞍荷狭诵∏穑粫䞍河窒聛,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圃谔斓紫,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悄切┬∏鸬木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公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7、連起來把這些優美生動的句子讀一讀。
。浮⒃u讀,該怎么讀。
過渡:僅僅讀出喜愛、贊美的語氣就夠了嗎?看看作者當時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對滿眼翠綠,怎不讓人感到愉快和驚嘆,你們懷著愉快的心情,帶著驚嘆的語氣,去讀讀看。
10、指名讀。
11、你來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連起來說一句話。
12、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真的嗎?
運用擬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組織自學
過渡:草原的天很可愛,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該怎樣理解?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默讀課文2─5小節,思考以上問題。
五、交流點拔
。、讀了課文,蒙古族同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拿出筆把每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同桌互相說說喜歡的原因?
3、指名說,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篷R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①看畫面。②學生說。③男女老少穿著艷麗的服裝,騎在馬上,衣襟與綢帶迎風飄舞,確實像一條七色彩虹。(指圖說)
④把“飛”改成“跑”行嗎?他們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讀時要體現這種急切的心情。指名讀。
在以下小節中,再談談。
、埔膊恢钦l的手……民族團結互助。
、偃绻闶窃L問團的一員或是蒙古族中的一個,當時你會說些什么?
、谥该f。
③說著你想說的話,和前后左右的同學握握手,體會一下當時主客相見熱鬧的場面。
、歉刹肯蛭覀儭覀冊倩鼐础
、賹W生說
、诿晒抛逋用什么招待我們?讀句子。
、鬯麄兪⑶榈卣写覀,訪問團的'每一個成員對他們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情讀讀。
、苤该x
、让蓾h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龠@句話怎樣理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聯系《贈汪倫》這首詩互相討論。)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夕陽下,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诶斫庵杏欣щy嗎?
③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六、總結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古族人民歡迎客人時,熱情歡騰的動態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該印象。
。病⒉菰系拿利愶L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簇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朗讀課文
《草原》教學設計8
草原散章
1、課程及學生分析:
1.學生分析:八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能夠判斷一般的修辭手法,前面的課程中也積累了描繪或評價景色的詞匯。在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下,應該可以完成目標明確的閱讀任務,表達自己的個性化感受。
2.課程分析:《草原散章》是本冊語文教材三個寫景單元中,寫邊塞風光的對比閱讀篇目,在不做對比的情況下,草原風光對同學們來說應該是全新的視角,因此我把它排列在游歷祖國山河的第三站,借旅游的情境引導大家步步深入,領略楚楚筆下草原的別樣風情。
2、教與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
掃除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能有感情的朗讀優美文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分片段賞析景物的特點,學習相應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想象美和自然美,嘗試創作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大草原深深的熱愛之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之情,培養健康純潔高尚的情操。
3、教與學重點:
有選擇的閱讀文段,自主合作完成景物特點概括,體會運用各種修辭表現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4、教與學難點:
能夠在體會文章語言美、畫面美、想象美的基礎上嘗試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美的個性化感受。
5、教與學方法:
1.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導閱讀、組織討論、互動評價等。 2.學習方法:自主瀏覽閱讀、激情朗讀、合作交流展示、自主創作等。
6、課時預設:1課時
7、教學過程及環節:一陪你一起看草原1.情景導入:
我們曾跟隨徐志摩登上泰山,領略過旭日東升的壯美,也同詩人于堅一道感受了黃果樹瀑布撲面而來的雄奇。今天讓我陪同大家進入游歷祖國美麗河山的第三站,去廣袤的大草原上策馬揚鞭。
1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草場,呼倫貝爾大草原,這里聚居著號稱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這個民族的人民和他們生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自由作答)2.引入作者作品:
有一位旅行者,她用女子特有的細膩和柔情,把草原描繪成人間天堂。她就是當代女作家楚楚,她筆下關于天堂的畫卷名叫《草原散章》。
二、陪你一起讀草原
。ㄒ唬⿸咔逭系K,策馬游覽
一瞥
曇花
搭訕
黔貴繁衍
孿生貯蓄叨擾心旌搖蕩
恣情率性
躍躍欲試肆無忌憚
捉襟見肘
引吭高歌
。ǘg覽全貌,美景掠影
1.各位游客,短短的.時間里您看到了哪些景致?(帶上修飾詞)看——胖草、矮云、笑花、薄虹、小水
2.你用這樣的詞修飾過類似的景物嗎?這些詞大多數是用來修飾什么的?(人或動物)可見作者把它們當成人或動物來寫,從修辭上我們把這樣的寫法稱為——擬人、比喻。能將A物的某方面特征與B物相聯系,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想象或聯想)那就讓我們來閱讀楚楚是如何調動想象力去描繪草原景色的。
(三)線路篩選,精致游覽1.草原的靈魂——胖草(1)明確閱讀任務:
描寫角度:形狀、氣勢、顏色、性格特點:分布廣、顏色新鮮、純凈、靈醒、自由寫法(修辭):想象、比喻、擬人、對比、
情感:向往不受污染,不被人為雕琢的自然美,表達對純凈自然的喜愛和贊美。(2)邀請學生配合朗讀。(2—6自然段)(3)簡單交流展示成果。(邊展示邊小結)2.草原的盛裝——四選一閱讀
。ǔ楹炦x擇,決定游覽線路。仿照“胖草”片段閱讀方法自主合作完成閱讀)(1)自由閱讀所選片段。(2)小組合作完成閱讀任務。
2(3)展示合作閱讀的成果。
三、陪你一起唱草原
如果說楚楚筆下的景物描寫如詩如畫,把我們帶到了天堂,那蒙古人民的長調牧歌就是溝通人間和天堂的橋梁。我們來聽聽長歌的情韻:1.請男同學讀其中一段。聽——長歌
2.總結長歌的特點內容:自由、樸素、不修飾、質樸愛情、親人、家園、(遠客)
3.播放演唱騰格爾的《天堂》,感受牧人歌曲中的暖暖深情。(愛草原愛家鄉)4.作者在可人的美景和悠揚的長歌中寄托著怎樣的情感?
5.小結思想感情:熱愛家園,熱愛草原,熱愛自然,追求美好,積極樂觀
四、陪你一起繪草原(朝戈的油畫作品轉換)
1.拓展訓練:藝術是相通的,美文、牧歌、繪畫,都可以抒發我們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就讓我們用文字、顏色,或者聲音來表達你游歷草原后的心情。
文字示例:那如眸的小水,讓我感受到草原的珍貴,我愿變成水畔的泥土,去貯蓄供花草茁長的養分。
2.游覽心得:描繪校園,模仿創作《校園散章》。
溫馨提示:(1)捕捉有特點的景物;(2)用片斷描寫的方式;(3)展開想象,運用修辭;(4)捉住靈魂,寄托情感。
五、板書設計(胖)草----(矮)云----(笑)花----熱愛自然(。┖----積極樂觀(。┧----(長)歌----反復閱讀《草原散章》及其一些經典的教學設計之后,我并沒有完全被束縛住自己的創新思維。作為一堂同課異構的公開課,要做到求實的前提下求新,我想到了片段式散文的核心——情感的重要性。于是我將看似彼此并列的六個意象做了歸類調整,以“看”字引導草原的五個景物意象,以“聽”引導“長歌”這一人文意象,以歌解情,把課文的第六個片段作為全文的情感落腳點和
3重心所在,使看似各自獨立的景物片段與文章的情韻聚合,引領學生體會草原美的同時,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草原》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2.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
教學重難點
“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睘楸竟澖虒W的重點。
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強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把你喜歡的景物描寫背給大家聽,也可用自己的話來介紹。
二、品讀課文,體會人情美
看來,草原風光的確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讓老舍先生感動的,不僅僅是草原風光,那里的人們熱情好客,也給老舍先生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1、請快速瀏覽課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別描寫了什么場面?試著用最簡短的話總結出來。(相機板書:遠迎、相見、款待、話別)
2、從這些場面的描寫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熱情好客、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3、請同學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面,劃出表現蒙古人熱情好客的語句。仔細品讀,說說你從中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熱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1),你交流的是遠迎這個場面,具體說說,你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熱情好客?
男女老少:說明人多,還從哪個詞語看出人多?(群馬)穿著各色衣裳:作者怎樣描寫“各色衣裳”?(像一條彩虹)我們什么時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過節)蒙古人民把客人到來當成節日一般,的確是非常熱情。像一陣風吹來: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見到客人。
作者從歡迎的人多、盛裝、心情的急切,寫出了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
2)此時,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見到了這感人的一幕,想像著當時的情景,讀出你的感受。(抽生讀,齊讀)
過渡:關于遠迎這個場面,你還從哪些語句的描寫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
B、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1)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草原的情景,你認為是哪個詞?(熱鬧)
2)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的熱鬧景象?(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3)人歡馬叫,真是一幅歡迎遠客的熱鬧情景,誰能把這種把熱鬧讀出來?(抽一生讀,齊讀)
4)如果說此時的草原是熱鬧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靜寂的)
在這一段中,哪句話描寫了草原的靜寂?
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此時草原的熱鬧與先前的靜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過渡:你還想交流哪個場面?
C、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親熱)
在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樣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邊握邊說邊笑)
2)他們都可能說些什么呢?小組合作演一演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對呀,就像作者說的那樣:語言不同,心卻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團結互助。
D、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們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舉杯……
1)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總是用好酒好肉、載歌載舞招待最尊貴的客人。作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熱情的回敬。
2)這樣熱鬧的場面,讓你想到了你見過的哪些場面?(過節,一家團圓)
是啊,此時,蒙漢兩族人民多像一個合睦的大家庭。
三、拓展延伸
1、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偏西。此時此刻,他們還沉浸在這快樂的氣氛中,誰也舍不得離去。分別在即,在夕陽的余暉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說不完的話。正像作者說的那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ㄍ阑ハ嗾f一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
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么?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游,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感受到你們的熱情,我非常感動,臨別之際,站在高速路口,我由衷地說:蒙漢情深何忍別,高速路口話斜陽。
3、其實,不僅蒙古族與漢族兩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也一樣團結互助,感情深厚。讓我們一起齊唱《愛我中華》。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跟隨著老舍先生,我們一起領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課后同學們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語句積累下來。
《草原》教學設計10
一、教學內容:
1、演唱《草原贊歌》
2、歌表演《草原贊歌》。
2、介紹欣賞《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特點。學習聳肩、騎馬、擠奶、揮鞭等律動,感受蒙古族的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欣賞具有蒙古族風格的兒童歌曲《草原贊歌》,體會歌曲中的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體會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熱愛家鄉、贊美家鄉的深厚情感。指導學生用歡快自豪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風格。
2、能力目標:通過多種演唱方式和樂器伴奏,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音樂藝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歌曲,自然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通過課件的欣賞,感受草原特有的風光和遼闊。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特點,豐富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四、教學難點:
通過欣賞、演唱、律動、等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并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師生合作生生合作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伴奏樂器
《草原》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 學習作者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
2. 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們的感情。
重難點分析:
通過閱讀想象,展示語言文字蘊涵的豐富形象,進而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抓住關鍵詞,理解景物特點;通過品讀好語段,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
1. 課前要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點和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 搜集有關描繪草原景色的圖片和贊美草原的曲子。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激發學習興趣。
(一)播放歌曲,引導想象。(出示視頻)
(二)教師用贊美的語氣描繪草原美景的歌詞,并讓學生說體會。
(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導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草原。(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在優美動聽的歌曲聲中欣賞那一望無際的遼闊大草原,學生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動。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誦會進一步激起學生對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一)自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二)自己輕聲朗讀課文。
(三)同桌互讀。
(四)檢查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一)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寫了哪些內容?分別告訴我們什么?
(二)引導交流,理清條理。課文主要寫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寫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寫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漢情誼的深。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針對這篇略讀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四、精讀細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讀想象,還原形象。
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讀了課文,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看到這畫面你有什么想說?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
(設計意圖: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并進入情境去感受,進而借助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想象,再現情景。
再次自由朗讀,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細讀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一自然段。你認為哪句話最美?在相關的句子旁寫出自己的感受。
2.讀后交流,相機點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課件出示)
“茫!笔裁匆馑?同是寫草原,為什么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設計意圖:聯系“天蒼蒼,野茫茫”對比理解,激疑促思,強化學生對草原總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睦斫。)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課件出示)
這句話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課件出示)
翠色流,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矛盾嗎?
輕輕讀這句話,看看這“翠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四)配樂朗讀,熟讀成誦。(課件出示音樂)
(設計意圖:借助課件展示草原圖,并配以輕音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讀,最后熟讀成誦,促進積累。)
四、細細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導入:
草原的景色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給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給作者又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讀課文2-6自然段,邊讀邊想:讀了課文,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從這些畫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現的畫面:“迎客——會見——款待——聯歡”,并談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畫面,談感受,并借助朗讀,再現情境;抓住重點,拓展情境;準確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最能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句子,朗讀、感悟,加深體會。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抓住靜態和動態描寫,體會“蒙漢情深”。
1.課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漢族同胞的畫面。
2.設置情境,激發讀書興趣。蒙古包里擺上了熱乎乎的奶茶、香噴噴的手抓羊肉……你們想去做客嗎?熟讀課文,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內容。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狂歡的歡樂氣氛。
1.看畫面“聯歡”。(課件出示)
2.出示詩句,再次體會含義,加深理解。
3.多媒體出示“碧草斜陽”圖,想象“話別”的場面,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
五、拓展延伸,升華內心感受。
假如你是個導游,在前往草原的車上,你怎樣向游客介紹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風土人情,讓游客對草原產生向往之情。請結合課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情況,寫一份解說詞。
教育反思: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本班學生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借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里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著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并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后進生。
《草原》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并感受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ㄈ┣楦信c態度目標:
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草原的風光、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和老舍先生走進西部,去親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走進內蒙古大草原,去領略那里美麗的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請大家一起跟我寫課題:17、草原 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理清課文條理。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以及課文朗讀情況。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出示生字詞:駿馬 渲染勾勒襟飄帶舞拘束 羞澀摔跤鄂溫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和黑龍江訥河市等地,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
2、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書:草原風光民族風情)
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風光展現出來呢?現在,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ㄈ┖献餮凶x,品讀玩味
師:誰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我喜歡這句話,我來讀一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師:(板書: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讀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給大家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在我眼前是綠色,遠一點的是綠色,再遠一點的也還是綠色!草原非常遼闊,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張巨幅的綠色絨毯,一直鋪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師:我們都要像他這樣讀書,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懊C!笔鞘裁匆馑?
生:視線模糊不清。
師:還記得這首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蓖菍懖菰,為什么一個說“天蒼蒼,野茫!保仙嵯壬鷧s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蹦?好,先不著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來讀書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來,接著讀你喜歡的句子!
生:我喜歡這句話:“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滿心的愉快!
(學生讀書,將“清鮮”讀成了“新鮮”)
師:你讀書的聲音真好聽!就有一個小地方讀錯了,大家發現了嗎?
師:“清鮮”和“新鮮”區別在哪里?
生:“清鮮”和“新鮮”都有新鮮的意思,但是“清鮮”比“新鮮”更多一層“干凈”的意思。草原的空氣和城市的空氣不一樣,因為沒有污染,所以更干凈。
師:是呀,一踏進草原,頓時感到全身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都在貪婪地呼吸這清鮮的空氣。來,同學們,我們把這種“高歌一曲”的喜悅讀出來。 (學生齊讀)
師:草原的天空是那樣明朗,它讓視線變得更清晰。難怪老舍先生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很深,接著讀。
生:我喜歡這一句:“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老師也很喜歡這一句,就是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沒有?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來,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討論。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滿了就會流出來一樣。草原就像一杯水,綠得像要流出來一樣。
生:“翠”字讓人感覺特別的通透,相比之下,“綠”顯得死板。
師:嗯,有點感覺了!洞澍B》這篇課文還記得嗎?聯系這篇課文,老師也比較了“翠”和“綠”,感覺“翠綠”比一般的綠更鮮亮,更有光澤,綠得更豐富更飽滿,綠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來(流淌的手勢)。班上有學過國畫的同學嗎?能給同學們解釋一下什么是“用綠色渲染”嗎?
生:當我畫國畫時,用顏料在紙上渲染的時候,我發現顏料在紙上向周圍慢慢擴散……
師:什么紙?
生:宣紙。
師:接著說,當你在宣紙上用綠色渲染的時候,你會發現什么?
生:我會發現綠色慢慢地向周圍滲透。
師:向周圍擴散、滲透、流動。請你們輕聲再讀“輕輕流入云際”這句話,看看這“輕輕流人云際”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輕聲自由讀)
生:我想象當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樣的鮮亮、充滿生機。
生:我覺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樣連綿起伏。
師:你的朗讀讓老師想起了古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闭媸潜滩菖c藍天一色呀。老師也想讀一讀!
(教師范讀,學生鼓掌)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是呀,這哪里是綠色在流動,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書)難怪老舍先生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們讀書就要這樣去讀,不僅要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讀出文字背后含著的意思。
生:我有一個問題。
師:(意外)你說!
生:既然“碧”與“綠”都是綠的意思,為什么用兩個不同的詞語來表示?
師:你很善于提問題。來,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幾個詞都是表示“綠”的意思?
生:(在書中找)“綠”“翠”“碧”。
師:你們體會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生:避免總是用一個詞,有變化,讀起來好聽。
師:老舍先生真不愧為語言大師呀!
生:我喜歡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 師:綠色與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呀!
師:(出示課件)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草原畫卷呀!天空賦予了草原以明麗,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線條,牛羊更賦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難怪老舍先生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全班齊讀句子:“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同學們,當你置身于草原這樣的美景之中,你想說點什么呢,你又會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記錄下來,好嗎?
是呀,從天到地,從小丘到羊群,到駿馬、大牛,草原的無限樂趣令人愉快,令人驚嘆,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仔細品味、用心賞讀吧。音樂想起,稍停開始齊讀。(出示課件配樂感情朗讀)。
7、背誦第一自然段。
師:多么優美的景色,多么生動的語言,讓我們把這一切永遠印記在腦海之中吧,請同學們練習背誦第一段。
(四)品讀課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風情。
師:草原獨特的風光,孕育了具有獨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現在我們就走入草原,走進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風情。
師:請同學們默讀2——5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在這幾個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從哪些語句中知道的?邊讀邊畫出相關語句。
學生匯報。
1、草原很大。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出示課件)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①你怎樣理解“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么危險。)
、谠僬堃晃煌瑢W讀一讀,感受草原的遼闊。
2、熱情歡迎客人。
。ǔ鍪菊n件)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師:如果你認為這段能體現出蒙古人的熱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詞或某句話打動了你,能結合具體的詞語或句子談談你的感受嗎?
抓住“飛“、“襟飄帶舞”、“立刻”等關鍵詞。
“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我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同位倆表演場景,感受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心情。)
。ㄎ澹├斫狻懊蓾h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含義。
師:奶茶倒上,奶豆腐擺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麗的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澀的給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熱情款待遠方的客人。與客人一起聯歡,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太陽已經偏西,可是誰也不肯走。這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保ǔ鍪菊n件)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此時你怎樣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師:是呀,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真是:生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真是:生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總結結束:草原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我們真心希望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永存,也祝愿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永遠和睦。讓我們再次朗讀體現蒙漢兩族人民心聲的話語:(生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教學后記: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草原》教學設計13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并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從小爭做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人;诖耍医虒W本文,采取讀的方式。
一、初讀,了解美
上課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著藍天白云,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抓重點,想象美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受到美的陶冶。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想象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什么地方更可愛呢?此時引導學生仔細品讀,并閉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讓學生的感受與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讓學生悟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此時有學生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我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明白: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驚嘆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為什么?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愿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選讀,感悟美
教學熱情待客那一段時,當我繪聲繪色地讀道:“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人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切,一點也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刹烤淳,七旬老翁敬酒。舉杯,舉杯,回敬再回敬……”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熱鬧!”“多新鮮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愛吃的東西。”說完,還響響地咂咂嘴。“還有手抓羊肉,我從沒見過!备迈r的是吃飯時,“還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鮮,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學們紛紛表示:“放暑假,我動員爸媽一起去草原旅游,親口嘗一嘗那些我沒見過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個影。”“我要去學摔跤,藍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會疼!薄瑢W們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贊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草原》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品味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學難點:
通過課文的描述體會“蒙漢情深”。
教學準備:
有關草原的歌曲、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都到過哪些地方?(生簡單介紹景點)那你去過大草原嗎?老師也沒有去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錄像去領略一下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好不好?(播放錄像,學生欣賞)注意:錄像不重復,要短、美,有什么話想說?(?)師:正像同學們所說,遼闊的草原的確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難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來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寫下了洋洋灑灑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樣的畫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7課《草原》。(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理解思路
課文同學們已經讀過了,誰能用簡練的`語言說說作者圍繞草原都寫了哪些內容?
(生自由交流)
師總結:是啊,文章既寫了草原的景,還寫了草原上的人。那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草原的美麗景色。
對草原景色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中哪個詞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點?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無限樂趣??同學們比較一下,這些詞語你覺得哪一個最合適?為什么?)怎么樣同學們,他說得有道理嗎?(板書: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樣理解“一碧千里”這個詞的?
從同學們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中,我們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綠的特點。
(1)誰能從文章中找到這句話,給大家讀一讀?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準,讀得不錯,請坐。誰再讀?(?)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茫茫”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師:其實老師讀書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詞語,這個時候,查一查字典就會幫我們的大忙。
字典中對茫茫一詞的解釋是:空曠,分不清邊沿。(課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曠,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學們,這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卻說“并不茫!、“并不空曠”,這是為什么呢? 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橫線畫出相關的語句。開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從這部分文字中體會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保,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話。誰再讀讀?你能告訴大家這句話寫了哪種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樣描寫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師: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這叫——比喻(生),對,形象的比喻讓我們體會到了羊群的美,這句話中還有一個比喻,誰給大家說說?(把草原比作無邊的綠毯)這點你都能看出來?真不簡單! 小結:其實,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點,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綠毯,既生動又貼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讓我們也像作者這樣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遼闊的大海,那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廣闊的天空,那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這樣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生機勃勃的美。這么美的句子,能
讀好嗎?能—— 那自己試試,哪位同學愿意起來讀一讀? 生讀,師及時評價(誰能讀得再美一些;)
這個同學“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讀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兒在小丘上上下走動的影子。來同學們我們也來讀讀。 誰還想讀? “走到哪里都像”讀的真好!能再讀一遍給我們聽聽嗎? 來,孩子們,咱們也這樣試一試。
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來?(生1生2)非常好!
師總結:是啊,走動的羊群給無邊的大草原帶來生機,的卻讓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還寫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 引導:這句寫了哪種景物?你覺得小丘的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柔美)(點擊課件)
作者是怎樣描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的?(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勾勒,是用線條畫出輪廓,我們平時畫畫時經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看文下的注釋。(生讀)
見過中國畫嗎?(出示課件)這就是用渲染技法畫出的一幅畫。也因為只用渲染,所以那種綠色才能-----(點擊課件) 你是怎樣理解這個詞語的?
這也是解釋詞語的一種方法。
這樣一種透明的綠色,和天邊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風景圖啊!(出示圖片)來孩子們,看著這幅圖,輕輕讀讀這句話。
想象著剛才腦海中出現的畫面——“翠**流,輕輕流入云際”,再次輕聲讀讀這句話。
誰給大家讀讀你的體會?(抽生讀,齊讀)(點擊帶圖的句子) 生讀,師評價:“那么柔美”讀的真好,真有一種柔美的味道。 翠**&流,輕輕流入云際(課件變色)讀得不錯,讓我都不敢大聲說話,生怕破壞了這種寧靜的、流動的美,愿意把這部分再讀一遍嗎?
來,同學們咱們也試著讀一讀。
誰愿意再來讀一下?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讓我們體會到:線條柔美的小丘,獨特而奇麗;上下走動的羊群,生機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幅多么和諧唯美的圖畫!(出示草原圖)所以,老舍發出由衷的感嘆: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齊讀)
同學們,舉目遠眺,我們看到了走動的羊群,線條柔美的小丘,抬頭仰望你又將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別外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藍藍的天空和我們這里相比較有什么
《草原》教學設計15
音樂教案:《草原上》教學設計
一、設情激趣。感受音樂。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草原是什么樣的呢?
生:草原上有藍天。
生:有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綠草。
師:同學們,說的真美,草原上有藍藍的天,綠綠的草和清清的水。還有壯壯的奶牛,肥肥的羊兒和奔馳的駿馬。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風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性,F在我們一起走進草原,請同學們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吧。請坐。
1.聽辨節奏。
××︱×—︱××︱×—︱
師:現在,我來打一條蒙古族歌曲節奏,你們能試著模仿嗎?由強—弱。由弱—強。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我們現在來靜靜地聽一首蒙古族歌曲音樂。(草原就是我的家)
師:同學們,聽著這首音樂,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我們前面練習的節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師:好,這些節奏型就是這首樂曲中的基本節奏,也是今天我們要學習歌曲的重點節奏。
師:我們再來聽一遍音樂,跟著音樂我們一起來打這條節奏!恫菰褪俏业募摇。
師:同學們做的不錯,現在我們用肢體語言來感受音樂好嗎?聽著音樂,跟著老師一起來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動)。
二、學習歌曲,走進音樂。
師:;同學們做的真棒,有點蒙古族感覺,現在我們再來欣賞一首蒙古族歌曲。我們來聽聽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師: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藍天
生:羊兒叫
生:草原好熱鬧。
師: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動。
生:甜美的。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歌曲《草原上》。
師:首先,來認認我們的好朋友。
師:同學們,誰知道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勢3。
生:3.
師:這個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勢5。
生:5.
師:兩個都說對了。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音,大家一起說好嗎?做出手勢6。
生:6.
師:今天我們主要來學學這三個音的音高位置。同過這三個音的.學習來學唱《草原上》這首歌曲。
師:同學們我們邊唱邊用手勢體會音高。
師:356,216,51653.
356,216,12516.用手勢一個樂句一個樂句的學習樂譜,樂句學會后連起來唱。
師:我們現在用身體來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師帶領學生根據音高的位置來用身體感受。
師:同學們真棒,F在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讀歌詞,大聲有感情的來朗讀。
生:朗讀歌詞。
師:請同學再有感情,聲音洪亮的來讀讀歌詞。
生:朗讀歌詞。
師:老師領你們讀一遍好嗎?
生:和老師一起很有感情的讀歌詞。
師:很好,F在我們小聲的跟著鋼琴來試一試唱歌詞。
生:和著音樂小聲唱歌詞,一段。
師:同學們的節奏感真不錯,我們現再勇敢點再來唱一唱歌詞吧。
生:1遍。
師:請同學們再唱的跳躍活潑一點,注意聲音位置。
師:彈琴伴奏。
生:唱。
師:注意長音的位置,發音要準。
生:唱。
師:讓我們懷著對草原的熱愛,激情飽滿的再來做一回小牧民。還記得我們的節奏么?請你們在歌曲前奏部分打著節奏加進來好嗎?(試一下老師帶學生邊哼著前奏曲邊打節奏。)
生:聽著音樂唱。
師:同學們,你們想想,草原上的天氣會不會總是風和日麗,陽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風,遇到暴雨小牧民會怎樣呢?下面,我們來即興表演一下,老師來彈一段旋律,你們聽到了什么,盡情來表現?《暴風雨》
師:親愛的同學們,暴風雨來的這么猛烈,你們能勇敢的來面對,并用熱情來戰勝它,你們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讓我們用激情飽滿的歌聲來贊美他好嗎?大家穿上皮靴,帶好頭巾,騎上駿馬,奔馳在草原,做一個勇敢的小牧民!
生:騎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節奏為自己伴奏。
師:我的小勇士們,你們可真棒!看!這是什么?蒙古包,我們來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性和民俗風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師: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居住著勤勞,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藍藍的天空。青青的綠草。靜靜的湖水和肥壯的牛羊。人們說著蒙古話,喝著馬奶酒,吃著烤全羊,住著蒙古包,騎著駿馬,揮舞著長鞭。瀟灑的再草原上飛奔,所以也稱蒙古族為馬背上的民族。正如詩中所寫: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壟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播放PPT配音樂天堂)
師:諺語
說的蒙古話,穹廬做居家,男人會三藝,婦孺能飛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燒柴用牛糞,渴了喝奶茶,
無歌不成禮,進門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戶戶養牛馬!
師:同學們,男人會三藝說的是哪三藝?
生:(騎馬,射箭,摔跤)
師:婦孺能飛馬是什么意思呢?
生:婦女和小孩也很會騎馬。
師:這些諺語充分的體現了蒙古族人生活習性和熱情好客和民俗風情的畫面。
四、拓展
師:我們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性和民俗風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們也學學跳蒙古族舞好嗎?誰上來做做動作(3)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和我們剛才做的律動很像噢。
師:請同學們到前面來,帶好頭巾一起來跳舞好嗎?
五、大家一起跳起來。(播放音樂)(圓圈位置)
同學們,時光總是那么短暫,音樂總是那么美好,請同學們記住我們今天的蒙古之行。讓我們帶著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草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設計01-30
草原教學設計04-06
《草原》的教學設計05-26
《草原》教學設計07-03
草原教學設計04-27
《草原》教學設計04-14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06-02
課文草原教學設計07-03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07-02
《草原贊歌》教學設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