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絕句》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1
一、學習目標
1、利用注釋,展開想象,理解詩句,讀懂古詩。
2、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想象詩人所描繪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背誦,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并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四、課前準備: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步入與古人同行。還是老樣子,進行背誦古詩擂臺賽。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設境激趣
2、板書課題
3、背景簡介
課前,劉老師布置同學們查閱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或有關杜甫大詩人的資料,誰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訴大家嗎?
師小結:他一生在窮困和戰亂中度過的,但這一首詩卻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寫的,那時,一場戰亂剛過,老百姓終于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師簡介安史之亂)杜甫寫的這首詩就是反映當時太平環境下的情景。
二、初讀古詩,點明學法。
1、點明學法
師:平時我們學一首古詩,大體分幾步?(師生齊說五步驟。)
今天,我們就按這五步驟來學習《絕句》。
2、讀通古詩
(自由朗讀這首詩-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評議。)
3、小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詩,交流匯報。
四、感受意境。
1、選擇方式,感受詩意
師:剛才我們已經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腦中,是一幅怎樣的畫呢?請同學們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也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擅長畫畫的同學也可以畫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2、展示學生作品、小結
詩人不是畫家,但勝過畫家,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麗多彩的春景圖。
3、朗讀古詩
學生用朗讀的方式來表現這首詩。
4、描述意境
學生用描述的方式來感受詩境。(學生說)
五、讀出感情。
1、自由朗讀
師:多美的一幅畫面啊!能通過你的朗讀把這些美表現出來嗎?
(先自己讀一讀--讀給小伙伴們聽--指名讀)
2、錄音范讀
3、感情朗讀
師:是啊!船從萬里之遙的東吳而來,動亂之后,這條江的交通暢通無阻了,詩人可以乘舟返回故鄉與親人團聚,這又怎能不叫詩人喜上心頭呢?再讀這首詩,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指名讀)
六、背誦、識字、默寫。
1、指導背誦
師:這么美的詩,不背下來多可惜啊!(學生自由讀,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齊背)
2、識字
師:懂得背誦還不夠,還要把它默寫下來。在默寫之前,我們先來識記詩中的三個生字,同學們先自己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三個生字的?
3、默寫古詩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2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上節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3
一、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2、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萌發對祖國的美好河山的喜愛。
3、領會古詩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賞古詩,感知古詩語言的優美,風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19頁。
2、掛圖《絕句》。
3、語言磁帶。
三、活動重點:
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四、活動難點:
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
五、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啟發幼兒講述畫面內容,學習古詩。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啟發幼兒描述畫面內容。
(2)在幼兒講述的基礎上,用古詩的第一句話進行概括,學習相關字詞。
3、完整地欣賞古詩。
(1)這四副圖連起來就變成了一首優美的詩,題目叫《絕句》,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2)播放錄音,幼兒欣賞,進一步學習古詩《絕句》。
(3)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
4、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古詩。
5、簡要介紹古詩的作者--杜甫。
六、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絕句》時,我請兩位會念的幼兒當小老師,孩子們都學得特別認真,始終關注兩位"小老師",沒幾遍孩子們都會背了。學會后,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要當"小老師",我滿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對于孩子來說,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多么神圣與偉大,而在實踐中他們又有了切身的體會。此后,孩子們學詩的興趣日益濃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臉上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作為老師又何樂不為之呢?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4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數字在詩中的獨特含義:兩個、一行、千秋、萬里。
2.培養幼兒根據古詩的韻律有表情的朗誦,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圖片:黃鸝、白鷺。
2.音樂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引導幼兒觀察認識,白鷺、黃鸝。
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
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二、理解古詩內容
1.結合圖片提問
(1)小朋友看一看有幾個黃鸝鳥呀?(兩個黃鸝)
再看看有多少白鷺呢?
2.老師朗誦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窗含西嶺千秋雪”。
西嶺:一個地方的名字;
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
(3)“門泊東吳萬里船”。
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
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
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船。
三、學習古詩
1.教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2.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
上:飛上;
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
泊:停泊、停靠。
3.啟發幼兒學習用古詩的.韻味有表情的朗誦。
4.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
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5.幼兒欣賞配音朗誦,學會有表情的跟誦。
三、結束
幼兒兩人之間相互朗誦,感受古詩韻律。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5
一、教材分析:
1、[注釋]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西嶺:指岷山。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2、[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括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后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迸發后,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實際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以和他的幾篇著作。
2、初步讀懂詩歌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同學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能背誦學到的一到二首課外杜甫的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同學課外自由學習積累杜甫的詩作若干首。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春的旋律》,導入新課:
1、在“春之聲圓舞曲”的伴奏下,同學匯報尋找春天的收獲。
2、導:今天,我們新學習一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樣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的美景。
(二)、進入第一章《快快樂樂地學》,學習古詩:
1、讀古詩。
(1)師輕快地范讀古詩,同學談談聽后的感受,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
(2)誰知道杜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請同學簡單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詩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寫作背景,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按古詩學習的要求,小組同學討論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地方質疑釋疑。(教師可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
3、各小組提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釋疑。(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窗含西嶺千秋雪”。)以同學自學為主,獨立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
4、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咱們選一到二句來解釋一下,如何?
5、同學評析詩中寫得好的地方,師協助歸納:“有聲有色,”有遠有近“。
6、朗讀、背誦詩歌。
導:杜甫的作品中還有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絕句。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6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與比較,了解三首詩的不同風格與表現手法。
2、從品味語言入手,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本課所選的三首絕句,內容淺顯易懂,其中《從軍行》和《過華清宮絕句》學生在高中以前已經有過接觸,大部分同學都可以背誦。因此,教學本課的三首詩,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層次的記誦和理解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向詩歌鑒賞的更高層次發展,在誦讀和比較中品味語言,領會這三首詩的不同風格和表現技巧,感悟詩歌語言含蓄蘊藉的特點,進而掌握一些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基于這樣的考慮,可以比較閱讀作為教學的切入口,從以下三個方面逐層推進:
一是作家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以孟詩為例)。
二是不同題材詩歌風格的比較(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
三是三首詩不同表現技巧的比較(細節刻劃、融情于景、以小見大)。以比較顯差異,以差異促感悟,在比較中加深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味詞句,感受詩歌意象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內容。
2、難點:歸納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文本的解讀首先必須立足于語言的感悟和品味,詩歌的閱讀尤其如此。引導學生通過對三首詩的語言的品味,從而使他們獲得對鑒賞詩歌的某些理性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如何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首先要求學生在初步誦讀的基礎上把三首詩所使用的表情達意的具體意象從詩句中剝離出來(“意象”這一概念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的詩歌教學中已有接觸,在此直接引入教學的環節中應該是可以的),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品味這些具體的意象中所蘊含的詩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明確:詩歌的不同風格,不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人生價值取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在詩中所選取的意緊密象緊密相關。
對于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詩入手,通過對詩中意象的分析明確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聯系以前學過的《春曉》、《過人故人莊》等詩,結合詩人的生活經歷,讓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風格,最后總結下鑒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對于三首詩的表現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過程中,最后略作總結,以期通過對表現手法的分析來加深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聯系舊知。
(三)設疑激趣。
1、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連綿起伏、群峰聳立的詩歌天地中,唐詩無疑是最為雄偉壯觀的一座山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絕句三首》就是從這座山峰上采擷來的精美的花朵。這三位詩人分屬于盛唐和晚唐兩個不同的時代,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比如,你能說出孟浩然和王昌齡分別屬于哪個詩歌流派嗎?
2、請把三首詩迅速閱讀一遍,從題材上看,它們分別屬于什么詩?
(1)學生回答,明確: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昌齡:邊塞詩派
(2)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孟詩:送別詩
王詩:邊塞詩
杜詩:詠史詩
(3)喚起激情: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一個篇章,讀此篇章,教師應該感染激發學生內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關于詩歌流派和詩體的提問,既是考查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也是本課教學的必要環節。為下面環節中的不同詩體風格的比較留下鋪墊。
以《送朱大入秦》為例,探究解讀詩歌的一般方法。
怎樣來鑒賞一首詩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這三首詩的學習來作一次探討。
①指導學生閱讀第一首詩,疏通詩意。思考:“脫”應怎樣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個細節。啟發思考:聯系“寶劍直千金”一句看,“脫”字一詞體現詩人怎樣的情懷?(可聯系課文注釋并補充“季札掛劍”的典故來加深學生對這一細節的理解和感受。)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前人對孟的評價: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那么,這首小詩所表現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與《過故人莊》(或《春曉》)一詩的風格比較。思考:兩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嗎?(一顯恬淡灑脫之風,一具慷慨激昂之氣,頗有幾分盛唐豪氣。)
3、引導學生歸納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幫助梳理一下鑒賞的思路流程,讓學生在下一個環節乃至以后的學習中能不斷加運用,以提高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
(1)學生齊讀《送朱大入秦》,對照注釋疏通大意。質疑。
學生思考討論“脫”字一詞的含義。
(2)交流、討論“解劍相贈”這一細節對表現詩人情感的作用。
(3)討論、比較:此詩與《過故人莊》一詩在風格上的差異。
(4)學生自讀后,齊背這首詩,簡要歸納一下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品味語言、分析意象、體會情感、聯系舊知、縱向比較。
①詩意的解讀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上。這一教學環節關鍵就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從一些細微之處著眼,抓住關鍵詞句來品味詩的內蘊。
②學生討論和辨析的關鍵詞是一個“脫”字,抓住了它就打開了解讀這首詩的大門。
③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理解。由內及外,由點到面,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更廣闊的書外的世界,這是老師在高年級學生的教學中始終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④如果對詩人自身不同風格的討論進展順利,教師還可引入唐詩中一送別名句以供學生鑒賞比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⑤方法的歸納不必拘泥于語言的表達形式,關鍵是讓學生能有所領悟。
4、鞏固與實踐:指導學生鑒賞《從軍行》。
關于《從軍行》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加以研討。
(1)抓住詩中最能體現邊塞風光的景物:雪山、玉門關、黃沙、樓蘭,概括這些景物所組成的畫面的特點。
(2)分析景情關系,體會此融情于景的寫法特點。
(3)聯系初中學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結合本詩的學習,請學生簡要說說邊塞詩有哪些特點。
比如:內容多寫軍旅邊塞生活,風格或雄渾悲壯,或慷慨激昂等,學生能說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學生朗讀《從軍行》,圍繞下列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1)找出詩中體現邊塞風光的景物,思考:這些景物組成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討論,使明確:奇麗壯闊,蒼涼雄渾。
(2)抓住“暗”“孤城”體會詩的前兩句表現的戌邊將士的思想情感。討論:這樣的場面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通過討論,體會戰爭的慘烈,對故鄉的思念。
(3)面對如此殘酷的戰爭,將士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抓住“百戰”“穿”“終不還”體會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氣概。
(4)前兩句的景物描寫與后面有什么關系呢?體會悲涼的情景的描寫更襯托出了戰士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氣概。
(5)聯系《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歸納邊塞詩的基本特點。
這兩首詩的學習應該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詩的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的品味語言的方法,在語言的品味和詩意的解讀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交流討論,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加以點撥。
因此,關于預設中學生討論的問題亦可適當簡化,《從軍行》重點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景情關系,進而歸納一下邊塞詩的基本特點;《過華清宮絕句》則重點讓學生把握此詩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體會其含蓄蘊藉的語言風格。《從軍行》的學習可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過華清宮絕句》一詩則主要交給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自主討論,教師適當予以點撥和拓展。
6、練習與遷移:師生共同鑒賞《過華清宮絕句》。關于《過華清宮絕句》著重引導學生討論:
(1)作為一首詠史詩,這首詩所詠的是什么時代的什么事?
(2)作者對歷史的評價態度主要體現在詩中的哪一句?
(3)這一句在表現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4)這首詠史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可引入: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
何謂“蒙太奇”手法?此即為一例。自讀《過華清宮絕句》,參照“教師活動預設”中的四個問題展開討論。重點放在對“一騎紅塵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疏通詩意。
②師生共同探討“教師活動預設”中的問題(1)(2)。
③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問題(3)(4)。
④師生共同評價,歸納本詩在表現技巧方面的特點。對于本課來說,這一環節既是對上一環節的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教學內容進一步推進,關鍵的地方,教師必須加以有效的點撥,適當的調控。比如,關于《過華清宮絕句》一詩亦可作適當的資料補充,引入前人的評價,關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紹等,以豐富和加深學生作者含蓄蘊藉的語言風格的理解和感悟。
7、歸納總結。
(1)三首詩在表現表現的運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細節刻劃。
《從》:融情于景。
《過》:以小見大。
(2)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學生發言,總結詩歌鑒賞中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師總結:
a.從語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聯系比較
(3)提問:從表現手法上看,三首詩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明確答案。
(4)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總結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學生總結后,教師作適當點評,可以參照“教師活動預設”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詩歌鑒賞對于剛剛跨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定難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本課的學習旨在告訴學生鑒賞詩歌應該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律,讓學生知道從品味語言入手,抓住詩歌的核心意象來解讀詩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層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論世、意境和手法賞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落實。
8、布置作業。
(1)搜集或上網查閱有關孟浩然、王昌齡、杜牧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評價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資料,寫在語文課堂筆記本上。
(2)背誦并默寫這三首詩。
學生完成作業作業1是為了彌補本課教學中的一個不足,因為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流暢與連貫,教學中省去了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形式來作一次歸納。
9、思路點撥:
如果班級學生程度較好,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把三首絕句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自讀,質疑,討論,在教師的參與下疏通三首詩的大意,明確各自不同的題材。然后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這三首絕句中你認為哪些詞語最具有表現力?請舉例并作簡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為三組,分別針對一首詩加以討論,或以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為例,較的難的詩,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
(2)這三首絕句的題材不同,在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說說它們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有何不同嗎?學生在討論以上問題后,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補充和拓展,與學生一起總結鑒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課外布置學生從三首絕句中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課上交流。
10、練習舉隅:
(1)《從軍行》一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具有極強的概括力,請問:從這一句詩反映了當時的戍邊將士怎樣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請結合本課學習的有關內容,回答后面的問題。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注]
①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新豐鎮。
②漁陽:今河北薊縣,當時為安祿山叛軍駐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時一種宮廷舞曲。
(1)這首詩共寫了幾個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與“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試作簡要分析。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7
師:春天到了,草長鶯飛,唐朝詩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詩人被這一幅十分動人的春景圖深深的感染,不禁吟出“兩個黃鸝鳴翠柳……”真美啊!這是一首很美的寫景詩,如果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展開聯想,就一定能學得很好!
師:請同學們靜靜地聽老師配樂朗讀,盡量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寫的畫面。
(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師:同學們,跟著配樂自由朗讀,想象畫面,聲音要輕些,語調要柔和、緩慢。
(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認真朗讀。)
師:哪幾位同學朗讀一遍《絕句》,其他同學在靜聽中努力想象出畫面。
(生1、生2、生3接連朗讀。)
師:頭腦中有出現畫面的同學請舉手。(學生舉手)你腦海中的畫面上有些什么?說給大家聽一聽。
生:我想象到了,在明媚的春天里,兩只可愛的黃鸝鳥站在綠色的柳枝上唱歌。
生:我好像看到了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飄飄悠悠地飛上了藍天。
生:我似乎看到杜甫草堂西邊的山嶺上蓋著白雪,景色很壯觀。
生:江邊還停泊著從遙遠的東吳駛來的船。
師:他們都帶著感情說出了想象的畫面,有活潑可愛的黃鸝,有自由飛翔的白鷺,有雄偉壯麗的雪山,真是太好了!請同學們帶著腦海中的美好畫面把詩朗讀給老師聽。
(學生齊讀,感情真摯。)
師:比前邊讀得更生動了,老師的腦海里也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再讀一讀,你們腦海中的畫一定會出現鮮艷的色彩,還會有啾啾的鳥叫聲,那就成功了!
(學生帶著老師的鼓勵再次朗讀。)
師:自己以為已經成功的同學請舉手,啊,這么多人舉手,你們真不簡單!很善于想象。請用:“我仿佛……”開頭說。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真想到杜甫的草堂去看一看。
生:我仿佛聽見了黃鸝婉轉的歌聲,它就向音樂老師唱得歌那么好聽。
生:我仿佛看到杜甫被春天美麗的景色迷住了,正坐在窗前細細欣賞,嘴里不住地說:“春天真美啊!真美啊……
師:同學們真行,只讀了這么幾遍就把詩理解了,現在我們來進行一次搶答賽,看誰對課文知識掌握得好,老師說詞語,你們說意思。
師:請說出“鳴”是什么意思?
生:叫的意思。
師:“翠柳”呢?
生:新綠的.柳枝。
師:“青天”?
生:蔚藍的天空。
……
師:看來你們從預習到今天的聽課,理解掌握得都很不錯,可見你們對《絕句》這首詩的喜歡。杜甫這首詩的確是寫得太精彩了,詩中運用了工整的對仗手法,如“鳴對上”等。你們試著找一找詩中的對仗。
生:“翠柳對青天。”
生:“窗對門。”
生:“西嶺對東吳。”
……
師:古人看到美景,便以詩描繪,同學們擅長用語言表達的,就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并寫在練習本上;擅長用彩筆描繪的,就把這美景畫下來,老師將選擇好的向全班展示。
【《絕句》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絕句教學設計06-26
《絕句》教學設計06-14
《絕句》教學設計12-06
課文《絕句》教學設計07-05
課文絕句的教學設計07-05
《絕句》的古詩教學設計06-21
古詩《絕句》教學設計06-21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05-04
杜甫絕句的教學設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