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設計15篇(精選)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樂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能學會唱歌曲《山谷回聲真好聽》
二、能夠認識強弱記號f、p,能夠比較聲音的強和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麗的季節,現在正是春季,帶上你們的好心情和老師一起去春游好嗎?那就讓我們唱著歌出發吧!(播放課件《春天在哪里》)
1、出示大山圖片
大山不僅美麗而且神奇(播放回聲)
喊聲和回聲這兩種聲音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課件出示:
在音樂中大的,重的聲音叫強,用英文字母f表示。
在音樂中小的,輕的聲音叫弱,用英文字母P表示。
2、師生做回聲游戲
二、學習歌曲
1、學生閉眼靜聽感受歌曲。
好聽嗎?喜歡不喜歡?
2、再聽歌曲熟悉歌詞
3、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隨著老師有節奏的讀歌詞。
師教生有節奏的讀歌詞。
4、學生輕聲隨曲唱
5、再次輕聲隨曲唱
6、學生隨著老師的琴聲唱
老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重點指導。
7、分角色唱
(1)師生合作唱 (2)男、女生合作唱(3)指名唱
三、比較聲音的強弱
剛才我們欣賞了美麗的大山,現在我們將要來到聲音谷,這里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里面有美麗的城堡,還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你能比較一下哪種聲音強,哪種聲音弱嗎?(出示課件)
四、找一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聲音是強的,有的聲音是弱的,現在我們就來找一找,強弱聲音。
學生自己找強弱聲音,集體交流。
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表現出這么多的強弱聲音。
五、總結
小朋友們,今天春游高興嗎?是啊,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快樂,而且學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山谷回聲真好聽》,還認識了f、p表現了聲音的強和弱,收獲可真不小。時間不早了,帶著我們的收獲唱著歌兒回家吧!(播放歌曲《山谷回聲真好聽》)
音樂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古琴曲《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表達了守邊戰士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樂曲表現了征人思鄉報國的情感。琴曲《關山月》為本世紀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韻剛健而質樸,氣魄宏大,抒壯士之情懷,真摯感人,富有濃厚的北地音樂風味。
歌曲《但愿人長久》是一首流行歌曲,選自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由臺灣著名作曲人梁作曲,鄧麗君演唱,后經許多人翻唱。歌曲在20xx年10月24日作為30首“奔月”歌曲之一,隨“嫦娥一號”登上月球。
歌曲《游子吟》由當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為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詞譜曲。此曲以動人優美的旋律,飽含深情地演唱,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激與歌頌,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歌曲《花非花》是我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黃自創作的藝術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首歌曲。在詞曲結合中較好的采用了依字創腔,使歌曲猶如在吟誦,給人以無限的柔媚感。
學情分析
本課以“古風新韻”為主題,目的是讓學生在吟誦詩詞與演唱古詩詞歌曲中,感受意境,體會二者之間的關系。六年級的學生在詩詞的誦讀與理解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能夠唱出古詩詞歌曲所表達的意境,能夠跟隨音樂朗誦歌詞并能夠進行創編活動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聆聽兩首古詩詞曲,體會作品表現的意境。
2.能飽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感激之情。并說出兩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區、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誦中感知詞曲之間的`緊密關系。
4.在聆聽古琴曲《關山月》中認識民族樂器古琴,并記住古琴的音色。
教學重點:能飽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感激之情; 能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花非花》。
教學難點:在聆聽與演唱中,感知古詞與古詞曲間的緊密關系。
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
教學方法:聆聽法、配樂朗誦法、聽唱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新學期寄語。
1.師生問好。
2.再次強調教學常規。
3.簡介本學期學習任務與目標。
4.小結上學期學期情況。
二、聆聽樂曲《關山月》
1.導入:聆聽古琴曲《關山月》片段,感受古琴的音色,感受樂曲的“古風”,并設問:樂曲中的什么因素讓你有古風之感?聽到這首音樂,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
2.認識樂器——古琴。
(1)分別聆聽《漁舟唱晚》和《關山月》片段,請學生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
(2)出示樂器圖片,請生觀察古琴的形狀與結構。
(3)師簡介其演奏方法及歷史影響。
(4)聆聽古琴演奏的《流水》音樂片段,請生邊聆聽邊模仿古琴的演奏。
3.初聽樂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并隨音樂用手模擬古琴的演奏動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隨音樂誦讀古詩《關山月》,體會樂曲意境。
5.再次完整地聆聽樂曲,進一步感受古琴曲的意境,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朗誦、畫畫、動作等)。
6.小結。
拓展:
1.自選一首與古琴曲《關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詩,進行配樂詩朗誦,體會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2.搜集蘇軾《水調歌頭》創作背景資料。
板書設計:《關山月》
古琴--七弦琴--孔子
第2課時
一、詩歌朗誦會。
二、交流資料。
三、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
1.設問:誰能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的詩句?
2.簡單賞析蘇軾詩歌《水調歌頭》及創作背景,知道詩詞所表達的感情。
3.請生跟著歌曲的伴奏,有感情地朗誦《水調歌頭》,朗誦后讓學生談談不同配樂有什么不同感受。感知“古風”與“新韻”。
4.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聽出歌曲在樂句結束音的運用特點。
5.對比聆聽鄧麗君和王菲演唱版本,比較她們在演繹這首歌曲中的不同韻味。
6.跟著音樂,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語調吟誦歌詞,體驗“新韻”。
7.跟著歌曲錄音哼唱歌曲。
8.小結。
唱一唱:課下與同學合作學唱會這首歌曲。
板書設計:蘇軾--水調歌頭
音樂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讓學生初步感受西藏民歌的特點,并感知歌曲中的長音。
2.學生能用甜美的歌聲歌唱《我有一支歌》,激發學生熱愛黨的思想感情。
3.認識八分音符;用拍手、跺腳、拍腿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與四分休止符組成的節奏。
4.在《跟著聲音走》的音樂游戲中,聽辨不同音色。
[課時安排]
本課用3教時完成。
第一教時:聽賞《北京的金山上》;學唱《我有一支歌》。
第二教時:認識八分音符;在聽聽做做等游戲活動中感知半拍的時值。
第三教時:歌表演《我有一支歌》;游戲《跟著聲音走》、《走走跑跑》。
[教學設計]
一、教學量點難點
1.重點:認識八分音符及掌握其時值,并會拍擊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型。
2.難點:學會帶民歌風味的歌曲《我有一支歌》,掌握歌曲中襯詞的演唱方法。
二、突破口
1.從“走”與“跑”對比入手,感知四分音符(走)與八分音符(跑)時值的不同,然后認識八分音符的符號。
2.把《我有一支歌》中的襯詞先在練聲中學會,然后再教歌曲以減少學歌時的難度。
單純認識八分音符的符號是很簡單的事。為了提高學生素質與能力,教學過程中要從感受入手聽辨四分、八分音符的時值,并讓學生在說話、律動、敲擊小樂器等實踐活動中親自去體驗,以真正地理解、掌握。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1. 聽賞《北京的金山上》
2. 教學《我有一支歌》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
二、練聲
1. 火車練習曲
2.
3.
三、節奏訓練
1.
3. 聽音樂做起踵步
四、復習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
五、聽賞《北京的金山上》
1.師歌表演《北京的.金山上》讓學生通過欣貫富有藏族民歌特點的歌曲,感受西藏民歌委婉、舒展、深情的情緒,特別要引導學生注意歌曲中多次出現的長音,并能用特定的動作作出反應。
2.通過歌詞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西藏人民對祖國、對黨無比熱愛的心情。
3.初聽時,先感受歌曲情緒。
4.復聽時,可配上適當的西藏舞動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西
藏歌舞的特點。
5.通過師生討論,找出這首西藏歌曲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復聽時,在長音處用動作來表
示。
六、學唱《我有一支歌》。
1.教師有感情地范唱后,提問:這首歌歌唱了誰?教師可出示一面黨旗,激發學生愛黨 之情。
2.教師第二次范唱時,要學生聽出有什么襯詞。為了掃除學習歌曲時的難點,可在教師帶唱下學會樹詞唱法。
3.用聽唱法教唱本歌。
教學隨筆
這首帶江西民歌風格的兒童歌曲有一定難度。由于速度較慢,學生氣息要較長,換氣更要正確。本歌6處地方出現切分音,要求唱準時值。襯詞要注意控制音量,口形不宜變化太大。整個歌曲聲音要連貫,感情要真摯。
4.可選擇小樂器為歌曲伴奏。歌表演時著重要求聲情并茂。
七、課堂小結。
八、師生告別,下課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1. 認識八分音符
2. 在聽聽做做等游戲活動中感知半拍的時值。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
二、練聲
三、復習《我有一支歌》
四、在玩中學習八分音符。
1. 教師走步讓學生跟著拍手;教師跑步讓學生跟著拍手。讓學生通過討論辨別出八分 音符比四分音符短,速度快,并認識八分音符的符號。
2.可準備節奏卡片,讓學生看著卡片說話,如: 。或邊拍手邊喊好朋友名字,如: 等。從語言著手,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節奏型。
3.跟著《打磚歌》的音樂聽聽做做;跟著《加伏特舞曲》音樂,看著節奏譜拍拍或做走、跑的律動。
五、課堂小結
六、師生告別,下課
第三教時
教學內容:
1. 歌表演《我有一支歌》;
2. 游戲《跟著聲音走》、《走走跑跑》
教學過程:
一、音樂進教室
二、練聲
三、節奏練習
四、復習《我有一支歌》。要求:聲情并茂。
五、律動《走走跑跑》
1. 按節奏熟讀歌詞
2. 學會《走走跑跑》
3. 邊唱邊《走走跑跑》
4. 創作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
六、跟著聲音走。
1. 把學過的樂器一件件敲擊,讓學生仔細聽辯音色并說出樂器的名稱。
2. 讓一位同學蒙住眼睛,跟著老師敲的樂器的聲音走。
3. 分成若干組,由同學自己操作進行,老師彈樂曲。
七、課堂小結
師生告別,下課。
音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用聽唱法學唱歌曲《放牛歌》,指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
2、通過教師范唱,讓學生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自編動作表達歌曲的意境。
3、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使用自制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1、《放牛歌》是一首輕快活潑的民歌風謠的歌曲,不同的音符出現的頻率較高,較難。
2、這首歌出現了音樂知識反復記號,在教唱時不要求學生掌握但要知道其意思。
3、通過演唱這首歌曲,使學生了解山村自然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用輕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
2、教學難點:掌握1 6 1 3 │ 2 ─ │ 1 6 5 5 │ 6 ─│ b嘗試用器樂舞蹈書畫等藝術手法來表現此首音樂。
教學工具:
場景道具、鉛筆、毛筆、紙、水彩筆、墨水、打擊樂器、民族樂器、教學道具(云、歌譜、小板凳、黑板、笛子、教學磁帶、錄音機)。 、教學方法:情景法、嘗試法、聽唱法、分析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1、導入:老師今天要給背誦一首古詩,“一去二三里......這首詩你們學過嗎?(學過)
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讀了這首詩你想到了什么?(花、草、樹、牛…….)
3、小山村真美啊!你們去過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小山村去走一走。(播放《郊游》) 、律動
快看那個山坡上誰來啦?(貼牧童和牛)
小牧童騎著牛兒吹著笛子向我們走來了!你們聽!(師吹笛子)
2、感受
笛聲好聽嗎?你們跟著老師一起來學一學,并用“嚕”來哼唱23 21 6 62 16 (師吹笛子) (學生做吹笛子的動作用嚕來唱)你們的笛子吹得悠揚動聽,歌也唱的輕快活潑,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小牧童都唱了什么?(播放《放牛歌》)設問:牧童放的是什么動物?是怎樣放的?
3、學歌詞,
出示歌詞:“笛兒悠悠吹”、“云兒輕輕飛”“騎著牛兒趟著水”、“趕著夕陽把家回把家回”。
4、跟著范唱唱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錄音機里的.聲音一起來唱一唱(播范唱)
5、學習歌曲
這就是今天我們所學的《放牛歌》,老師想再聽小朋友來唱一唱,好嗎?(播范唱)
6、歌曲處理
7、節奏創編
三角鐵、雙響筒、碰鈴、串鈴,請小朋友上來選一樣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來試試看。(師唱)分組表演打擊樂器
請小朋友拿著手中的打擊樂器為這首《放牛歌》伴奏。(播范唱)
三、創造表現:
小朋友表演的真不錯!加入舞蹈
四、游戲:看誰反應快
分成四個組(笛兒組、云兒組、牛兒組、太陽組)
游戲規則:聽到歌中唱到你的歌詞,你就快速的作相應的動作,看誰反應得快
1.聽音樂各組長把歌片按順序張貼在黑板上2.為歌曲起名字,演示名字:放牛歌
五、小結:
鼓勵與表揚(播放《郊游》)律動。
音樂教學設計5
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力度記號;二部合唱歌曲《鷹》
教學目標:小結各種常用的力度記號;指導學生運用力度的變化,以優美流暢的歌
聲表現雄鷹的健美形象。
教學重點:力度記號的識記與運用
教學難點:二聲部合唱能力的訓練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歌譜、錄音剪接磁帶、投影儀、電視機、雄鷹圖片、
雄鷹頭飾四個、發聲練習曲譜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聽《大雁歌》進教室,師生問好。
二、誘發情感、導入新課:師問:進教室時聽的是什么歌?大雁在什么季節由南往北飛?春天你喜歡放風箏嗎?看!放風箏的小朋友唱著歌跑來了,仔細聽聽他唱什么?
三、發聲練習:
1?23565|1———|1?65323|1———||
春天來到了。風箏到處飛。
1、師唱一遍后生模唱一遍,出示發聲練習曲譜后,第三、四小節看著譜多練兩遍。
2、你能說出這兩句歌曲的音樂形象嗎?(師啟發:第一句,音逐漸往上唱,第二句是從高到低,它們分別代表什么音樂形象?)飛來飛去的形象。
3、用什么力度演唱才能表現這種形象?試著唱唱。(漸強、漸弱)
4、你知道的力度記號還有哪些?板書在發聲練習曲譜上,生說一個師寫一個:PPPmPmfffffmfmPPPP
5、緊接著他的好朋友也牽著風箏唱著歌跑來了,再聽聽,他的好朋友又
是怎樣唱的?
001?2|35651—|1?177|1———||
春天來到了,風箏到處飛。
步驟:師唱一遍后生模唱一遍,問:他的風箏掉下來了嗎?想象著形象再唱一遍。
分聲部合唱:
(1)分別背唱高、低聲部(高聲部的第三、四小節多
背兩次)。(2)分聲部合唱(共兩遍,高、低聲部換著唱)。要求:注意力度,集中思想。
四、教唱新歌
1、請同學們乘著音樂的翅膀飛向高空:師彈奏一遍《鷹》后問:隨著音
樂,你在高空中好象看到了什么?
2、歌曲簡介、聽范唱:剛才老師彈奏的是一首日本兒童歌曲《鷹》,(出示歌譜)我們一起來感受這首歌曲的音樂形象。(放錄音帶)
3、這首歌表現的是什么形象?兩只雄鷹比翼齊飛、上下盤旋、飛來飛去的形象。(生說后師做總結)
4、分析歌譜:
(1)第一、二句的.不同之處:師唱這兩句譜,生找出相同與不同之處,并分析力度記號所表現的形象。(為什麼要用漸強、漸弱記號?)
(2)合唱部分應怎樣唱:先輪唱后合唱。
5、重點練唱合唱句的高聲部(難點突破)。
6、跟原聲帶默唱,合唱部分第一段時重點聽高聲部,第二段時重點聽低聲部。
7、分聲部慢速跟琴唱,并進行難點突破。
8、分聲部輕聲跟原聲帶唱。
9、分聲部跟伴奏帶唱。10、自愿上臺分聲部跟伴奏帶演唱,師指揮。
11、歌曲分析、藝術處理:你了解鷹嗎?雄鷹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出示雄鷹圖片投影)師歸納總結:雄鷹具有勇敢無畏、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拼搏精神。我們應向雄鷹一樣,搏擊長空,昂首飛向未來去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五、表現與創作:
1、分聲部創編表演動作。
2、全體同學隨原唱帶邊唱邊舞,自由律動。
3、分聲部各推選兩名代表上臺戴雄鷹頭飾表演,其余同學分聲部在坐位上有表情地演唱,師用鋼琴伴奏。
六、課堂小結: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加深了對力度記號的認識,提高了合唱
的能力,同時還了解了雄鷹的精神。愿同學們從小刻苦學習,練就過硬的
本領,將來像雄鷹那樣搏擊長空,實現自己的理想。
七、下課儀式。在《鷹》的歌聲中飛出教室。
音樂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初步了解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歌唱方法的演唱特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知道歌曲有三種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課間播放歌曲《我的太陽》
新課教學
1、美聲唱法
A、導入新課:歌曲《我的太陽》導入
B、美聲唱法:美聲唱法一詞出自Belcanto,這是18世紀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種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聲。
C、欣賞歌曲《黃河頌》片段。
D、結合實例講解美聲唱法的演唱特點:聲音悅耳、圓潤靠后,具有聲音本質美的聲音。要求聲區統一,聲音連貫不斷,音準完美,講究聲音的位置、共鳴、氣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國》導入(教師親自演唱)
提問: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間唱法”“中西結合”的統稱,也成為中國唱法。
C、欣賞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點:注重聲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實、明亮靠前、語言十分講究,注重聲請并茂,韻味濃郁。
3、通俗唱法
A、導入:同學們平時喜歡唱些什么歌曲
鼓勵學生積極上臺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娛”為其表現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點:無嚴格的技術規范,把“自娛”作為重要表現目的,強調其“傾訴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眾化的口語化。
D、討論,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適合我們?
4、請學生分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讓學生嘗試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體驗各自特點。
6、小結。
音樂教學設計7
【設計意圖】
熱愛音樂是兒童的天性,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他們對音樂美有了內心體驗,并掌握了表現音樂美的初步技巧,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他對音樂美的感受和理解。《綱要》中明確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達美、創造美的情趣。”此外還提出“要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音樂活動《面條舞》選擇幼兒熟悉的、與生活經驗相關的面條,作為活動的內容。活動中的樂曲選自小提琴協奏曲《庫郎進行曲》系列中的一首曲子。樂曲旋律優美、結構清晰,又有一定的聯想想象和自由發揮的空間。活動抓住幼兒愛游戲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讓幼兒將生活經驗遷移到音樂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音樂的三段體結構(中速、慢板和快板),并理解音樂的性質,體驗用夸張的肢體動作進行創造性的表現所帶來的快樂,體現快樂學習的綱要精神。
【活動目標】
1.在了解煮面的基礎上,發揮想象,用夸張的肢體動作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的表現。
2.感受樂曲的基本情緒以及明顯的節奏變化,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歡樂。
3.培養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游戲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管面美食坊場景、做面條視頻
2.音樂:《狂歡舞動》、《面條舞》、《廚師舞》
3.素描紙一張、記號筆
4.廚師服具、做面條場地布置(鍋、盤子)、自制面條佐料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管面美食坊開張情境
2.幼兒和教師一起跳律動《狂歡舞動》、渲染開張氣氛
二、觀看面條視頻,回憶經驗,感覺面條變化
(一)通過錄像,進行肢體動作的想象和表現
小朋友在家見過煮面條嗎?我們來看一段錄像,看看面條是怎樣變化的?
(幼兒觀看錄像)
(二)回憶煮面條的過程,交流感受(誰能來表現一下):
1.面條沒煮之前是什么樣子的?(硬邦邦、直愣愣、脆脆、長長、細細)
2.面條下鍋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慢慢變軟、變彎)
3.水開了,面條又發生了什么變化?(打結了,纏在一起,繞在一起,粘在一起)
提醒:煮熟了以后還要注意關火,聰明。
三、感知音樂快樂小面條樂曲的想象和表現
1.我這有一首好聽的曲子,你們仔細聽,邊聽邊想,哪一段音樂表現的是直直的硬硬的面條,哪一段表現的是剛下鍋的面條,哪一段是在鍋中沸騰的面條。(播放音樂《面條舞》,幼兒欣賞)
2.再來感受一下(播放音樂《面條舞》,教師用畫來表現)音樂結束后,教師邊指畫便問幼兒這是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直直的硬硬的面條,第二段表現的.是慢慢變軟的面條,第三段是不斷翻滾、轉圈的面條。
四、樂曲的想象和表現
1.請幼兒來表現一下沒下鍋時硬硬的直直的面條。
2.請幼兒來表現剛下鍋時慢慢彎曲變軟的面條。
3.表現不斷翻滾、轉圈、跳上跳下的面條。
4.我們一起來做一下煮面的全過程。(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完整舞蹈)
5.師幼互動音樂游戲煮面條。幼兒扮演小面條,站到鍋邊準備好,“我”來扮演廚師煮面。注意最后強調關火,提醒幼兒關火后面條就不能動了。
6.教師邊做撈面條的樣子,邊說“哎呀!把面條撈出來啦,放到盤子里來,我要撒調料了”,邊撒邊說“各種味道的調料灑在面條上面條會有什么感覺呢?”引導幼兒咳嗽、皺眉、伸舌頭等動作。教師說,讓我來品嘗一下,太香!太棒了!我還想吃一碗,面條準備好了,我再來下一碗,(播放音樂《面條舞》)同時游戲。
7.請幼兒當廚師下面條,教師幼兒一起表演。
五、結束語
我們去請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也嘗一嘗我們美味的面條吧!播放音樂《廚師舞》引導幼兒跟著音樂走出教室。跟老師說再見!
【活動反思】
本活動來源于生活,便于幼兒觀察、理解、模仿表現,又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從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面條著手,選擇了這節音樂活動《面條舞》,想通過這個活動給幼兒一個舞臺,讓她們將生活中的體驗進行有創意的表達。讓幼兒了解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美是無處不在的。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凡健康的兒童無論是游戲、散步或工作,他們本能的都愛唱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是的,幼兒從小就具備了學習音樂的潛力,而游戲是孩子表現生活、表現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活動。如何將音樂與游戲有機地整合,讓幼兒在游戲中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性質、領略音樂的神奇,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在選擇本次活動的時候,我還注重了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是幼兒熟悉的并且是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并充分抓住孩子愛游戲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讓幼兒將生活經驗遷移到音樂中,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音樂的三段體結構(中速,慢板和快板),并理解音樂的性質,用夸張的肢體動作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的表現。
在活動一開始我用管面美食坊情境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用狂歡舞動音樂律動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然后引導孩子一起回憶面條下水、面條煮沸后的變化,接著我和孩子一起分段欣賞、熟悉音樂,在幼兒掌握了節奏后,我開始和他們一起創編動作。孩子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歡快地做著各種有力的、柔軟的和快速纏繞的動作。有的微微張開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頭、肩、腰都在輕輕的扭動,動作很優美;有的雙手抱肩轉起了圈;有的雙手放在身后,慢慢地轉了起來……孩子們的創意令我吃驚和欣喜,韻律活動達到了高潮!那一刻,他們仿佛真的變成了一根根小面條,那么投入,那樣充滿激情地舞蹈著。體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綱要精神。幼兒對這節音樂游戲興趣比較濃厚,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
活動中的每一環節似乎都是在“玩”,然而在置身于“玩”的過程中,孩子們感知到了音樂的內涵,在“玩”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只有這種身心完全釋放的活動,才是幼兒需要的,也只有在這里,孩子才是真正的學習主人。
音樂教學設計8
活動目標:
1、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能制作出簡易的樂器
3、學生體驗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學生從家里帶來的易拉罐、果奶瓶、空塑料瓶、筷子、碗、沙子、豆子。
活動過程:
1、教師放一段優美的樂曲,請學生跟著一起拍節奏。
教師說:“這首曲子真好聽,我想請小朋友們用小樂器演奏,可是沒有樂器怎么辦呢?”
2、請學生積極想辦法,來制作樂器,聽聽用那兩種東西敲擊出來的聲音好聽。
3、請學生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著東西將是什么效果,裝的東西不同效果相同嗎?
4、請學生分成三組(豆子、沙子、石頭)來進行實驗。
5、請孩子們說一說音響效果有什么不同。
6、大家拿著制作的樂器來演奏。
教學內容:
(一)唱歌
(二)唱游。它包括:律動,音樂游戲,歌表演,集體舞。
(三)樂器;它包括:打擊樂,豎笛,口琴,口風琴等。
(四)音樂欣賞
(五)試譜知識與試唱,聽音教學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審美能力
(二)活動過程與創新能力
(三)知識與技能
教材分析:
(一)歌曲的外部結構
一般指的是什么樣的情緒:如歡快,抒情,活潑等。是什么民歌,是什么民族或者是哪個國家的。主要偏重于文學文字的分析。
(二)歌曲的內部結構
一般是指節拍,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音區,調式,曲試,復調,和聲等。
教學重點(一)一般只寫一點,重要的`相對集中一些。不具體指知識技能。指用什么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次學習后力爭達到解決教學重點的目的。
教學難點(二)一般也是比較單一,集中,但主要是指技能技巧,知識概念的具體掌握程度。
一組織教學
(1)律動:聽音樂進小跑步教室。
(2)師生用音樂互相問好。
二、基本訓練,節奏聽辯及旋律創作練習。
(1)聽教師擊拍節奏,由學從復拍節奏,然后選擇相應節奏花朵貼在花盆上。全班隨教師指點的順序連續擊拍五朵花上的節奏。
(2)視唱旋律花盆上的音。選擇節奏上的某種節奏進行do,mi,sol的旋律創作。要求組成一個短小的樂劇,學生相互商討,逐一進行創作表演9邊唱邊加上聲勢動作)
三、新課導入
(1)把歌曲旋律作為視唱練習。
(2)引導學生分析歌譜使用了幾個音?(do,mi,sol)在學生自己墨唱后,指定學生視唱。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歌曲可以分為幾個小樂句?每個樂句的句尾是否相同?師生邊用中速唱邊分析(五個小樂句,每句的句尾最后一小節都是do,misol節奏,音高相同)。再分析每個小樂句的長短是否相同?怎么不同?(2+2+3+3+3)學生按呼吸記號指示換氣,邊拍手邊跺腳視唱,唱出二拍的強弱。
(3)熟悉do,mi,sol的音高,在五線譜上的線間位置,使用音條樂器(木琴,鋁板等)演奏歌譜。學生只奏每一個樂句的句尾do,mi,sol教師奏其它部分
(4)用豎笛演奏歌曲旋律
四、新課導入
(1)學唱《乃喲乃》歌詞。
(2)教師范唱并提問歌詞內容歌曲情緒。
(3)學生以歡快的情緒自己填唱歌詞。
(4)引導學生理解歌詞,“乃喲乃,乃喲呵”的意義,并在演唱時用強弱變化唱法。反映出歡快的情緒。讓學生嘗試創作填唱其它歌詞。進一步體的會歌詞的表情意義。
五、討論歌表演
以各種表演形式深入表現歌曲熱烈,歡快的情緒,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形式的創編。分組表演,師生邊唱邊舞,在歡快的情緒中結束課程。
音樂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分析
《春節序曲》是李煥之《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于1954—1955年間,這一樂章廣受人民的喜愛,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樂曲以我國民間的秧歌曲調、節奏及陜北民歌為素材,通過熱烈歡快的大秧歌的場景描寫,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春節是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
學情分析
①多數學生的性格較為內向、表現欲不強、缺乏勇氣。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通過情境創設法、游戲法、比賽法、集體合作創編表演法等形式進行教學,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采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像,很好地渲染氣氛,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② 很多學生的膽子較小,有從眾心理,因此在本堂課中,我設計了集體合作表演的形式,這樣就可以讓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讓學生體會相互合作所帶來的快樂,并對學生的創作成果多給予贊許,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目標
1、欣賞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感受樂曲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并在積極參與中感知這類題材音樂作品的多種特點;樂于與同伴一起交流歡快節日題材的歌(樂)曲的感受和見解,主動、自信地參與到表演活動中。
2、在聽、唱、賞、奏、創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感悟和“歡快節日”這一主題相關的歌(樂)曲的情緒和風格特點。
3、初步了解《春節序曲》的作者、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等相關知識;能哼唱樂曲的部分主題;了解管弦樂隊中幾種樂器的音色。
重 難 點 分 析
教學重點:聆聽樂曲,感受、體驗音樂內容和情感,理解其音樂風格。
教學難點:辨別樂曲的曲式結構、記憶主題旋律,準確理解樂曲的音樂風格。
教學策略分 析
以學生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零點鐘聲為導入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聽、動、演、賞、唱、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歡樂節日的熱烈氣氛,親身體驗陜北春節情境,并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通過分組創作、合作表演,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創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電子琴、打擊樂器、紅綢帶、手絹、秧歌曲譜等
教學過程與手段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媒 體
設計意圖
導 入
一、導入
播放春節晚會中新春來臨時“倒計時”的視頻片段,引出話題。
欣賞
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入手,通過看畫面、談感想,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自然導入《春節序曲》的欣賞。
通過導 學
二、片段欣賞
1、欣賞片段一,思考:樂曲的速度、力度、情緒特點?
2、欣賞片段二,思考:與前段相比,在旋律、節奏、速度上有
什么不同?
3、導出課題
①提問:是否聽過?
請學生“講曲名、猜曲名、創曲名”。
②師揭示曲名
簡介作曲家和作品創作背景。
③師生互動,談談全國各地過春節時的一些民俗活動。
師小結:主要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迎禧接福等。春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全國各地的春節民俗活動更是千資百態,如廣東有舞獅、做大戲、武術表演等;湖南有舞龍燈;我們崇明在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后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
在陜北地區,人們則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歡度春節,那就是敲鑼打鼓、扭大秧歌舞。
三、“主題”學習
1、欣賞引子
① 聽音樂思考: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場面?
② 根據老師給定的鑼鼓節奏,先邊念邊模仿演奏,再請學生進行敲擊,給音樂伴奏。
2、欣賞主題1 。
根據音樂力度的'變化,學生拍打節奏,再聽音樂,想象場景。
3、欣賞主題2。
通過老師唱,學生即興表演秧歌舞后,用語言描繪剛才看到的場景。
4、欣賞主題3。
①教師演唱陜北民歌《新春秧歌鬧起來》,學生學唱前四句(主題3)。
②學生欣賞,思考:主題共出現了幾次,分別用什么樂器主奏?
③談主題給你的感受。
四、實踐體驗
1、分組操練,教師巡回分別指導。
打擊樂組: 創編喜慶鑼鼓節奏,并進行合作演奏。
舞 蹈 組: 生生互動學習走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
歌 詠 組: 生生互動學唱陜北民歌《新春秧歌鬧起來》。
2、合作表演
五、完整欣賞
思考:樂曲最后一段和哪段相似?有何不同?用字母寫出樂曲結構。
欣賞、比較,討論
欣賞,模仿伴奏
聽音樂拍節奏,想象場景
表演舞蹈,唱陜北民歌
分組練習
合作演奏
通過片段欣賞,從音樂要素入手把握樂曲的情緒,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初略的了解;并通過兩段樂曲在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比較欣賞,使學生感受到音樂要素對作品的情緒、風格、音樂形象的刻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簡要介紹曲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為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進一步體會樂曲情緒、風格、以及樂曲所描繪情景作鋪墊。
通過敲擊鑼鼓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為后面的創編、演奏做鋪墊。
使學生在聽、動、賞中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理解樂曲,運用聯覺提高學生的欣賞與表現能力。請學生即興表演,發揮學生的特長,其他同學通過直觀感受,進行描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了解主題3取材于陜北秧歌調,并通過學唱,加深學生對主題的印象,為下面的思考做準備。讓學生了解民間音樂與作品創作的關系,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學生懂得學習民間音樂的重要性。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和特長,選擇小組進行學習,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由前面的初步感受樂曲,到學生切身體驗,再到完整欣賞樂曲,逐層深入,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風格以及樂曲所描繪的陜北春節情景。運用視、聽結合,從視覺上對管弦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課堂演練
六、課堂拓展――“小舞臺” 節日歡歌大比拼
比賽規則:
① 分四組,一個裁判,一個統分員,說出什么節日什么歌名的同學加10分;說出節日、歌名并能演唱的加20分,要求聲音洪亮,口齒清楚。
② 以積分多的小組為勝利,比賽時間4分鐘。
歡歌大比拼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比賽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欣賞一首反映春節題材的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感受了陜北春節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氣氛;通過同學們自己敲、唱、跳,親身體驗了陜北春節的熱鬧、歡騰;通過進行節日歡歌大比拼,同學們對節日里的歌曲有了更廣泛的了解。由此使我們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歡快的節日更少不了音樂的陪伴,讓我們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這堂課。
板書設計
一、片段欣賞
二、“主題”學習
三、實踐體驗
四、完整欣賞
五、課堂拓展――“小舞臺” 節日歡歌大比拼
音樂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欣賞《在鐘表店里》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樂曲,使學生了解音樂能夠模仿各種鐘表歡快的走動,并能描繪工人們愉快的勞動情景。
2、通過欣賞《在鐘表店里》這首管弦樂曲,提高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以及對音樂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3、通過樂曲速度、旋律的變化發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記憶樂曲的主題,積累音樂形象。
教學方法:
聆聽、講解、編創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師:教師演唱歌曲《這是什么》請學生猜出歌曲當中演唱的謎底。
生:鐘
師:誰愿意說一說你都了解哪些鐘?
生:,有大鐘、小鐘、報時鐘、布谷鳥鐘等……
師:,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樂曲《在鐘表店里》(出示課題)。
三.新課
1.初聽:
師:設問(聽了這首樂曲,你仿佛到了那里)
生:好像來到的鐘表店里,看見了各種各樣的鐘表。
2.復聽
師:在這首樂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復出現多次,這就是樂曲的主題音樂。如果聽到了請你模仿中的樣子輕輕晃動身體。
生:邊聽邊輕輕晃動身體
師:你能模唱出這段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音樂主題么?
生:學生用不同的襯詞哼唱自己記憶中的主題
師:主題旋律描繪的是什么樣的音樂故事?
生:鐘表店里的鐘表在準確地走著;鐘表店里的工人們在快樂地招呼客人……)
師:這段主題音樂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
生:主題音樂在樂曲中出現了(四次)
四.分段欣賞
1.聆聽第一樂段
師:設問(這段音樂主要描寫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可以聽到鐘嘀嗒嘀嗒走動聲、大鐘打點、工人們愉快勞動的情景。
師:設問(大鐘和小鐘打點時在聲音上有什么區別呢?)
生:大鐘聲音響-低-粗-打點慢、小鐘聲音輕-高-細-嘀嗒聲很快。
2.聆聽第二樂段
師:設問(這段音樂與第一段音樂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樂段的音樂優美抒情。
師:設問(你們聆聽了這段音樂,樂曲描繪了什么?)
生:工人叔叔阿姨們在休息、唱歌等
3.聆聽第三樂段
師:設問(這段音樂與前面那個樂段的旋律音樂相似?)
生:與第一樂段的音樂相似
師:設問(樂曲的結尾是怎樣的.?)
生:樂曲的結尾音樂在弱中結束。
五.完整復聽
師:讓學生們完整聆聽音樂,在聆聽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隨著樂曲做一些簡單的律動,如表現鐘表走動的動作等,以便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
生:隨著樂曲做一些簡單的律動,如表現鐘表走動的動作。
六.小結
音樂教學設計11
活動目標:
1.了解歌曲獨有的京韻唱腔,初步學會演唱歌曲。
2.能根據不同的臉譜角色,用合適的力度及動作來演唱歌曲。
3.感受京劇的特點和魅力,為京劇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而自豪。
4.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5.初步欣賞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節奏既充滿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嘗試用語言進行表述。
活動準備:
1.欣賞過京劇表演的片段。
2.視頻、圖譜、課件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體會京劇的唱腔,引導幼兒學唱拖長腔樂句。
1.播放視頻,初步感知京劇唱腔。
(1)他們在表演什么?
(2)他唱了些什么?是怎么唱的?
小結:張飛生氣的時候就愛亂叫、叫喳喳。
2.再次觀看視頻,學唱拖長腔樂句。
(1)引導幼兒嘗試演唱
(2)出示圖譜,學唱拖長腔樂句
圖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怎么唱呢?引導幼兒隨圖譜進行學唱。
小結:京劇是我們中國的國粹,拖長腔是京劇的特點。
二、教師范唱歌曲,引導幼兒理解人物特點與臉譜的關系,初步感知歌曲內容。
1.出示臉譜,回憶已有經驗。有哪些顏色的臉譜?
2.教師范唱歌曲,介紹不同顏色的臉譜及人物
(1)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
(2)你聽到藍臉的、紅臉的、黃臉的、白臉的唱的是誰?
(3)為什么會有不同顏色的臉譜?
小結:京劇的臉譜真有趣,顏色不同,代表的人物性格也不同。
3.范唱第二遍歌曲,鼓勵幼兒與老師一起演唱最后一句。
你聽到歌曲唱了什么?怎么唱的?
4.范唱第三遍歌曲,感受演唱的不同力度。
你聽到老師唱張飛和竇爾敦的聲音是怎樣的?黃臉和白臉的怎么唱的?每一句的.聲音大小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初步學唱。
三、學唱歌曲,引導幼兒用合適的力度及動作來演唱歌曲。
1.老師大聲唱,幼兒跟著一起小聲唱一唱。
小結:不同顏色臉譜代表的人物特點不一樣,因此他唱歌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2.幼兒集體唱。
3.引導幼兒用合適的力度及動作來演唱歌曲。
四、播放視頻,幼兒隨音樂加動作演唱歌曲。
1.觀看演唱京劇的視頻。
(1)小演員是怎樣表演的?
(2)你想加上什么動作?
請個別表現,教師提升,幼兒互相學一學。我們一起來加上動作唱唱試試。
2.幼兒隨音樂邊唱邊表演。
想不想像小演員一樣來試試?幼兒隨音樂一起表演。
五、教師演唱歌曲,激發孩子繼續演唱的興趣。
小朋友,這首歌還唱了很多顏色的臉譜,老師唱給你們聽聽怎么樣?
你還聽見有什么顏色的臉譜?我們回到教室再把這些顏色的臉譜唱出來吧!
課后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已有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現的樂趣。
本次活動中,活動開始時教師以“戲說臉譜中唱張飛的片段視頻”引出活動,充分的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幼兒學習京劇的熱情。并且將難點前置,通過出示唱“啊”部分的圖譜,引導幼兒觀察圖譜,通過發現圖譜中圖片大小的差異,引發幼兒有目的的感知拖長腔中的節奏變化及音高轉換,主動學唱拖長腔的唱法。在學唱歌曲環節,教師出示各種顏色的圖譜課件,采用“幼兒說-教師唱-再模唱”的形式,幫助幼兒有效解決對歌詞及旋律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激發幼兒對學習京劇的興趣。分析歌曲內容,使幼兒了解不同臉譜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通過教師對比范唱,幼兒對難點唱句進行了模唱練習。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用合適的聲音唱出不同臉譜的人物特點,很好的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難點。最后在幼兒運用動作表現歌曲環節,教師出示“小演員唱京劇”視頻,引導幼兒了解京劇動作的基本特點,并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性表現,這一環節掀起了活動高潮。在這一環節中我給了孩子充分展現的機會,鼓勵孩子們大膽在集體面前表演,讓每個孩子感受到音樂活動的快樂。
音樂教學設計12
活動目標:
1、通過音樂律動,感知“鋸”、“釘”、“轉”的動作。
2、引導幼兒能夠跟著音樂,與他人配合做動作。
3、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學PPT
2、音樂《鋸木頭》
3、視頻《鋸木頭》
活動過程:
一、導入,聽音樂邀請幼兒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節奏。
家長進入教室,教師準備手指游戲,游戲結束開始上課。
二、教師導入樂曲,幼兒欣賞。
教師:小朋友們看,今天爸爸媽媽們來到教室里來和小朋友們一起上課了,今天呀米老師想帶小朋友來玩音樂游戲,在玩游戲之前,我要給小朋友聽一段好聽的音樂,請你認真聽,然后回答問題。
——你聽完是什么感覺?什么樣的樂曲?
——你喜歡這首樂曲嗎?為什么?
——你的心情如何?
三、出示音樂圖譜,引導幼兒觀察,并了解不同的工具。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小朋友們,聽完了好聽的音樂,老師這里還有跟樂曲有關的圖譜,請你來看看,并在觀察的時候思考問題。
——你看到了什么?
——你認識它們嗎?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對日常生活的'作用)
引導幼兒觀察工具圖片,與教師一同認識不同的工具。
——這是什么?(幼兒:錘子,扳手,鋸子)
——它們有什么作用嗎?(釘釘子,擰螺絲,鋸木頭)
四、教師高榜示范指圖,幼兒跟指欣賞音樂。
1、教師:好了,小朋友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三個工具,我們現在可以準備玩音樂游戲了,玩游戲之前請你仔細聽老師如何使用這三種工具呢?(教師第一次指圖,并唱引導語)
引導語:我是一把錘子,錘呀錘呀,我是一把錘子,錘呀錘呀,我是一把錘子,我是一把錘子,錘呀錘呀錘呀錘呀錘呀錘呀錘!
(扳手,鋸子同上)
教師指圖,幼兒跟指。(指圖第二次,幼兒跟指熟悉旋律)
教師高榜,進行示范游戲。
角色游戲:教師當錘子,請一名幼兒當釘子。
教師:現在老師當錘子,你們來當釘子,錘子錘釘子的時候釘子會有什么反應?(幼:越來越矮)
教師請一名小朋友來示范,老師敲,幼兒蹲,并說引導語。
教師引導幼兒扳手和鋸子的玩法。
扳手,老師來擰,幼兒來轉。(越轉越矮)
鋸子,老師來鋸,幼兒手臂當木頭。
教師邀請小朋友播放音樂進行示范合作游戲。
教師:現在小朋友們都會了嗎?那么誰當工具,誰當釘子,螺絲和木頭呢?這需要你們共同配合。現在邀請兩個小朋友上前來玩游戲我們來看看他們玩的好不好。
教師引導其他幼兒觀察看有什么問題。
——他們配合的好不好,哪里有問題,哪里合作的好?
——你來示范一下吧,應該如何做?
邀請所有的小朋友起來,玩游戲。
小結:你們之間商量好,分角色游戲才能玩好,記住動作,掌握音樂節奏,小朋友們玩的真棒呀!
延伸活動:
請孩子們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參加音樂活動,合作完成游戲。
課程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家長公開課,在上課之前經過園領導的不斷鼓勵下,我在各個同年齡段的班級進行了試課,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是一節音樂律動課程,在課程中幼兒是一種非常興奮與活潑的狀態,在幼兒的把握上還不是很嫻熟,比如說孩子們可能因為一些有趣的動作偏離了課程接下來的內容,孩子們放出去收不住,幼兒對音樂引導語不是很熟悉,導致音樂和孩子動作不能相對應,幼兒不會進行合作,幼兒動作有的做的不到位,在這之后都與領導進行了溝通和解決,我覺得在不斷的試課、磨課的過程中本節課才能這么優秀的展示給家長。
從幼兒方面來看,幼兒非常喜歡這節課《3—6歲幼兒成長與發展指南》中強調“中班幼兒喜歡唱唱跳跳喜愛參加各種歌唱活動,律動,舞蹈等活動能夠用拍手踏腳等身體動作或可以敲擊物品敲打節奏和基本節奏”,在各種“工具”的工作下,他們找到了音樂律動的樂趣,在音樂引導語的輔助中,孩子們能夠跟著音樂律動進行游戲,而音樂引導語就是為了銜接孩子的律動動作與音樂之間的相結合,孩子們在音樂中學會了溝通商量與合作。從目標上看,各個環節在磨課的過程中都進行了改善,在上課之前我讓孩子們對音樂引導語進行了熟悉和掌握,這樣就改善了本節課能夠根據引導語進行音樂律動,孩子們能夠通過各種工具的圖片進行猜想和思考,并做出相應的動作,掌握了“轉”“錘”“鋸”的動作,并能夠學會溝通商量,并進行合作,孩子們在音樂律動中感受到了快樂。從教學流程上看,我先讓幼兒掌握了音樂引導語,從難到易,解決教學難點,然后與音樂結合,并讓幼兒思考探索不同工具的動作,層次分明,照顧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參與回答問題,參與律動游戲,在本節課結束后,家長和園領導都十分的滿意,對于我自己也是一個提升與鍛煉,以后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與嘗試。
音樂教學設計13
一、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音樂九年級上冊
二、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音樂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對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九年級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基礎,在音樂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有了一定基礎,但在音樂實踐,表現,體驗,感受方面還有所欠缺,本單元將注重這方面的學習。面向每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的培訓。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以“月亮頌”為主題,通過讓學生延長、聆聽、配樂詩朗誦、聽樂賞畫等活動,感受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現魅力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密切關系。通過學生的藝術時間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夠熟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鄉》與《彎彎的月亮》。
2、能力目標:通過欣賞《二泉映月》、《月兒高》、《月夜》、《花好月圓》以及詩詞的意境美,了解不同體裁形式的作品的不同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通過演唱、演奏、配樂朗誦、吟詩、賞畫等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1、指導學生演唱《月之故鄉》和《彎彎的'月亮》,啟發學生注意這兩首歌曲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二者有何不同?使學生在演唱中能把握住正確的表現方式,較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
2、欣賞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使學生掌握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以及不同樂器的不同特色。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多媒體展示有關月亮的圖畫,播放《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將學生帶進本節課的學習。
2、學唱歌曲《月之故鄉》
(1)播放歌曲《月之故鄉》,請學生仔細聆聽。(多媒體展示)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聽后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曲調婉轉,帶著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
(2)播放歌曲,請學生隨錄音哼唱歌曲,進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教師提問:歌曲的調號?
(3)由教師范唱,請學生注意變化音。
(4)再次聆聽錄音并提問:
A:這首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教師點撥學生答)
B:歌曲的旋律有何特點?
(6)在教師鋼琴伴奏下,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獨唱、齊唱、領唱等。
音樂活動:用打擊樂器擊奏三連音及弱起小節,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3、欣賞
(1)小提琴曲《二泉映月》
A:聆聽小提琴曲《二泉映月》,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如:憂傷、歡快等。并請學生哼唱出樂曲的主題。
B:聆聽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并在音色、表現手法、風格上與前者進行比較,讓學生充分了解這首樂曲的內涵。
C:通過欣賞這首樂曲,了解作曲家阿炳的坎坷一生。
(2)琵琶獨奏曲《月兒高》
A:聆聽錄音,《月兒高》表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B:《月兒高》的旋律有何特點(舒展、緊湊)?琵琶的音色是怎樣的(明亮、黯淡)?
C:再次聆聽錄音,熟悉樂曲的主題旋律。
八、課堂練習
全班同學分組演唱,并為欣賞的音樂設計打擊樂及節奏,為樂曲伴奏。
九、作業安排
請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月亮的歌曲、散文或配樂朗誦。
十、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下載相關視頻資料、伴奏、音樂創作背景等。
十一、自我問答
這節課,同學們通過演唱、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音樂作品,經過分析對比,初步了解了不同的音樂體裁的風格特點,以及不同的表現手法;又通過演唱、演奏、配樂詩朗誦、吟詩、賞畫等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提高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又培養了創新能力,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音樂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1、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和《天邊》
2、聽唱歌曲《銀杯》
3、學習有關音樂知識:民歌、長調、短調、波音記號
4、完成實踐與創造第一題和學習評價二
教學目標:
1、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邊》,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點,認識波音記號。
2、用模唱的方法學唱《銀杯》,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藝術特點,并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識。
3、學習了解有關蒙古族民歌的有關知識,豐富學生音樂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
1、熟練地掌握波音、滑音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唱歌曲《銀杯》。
2、基本掌握本課有關的音樂知識。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和電子音響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簡短的談話交流,導入本課的欣賞歌曲。
二、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首先請學生完整的欣賞由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的MV.
2、然后提問歌曲是哪個民族的?演唱的歌唱家名字叫什么?哪個民族的?
3、讓學生自己說說對蒙古族的了解。然后老師做簡單補充。(用課件)
簡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另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青海、云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人口約六百余萬。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音樂文化。首選內蒙古自治區的音樂,說明蒙古族民族音樂,特別是民歌中的長調、短調,民族樂器中的馬頭琴,在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同長調因其在蒙古族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價值以及其悠長曠達、自由舒展的、優美的旋律而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三、學唱歌曲《銀杯》
1、完整聆聽歌曲《銀杯》,體會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特征。
2、作品分析:《銀杯》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屬于民歌中的風俗類歌曲,常用于酒宴聚會,彰顯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曲調短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是帶有舞蹈性質的短調歌曲。歌曲為五聲羽調式。旋律呈拋物線進行,音程有較大的跳進。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裝飾旋律。旋律進行,除了級進的進行方式之外,多次出現四度、五度、八度大跳。這不僅使音樂情緒更加高昂、興奮,也突顯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風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朗讀歌詞,找出歌詞中的襯詞后,摸唱歌曲兩遍。
3、試著用分別用唱襯詞句和不唱襯詞句的方法,唱唱歌曲,體會一下這一擴充句的作用,然后對歌曲進行分句,進一步仔細聆聽,學習一段體知識:
四、樂理知識
1、一段體:由一個樂段構成,因此也稱做一段體或一段式。樂段的內部結構多種多樣,包括兩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及其他多句式等;也可能是不易劃分句讀的結構或復樂段結構,最終須有明顯的結束(通常結束在主調的主音上作為獨立曲式的樂段,內部常有擴展,即樂句長度因內部擴展而有所增加,或加以補充終止,并常加有引子或結尾。一段體曲式通常可作為短小的歌曲(包括民歌〉、舞曲或器樂小曲的結構形式。
2、滑音記號: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及這兩種滑音的.演唱技巧。
3、波音記號:包括上波音、下波音及這兩種波音的演唱技巧。
五、鞏固訓練
1、歌曲《銀杯》創作背景: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將斟滿酒的銀碗托在哈達之上獻給客人客人應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主人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之后客人用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第一滴酒彈向天空,蘸第二滴酒彈向大地,蘸第三滴酒涂在自己的腦門上,分別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因此,酒歌就成為蒙古族民歌藝術中重要的體裁之一。這首記錄于內蒙古伊克昭盟的酒歌,唱遍了整個內蒙古草原,可以說
是各類酒歌的代表,有人甚至將它稱為蒙古族的“族歌”。歌名為《銀杯》,是因為蒙古族在向最尊貴的客人敬酒時,一定要用一只銀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觀念中,銀子是比金子還要貴重的金屬,歌名《銀杯》有它非常的特殊的含義。此歌在一些地方也被稱做《金杯》,這是傳承中的正常現象。這首酒歌的情緒熱烈、風格濃郁、音調簡潔、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適合于群唱。在草原上,《銀杯》早已成為酒席間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2、播放歌曲《銀杯》MV,欣賞蒙古族歌手的演唱,體驗前倚音、下滑音的韻味,學著唱一唱,體驗蒙古族民歌鮮明的地方色彩。
3、分小組設計獨唱、齊唱、輪唱等演唱形式進行表演,結合“實踐與創造”第一題開展活動,鞏固演唱形式的相關知識。
六、欣賞歌曲《天邊》,學習音樂知識
1、播放歌曲MV,感受、體驗、判斷蒙古男高音音色與女中音音色以及它們在表現音樂意境、表達音樂情感方面各自不同的作用。可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他們的音色特點和聽后印象。
2、學習音樂知識
民歌:
1)概念: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提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特點:具有口頭性、集體性、流傳變異性,短小精練和鮮明的地方色彩等特點。
蒙古族民歌:
1)概念:是蒙古族人民在放牧、養畜以及祭祀禮儀、節日慶典、婚宴等活動中創造的歌唱形式。
2)分類:蒙古民歌按照體裁分類的方法可概括為長調和短調兩類。
3)特點: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音樂特點為:
音階:蒙古族民歌多為五聲音階,也有少量七聲音階的。
調式:以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
旋法: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線條經常呈拋物線形,即一個樂句或樂節的高點常常位于中部。
另外,在蒙古族民歌中,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經常出現,八度以上的大跳也并不罕見。音程較大的跳進,也是形成蒙古族民歌開闊、穩健、剽悍性格的主要因素。
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也稱做“長調”。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主要特點如下:
1)長調具有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長,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的特點;
2)長調的旋律,基本以五聲羽、宮調式為主,唱詞是格律自由的四句體,曲調是具有對比、并置、呼應關系的上、下句體。第一樂句為上句,第二樂句為下句。上下句的單段體結構民歌,在我國各民族民歌中非常多見;
3)長調歌詞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4)演唱長調時,真假聲相結合,并常用顫音及上滑音作裝飾;
5)長調的伴奏樂器以馬頭琴為主,在有條件或音樂會上表演時,則常輔以其他民族樂器,如笛子、三弦等。
短調:是指字多腔少、結構短小規整、節奏整齊勻稱、具有敘述性特征的蒙古族民歌。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短調種類:狩獵歌、敘事歌、部分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和婚禮歌等歌種都屬于短調。短調的特點:曲調較長調顯得短小,音域也相對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樂中具有特征意義的大跳音程。
3、完成學習評價二。
七、課堂小結:簡單總結本科所學,下課!
音樂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
管弦樂曲《藍色的多瑙河》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本曲,使學生初步樂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圓舞曲等音樂常識。
2、通過欣賞本曲,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欣賞樂曲的同時展開一定的聯想。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二、導入新課。
1、 教師先彈奏一首圓舞曲類型的小樂曲,結束后提問:a剛才老師彈奏的歌曲每小節有幾拍?b如果將這樣的樂曲拿來伴舞也就是說將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話,那它應該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還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總結:其實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專用的名詞:圓舞曲也叫華樂茲(waltz)板書:圓舞曲是起源于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曲。17、18世紀流行于維也納宮廷,19世紀起風行于歐洲各國,她的特點一般為節奏明快,旋律流暢速度為小快板。我們今天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也是欣賞一首世界聞名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在欣賞樂曲的同時,我將同大家一起領略多瑙河上美妙的異域風情。
板書:
標題,作者
2、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樂欣賞課上,我和同學們講過,如果要較好的欣賞了解一部音樂作品,如果條件的話,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樣為了能讓我們更好的欣賞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關于這首圓舞曲的作者和創作背景的資料,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他們。首先是這首圓舞曲的作者生平。板書:作者生平。約翰。施特勞期[Johann Strauss]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揮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維也納一個音樂家的家庭里。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是維也納舞蹈音樂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組織樂隊,在國內外宮廷舞會、公園演奏,頗負盛名。老約翰原想培養自己的兒子當銀行職員,但小約翰卻覺得自己非常喜歡音樂,所以他就跟他父親樂隊的隊長學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學習作曲。在他十九歲的時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個十五人的樂隊當眾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親的樂隊分庭抗禮了。1849年,他的父親去世后,他便負責領導他父親的樂隊,從此,他不斷地創作樂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揮自己的樂隊,接受國內外無數次的定期邀請到處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動的活動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國的訪問,據說他在波士頓指揮十四場音樂會演出,音樂會在特地建造的大廈舉行,可以容納十萬個聽眾,而演奏者竟有二萬人之多,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揮給他當助手,盛況確實可謂空前。
【音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音樂教學設計07-28
音樂教學設計04-24
音樂教學設計[精選]04-07
音樂教學設計02-29
教學音樂設計模板07-03
音樂教學模板設計07-02
《智斗》音樂教學設計07-02
音樂《鱒魚》教學設計12-15
音樂單元教學設計11-02
小學音樂教學設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