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13篇(精華)
元宵節習俗 篇1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佳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測,開始于南宋。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舞獅子:
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佳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元宵節習俗 篇2
說起蘇州的節日,除了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外,最熱鬧的就是元宵節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 “風俗吳中,尤爭元朝。”元宵節是蘇州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蘇式元宵,去山塘街是個不錯的選擇。
山塘街的元宵節非常熱鬧,整條街都洋溢著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山塘街上的房子都掛滿了燈籠,為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幾分光彩。民房旁的`石板路上人頭攢動,一排排各式各樣的燈籠,紗燈、宮燈、紙燈、走馬燈……五彩繽紛,裝飾精美,賞心悅目。河里也很熱鬧,小船來來往往,小船上掛著大紅燈籠,格外喜慶。河兩岸的倒影,把整條河都照得通明。河上的小橋,橋上人來人往,使這個節日格外熱鬧。
山塘街的元宵活動豐富多彩。元宵節之夜,蘇州婦女長期以來就有“走三橋”的習俗。他們一般會選擇有吉利名字的橋去走,比如壽星橋、吉利橋、太平橋……我走過圖案精美的壽星橋,飽經風霜的吉利橋元宵節的習俗,再走上太平橋,看著遠方,愿一切安好。走過第三座橋,就來到了一個放著許多燈籠的地方。我在看走馬燈。山塘街的水墨畫畫在燈籠的四面八方。畫的很好,仿佛這里的風景都搬進了這幅畫里。圖片中。燈下還掛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個燈謎:“社會在發展(打個《水滸傳》的名字)”。我立馬想到,是《九芝龍》石進,邊走邊看。猜謎語,玩得開心。
月亮像白玉盤一樣升上天空。此時,遠處煙花遍地,綻放天際,絢麗美麗。看著這一幕,我的心里一陣欣喜。
元宵節不僅營造了團圓喜慶的氣氛,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元宵節習俗 篇3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新年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母親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里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母親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父親母親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么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習俗 篇4
1、吃元宵.“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 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 “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觀燈。元宵佳節賞花燈,吉祥之星為你升。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謂“花燈高高掛,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福花;紅燭熊熊燒,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4、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其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獅子。“勇氣是一個人處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她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6、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元宵節習俗 篇5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節習俗 篇6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是無橋,則是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在河南信陽商城、光山、新縣的部分地區有這么個送燈的習慣: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給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墳前送燈,表達對先人的紀念,讓先人在另一個世界沒有黑暗,不再孤獨。送燈就是去墳前點蠟燭,蠟燭外面用個簡易的燈罩罩好防風,送燈時候會放炮,放禮花,燒香燈。燈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成。
送燈是很隆重的,我們家鄉有句話“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送燈的隆重。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說明這家人沒有后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我們每年正月十五吃過團圓飯,要燒紙拜祖先后才開始吃。飯后,就由家里的小孩或年輕人,削竹簽,粘燈罩。當然蠟燭是提前買好的。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得提前早早準備了。當竹簽,燈罩準備好后,就由大人領著小孩們成群結隊到祖墳上去送燈了。到祖墳后,先要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分別一疊。意思是,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后人,也就是后繼有人。來來往的人看到達墳頭紙后,就知道這墳還有后人。(當然這壓墳頭紙還有由來,下面再說。)然后,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凈 ,插上一排竹簽,三至四支竹簽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老家叫“發亮”。接著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后,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地或路上,你會看見到處是人,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之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燈,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會聽見到處都是炮聲,到處都是盛開的禮花,你真正才會感到什么是節日,什么是發至內心的喜悅,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只有這一天,小孩一個人走在墳地也不會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婦齊上陣,同姓家族共歡樂。
元宵節習俗 篇7
走百病
中國古代一些地方還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走橋"、"摸燈"等,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身著白綾衣裳,在正月十五這天結伴相攜,越走水橋,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驅病除災。其時,走在最前面的`婦女舉香開道,其他人緊隨其后,依次過橋,謂之"度厄"。
據說,這樣能保一年腰腿無病,健康長壽。過橋后,婦女們還要到各城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銅釘,謂之"宜男",說是這樣可以多生男孩。
元宵節習俗 篇8
民俗是一種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定的族團和群體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進程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和思惟模式。風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舉國之人習以為然。①民俗就是在這類社會群體場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續的進程中構成的。雖然說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一定心理狀態的產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形態,又會構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區內,如客家文化區內,也會構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譽為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圍龍屋也被贊為客家獨占的偉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風俗。客家上燈風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情勢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
一、客家上燈風俗
1.客家上燈簡介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升燈,是客家民間風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 。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后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求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圓、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素以興寧為最盛,其禮節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們在上燈后,中間還要熱燈(是上燈進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熱燈節) 。最后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慶賀之氣氛。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緣由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必須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廳舉行。老屋,又稱祖祠,是上燈活動的場所。老屋即祠堂,當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繕過的。老屋的設計很簡單,呈長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門,從大門進是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廳堂,俗稱下堂,從下堂進往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過道,通往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稱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墻壁的中間開設了一個壁櫥,祖宗的牌位就擺放在這里。壁櫥下面還有一個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顯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燈風俗緣由
客家,顧名思義,即是旅居他鄉的意思。客家人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是具有明顯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移民群體。
據記載,客家人自秦朝以來,有六次南遷的進程: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份中原居民輾轉遷進閩粵贛邊區。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
清初時期。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粵北一帶的客家人都分別從這六次南遷而來。如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后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進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自趙佗建制以來,龍川分別容納了六次南遷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生產出特定的需要(法蘭克福學派),并且同時設計滿足需要的常規途徑。上燈是為了滿足客家族團的特定需要產生的。
首先,從客家人六次南遷的時間來看,都發生在戰亂時期。客家人為避烽火或自然災難而南遷。烽火、自然災難在古代經常會奪走無數人的性命,還有可能使整個族群滅盡。客家人闊別故土,客居他鄉。因此客家人的先人們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長流。
其次,無情的烽火、沒法猜測的自然災難,個人是沒法克服的,需要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奮戰。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災難與戰爭。客居他鄉,更需要宗族團結,克服新環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移民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客家又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和對先人的眷戀。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質樸,老實、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愛國愛鄉;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先人,隆師道;團結奮進,自食其力,艱苦創業。
燈是客家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燈燈相續意味種族繁衍的綿綿不盡。因此,為了讓后代不忘記自己的先人;為了本族的團結,共同抵抗窘境;為了讓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從小構成的念祖恩,尊祖的優秀品德,借燈來慶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動也因此而誕生了。每一年,將族里添丁的情況通過上燈的情勢上報給先人,讓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機會每一年聚到一起促進了團結,構成了一種以老屋為中心的凝聚氣力,同時還可以保存客家人獨有的傳統文化。
上燈的風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已無從稽考,大約是隨著客家人南遷逐步構成的一種民俗。上燈的流傳族群很廣,因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先人,所以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上燈活動。上燈散布的地區也很廣,主要集中在粵北地區,如河源,梅州,興寧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燈活動,其復興寧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燈與元宵節的聯系
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元宵節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舉行,自古是全國上
下都舉行的節日,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一部份。
從燈的意蘊上看,元宵節又稱燈節,其外表看來,是欣賞花燈的'游樂;實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上,它帶給人們一種希看添丁,即人丁興旺。因此,以燈來寄托丁,客家上燈風俗與元宵節的賞燈有相同的內涵。
從日期上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而上燈則在正月十五前后舉行。客家人自秦從中原南遷,對元宵節固然熟習。現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視元宵節,由于上燈節一樣可以賞燈,還可以同族人一起慶祝添丁的喜悅。
從燈的制作來看,客家上燈所用的燈與元宵節所制的燈有很大類似的地方,元宵節的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客家上燈所用的燈一樣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結合上燈的由來與元宵節燈的意蘊,日期,制作來看,上燈節極可能是客家先人繼續了元宵節賞燈的風俗,同時又結合宗族的實際情況,將燈的意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傳至今。因此,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
二、繁瑣熱烈的上燈活動
每一年,春節前后,熱衷于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順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并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后每一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準備、用處題目,上燈前后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題目,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1.燈的預備
會議以后,定制燈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個地方所制燈的材料大體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紙糊成,都能掛起來。另外,燈外糊都有福、祿、壽一類的吉祥圖案的彩帶。燈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點亮照明。但是它們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舉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龍川縣的燈都用舉式的,而東源縣及興寧市的燈多數用扛式的。以龍川舉式的燈為例,燈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層。上層經常是一個彩紙糊成的約20多厘米高,直徑約
1.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側面一般會寫上風調雨順等寄語。圓柱底面的邊框上,貼上富有傳統剪紙藝術的約1米長的彩帶。燈的第二層是比第一層稍小的、約高0.5米多邊形柱,中凹兩頭鐵場鎮新和村的燈
大,其中上邊大底邊小,均由彩紙糊成,最底面的邊框是一樣貼滿約0.5米長的彩帶。多邊柱的上側面,可以寫上百子千孫等寄與人丁興旺的詞語。燈的第三層,是一個比第二層稍小的多邊形柱,側面會寫上五谷豐收等吉語,希看來年是個好收獲,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從整體來看,燈的大小可以說是遵從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燈這類風俗重視的是丁,而不是燈,所以對燈的制作不講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個地方燈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的燈的制作也能夠不同。只要美觀,耐用(要掛到端午節),能體現上燈添丁這類活動的意蘊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當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間,誰家最早誕下男孩,這家就被稱作頭燈;誰家最后誕下男孩,就被稱為尾燈,他們與其他誕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稱為燈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燈子就制多少盞燈;有的制兩盞,兩盞外形如出一轍,但頭燈大,尾燈小;有的只制一盞。燈的多少都是可以變化的。
2.資金的準備
籌集資金是上燈活動最關鍵的一步,資金是不是充足,直接關系到上燈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據客家老人先容,上燈的資金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封建財主或公眾資產承當;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各個添丁家庭均勻承當。固然,村民可以根據自愿原則,自由捐款。據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積極,有時達幾千元。這些錢一般用來買香、紅燭、三牲、鞭炮,條件答應還可以請樂隊、請人在祖祠放電影等,目的是增加喜慶的氛圍。
另外,依照會議的安排,由燈子承當上燈活動期間的一切事務,如預備上燈日的膳食,接待外來職員等。
3.上燈的進程
上燈這天的早上,制燈人會把制好的燈放在離祖祠不遠的地方,為下午接燈做好預備。這時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還有各添丁家庭送來的酒及糖果。在擺放祖宗牌位的壁櫥兩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兩旁已貼上了對聯。如鐵場鎮新和村鄒氏的是這樣的,櫥窗兩邊祖德源流芳百世,宗業興盛子孫昌,土地神位兩邊工能生白玉,便可發黃金,橫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題,都是希看祖業興榮,子孫興盛的。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里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預備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動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實的、最重要的上燈活動。族人吃過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來看熱烈,也能夠到祖宗牌位前燒香,行跪百禮,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點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是接燈的時刻了。據鐵場鎮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燈的時間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取決當天的天氣。天氣晴朗,宜四點左右接燈;陰雨天氣可以早點,但都集中在三四點左右。這時候,以舞獅和鑼鼓在前面帶路,村中一老人提著祖宗牌位前供奉著的小盤三牲,帶領燈子及小男孩向不遠處的燈進發,道路的兩旁早已擺滿了鞭炮。
到了燈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滿三杯酒,在地上燒好香和紅燭,并把香給每一個燈子分發一支。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接燈開始,獅子舞動,鑼鼓、鞭炮齊叫震耳,所有燈子向燈行跪拜禮。禮畢,頭燈取燈迎回。這時候,其余燈子跟隨頭燈在后,老人、舞獅、鑼鼓緊隨其后。到了祖祠大門前,舞獅先上前拜三拜,燈這才迎進門。所有燈子隨燈進進了祖祠上堂。這時候,還要在燈最上層的圓柱的底面邊框上,貼上幾幅字,如添福添壽添貴子,燈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貴曰榮華,竹后結出狀元郎,接著點著油燈(條件許可可以放一個電燈泡) 。然后,把早已掛在房梁上的繩索與燈頂端綁好。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燈緩緩升起,所有燈子跪下行禮。這時候鑼鼓、鞭炮再一次齊叫。需特別留意的是,在燈進進祖祠時,女人決不能比燈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則將惹來不好的兆頭,懼怕明年生女多。
燈掛上,上燈活動就進進尾聲了。族里每家派一個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飯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燈子送來的酒等。客家人以為,吃了這些供品,能夠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飯結束,上燈活動進進最后階段。請來的電影將在此放映;請來的禮炮、樂隊將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買來的鞭炮將在此階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燈活動就算美滿結束了。
從上燈活動整個活動來看,上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家獨有的民俗活動。燈的制作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這類手工藝通過上燈活動一代傳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繼續。通過這類活動,讓同一族人更加團結,讓族人永久記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記先人們跋山涉水遷移到此的艱巨歷程。
三、客家上燈風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上燈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識
前面談到,從秦代以來,客家先人經歷了六次大范圍的南遷進程。客家先人們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災難,或由于當地人口過于稠密沒法生存而南遷。從這六次南遷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艱巨歷程,和生存的險境與不幸。但是,生存的不幸并沒有壓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中及到達定居地以后所面臨的種種窘境,錘煉出客家先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開辟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正是由于他們在不斷遷徙進程中求得了生路,尋覓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先人們以頑強的求生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屢次輾轉遷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續;自己的族群得以擴大,自己的傳統品德、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客家的后代無不為有這樣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時,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愛戴。客家的家譜里詳載著先人在文學、藝術、戰功、政界領域中的經歷和業績,并還有對先人的諸如仁愛,美德之類的個人性情的稱贊。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先人的深深尊敬與愛戴。祭奠先人,成為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個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離鄉,因此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繼續。而客家先人又以溫順、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優秀品德影響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種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種當仁不讓的責任。
客家上燈風俗既是一種祭祖活動,又是一種告慰先人的方式。從上燈的預備,進程等無不體現了客家人愛戴先人,尊敬先人的優秀傳統。現代的客家人,很多離開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節可以不回故鄉,但只要上燈,都會回鄉參加,給祖宗行跪拜禮。這些都表現了客家人對先人的尊敬與崇拜。
上燈風俗中的村民向祖宗行跪拜禮,看起來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采,有其庸俗的一面,但是把它上升為一種對先人的尊敬、崇拜之情,這類禮節又是多么的通情達理。
2.上燈風俗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意識
梁漱溟曾概括地說,中國事倫理本位的社會,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外則相和答,內則相體念,心里共叫,神形相依以為慰①由是家庭與宗族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極重要的位置。上燈是客家人強烈宗族意識的最好體現。通過這類儀式,同族人能夠周期性地和子侄族眾歡聚一堂,不管各安閑何方,上燈這天一定是一家人。
客家人先人都希看自己的血脈死后還生生不已,族眾都相信,自己身上的血源于炎黃或其他先人,已流淌數千年,并將通過自己傳給子孫,永無止境。梅縣約亭村《劉氏族譜序詞》說:溯我劉氏,系出炎黃,中原華胄,兩漢帝王。《梅州姚氏族譜譜序》:吾姚始自舜帝,歷載四千,繁衍百三十余世,源遠流長。每一年舉行的上燈節就是客家宗族意識的最好證明。燈子就是宗族的血脈,就是宗族源遠流長的紐帶。
3.上燈風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團結意識
客家精神內涵豐富多彩,其核心在于團結互助和拼搏奮進。這些在客家南遷的歷史和客家文化風俗中可以看到。團結就是氣力。客家先人在南遷的進程中遭受到苦難和險境是必定,然而沒有一個團結的集體是沒法克服不幸的遭受的。客家人先人及其后人善于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由于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
客家上燈活動正體現了客家人的團結互助的良好傳統。通過上燈本族客家人能夠聚集到一起,為本族謀發展,同時又促進族人的感情。上燈活動即是維護團結的重要舉措,又是體現客家人團結的重要情勢。比如鐵場鎮茅畬村,在十年前,利用上燈活動村人聚到一起的機會,商討在村里修水泥路的假想。果然全村捐款,有錢的出錢,沒有錢的可以出力,終究村里通了水泥路,成為鐵場鎮較早實現通水泥路的村落。可以說這是一條團結之路。
4.上燈活動體現了客家人優秀的文化繼續意識
客家上燈風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類風俗假如沒有良好的文化繼續意識,那末就會走向邊沿化,終究被歷史所吞噬。客家上燈風俗不但沒有被吞噬,而且還更加豐富多彩,深入的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繼續意識。比如燈的制作,是從一代又一代繼續下來的。另外,上燈出現了很多對聯,有寄語好年景的,有寄語人丁興旺的等等。上燈的這些情勢很好的體現了客家人有些的文化繼續意識。
從燈的制作上看,客家人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靈活多變,不斷豐富燈的外形以精美為動身點,自由制作,只要不偏離框架、能夠反映上燈風俗內蘊就行。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愈來愈富裕,上燈風俗中必要的的鑼鼓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添丁的喜悅之情。因而,請樂隊,請人在祖屋播放電影等現代文化在近幾年也加進了上燈風俗的行列,既增加了上燈的喜慶氣氛,同時是上燈風俗內容的豐富,也讓上燈風俗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從上燈的內容和情勢的變化,我們就能夠看出客家人具有對傳統文化既繼續又豐富的意識。
四、客家上燈風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
固然,客家上燈風俗也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上燈,燈字與丁都是客家化的同音,顧名思義,上燈這個風俗,看重的不是燈,而是丁,是客家人借助燈的情勢,來表達添丁的喜悅及希看。
因此,不但能從字義上看出上燈風俗的重丁現象,從上燈活動的整個進程來看,客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暴露。比如,在迎燈,接燈的隊伍中,只有男人,女人只是路邊看熱烈的閑人;另外,燈在被迎進祖祠時,女人不準到上堂。由于客家人看來,男人先到上堂意味著下年會添更多的丁,大吉;而女人假如這時候到了上堂多是個阻礙添丁的隱患,是不吉祥的。這些禮節規定,明顯具有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
在客家人看來,生女叫加口,生男才叫添丁,所謂人丁興旺,只是指男丁興旺。多男丁才是福,即便是生活困難也會覺得家族繁華強大。反過來,家族男丁少,則意味著家族有可能衰落,即便現在生活很富裕,男丁少是本家族的最嚴重的災難。為了不使本家族有缺陷,計劃生養這項國策在有些客家地區顯得無能為力。
就如鐵場鎮茅畬村來講,第一胎或第二胎生男則好,假如幾胎都沒有男孩,村民會一直生到男孩為止。村里一曾氏家庭,一共生了九個,第九個就是男孩。有很多家庭有五六個孩子,都是第五或第六個才是男孩。即便是傾家蕩產,為了生男孩,村民也樂此不彼。
自家在老屋添一燈,那是何等光榮,何等揚眉吐氣的事。
在客家人從古就有一個誤區,女孩是潑出往的水,男孩才是家族的棟梁。上燈風俗深入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的重男輕女的的落后思想。
讓人幸喜的是,在有的客家地區,開始拋棄了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樣,成為上燈活動的主角。如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區,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贊美和學習的現象,既保存了上燈風俗,又打破了重男輕女的陋習。但是,這類現象還不普遍,向完全改變客家人重男輕女的陋習任重道遠。希看其他客家地區能夠跟上時代的脈搏,找出一條既可以保存上燈風俗、宏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楊利的好方法,讓上燈風俗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結語
客家上燈風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上燈活動有其獨特的由來和重要的文化內涵。從上燈風俗中我們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識,團結意識及優秀的文化繼續意識。但上燈風俗也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劣根。找出一條既可以保存上燈風俗、宏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楊利的好方法,讓上燈風俗發揚光大,跟上時代的脈搏,源遠流長。
元宵節習俗 篇9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元宵節習俗 篇10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放煙花、猜燈謎......還有啊,就是要吃湯圓。
俗話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的元宵節雖然天氣很冷,但是沒有下雪,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門,到廣場看放煙花,賞燈,猜燈謎。
煙花還是像往年一樣好看,今年是在淄博體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剛黑下來,這里已經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邊的道路都封閉了。七點半,焰火晚會正式開始了,隨著噼噼啪啪的鞭炮鳴響,夜空變成了一塊美麗的畫布,各色禮花騰空而起,競相綻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騰的駿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勝景。我們忍不住歡呼起來,真是太美了!
回來的路上,媽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怎么過元宵節,那時候的節目可多呢,一般從正月十四持續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聽到鑼鼓聲一響,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馬路兩旁,等著扮玩的隊伍,那喧天的鑼鼓聲,整齊的高蹺隊伍,讓人精神振奮的舞龍舞獅,最傳統的打鐵花......是他們兒時最愛看的`節目。
媽媽說她小時候最怕的是扮玩隊伍里騎小毛驢的,那些人化妝的像小老太太一樣,歪戴著帽子,嘴里叼著大的煙袋,嘴角還點著一顆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歡一樣往人群里亂竄,一不小心就來到你面前,嚇得大人孩子們直往后退,大呼小叫的,也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笑聲,哈哈!
我也想看那樣的節目,爸爸幫我問了好多地方,這些傳統的節目大都被彩車彩燈代替了,太遺憾了。
元宵節習俗 篇11
【元宵節習俗: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各地湯圓大比拼】
山東芝麻棗泥湯圓
山東固有大棗之鄉之稱,用棗泥做成的湯圓向來為人所愛。大紅棗煮熟去核擦成泥,然后再將豬板油去膜用刀拍碎,將紅棗泥和把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湯圓。為了讓它的滋味變得更加豐富且富有變化,人們通常還會將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吃湯圓時可在芝麻末中蘸一下,油潤軟綿的同時,便又多了層香脆的口感,很是奇特。
四川心肺湯圓
四川彭水縣的風味小吃,以糯米粉制皮,將豆腐干、冬菜切碎,用豬油炒后制餡,煮熟配上鹵煮的豬心、豬肺及多種調味料而成。食用時,再調以蔥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鮮香可口。
長沙姐妹湯圓
姐妹湯圓長沙一家餐館的著名風味小吃,已有60多年歷史,由于早年經營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漿,取粉制皮,用棗泥、白糖、桂花做餡。其色澤雪白、晶瑩光亮、小巧玲瓏、香甜味美。
上海擂沙湯圓
上海的擂沙湯圓,已有70多年歷史,舊時是先用一只內壁帶有梭形紋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質地堅硬的石榴木作為磨粉漿的“擂漿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黃豆,干磨出碎末粉狀的“香沙”;最后,煮熟的湯圓在“香沙”里滾來滾去,于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滿了盈香撲鼻的“香沙”,故名為擂沙湯圓。有的食肆把它作為即點即做的.點心,要吃的就是一咬餡料就有如流沙般涌出的新鮮感覺。
蘇州五色湯圓
位于蘇州吳門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鑲配,包以由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桂花豬油等5種配制的餡心。該湯圓甜咸皆備,為膾炙人口的江南風味。五色湯圓可謂賣相最好,粉紅、青綠、金黃、奶白以及棕褐色的湯圓各自口味不同。餡料可以隨心所欲的加,好比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醬等。不過為保證其五色,基本的用料還是有講究的,黃色的一般用南瓜,紅色的則是胡蘿卜為主料,綠的是抹茶,橙色的則需要加入橙粉。
南京雨花石湯圓
“雨花石湯圓”是一款創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構思十分奇特,在湯圓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來的湯圓呈現條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紋,在制法上又繼承“鴨母捻”的特點,采用四種湯圓餡,不同餡在湯圓上均做有記號。一品嘗做成雨花石形狀的潮州湯圓,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領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覺,堪稱湯圓中的精品。
【元宵節為什么吃湯圓】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注意事項】
早餐不宜食用
專家指出,元宵、湯圓雖然味道好,但也不能多吃。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都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并沒有太多其他營養。這樣的食品首先是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外,還因為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湯圓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每頓一二兩
除了早餐不適合吃元宵、湯圓外,究竟該什么時候吃元宵、湯圓還有很多講究。于康建議,最好也別把元宵當正餐,早飯后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兒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50~100克)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湯圓的同時,不能再吃其他含糖高的食品;還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或湯圓就要減去半兩(25克)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最好也別吃元宵、湯圓,前面說過了,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一些胃腸功能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會出現泛酸、燒心等胃食管反流問題。因此元宵不能吃得太飽,吃完后也不要馬上就躺著,最好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喝點兒湯促消化
其實元宵、湯圓也并非“一無是處”,一些微量元素、營養素就溶解在煮湯圓、元宵的湯里。因此吃了元宵、湯圓最好再喝湯,這可以促進消化吸收,即民間常說的原湯化原食。不過喝湯一定要注意別在湯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湯圓,可以在湯里放些小蝦米及蔬菜,補充營養,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調味料。無論是吃元宵還是喝湯還要注意不能太燙,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則很可能燙傷口腔和食管黏膜。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食物灼傷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關疾病。有的人吃元宵時一被燙了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這種習慣危害更大。
元宵要小口吃
面對熱滾滾、香噴噴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小孩和老人一定要特別注意,吃湯圓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由于湯圓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鮮肉餡含“高油脂”及“高熱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可油炸著吃
除了煮元宵外,有人還喜歡把吃不完的元宵油炸了吃。雖然油炸的元宵比較香脆,但油炸會使本身油脂含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比例更高,而且能量增加,成了更不健康的食品。因此油炸元宵從營養角度來看是不可取的,少量吃一些則另當別論。但是有膽囊、胰腺疾病的患者,食用油炸的元宵、湯圓很可能會使這類疾病復發,故不能食用。
當心色素污染
每年北京市的衛生監督部門都會對元宵節市場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衛生監督部門提醒市民,購買元宵和湯圓一定要看好生產廠家、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最好選擇自己熟悉的正規廠家的品牌產品。購買后要嚴格按照儲存標準存放。對于如今市場上出現的彩色元宵,專家提醒,為了健康要學會鑒別其中是否有色素:一是從色彩上判斷,含有色素的產品顏色較重;色彩可能不夠均勻,呈顆粒狀。如果煮出的湯圓退色,最好別吃。
元宵節習俗 篇12
“炫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這句詩描寫的是元宵,所以我今天要介紹家鄉的節日——元宵。
相傳,遠古時代,玉皇大帝最喜歡的神鳥因為貪玩,跑到人間玩,被獵人以為是一個兇猛的野獸,就把它射死了,玉皇大帝知道自己的神鳥死了,大發雷霆,他就派了一天兵去用大火把那些人燒死,玉皇大帝的女兒不經意聽到了這個消息,他不忍心讓人們受傷,就到人間告訴人們這個消息,有一位老者從人群中走出來,告訴大家,他們可以用障眼法。等一天,大家點燃孔明燈,鞭炮……讓天將認為他們自己被大火燒死了。這個方法保住了人們財產和生命,人們為了慶祝和紀念這一天,每年正月十五便會放鞭炮,孔明燈和煙花……
這一天,人們做了許多事情,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吃元宵。媽媽把所有食材準備好了,我把面團放在案板上,使勁地揉,揉完后我滿頭大汗。我把揉好的`面團放在媽媽面前,媽媽把豬肉做成了肉餡,還加入了蔥花、蒜泥、香菇等食材。媽媽嫻熟地包起元宵,才過十幾分鐘,媽媽已經把元宵包完了,我直接把剛做好的元宵放入鍋中,我再在每個碗里放入紅糖、甜酒,元宵在鍋里浮起來了,我把它們撈起來均勻的放在碗中,端在餐桌上,吃著自己做的元宵,心里樂開了花。
元宵節還有種種習俗,花樣多,趣味濃,我的心也隨著碗里的元宵一般甜滋滋的,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日,相信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也會喜歡吧!
元宵節習俗 篇13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后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于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后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采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余勢力。
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彩,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游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
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征著“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志著是春節歡樂的最后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里,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艷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
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艷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元宵節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習俗02-21
元宵節的習俗02-22
元宵節習俗07-06
古代元宵節習俗11-08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09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06-24
元宵節習俗作文07-02
元宵節的習俗介紹03-13
元宵節習俗大全07-12
北京元宵節習俗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