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反思1
一、校本課程學習應遠離慣性思維
在當前評價體系和考試語境下,學生對教師與教材依賴性是顯而易見的,教師+教材+試題(考試)的模式讓歷史教學常常陷入困惑與尷尬之中。雖然現在新課改搞的轟轟烈烈,結果也只是遠離教學一線的專家們在賣力推銷與利益圈占而已,而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最多不過是公開課的做秀場,更多的時候往往都游離于新課改之外,該干嘛還是干嘛,實際效用微乎其微。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其原因有二:
其一,對師生、學?荚囋u價體系的存在。只要這種考試評價機制還存在,應試教學導向就是非常明晰的,盡管這幾年教育部門大動作頻繁,不斷改革考試制度,但是不管何種方式,考試的形式與內容還是沒多大的革命性變化,缺乏質變的'量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改革,而頻繁的改革,莫名其妙的專家術語已經讓一線教師趨于麻木,因此教學上的路徑依賴仍然是大行其道,理想離現實很遠;
其二,在一輪輪的課改中,一線教師基本上是被動的,是被一些所謂專家們牽著鼻子走,沒有任何話語權可言,而專家們的話語霸權進一步阻礙了教師們學習和教研的積極性、創造性,因此才會有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踏踏實實的題海戰術。
在這種背景下,開發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也算是對當前尷尬的歷史教學現狀的一種突破與嘗試,但在嘗試過程中,更尷尬的問題接踵而至,學生們似乎習慣了有教材,劃重點,教師講學生記,背背再考試的慣性學習方式,當面對校本課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需要大家查資料,展開思想交鋒,寫寫小論文等學習方式時,積極性都不怎么高,更多時候,學生們都是抱著學習的功利化心態來面對這類課型,有時候還把高中歷史教材拿來對照,看看上面有沒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做筆記,甚至還用這個時間做其他科目的練習,氣氛有時候很沉悶,這對本校本課程開展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設計活潑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性尤為重要。
二、課程內容處理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
教什么?是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本課程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其一,一個中心,即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方法與能力與中心;其二,兩大載體,即歷史案例與口述史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其三:三大意識,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辨意識、探究意識。這三點可稱之為本課程的課程標準,以這三大標準去查找資料,探究思考,開發教程的一個準繩。除此之外,更需要關注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雖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理性認識,但是高中歷史教學畢竟屬于基礎性課程,過于強調專業性已經是現有歷史教材的一大弊病,因此怎么降低難度,接近學生水平就是開發本課程時要把握的最大的度。
從本課程實施來看,以歷史案例的方式、講故事的方法提供教學素材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也深受學生歡迎,但是問題設置上學生反映有點偏難,難在學生的閱歷難以理解內中的歷史智慧,但若采用傳統的“讀教材、看問題,(從教材中)找答案”又違背了本課程開發的初衷,如何銜接好兩者關系是完善本課程的后續任務。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反思2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該課程內容具有廣泛性、自主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成為基礎教育的有效補充和延伸。高中新課程改革推進五年來,我也或多或少的開展了幾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我操作研究性學習的思路是:
。1)先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的指導。
。2)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結合教材選定自己的課題。
。3)匯總學生的課題,進行篩選,選出符合學生實際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課題。
。4)把選定的課題在全班公示,讓學生重新選擇。
。5)學生選擇后,對學生分組適當調整,確定課題研究小組,并進行分工。
(6)指導學生搜集材料,協調進度,指導方法,形成階段性成果,最后結題。
。7)研究性學習反饋與講評。
在實際教學中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操作的,雖然學生的興趣很高,但是實話實說,我覺得效果一般。為什么老師和學生費了這么大的勁,效果卻不如人意呢?我認為存在的只要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1、在高考這個“無形而萬能”的指揮棒下,研究性學習對學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目前高考中對研究性學習的考察很少,出于考試時間、命題技術等方面的考慮,高考對學生的研究性考察一般局限于三個方面:
。1)出個題目。
(2)說出搜集材料的集中方法。
。3)說出選題的依據。這幾個考察方向不用實際準備,因為沒有太大的經驗的東西,答案也是很容易作出來的。學生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一開始還覺得挺新鮮,課題進行中有的學生積極性就降低了,尤其是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他們覺得太浪費時間了,最后很多的課題有始無終。
2、老師既要承擔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又要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分身乏術,力不從心。
歷史課在高中課時少,老師教的班多,以濟南七中為例,高三階段每個老師教3個班,要面對150多個學生,高一高二每個老師多達5—7個班,要面對更多的學生,如果要求學生全員參與的話,以十個人為一個課題組,老師要指導15—20個課題組,加上老師本來就有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要想高質量的指導學生的研究性課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3、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推進。有能力的積極性不高,積極性高的能力有不行,有的學生壓根就不參與,強拉進去,對付全員參與。
4、可供實際操作的課題太少。課題的選擇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但是我們面臨不可操作的難題。沒有經費,就連復印的`錢也沒有,學生要是外出考察面臨更多的困難,首先需要錢,其次要注意安全,還要和各方面打招呼,爭取他們的支持。本人想開展一個課題“濟南市古建筑的現狀與開發保護”,后來一想,干脆放棄了。我們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太少了。
以上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但是我們又不能停止,結合我們的實際,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以更好的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1、分階段,分層次推進研究性學習。首先,學生不能同一時間全員參與,可以規定學生在一年內必須參與一次,適當分流學生,其次,課題的難度要有梯度和廣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課題可供選擇。
2、把指導研究性學習的工作納入老師的基本工作量,減少老師的教學工作量,為指導研究性學習提供時間保證。目前老師指導研究性學習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考察,教學安排上也沒有單獨的課時安排,應當把指導研究性學習作為老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納入課時,安排單獨的研究性課時。
3、開展研究性學習,要爭取社會、社區等各方面的支持。歷史的研究性學習最好是走出去,這要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單純依靠老師是無法完成的。
我們共同期待,研究性學習的明天會更好!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04-29
歷史教學反思07-02
歷史的教學反思07-22
小學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11-06
歷史教學誤區的教學反思12-11
歷史教學優秀反思12-12
歷史教學反思【熱門】12-04
【推薦】歷史教學反思12-04
歷史教學需要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