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1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看電視劇《知青》,那段時間我內心比較狂躁,有時候難過的想哭,有時候又憤憤不平,我以為自己生病了,開始檢查自己的病根,但查來查去,不是我生病了,而是這個存活的空間病了。我身邊的人,讓我感覺很陌生,不能親近,不能用心交流。我的故事變成了他們口中的笑話;我的同情變成了他們的異類;我向往的那種闔家歡樂的工作氛圍變成了猜想,我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個空間中的人回歸人本來的真面目,人本來的善良,感覺自己渺小的可以被口水淹沒!我學著把自己掩藏起來,學著把自己覆蓋住,我還是我嗎?我想要的愛的生活還會有嗎?
是什么出現了問題?
當你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自己會這么忙?這學期,工作量明顯比去年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不僅需要拍照片,還需要錄像,網絡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弄,學校的網絡,電腦全部都要我去修理,很多天,真的很累,我忍不住想要流淚。以前,希望自己做一片綠葉,去襯托花兒的美麗。今日,我終于知道綠葉的那點兒心酸,原來,這需要多么大的胸懷,我不再只想做綠葉,有時候花兒也是需要爭取著去做一下。
當你幫別人做事情的時候,一旦那件事情沒有讓自己學到什么,或者沒有達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標,你會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人只有自己內心滿足的時候才會發自內心的開心,而當為了關系,為了往上爬等等的時候去做一些事情,我猜想他的內心是空虛的。
一段時間,很多事情讓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惡,但我必須學會排遣,否則我會無法承受這種難受。
周萍戰友來看她,她們抱在一起哭了,我很久沒有那種感情,那種很久沒有見到親人或者任何人的開心到想要流淚的那種感情,是我很久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嗎?壓抑太久,就失去了想要激動和感情。感動的淚水,你流過嗎?路上碰到一個和你長得很像的人,我生生的愣了一下,心跳瞬間停止,而這種感覺又怎樣會常有呢?
也許就像史鐵生說的那段話一樣,“誰又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與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也許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美的就會有丑的,有幸運就會有倒霉!坦然接受一切生命中存在的萬事萬物,因為生命就是這樣存活下來,也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有色彩!
這樣深思再深思之后,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態存在我的身邊,那不該叫病吧!而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存活下去,那是我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真誠的希望,這個美麗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諧。想起以前有人問我“如果面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卻不能不為自己考慮需要忍受這些的時候,你是起來反抗還是承受”我沒有回答,我也沒法回答!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條件下,我一個懦弱的人,我有選擇的權利嗎?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壞人,我只能是個和稀泥的爛人。
史鐵生,知青,身體殘疾。如果我遭受像他這樣的苦痛,我該怎么面對,有時候會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種各種人生的彎路上,嘗盡人間百態,這樣才會體會到別人的難處,才會去理解別人,自己的心胸也才會變得寬廣,但現在,“一個人只能唱他自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他的個性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盡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發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態味太多了,領略不盡,那我能少走點兒就少走點兒。
那天和顧老師,周老師聊天,他們講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據理力爭,不是所有人,不是所有人。但今天,我想了一下,真正深刻地想了一下,基本都是自私的,我只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會做一些可能讓你感覺我是無私的人的事情。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2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史鐵生推著輪椅慢慢走進花園。他想找到生命的理由,或者解脫死亡。一個回國的知青,一個失業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一個高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生活的現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著花園,夕陽的余輝把她慌亂的影子拉得很長,臉上的焦慮終于在看到兒子的那一刻散去了。她盯著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突然轉身發現自己,便遠遠地守著,藏著。地壇的風翻動著寧靜的落葉,輪椅的車輪滾過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落。一位焦慮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凝聚成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似乎平靜地過去了。這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個難以釋懷的場景。
所有的無助和悲傷都來自一個現實:兒子二十歲“最狂妄”年齡突然截癱。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和事業的人,卻先迎來了殘疾。天塌了!他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史鐵生想到了死亡。眾所周知,兒子所有的不幸都要在母親那里加倍,“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對一天天長大但更孤僻內向的兒子,患有絕癥的母親不知道自己度過了多少空虛的白天和不眠之夜。只有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后才逐漸意識到。
每次讀到這里,我總是看起來很莊嚴。喉嚨里有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來回嘀咕。我的胸部很悶,眼淚突然流了下來,我父親的樣子清楚地浮在我面前。八年前的冬天,我父親在我身邊“最傲慢的年齡”猝死。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走出村子,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五顏六色的高層建筑不僅給我帶來了新奇,也激起了一顆早已不安的心。我精力充沛,騎著一輛破舊而快樂的自行車,把我的夢想傳遍了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我的父親消失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一樣,我心中的一件大事突然被抽走了。我不忍回憶起20xx年除夕那一刻,父親想對我說很多,但病魔不允許他多說一句話。他給母親、姐姐和我留下了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之后,他的瞳孔逐漸清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水掙扎著,卻終于閉上了,永遠閉上了。父親的靈魂在那一年和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了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永遠不會放棄他。
那些年來,我因為過去猖獗而產生的深深的.自責和親不待帶來的無限遺憾,幾乎帶走了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希望。每天下午,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到二環路邊,找一個沒人的角落,坐著,站著,坐著……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我父親!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晚上,父親發蒼蒼的臉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然后淡去,終于無形了。史鐵生寫道:“為什么上帝早早叫媽媽回去?我聽到了答案:‘她的心太苦了,上帝看到她受不了。叫她回去。’”我父親也因為太多的痛苦被上帝召回了嗎?和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他有著低調的自信、毅力和對孩子毫不張揚的愛。
在鄉下干了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衣縮食,養家糊口,數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眾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該苦盡甘來、頤養天年了。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對父親來說,我發誓要活出個人樣來。自八年前出現以來,這種想法仍然清晰可見。正如史鐵生所說,“兒子想讓母親驕傲,這種心情畢竟太真實了”。我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狂躁奮斗的時期。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使父親驕傲”,只是頻繁更換專業,不止一次規劃變更工作。我不確定我父親是否希望我走這條路。那條路是什么樣子的?是衣錦歸鄉的榮耀,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還是內心的豁達、堅強真誠?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可以讓一切回歸本真。母親去世多年后,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終于明白了:“我用紙筆在報紙上撞開的路,不是媽媽希望我找到的路。每年每月我都來這個花園,每年每月我都想,媽媽希望我能找到什么路。我母親從來沒有給我留下過任何有意義的哲學或教導,但在她死后,她艱難的命運的意志和毫不宣傳的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的印象中越來越生動和深刻。”盤點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發現自己八年的奮斗,在“使父親驕傲”在這件外套的包裹下,并沒有完全消除那些世俗名利的想法。唯一能讓父親高興的是他在生活面前的積極態度,以及逐漸形成的堅韌、慷慨、真誠和開放。讀完這本書后,我掩蓋了長時間的思考。我認為那些所謂的名字和利潤,就像地壇上鴿子的哨聲、冗長的蟬歌和空蕩蕩的啄木鳥聲一樣,應該在時間的流逝中一起消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平靜中變得極其堅強;一個失去父親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上的風鈴一直在搖晃,但遭受苦難和愛的父母卻永遠離開了……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3
第一次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時候是在我的高中時代,一次書籍里的邂逅,讓我跟這位素未謀面的偉人產生了一次觸碰心弦的碰撞,感覺就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感覺文章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為了我而生的,在人生最艱難的這幾年里,我那顆幾乎將近干枯的心在這里找到了知音,重獲生機。
時隔多年,再一次碰到它的時候,如遇摯友,而如今我已經是個步入工作崗位一年多的青年了,突破重圍,更加擔當,很是感謝他曾經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給予了我信念的力量!
《我與地壇》雖然沒有史詩般華麗的篇章,優美的辭藻,卻有著大氣而又舒緩的音符,像一個充滿智慧的年邁長者,在向你平靜地訴說著生死的奧妙,娓娓道來。文章精簡,卻猶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一個樂章都在努力表達著自己的見解,每一個字眼都能觸碰人的心靈,引發每一個在生活貧境的人重新燃起對生的渴望,對夢的追尋!《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對自身命運理性的反思與審視和對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幾乎在絕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與存在的可貴。
至盡為止我仍然喜歡史鐵生的作品,是因為在史鐵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種樸實,樸實最后面閃耀著的是最強烈的`人生之光,沒有那追逐功名利祿的貪心也沒那嬌柔造作的虛偽,完全出自內心與自然,完全是真誠的袒露,他給我呈現出的是一種在這逐漸崇尚物質名利的社會中該有的人生觀,并不是因為窮,因為不幸,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都是這個社會虧欠自己的,自己可以無所愧疚感的加倍像這個社會索取,不管生活帶給了我們,我們都應該按照自己該有的步調繼續前進。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小到大,身邊至親的相繼離去,讓我一次次對死亡與生命產生無盡的不解與恐懼感,年幼的曾經曾經以為死亡只是一個人暫時離開,所以曾經不曾害怕,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了,我才發現生活里再也沒了依靠沒了守護自己的臂膀,于是開始后怕,慢慢對讓你即將挑起重擔的生活產生怯退感,直到有一天,《我與地壇》告訴我那句話,我才明白,有些人雖然已經離去,可是去又不曾離去,甚至成為了更加頑強活下去的理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變得成熟,穩重。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的確,那些原先他可以也應該獲得的都無情將他拋棄了,殘疾人往往都要承受好多常人所無法忍受的肉體上的折磨與痛苦,在這里唯一生的欲望那就是當健全的精神力量足以對抗肉體的殘疾的時候。生活里,往往肉體的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不夠強大,比如有些癌癥病人無意知道了自己患上絕癥之后,盡管醫生告訴他你還有幾年的生命,但是多數人可能連一年都活不到就離開了,因為精神的殘疾死亡速度已經遠超了肉體的萎縮。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談到:"人為什么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說到底是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時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時候,——說對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有時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為什么還想活呢?因為你還想得到點什么、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什么的,比如說愛情,比如說,價值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這不對嗎?" 說實話的,父親離開人世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過來的,直到現在,我都不敢想象那段不堪的過去。
一個僅有10歲的小孩,一個重度殘疾無法自理的母親,然后就僅此而已,生活沒有了任何依靠,這里,生活就像史鐵生失去了前進的雙腿一樣,那一段已經成為過不去的過去,我依稀只記得我經常會抱著母親痛打痛哭,我曾無數次問自己:"為什么生活可以如此活生生奪取我所有的摯愛,為什么別人家的小孩可以擁有這么完整陽光的童年,而僅有10歲的我就只能接受生活的一次次殘酷的挑戰,飽受命運的折磨?"那個時候,母親也只能無助的含淚輕輕撫摸著我的頭發,忍著被我捶打的疼痛,那種曾經的無力感,我至今想起心依舊絞痛著。如今的我只是慶幸著,那個時候不知被什么信念支撐過著,讓我一步一步艱難的從不幸的命運深潭中抽身而出,求學,兼職,照顧殘疾母親,過去的十年我已經嘗遍生活帶來的百態——冷嘲熱諷。可那又怎么樣,生活的形態雖然是畸形的,可是保持靈魂的活力豈非更加重要。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4
記得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那時侯讀他的《我與地壇》,我反復讀了三遍,流了三次眼淚。不是我煽情,也不是我矯揉造作,而是我確實被史鐵生的文句感動了。感覺到自己跟他有著某種說不清的相同之處。我傷感于他的不幸遭遇,也佩服他的樂觀與豁達,更崇拜他的堅韌頑強。讀他的文章,自己的心靈像似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與崇高的洗禮。黃昏的時候,獨自漫步,使人聯想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時滿紙的人世無常。人世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其中形形色色,恍恍惚惚,應有盡有。然而,其中自有真意,《地壇》的無常之味是其中的一種。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塵世中,人世總無常,一部《紅樓夢》是一個個紅顏女子的無常,一部《三國演義》是一個個帝王將相的無常,一部《世說新語》是一個個風流名士的無常。有迷惑,有無奈,有清香,有恬然,而更多的是悲愴。因此,活的問題必像“魔鬼與戀人”陪伴人的一生。
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子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當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享年四十九歲,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無論怎樣,只能是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人生,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著”“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后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出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5
史鐵生在最嘈雜的城市里找到了地壇,從此有了寧靜;
在當今最輕浮浮躁的社會,我遇到了《我與地壇》,從此多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也是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他一生中最傲慢的年齡,他突然失去了雙腿。痛苦的災難使他“有幾個小時專心思考死亡的事情”,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與死亡的斗爭,他終于拒絕了死亡。是母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年輕人,一個女老師,一個長跑運動員,一個聰明的女孩……無數次鼓勵和感動作者的人無意中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痛苦,一些人選擇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紙刀割斷了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房子里發出沉悶的槍聲;當代中國詩人海子留下了一句話“面對大海,春暖花開”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令人震驚,追求它的根源是對生活不負責任,對生活不重視,它只留給世界嘆息和遺憾。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把握。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把握。的確,人生難免會有很多坎坷,但這不應該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誰的人生一帆風順呢?為什么不把它當作生活給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而不是悲傷和痛苦,匆忙結束我們的生命呢?沒有風雨怎么能看到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我們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要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命的磨練,體驗友誼,負責任,學會珍惜自己,省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思考二:如何活得更好?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華說“人為自己而活”,可他們并沒有告訴后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問題的難度,“想想它活多久”,所以他還是去了地壇,希望這位安靜而深沉的老人能給他一些建議,讓他終于開悟了。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是以平靜的態度隱喻一切。她安排了很多人出現在史鐵生當時的生活中。雖然他們都是過客,但他們隱含著問題的答案。一對15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夫婦相互幫助,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年輕人后來不知道自己是否幸運;一個喝酒的老人,隨意放蕩;一個捕鳥的人在等待一只可能再也抓不到的鳥;還有簡單優雅的女工程師,埋沒的長跑運動員,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快樂或悲傷,或平靜或起起落落,或興奮的機會,或遺憾的嘆息,但他們平靜地處理,過去的微笑,只享受地壇的寧靜和安靜,最后像雪泥鵝一樣消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場記憶盛宴。雖然他們消失在無盡的時間荒野中,但他們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引領史鐵生找到救贖之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無聊的演員都是因為他總是認為這出戲與他無關。每一個倒霉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是的,有意識的生活與自己無關,當然不能進入生活;過度進入生活,就像佛語說的“住色生心”一般來說,很難逃脫心中的煩惱。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惡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簡單的一句話應該是名言:“在母親身上,兒子所有的苦難都加倍了。”這立刻讓人想起了朱自清散文中父親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起了母親坐在燈下給我織毛衣,深夜給我塞被子的場景。我們應該知道家庭的感情。母親深愛著我們,默默地為她的孩子奉獻了她的生命。她為我們的孩子做了太多,我們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活,也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否則我們會傷害她的心。哪位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枯萎?但有時候,她不敢直言不諱,怕刺激孩子。史鐵生每天都在輪椅上生活,他的母親讓他不再受傷,因為他不再受傷“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被這個細節所感動,那是一種沉默而偉大的母愛。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又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時,他想和他的母親分享幸福,但他的母親沒有留下任何有意義的誓言,或遵守教導,只是讓他活下去,簡單而真正地活。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張揚的愛,他在痛苦中好好生活。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生活。相信我們一直在路上!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相關文章: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后感04-06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后感02-14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7-02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04-25
我與地壇優美段落01-07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6-02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2-27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11
《我與地壇》評課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