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知識
清明節的習俗知識 篇1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的習俗知識 篇2
1、祭祀掃墓: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2、踏青賞花:清明節除了祭祖之外,還有踏青郊游的節日氣氛。
3、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4、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相傳微風拂面、彩繩飛揚的蕩秋千活動為春秋時齊國名將晏嬰所創,一直流傳至今。
5、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6、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7、射柳:這項活動很有趣味,各地常于清明節舉行。
8、蹴鞠: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蹴鞠,就是現代的足球。
9、蠶花會:是蠶鄉之禮。蠶花會期間,蠶鄉們還盛行吃卵茶,卵茶是在清明節吃的一種茶,其實是一種煮的雞蛋。
清明節的習俗知識 篇3
在我國,清明節前后近一個月時間內,人們會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抽空回鄉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時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思念之情。由于清明節已被國家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今年清明節當天回鄉祭祖的人比往年更多。很多人問:古人為什么選擇清明節掃墓?
據小編個人推測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于是便形成了掃墓的風俗。
當然專家在這方面有更科學的觀點,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這時萬物復蘇,草木萌動。按照農歷的季節劃分,立春至驚蟄前一日為春季第一個月,即孟春寅月,驚蟄后至清明前一日為春季第二個月,即仲春卯月,清明后至立夏前一日為春季第三個月,即季春辰月。在清明節,太陽光的直射位置繼續向北緯地區移動,這時北溫帶地區白晝逐漸變長,黑夜相應縮短,天氣逐漸回暖,自然界空氣清新,春光明媚,景物鮮明,所以叫“清明”。
堪輿學認為,清明前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換旺盛,正是活人與亡人進行“精神交流”的最佳時間,后人到先人的墓地上去拜祭打掃,會獲得一年的心靈平安。先人的陵墓在清明節經過后人的`打掃修理和添土護坡,可以防止雜草蔓延和水土流失,使墓地氣象一新,生機勃勃。后人看到這種景象會感到祖先的在天之靈已經得到安息,先人雖已逝去,但通過掃墓使先人和后人仍然聯系在一起,保持著和諧的關系。應該說,古人定在每年的清明節去掃墓是很合理的。
從堪輿學角度講,掃墓要選擇好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來說,上午7時后到下午5時前最好,天還沒亮和日落西山時不宜掃墓。如果掃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據說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穩定精神的作用。掃墓時要衣著整齊,神情肅穆,不要粗言粗語,大聲喧嘩,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掃墓時要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不要細看別家墳墓和踩踏別家墳墓,或對別家墳墓評頭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適宜的。孕婦、病人、7歲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去掃墓。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掃墓回來之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勞,這時應該洗個澡,換一換衣服。按古代習俗,在進家門之前要跨火盆,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除陰氣。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不少海外僑胞、華裔,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清明節的習俗知識】相關文章:
清明節習俗知識07-13
有關于清明節的習俗知識08-17
冬至的習俗知識12-22
清明節的習俗04-03
清明節的習俗04-01
清明節的習俗12-31
清明節習俗02-24
(經典)清明節的習俗07-05
清明節習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