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家》評課稿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評課稿1
好像很久沒有出去聽課了,今天有幸去實小聽了兩節語文課,張老師和蘇老師同課異教《鄉下人家》一課,收獲真的很多。
張老師大氣沉穩,蘇老師活潑靈秀。聽課的時候,我也用兩個詞概括了一下兩位老師的課給我的印象:師的課細致,蘇老師的課緊湊。
張老師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十分細致,光讀就有基本的默讀、指讀、默讀體味優美的語言、有滋有味地讀、分組讀等等多種形式,每一遍讀都會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XX老師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指導了學生如何概括小標題,如何發現作者的寫作順序,如何體味重點字詞的作用,比如說對別有風趣的體味……這些指導都為學生后面的自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有法可依。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XX老師的課堂就是自然和諧。
原來教美術的時候就認識蘇老師,那時候她在美術教學方面就獲得過很多榮譽,在區里小有名氣了。今年有幸聽了蘇老師的語文課,覺得她的語文教學更加的優秀。她的`這節課各個環節十分緊湊,容量很大,讓學生整節課都能保持集中注意力,收獲很多。期中蘇晗老師對“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一句話中逗號的用法的教學讓我印象最為深刻,蘇晗老師對課文的挖掘的深入讓人十分的佩服。
兩位老師有太多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了,漂亮的板書,富有詩意的教學語言,或沉穩或靈秀的教態,還有對課文的深入地挖掘。,這次聽課真的是向兩位老師學到了很多很多,學以致用,兩位老師的一些教學方法我已經開始運用在我的教學中了。
《家》評課稿2
聽了李老師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點評如下。
成功之處:
1、教學中貫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襯托法。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說教之嫌,于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系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廣,針對性不強,李老師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并啟發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系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不足有之處:
1、對于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里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于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說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后教學中注意改進。
《家》評課稿3
《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課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荀老師和魏老師同時執教了這一課。兩個人從不同的.角度設計教學,各有千秋。
一、抓主線,通脈絡。
教學中,魏老師抓住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展開教學。概括出文章從“植物、動物、人們”三方面介紹鄉下風景。讓學生初讀課文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把握住了文章結構,對閱讀和寫作都有幫助。
二、講學法,重感悟。
針對文章兩處植物,兩處動物,兩處人們生活的描寫,魏老師以第一自然段為例,采取扶放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總結出“讀、想、畫、寫”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交流句子,想象畫面,談感受。使學生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三、不足之處:
這節課魏老師大約延時5分鐘。總觀這節課的教學,并沒有啰嗦費時的地方,主要是課堂教學內容安排較多,哪個方面都想兼顧,不舍得取舍,這樣反而使課堂教學顯得沉重綿長,畫蛇添足。這也是好多老師的通病。
《家》評課稿4
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老師想清楚了要給學生什么
劉老師在課前教學內容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確立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民族團結對我們社會生活、民族發展的意義;理解民族團結、平等對于民族的強大、國家的振興的地位;思考青年學生祖國統一應發揮的作用。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推進過程中滲透德育,圍繞民族原則、民族政策展開教育教學,樹立每個公民是祖國發展參與者、受益者的自覺意識,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老師實現了教學的策略改革與創新
高二政治課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話題。相對來說政治常識離學生生活有點距離,合理搭建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橋梁,搭建社會實際生活與學生生活的橋梁,是本節課的亮點。結合時政熱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劉老師的.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例。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劉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三、老師關注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學習的體驗
通過師生對話的形式讓學生領會知識;教師理解過程方法的學習體驗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把民族原則、民族政策相關的知識邏輯化,幫助學生理解體會知識,而不是僅僅給學生一個知識點,知識性的內容簡單化,重要的是知識之間的關系、邏輯性,讓學生體會如何建構知識之間的關系。也讓理解的知識不需要很復雜,只需抓核心、關鍵詞,重點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公民意識,關注人的發展,培養有頭腦、有思想的學生。
四、值得探討問題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的看到的事老師的提問,而沒有學生的提問,沒有學生的提問,是否意味著學生的疑惑都已解決,還是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打開;教學過程中的另一個問題是與教師對話的學生較為集中,那么為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是否在本堂課中得以體現?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課型都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現狀出發,關注學生的知識提升與能力的結合,不能包辦替代。本節課這一指導思想落實擲地有聲。
《家》評課稿5
《鄉下人家》是新課標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樸素而清新,以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向老師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從指導閱讀方法入手,引導學生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整堂課就像是在欣賞一部優美的散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回想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亮點:
一、導入貼切,激發自然。
教學初始,向老師和學生親切交談:“你去過鄉下嗎?鄉下有哪些美好的景象迷住了你?”學生聽聞此言,紛紛舉手發言,精彩紛呈,仿佛打開了一扇芬香之門。通過挖掘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充分激發學生對鄉下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向往之情,為導入課文打下了情感和語言的雙基石。
二、主線分明,把握主干。
學生初讀課文后,向老師引領孩子們初步概括文中描繪的場景,有感情地讀一讀句段,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景物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文與人通”—— “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隨后,向老師始終圍繞這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
三、典型引路,由扶到放。
憑借典型段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其他段落。在指導學生學完第二自然段中“雨后春筍”圖后,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一段文字,讀著讀著,我們就把它想象成了一幅畫,讀著讀著,我們又把這幅畫濃縮成了這樣適宜的名字。”指導學生通過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最后悟一悟,學習同類型的'第1、2自然段的“門前鮮花”和“瓜藤滿架”。做到教學有層次、有取舍、有詳略、有扶放,緊緊抓住文本語言,讀出情,品出味,習得法,激活思。
四、多樣品讀,感悟文字。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向老師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如在教學“雨后竹林”片段時,向老師首先進行開放式提問“這道風景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學生說“探”字,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竹筍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活力讀;教師出示圖片再問“走到這里,你會看見什么?”“你最想做什么?”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向往讀,分男女生讀、把句子改成詩歌配樂讀,讀出美感,讀出活力,這片靜靜的竹林頓時熱鬧起來了,顯得虎虎有生機!加深了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五、多種理解,啟迪思維。
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即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等等。縱觀向老師的課堂,無論是課堂的構架,還是片段的賞析;無論是過渡語言的運用還是評價語言的激勵,自始至終都滲透著科學的引領,幫助學生打開智慧的大門,暢游美麗的鄉下人家。
然,雖美,有不足。不才,略言,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其一、重點略顯含糊。畢竟這是第一課時,學生剛接觸課文,應多加強整體的感知與誦讀、字詞的認識與理解。過多過細的分析只會導致“揠苗助長”的結果,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上可能還欠火候,達不到教師期望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課堂的晦澀或生硬。由此可見,課前的預習、學情的掌握也非常重要。
其二、細處略顯雜散。比如在初讀課文時,教師想引導學生把握全文內容,提問一二:我們隨著鄉下人家最先到了哪兒啊?你還在屋前看到了什么?母雞、小雞、雄雞用一個詞叫什么?問題的引導作用不大,時間倒花了不少。還比如在引導賞析“屋前鮮花“時,請學生無序的看了很多圖片,問:你們可以用什么詞語形容這些花?那就通過你的朗讀把大家帶到花園里去!雖說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訓練了語言,指導了朗讀,但是卻避開了“樸素”與“華麗”這一對關鍵詞的啟迪,也錯過了順勢教學“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的”的契機。
南宋人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讀書的“出”與“入”就是對文本品味、解讀、升華和創造的過程。“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灑脫,此是出書法。”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向老師以廣博寬厚的視野、多元開放的過程,在對文本的充分的“入”與“出”中,引領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人文得以熏陶、語言得以涵泳,展現了迷人、獨特的教學風采,我對向老師深感敬佩。
《家》評課稿6
品題時從《天凈沙·秋思》引入,葉老師營造了一種淡淡的江南味道,一種淡淡的思鄉的味道,甚為巧妙。披情入文,很快地理清了行文的脈落,找到了分別描寫“流水”“小橋”“人家”的段落,為何先寫流水,再寫小橋和人家的一問,讓學生感受到,有了流水,小橋才依水而建,有了流水和小橋,才有了人家。葉老師從“自然風光”“童年趣事”“太平生活”三個板塊,讓學生融入作者生活的場景。接著又引入作者生平的資料,讓學生引用文中語言,說說作者愛的是故鄉的什么,讓那份思鄉的情懷縈繞在課堂中。
這樣詩意的課文,又是略讀課文,而且是抒情散文,對教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王老師評課后,我仍然有很多解不開的疑惑。
疑惑之一:略讀課文,如何讓學生得“意”?
按王老師的說法,略讀課文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粗知大意。但這個“粗知大意”的維度有很多,如主要內容、總體印象、寫作順序等方面。那么,對于此文而言,要從哪一個維度進入,讓學生得“意”呢?哪一個方面,才與文章的特點相吻合?再者,這“意”,到底是什么“意”?意思的意?意象的意?意味的意?意韻的.意?王老師說的這個意,我現在真有點不得要領啊。況且除了整體的粗知大意,還要牢牢抓住語段粗知大意,這不是難上加難嗎?語段完了后,應該還要“走一個來回”,回歸整體吧?那又該怎么做呢?
疑惑之二:既是略讀課文,又是抒情散文,如何設計得“形散而神聚”?
本文的“神”是思鄉,在這篇抒情散文中,美妙的文字如珍珠灑落一地,如何以“思鄉”為線,把它們串連?如何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教也如散文一樣“神凝”?是把小橋、流水、人家分開講,每次都回歸到“思鄉”上?這樣又如何避免塊狀、平面的推移,體現層次的提升呢?既然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品詞品句,又抓住哪一個點來體會“思鄉”呢?我真是越來越疑惑了。
疑惑之三:今后的略讀課文怎么教?
現在我總算清楚了一點,那就是略讀課文要上出“略讀”味,要上出文體感。但是,到底怎么操作?今天《小橋流水人家》是抒情散文,要抓住“神”,那明天要是換一課,我又該抓什么?王老師說要對文本細讀,要對文字有“一種敏感和警覺”,可略讀課文又不必深挖詞句,那文本細讀又到底要讀什么呢?
寫到這里,看了看,上文已經有十余個“?”。我仿佛看見自己的頭頂上全是飄浮在半空中的問號,像豆大的雨點般一古腦兒向我砸來。本來是想借寫評課整理自己的思路的,沒想到一整理,卻如霧里看花,迷惘越來越多。看來,要把王老師的話解讀明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葉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這么好的研究機會。古人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那我就親自去山里走走,去云深處走走吧!我決定,接過這個燙手的山芋,再做一回“小白鼠”,把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進行到底。咱們《珍珠鳥》見!
《家》評課稿7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周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面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老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周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扎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周老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柜,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于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周老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盡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師善于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地里,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著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贊賞、期待的眼神。如黃老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說,敢說、愿說,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于周老師的鼓勵,在后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家》評課稿8
《小橋流水人家》這一篇課文,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著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邢祎老師執教的《小橋流水人家》一課,上起來如詩如畫。邢老師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次分明。教學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現對邢祎老師的課評析如下:
1、邢老師的課堂教學,老師通過齊讀、聽讀、引讀、范讀、帶著感情去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文章給我們帶來的美,體會字里行間的詩意。分散了教學的重難點,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2、教師善于洞悉學生的內心所想,例如老師安排了:“你都交流了哪些喜歡的句子?”這一環節,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還把結論交給學生,由他們自己自悟與發現。
3、教師基本功扎實,親切的教態以及生動的教師語言,隨時都可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畢竟課堂的遺憾永遠是存在的。首先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根據有關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來審視這堂課的話,提出幾點建議:
1、導入部分時間占用過多,可直接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導入,不用再讓學生背誦思念故鄉的古詩。
2、既然是略讀課文,就應該給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充足時間略讀瀏覽。教師不夠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沒有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比如:在學習描寫幾件趣事的環節,過于纏繞不清,花了很多代價才讓學生歸納出:溪中捉魚蝦、橋上送野花、茶山摘茶葉。如果告知學生方法的話,可能效果更好,不必一個一個問題逐一解決。
3、定位不夠準確。課堂上教師講的內容過多,給學生思考發言是機會少。在課堂上還忽略了一個重要環節,概括文章的大意沒讓學生總結。在學生還沒有理清思路就開講,無疑是違反了略讀教學的原則的,也不利于整體教學的推進。
4、課文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課堂上讀的還是有些少,若能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好某一部分,就更好了,能促進學生與文本的交流。
5、結束部分太倉促,沒有總結和拓展。如果時間允許可設置小練筆環節,這樣本課教學得以升華,學以致用。
【《家》評課稿】相關文章:
《家》評課稿03-10
《家》評課稿(精選)08-29
《家》評課稿07-31
《文具的家》評課稿03-05
《家》評課稿(優選)07-18
《家》評課稿15篇03-10
《家》評課稿(15篇)03-10
《家》評課稿 15篇04-26
《家》評課稿精選【15篇】08-09
我的家在這里評課稿,我的家在日客則評課稿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