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面積的含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征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面積與周長的區分,加深。
學習重點:
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
面積與周長的區分
學習準備:
學具(方格紙、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課件。
學習過程:
預設
一、激情導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與“面”有關的知識
二、民主導學
1、任務一:初步認識面
(1)摸一模,認識面。請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桌面。
通過更豐富的素材,積累比較面的的經驗。教師請學生觀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臉面與桌面的不同。
(3)認識曲面(蘋果、乒乓球)
2、任務二:認識面積大家來進行涂色比賽。請一名同學上臺來涂,其他同學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務,最快涂完的獲勝。
2、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積”的概念。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舉例說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2、學生舉例說明物體表面的面積。
(1)動作、語言相結合,說明身邊物體的面積。
請學生邊摸邊說,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什么是課桌面的面積……
(2)通過想象,舉例說明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請學生結合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邊想象邊說一說它們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說一說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4、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5、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說一說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三、檢測導結
交流時,讓學生不但說明自己所填的結果,還要說明自己是怎樣想的。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面”,引發新知的生成。
在學生沉浸于生活體驗時,通過涂色比賽的活動,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在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里所謂的大、小,實際上是說樹葉的面有大有小,進而引出“面積”的概念,為認識面積作好準備。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并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通過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
但反思整節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學認識物體的某個面時,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去多說說各種各樣的物體的面并說說什么是它們的面積。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課本封面的面積、黑板表面的面積等,但沒有延伸到課堂以外,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組織的還是不夠到位。雖然已經特意明確了活動要求,但由于平時的課堂中缺少訓練,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仍顯亂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面積的意義(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1—7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耍性。
3、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
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不同大小的圖形卡片、小正方形、圓形、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岀示1條線)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這一條線,我們通過測量可以知道它的長短。
(出示很多條線)
師:乂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有關面的知識。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一)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1、看一看、摸一摸
(拿出一本書)
師:這是一本書,一眼看去,你們先看到的是什么?
師:誰愿意上來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個長方體盒子)
師: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認真觀察。
(拿出一個球)
師:老師這里述有一個皮球。誰能上來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時拿出盒子和球)
師:這兩個物體的它們的`面有什么不同?(平面、曲面)師:其實,我們剛才摸的都是物體的表而。(板書:表而)師:現在,請同學們從身邊任意找出一件物體,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師:現在再請學生們閉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書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發現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
師:物體的表面有大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
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不同大小的圖形卡片、小正方形、圓形、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1條線)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這一條線,我們通過測量可以知道它的長短。
(出示很多條線)
師: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呢?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有關面的知識。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一)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1.看一看、摸一摸(拿出一本書)師:這是一本書,一眼看去,你們先看到的是什么?
師:誰愿意上來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個長方體盒子)
師: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認真觀察。 (拿出一個球)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皮球。誰能上來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時拿出盒子和球)師:這兩個物體的它們的面有什么不同?(平面、曲面)
師:其實,我們剛才摸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表面)
師:現在,請同學們從身邊任意找出一件物體,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師:現在再請學生們閉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書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發現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師:物體的表面有大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板書: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3.說一說
師:那我們剛才說桌面比書面大,可以怎么說? (桌面的面積比書面的面積大)師:誰還能舉例說一說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二)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1.涂一涂
師: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涂色比賽。先聽清楚比賽的`要求。
師:每位同學桌面上都有一個信封,里面有一張畫有圖形的紙。請你們給它們涂上顏色。時間為一分鐘,看誰涂的快。如果你有什么疑問,不要急,等比賽結束后再舉手提出。開始。
2.比一比(圖形有大有小)師:時間到,請涂好顏色的同學把你的作品舉起來。
師:為什么他們涂的快,而你們卻還沒有涂完呢?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圖形有大小。
3.辨一辨(圖形有開口和封閉的)
師: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問題?(展示2張作品)師:這幾個圖形和其他圖形有區別嗎?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呢?師:封閉圖形可以確定大小,不是封閉圖形,很難確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們有辦法幫幫這幾個圖形嗎,讓它們也能確定大小? (板書:封閉圖形)
(三)小結面積概念
師:你們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一說什么叫面積嗎?
三、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1)觀察法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面積。(拿出一大一小兩個圖形)那你們看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大?師:我們通過觀察能很客易知道它們的大小,這種比較的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觀察法。
(2)重疊法(拿出兩個圖形)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疊在一起比一比。(測量法、重疊法)
(3)用圖形做標準間接比較
電腦出示兩個顏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師:老師倒是有個辦法,你們看行不行?用一些較小的圖形擺一擺,看哪個擺的多。
師: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小圖形,請同桌的兩位小朋友擺一擺,然后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學生合作完成后,展示學生作業。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形狀的圖形來擺最合適?為什么?
(4)比一比
師:這幾種圖形通過擺一擺、數一數都可以比較出圖形面積大小,不過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簡單方便,這種比較的方法我們叫做數方格的方法,現在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幾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5)猜一猜
師:從剛才的例子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規律。現在請你們看屏影,這3個信封里藏著一個圖形。格子我己經幫大家數好了,請你估計一下,哪個信封里的圖形面積最大。 (學生回答)
師:說明單數格子多少還不能確定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那怎么辦呢?師:說得好!要準確知道面積的大小,就要統一方格的大小。其實在國際上己經有規定一定標準的正方形大小做為面積單位了,那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又是怎么規定的,這些知識將在下節課學習。
師:這節課大家都學得很主動、很認真、太棒了!現在我想考考大家,請看題。
四、練習
1.判斷圖形是否有面積。
2.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五、全課總結
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到了一些什么知識?師:其實有關面積的知識還有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會學到更多的有關面積的知識。謝謝大家!
六、板書設計:
認識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教后反思:
《認識面積》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物體的表面,直觀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邊的材料引領學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礎上,順勢指出物體“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并注意讓學生邊動手摸面的大小,邊用語言準確表達,建立正確的面積概念。接著通過學生的舉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充分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找出比較面積的方法,在學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時,考慮到后面學習的需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小紙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較面積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單位去度量,既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又為后續學習做好了鋪墊。
在整個教學中我著重關注了以下兩方面: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如果說生活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么數學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師要善于讓生活和數學有機融合。本節課,我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文具盒蓋面等,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及時提煉、升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了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悟方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先通過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引入面積概念,然后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概念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啟發,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樣化的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較好地體現了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
形的大小。
2.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的比較方法,感受這一方法對于面積計量的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認識數學王國的一位新朋友。(板書:面積)什么是面積呢?讓我們從生活中開始研究。
二、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認識面積含義
1.教學例1。
(1)摸一摸,感知面
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么地方?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們將利用這些物體認識面積。(補充板書:認識面積)
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課桌面的面,課本封面的面,文具盒蓋的面,認識面。133
(2)比一比,感知面的大小
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
(3)說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談話:現在誰來說一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課本的封面呢?
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2.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過渡:我們還可以通過研究圍成的封閉圖形更深入地了解面積。
ppt展示大小不一的封閉圖形。
三、涂一涂、比一比,豐富對面積含義的認識
1.出示教材第58頁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成紅色,長方形涂成藍色。
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分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課件展示。
【三年級認識面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05-25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6-01
面積的教學設計03-14
面積教學設計05-29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與分析06-03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8-15
[精選]《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1-28
《圓的面積》經典教學設計01-21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