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樹和評課稿模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樹和評課稿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樹和評課稿模板1
3月16日,有幸觀摩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那種春風化雨般的教學設計、行云流水般的教學過程、務實質樸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將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形散而神不散。
聽王老師的課,如同品味精美的散文,既讓人陶醉,又不會忘記初心。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僅僅圍繞著具體的目標有序推進。這個形,就是王老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藝術化處理;這個神,就是體現課堂生命的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
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王老師在課堂上始終堅持了形式服從內容的基本原則,堅持內容在先,形式在后,形式為內容而服務。那么這個內容,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而形式,就是王老師對教學過程的藝術化處理。正因為王老師的課堂,自始至終體現著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自始至終落實著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課堂很實在、有底氣、富有生命力、經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當然,王老師課堂的精妙之處還在于,他沒有因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為有高超的駕馭小學低段課堂的水平,王老師的課堂讓人感覺很隨意、很自然、很輕松,具有很強的帶入感,收放自如。課堂上,王老師從課題的鵲字入手,既有單字識字教學,也有歸類識字引導;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組詞,也有筆畫指導上的細致入微;既有隨文識字的過程,也有識字方法上的遷移;既引導學生看一看,又提示學生辨一辨。整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方法簡單有效,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的細節很多。
二、讓學生站在最高處。
反復品味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我們就會發現,王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選用教學方法時,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服從于學,教服務于學,因學定教,絲毫沒有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獨特設計。
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科學的學生觀。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是對教學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本地位的堅持與維護。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王老師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為無形,把教融合在學的過程中,以至于讓我們感覺不到教的痕跡,但又驚嘆教的精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所以王老師的課堂才能顯著地塑造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培養著學生健全的'個性。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因為揭示并遵循了教育規律,所以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識,也應該是王老師課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個奧秘。
從王老師《樹和喜鵲》一課教學,我們會發現,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9次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而且都是開放性、個性化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主表達。有的老師面對生本課堂要求,常常覺得無法下手。那么今天,王老師課堂上的9次發現,就非常直觀生動地給大家展示了生本課堂的范例。
三、廣闊的大語文教學觀。
王老師的課堂視野寬廣,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于文本,又密切聯系學生實際;既能敏銳捕捉教學資源,又能恰當運用教學資源。在王老師的眼中,隨時隨處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他把語文教學帶出了課堂的有限空間,帶進了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
綜觀教學論的發展歷史,無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著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系,都在擴張著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的視野。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先生就強調說,語文課堂要生活化。竇桂梅老師更加明確地倡導,語文教學要整合閱讀資源和生活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大家發現,王老師的大語文教學觀,恰好就體現了這些思想。
課堂上,王老師總是從教材出發,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思考,聯系生活表達。例如把樹與喜鵲的孤單,設身處地地遷移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把樹與喜鵲的關系,換位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親朋好友的關系上,從而讓文本學習根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之中,讓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上,使語文課堂更接地氣,更加具有生活氣息。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樹和評課稿模板2
聽了劉老師三十五分鐘的課,我的感覺用這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劉老師所營造的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中感受著一份份真誠;幸福的是在稚氣真誠的朗讀和話語中與孩子們的共同經歷閱讀的過程;幸福的是與孩子們一樣不斷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的真情。幸福的是和劉老師一起感受做教師的幸福。走出課堂,我一直反思,劉老師的課給了我什么樣的啟發。我想,應該有這樣的五點值得我去學習。即這節課她努力做到了五實: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
第一,扎實:這是一堂有意義的課。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即:使學生懂得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更讓學生經歷了閱讀體驗的過程。即本課貫穿始末的朗讀。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那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就更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我覺得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1、以讀顯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學生欣賞了動畫里小柳樹風中舞蹈的美麗姿態后,順勢鼓勵學生表演讀,把自己當成小柳樹,讓大家來欣賞自己的美麗,這樣就在讀中突出了小柳樹的美麗,增強了感染力。
2、以讀動情,堅持滲透性。例如:小柳樹雖然美麗,但是隨著她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瞧不起小棗樹。這一驕傲得意,只關注對方缺點的性格特點是從她說的話中體現出來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劉老師將小柳樹兩次說的話對比朗讀,從而讓學生較好地把握了小柳樹的人物性格。在逐層滲透中,為后面理解小柳樹對待小棗樹的態度發生變化,做出了必要的鋪墊。
3、以讀育人,注重熏陶性。例如:文中小棗樹的'話語很少,但卻凸現了她的寬容大度,善于發現別人優點。在品讀小棗樹的話之前,劉老師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柳樹,你認為已經結果子的小棗樹現在會怎樣對待自己?在學生發散思維想象之后,再來讀文,感受小棗樹的為人,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一次震撼。
4、以讀啟智,堅持啟發性。例如:
第二,充實:這是一堂有效率的課。
1、三十五分鐘的課堂,老師恰當地把握教材,以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成長時間為主線,引導學生如層層剝筍般地進入,(如:在座的老師們也想結識這兩位新朋友,快向他們介紹一下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樣子吧!春天來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發生了什么變化嗎?難道小棗樹就一直這樣光禿禿的沒有變化嗎?秋天來了,讓我們先來關注一下小棗樹怎樣了?這樣的問題,符合孩子們的心理,讓他們易于接受)學生不僅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學習的過程,更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學目標,了解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特點的不同,為孩子們懂得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這一做人的道理進行了鋪墊。
2、多媒體課件的恰當運用,不僅使課文變得更形象生動,更加快了教學的節奏,增大課堂的容量,而且為突破教學難點起到很好的鋪墊。例如:如果僅是從老師的語言中,或是從課文的文字上讓孩子憑著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勢必達不到效果。讓學生明白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特點的不同,對揭示本文中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帶有意境又能刺激感官的直觀的動畫,使得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豐實: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節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
在老師創設的和諧安全的心理氛圍中,課上生成了很多靈感的火花。
如:學生做動作地讀
(在讀小柳樹兩次嘲笑對小棗樹說的話時,學生隨著老師很自然地把自己當成了小柳樹,用手指著它處,又拍著胸脯以顯示自己的美麗,而臉上一副得意的樣子。
當讀到小柳樹葉子長得又細又長,在微風里得意地跳起舞來,學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伸出手臂仿佛小柳樹
一樣在風中翩翩起舞。
第四,平實:這一課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課堂的價值在于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課上劉老師有多處都創設了這樣平等對話了機會,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看到了學生成長的過程,可謂甘為人梯:如:示范讀秋天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對話時,把小柳樹說話的語調仍讀得很高,問學生這樣讀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說出了老師臉上的表情不適合此時小柳樹的心理,小柳樹說話不會這樣大的聲調了等。還教學生一遍遍地低下頭,當作自己是小柳樹來讀她這一次對小棗樹說的話,以此感悟出小柳樹前后的心理變化。
第五,真實:做到了以上幾點,這種課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結尾處,劉老師步步為營地引導學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柳樹和小棗樹你更喜歡誰?讓學生辯證的看,是不是更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呢?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去嘗試。
用一句話作為我與大家交流的結尾,與大家共同分享: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更需要我們用心呵護。
樹和評課稿模板3
聽了郭老師一堂聲情并茂的語文課,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一、豐富激情的的教學語言,與學生交流的平和語氣,使其親和力在課堂上得以彰顯。
二、精彩巧妙的課件設計與課文內容合理整合,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畫面,直接去感知大松樹和小松樹的位置、大小和高矮關系。使形象的思維和抽象的思維相結合,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師生互動,學生為主,教師訓練為主。重點抓住三處體會課文: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后的'慚愧。通過范讀,指名讀,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其中的哲理。
四、抓住契機,課外延伸,進行思想教育和說話訓練。
風伯伯的話,以及大松樹的淡定與寬容,使得驕傲又得意的小松樹慚愧不已。教育孩子們要知錯就改。并及時利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訓練。
五、建議:
1.朗讀風伯伯的話不是溫柔,應是溫和或者語重心長。
2.理解大松樹的話時略顯倉促,答案應該讓學生揭示。
3.最后的發散訓練似乎不應著重于感恩,應該抓住慚愧,在知錯就改方面,聯系實際進行教育和說話訓練。
樹和評課稿模板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葛老師能抓住童話特點,通過教師生動語言和形象的板貼畫,把學生愉快的帶入童話故事中在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積極的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演、說。根據我個人的學習感受,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教學理念全面落實,融會貫通
理論是行動的的指南。這節課,葛老師把《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很準,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從聽、說、讀、從指導學生的識字到寫字,甚至到最后環節中深層的情感挖掘,葛老師把握的都非常好。第個環節落實的也很好。不僅如此,他結合新課改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把一年級的孩子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沒有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說話,代替學生的想像。而是把他當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自己為主導。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讀書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種形式,內化文本的語言,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語一年級課標中寫的很清楚)
二、教學目標訓練扎實,達成度高
葛老師的這一課,教學目標設計的很恰當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了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具體表現在:能抓住重點,安排詳略得當。能以朗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學習課文中去識字。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后的慚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在開頭設計了貼圖的環節,通過貼圖,調動學習興趣。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戴上頭飾,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教師能適當地指導學生對表演進行評價,通過表演引導學生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滿情緒。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獨具匠心
葛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備課充分,設計獨具匠心。從開頭的導入課文,新授、總結等每個縱向的教學流程。設計的很緊湊,過度語銜接自然和諧,沒有生硬的感覺。始終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最好的狀態來學習新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另外,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老師設計了多種促讀的方法,如邊讀文邊看圖,分角色表演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讀等等,并在讀后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不僅鞏固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還完成了每個教學目標。
四、教學語言獨具特色,富有童趣
對于教材的處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語文課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學生學習興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師的教學語言本來就很有輕柔,容易讓學生接近。加上整節課,葛老師能夠用一些鼓勵表揚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節課,有孩子們在教師賞識,贊許的目光下學習。在老師鼓勵關懷下成長,這種感覺,這種愉快的學習,孩子樂學,效果非常好。不僅如此,葛老師已經注意到通過貼圖、分角色讀課文等形式讓學生充滿樂趣地讀著、學著。
【樹和評課稿】相關文章:
《去年的樹》評課稿04-10
給予樹評課稿04-17
《給予樹》評課稿08-04
去年的樹評課稿01-13
《給予樹》的評課稿11-16
《去年的樹》評課稿06-20
《會走路的樹》評課稿04-26
(精)《去年的樹》評課稿10-27
《給予樹》的評課稿熱門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