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并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斗爭。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了解不夠,但初二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盡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于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于節約時間、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么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后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辟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并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于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說史實,最后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于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發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說課稿 篇2
我今天所說的課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第16課,題目是《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教材的地位
眾所周知,明朝是我國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與此同時,西方正經歷著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興起。明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 和 君權的加強有利于恢復生產發展,所以鄭和能下西洋開展主動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演繹著被動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課是一個轉折點,承上啟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我對教材進行整理,把它們拗成兩段:一是主動外交,鄭和下西洋;二是被動外交,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在對立中把握教材內容。我們學習歷史要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基于這種看法,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
2、過程與方法:本課圖文資料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圖文分析歸納的能力;對航海英雄鄭和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評事評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這種開拓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戚繼光抗倭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鄭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國當時的造船業和經濟的發達,還有大無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燕過留聲,人過留名”,至今亞非人民紀念鄭和,意義非同一般,需重點掌握。戚繼光抗倭成功是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它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
本課的難點是:空間概念多,學生在世界歷史知識方面的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比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借助歷史地圖等感性材料來學習歷史。與此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養,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美國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指導學生模擬鄭和下西洋,再談談自己的感受,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五、教學方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材和學情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本課圖文資料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豐富的圖文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比較法:①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將明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落后了。用比較法有利于加快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進程。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洋圖,點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有關紀念三保的史實,設置問題;三保是何許人物?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地區人們的紀念?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設計目的是身臨其境,吸引學生興趣,點題。
(二)、學習新課
環節一,鄭和下西洋。步驟一,了解“三保”。組織學生自學小字部分有關三保的資料,思考“動腦筋”鄭和為什么能實現遠航?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質。步驟二:鄭和下西洋。師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與西方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在比較中將重點解決。教師小結:明朝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君權的加強,有利于恢復生產發展,鄭和才能下西洋展開主動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后期開始一直演繹著被動外交的局面。
環節二,戚繼光抗倭。步驟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繼光。組織學生自學相關知識,在正反面比較中體驗民族英雄。步驟二,探討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組織學生討論原因,引導學生科學地評人評事,培養學生綜合評人評事的能力,在愛國主義情境中使重點突出。
環節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欣賞音樂《七子之歌》,設置問題: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組織學生自學,由學生講葡萄牙攫取在澳門居住權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播放“澳門回歸”的紀實片片段,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業:1、組織學生分組分段模擬鄭和下西洋,發揮想象力,創設各種情境,念出相關地名,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使難點得以解決。
2、聯系我國神七發射成功這一熱點問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如何在新時代下發揚鄭和的航海精神?為此我們還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會給我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設計的目的回到了“以史為鑒”,使學生知、信、行上達到統一。
(四)、課堂小結:明朝前主動后被動的外交概況,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資本主義強大的原因。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國家強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吧。
歷史說課稿 篇3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8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初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課《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以下是我對本課的理解,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
《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是一節欣賞評述課。教材共向學生展示了十幅外國繪畫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戰爭、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課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課時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希臘時期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畫,課時二主要是學生了解17-19世紀的歷史畫作品并對當時的各個畫派有個初步的認識。整個教學都是圍繞著學生自主學習來進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最后能感受到歷史畫的獨特藝術美,并通過交流討論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之前已經進行了風景畫、靜物畫、肖像畫的欣賞教學,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方法與要點已有所領會,但歷史畫卻有所不同,它的題材往往是主題性的,內容獨特,意義重大。欣賞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要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分析與討論交流,接受藝術陶冶,提高文化修養。
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閱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教學目標分析:
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歷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著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
先復習“歷史畫”的概念,
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并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
二、然后,進入新授階段。
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
緊接著,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里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
三、接下來,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課前,我認真備課。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參考美術課程標準我確立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歷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著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深層次挖掘教材,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
(三)、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閱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二、課上,我認真講課。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先復習“歷史畫”的概念,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并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勃魯達的投降》和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希奧島的屠殺》。
(二)、然后,進入新授階段。
因為這節課涉及了好幾位浪漫主義畫家,學生對“浪漫”這個詞語有些誤解,對浪漫主義繪畫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把這個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并找一名同學讀出來。
緊接著,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里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我把這幅畫作為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這幅畫取材于1816年7月法國一起嚴重的海難事件,艦長和軍官們只顧自己逃命而將150名乘客拋棄在一張臨時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滅,經過13天的漂流,木筏上發生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慘劇,最后只存活10人。但是法國政府卻因為懼怕輿論的譴責而對此事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引起受難者的不滿,席里柯在人民有冤無處訴的情況下憤然拿起畫筆,經過走訪生還船員、搜集素材、現場寫生,最終用18個月完成了這幅震動法國、波及歐洲的“寫實”巨畫《梅杜薩之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欣賞、理解這件作品,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列出了欣賞提綱,并先讓學生來介紹作者,講述此畫的歷史背景、作品內容,并揭示主題,然后教師再在與畫面相和諧的音樂背景中將此畫的精髓部分娓娓道來,不但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而且渲染了氣氛,進行了情境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向學生講述了有關“梅杜薩”的希臘神話故事,豐富了教學內容。
接下來,我又帶領學生們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于書上的大畫面,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力,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同時,通過語言的表述,給學生以聽覺上的刺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拿破侖和他妻子約瑟芬的奇聞軼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為了拓展學習內容,我巧妙設計了“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經過簡短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歷史畫不能被攝影所取代,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繪畫作品要比攝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義也更為深刻。
(四)、在自我評介方面,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獲和心得,歸納有三:第一,通過欣賞書上的繪畫作品,使我們看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所以我們應該呼吁世界和平,堅決反對戰爭,并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過學習,我們應該學習畫家所具有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人民伸張正義的良好品格。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畫家求真務實、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
板書設計
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
歷史畫——《最后的晚餐》、《勃魯達的投降》、《希奧島的屠殺》。
浪漫主義
欣賞——《梅杜薩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說明,請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新課改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前提到歷史人們自然會想到是背的科目,上課老師照本宣科,課下學生死記硬背。很多學生都認為學歷史是個負擔,往往視歷史課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新課改下,我們提倡歷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用活動來激活課堂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講故事,進行社會調查,編演歷史劇等。歷史課不再變得枯燥,而是豐富多彩起來。現在學生不是討厭歷史而是喜歡上了歷史,有了興趣就有了學好歷史的保證。
二、新課改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更加注重體現合作與探究。合作探究是我們課改的另外一個重要標志。現在我們初中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桌而坐,教師走下了講臺,來到了學生中間,這種形式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討論,也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暢所欲言。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究的樂趣,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新課改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在課堂上教師盡量鼓勵學生敢想、敢說、獨立思考,勇于發表不同意見。老師變成了傾聽者、交流者,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四、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增強
一堂好課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有句古話“眾人拾柴火焰高”,抓好集體備課則是搞好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特別是我們的課改實現了從“教案”到“導學案”的變化,在課堂上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教學,設計出一份怎樣的導學案就顯的尤為重要。在集體備課活動中,同年級中執教相同科目的老師集中到一起,針對每課時共同討論,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增強。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 概說: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說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采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著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為什么?這一設計是由于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系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于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于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采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于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并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著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成吉思汗與忽必烈》
一、 說教材: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七年級下冊,第七學習主題“民族關系的發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第4課的內容元朝上接遼宋夏金下啟明清,它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局面。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改革措施,民族關系的發展,理解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
(2)過程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用騰格爾MTV,文天祥話劇表演,小組討論,蒙古滅夏、金、南宋的動畫設計,學生結合提綱自學,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影片剪輯,回族學生生活習慣介紹,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到蒙古是中華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通過文天祥抗元斗爭精神的學習,培養為國家民族現身的高尚情操,通過回族的形成,培養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和形成對外接納的開闊胸襟。
(4) 本課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措施
難點:元朝統一與文天祥抗元的關系
二、 說學情
下面說一下學情,經過初一近一年的積累,學生知道了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了解了唐朝和吐蕃的關系,知道三國時期吳國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的情況,剛學過遼宋夏金的并立,初步積累了一些民族關系的`知識。隱約知道成吉思汗屬于蒙古族,元朝疆域很大。初一學生知識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知識積累的過度階段。在生活中,對學校北邊徐州的故黃河十分熟悉,但不知黃河何時經過徐州及黃河發生的水患;知道自己屬于江蘇省,但不知道省級制度何時建立;部分學生知道京杭運河經過徐州,但不知京杭運河開鑿及疏通的歷史;知道回族有不吃豬肉的習慣,部分學生知道回族的信仰,但對回族的歷史并不明確。
三、說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教學主要采用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時綜合運用圖片、視頻、聯系生活實際,編演話劇,古今對比,時空聯系等教學方法,力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學生齊答:56個民族)師:正是56個民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知道我國歷史上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嗎?你知道回族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蒙古族及元朝相關的歷史。
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板書)
放映騰格爾MTV《蒙古人》2分鐘,問:蒙古人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自學課本P52找出統一蒙古的人物?蒙古汗國建立的時間?思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蒙古帝國的急速擴張有什么關系?
3、忽必烈建立元朝(板書)
學生通過自學理清元統一的過程。自學完請同學對照投影《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到講臺前說出滅各國順序。再通過動畫視頻重復,讓學生對蒙古滅西夏、滅金、建立元朝、滅南宋的順序性加深理解。角色扮演:三個同學表演忽必烈勸降文天祥的話劇(突破難點)然后小組討論:如何認識評價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通過討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實。小組合作探究---元朝改革的措施:(突破重點)這是本節課重點,采用知識提綱化和聯系的方法予以突破。注意和現實生活聯系(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唐朝和吐蕃的關系,知道三國時期到達夷洲的情況)。學科交叉,樹立時空觀念(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PPT投影自學提綱元朝改革的措施:中央:地方:農業:水利:自學后先組內討論,再確定知識點。以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對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及時予以肯定和解答。
4、民族關系的發展(板書)放映剪輯的動畫片“中華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約3分鐘,通過看動畫片了解元朝對外開放的態度,師設疑提問:元朝的民族情況是怎樣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請對照提綱自學本節,PPT投影自學提綱。
5、知識總結利用PPT展示本課脈絡圖,同時老師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知。
6、隨堂練習為提高課堂氣氛引入謎語搶答:如:忽必烈、都燕京(答一盛世名稱),忽必烈稱帝。(答一節日)。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可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幾道選擇題,用PPT展示給學生,簡單的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完成,稍難的題個別回答。最后通過該部分中考材料題選講拓展練習的深度。
謝謝!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2-10
高中高三歷史說課稿03-04
關于歷史說課稿(通用13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