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游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jié)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jié)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于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這三個。
對本節(jié)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采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
本節(jié)采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為本節(jié)采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為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qū)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qū)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著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qū)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么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么?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qū)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
歷史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復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說,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閱、搜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fā)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yǎng)學生對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執(zhí)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局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fā)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xiāng)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故鄉(xiāng)。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者
為什么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1.孔子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后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后因和魯國執(zhí)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國:55歲時,孔子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采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系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tǒng)禮法秩序受到沖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chuàng)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評價: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
(1)“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guī)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tǒng)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范疇的“仁”和政治范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zhí)幚砣魏问虑槎疾黄灰校〉胶锰帲瑢⒏鞣N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而且要培養(yǎng)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chuàng)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fā)。
(提出問題)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約束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鞏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在今天更是有著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并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國,兜售“仁”“禮”學說。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并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后來歷代學者的發(fā)揚和統(tǒng)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美國內戰(zhàn)》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介紹了獨立后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zhàn)爆發(fā)概況及其結果。其中領土擴張和內戰(zhàn)是重點,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問題是難點。基于當今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我考慮采用以下教學程序及方式處理本課教材。
二、教學流程:
1、導入回憶
通過屏幕展示有關《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提出問題,在提問回憶的基礎上,老師再繼續(xù)追問,設置探究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這樣通過舊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接受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2、探究
①讀、探、議
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思考導入時提出的探究問題,即:獨立后的美國在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還存在著什么內部障礙?然后小組討論,再讓學生發(fā)言,交流討論結果。通過該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歸納,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讀全文,找障礙,這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書上沒有明確的指出障礙是什么?這是要靠通過讀全文,分析全文內容后才能得出結論的,這時安排小組討論,既可以打破讀書時沉悶的課堂氣氛,更能加強學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師可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出獨立的美國還存在著領土狹小,南北矛盾等障礙,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歷史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jié)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fā)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系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打開,中國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發(fā)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著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于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fā)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fā)展。
2. 了解民國初年剪發(fā)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并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fā)展變化。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匯報會,向全班同學匯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匯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fā)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發(fā)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fā)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了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fā)展;了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發(fā)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基于新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一)導課: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并總結深化。
(四)、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為什么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中考鏈接。
強化訓練中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yōu)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松后緊。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關于歷史說課稿四篇04-05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yōu)秀12-10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必備】歷史說課稿(精選10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