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說課稿錦集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說課稿 篇1
課件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謎》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于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進程,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系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通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說、上帝創世說;細胞和細胞學說,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2、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思想界、科學界、宗教界和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世說出現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通過理解進化論的影響,探究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重要意義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后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并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通過進化論的創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采用啟發式教學。)
1、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學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學上的情景設置和參與性:采用“學生閱讀—教師設問—討論回答—思考補充—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現教學法原理,采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借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程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么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學生討論并闡述一些觀點。接著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和進化說。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為什么會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這些說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長期盛行的原因并結合教材和對神創說作出評價。
(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3、神創說并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持的是進化說。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為什么能創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并聯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志是什么?主要觀點又是什么?(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么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沖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說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造者:
1、世界神創說(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世神,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說(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志和內容: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進化論產生的歷史影響:對歐洲思想界——沖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歷史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后國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系。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系史,對學生今后正確認識、分析復雜的國際關系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
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這是戰后“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并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后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導入新課(5分鐘)
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墻》為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并通過丘吉爾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后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2.框架補充完整后,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采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后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并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著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然后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啟示進行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后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布置作業(1分鐘)
通過適當的課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于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并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系的微妙變化,之后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并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歷史是世界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內戰》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爭》之后,介紹了獨立后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它的實現,為以后美國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美國內戰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學好本課不僅能夠對美國歷史進一步深入了解,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美國今天的發展也將有更深刻的認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據對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美國領土擴張;“西進運動”;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的概況及其結果、美國內戰的評價。
(2)思想認識:
①美國領土擴張不僅采取欺詐,戰爭和收買等種種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驅逐、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實現的,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美國資本主義就是在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及對印第安人的慘無人道大屠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②美國內戰是在奴隸勞動制和自由勞動制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結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加速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3)能力培養
①通過教師引導,采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的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經濟制度間矛盾的演變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間的矛盾分析
二、說“學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從知識基礎來看:
世界史內容,高二學生幾乎沒基礎知識可言,只是在初中簡單地觸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講課時我注重了對基礎知識的落實。
2、從思維能力看:
高二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除了落實基礎知識外,本堂課我將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講解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傳授知識的過程。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了講述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并輔助以圖片、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美國領土擴張動態圖”作為導入
2、講述新課: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我本著使教材內容線索清晰、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處理。我分三個大問題講述:
第一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背景"。這里我想學生講清楚四方面內容:①美國領土的擴張②南北矛盾③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比較復雜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形、色、聲、動等多方面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有助于他們對美國領土擴張過程的理解。對領土擴張的評價,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課重點和難點,為此我設計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活動程序為: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擴展材料學生展開辯論—教師補充總結。
首先,采用描述法創設情境:一個國家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勢必會造成他們之間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參議院。在這里我們看到代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參議員和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的參議員,正在唇槍舌劍激烈地爭論著四個問題(顯示"南北矛盾"示意圖)。他們在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稅和西部領土等方面產生矛盾。現在我把同學分成兩組,一組同學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另一組同學代表南方大種植園主。讓雙方進行討論如何在這幾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辯論過程中教師注意補充和揭示辯論成果,并得出總結,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是內戰爆發的導火線。林肯是本節重要人物,不僅要講清他于美國內戰的關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貴品質對學生進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過程
在此環節中,我將把握兩個原則:
1、線索清晰、過程簡要——按照內戰爆發、轉折和結束講述。
2、在內戰轉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體講就是解決兩個問題“為何戰爭初期北方處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轉了戰局”。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我想充分利用P81兩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戰爭初期北方幻想妥協,也為最后“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示”作一定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民意順應”作用。
第三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評價問題。
關于對美國內戰的評價,就內容本身而言不難,在此想強化對歷史事件全面評價觀點的掌握。通過談話法和史料展示,使學生認識到美國內戰的積極意義在于,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經濟發展掃除了障礙,使經濟得以騰飛,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其局限在于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
3、課后小結:
通過講述法小結本課,理清線索,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
五、說“特色”
1、以史導論,論從史出
本堂課將力求通過大量史料的展示來得出或者印證重要的問題和結論:如P80“西進運動”為什么說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P82內戰初期北方幻想妥協,戰備松懈的原因;P83"美國內戰為什么說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P83內戰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的表現”等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思維觀。
2、師生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本課最后通過設問“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發”一方面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聯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認識相似的現實,強化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的功能。
總之,《美國內戰》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我通過深入鉆研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的,力求在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說課稿 篇4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了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么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并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后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歷史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成吉思汗與忽必烈》
一、 說教材: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七年級下冊,第七學習主題“民族關系的發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第4課的內容元朝上接遼宋夏金下啟明清,它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局面。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改革措施,民族關系的發展,理解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
(2)過程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用騰格爾MTV,文天祥話劇表演,小組討論,蒙古滅夏、金、南宋的動畫設計,學生結合提綱自學,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影片剪輯,回族學生生活習慣介紹,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到蒙古是中華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通過文天祥抗元斗爭精神的學習,培養為國家民族現身的高尚情操,通過回族的形成,培養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和形成對外接納的`開闊胸襟。
(4) 本課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措施
難點:元朝統一與文天祥抗元的關系
二、 說學情
下面說一下學情,經過初一近一年的積累,學生知道了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了解了唐朝和吐蕃的關系,知道三國時期吳國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的情況,剛學過遼宋夏金的并立,初步積累了一些民族關系的知識。隱約知道成吉思汗屬于蒙古族,元朝疆域很大。初一學生知識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知識積累的過度階段。在生活中,對學校北邊徐州的故黃河十分熟悉,但不知黃河何時經過徐州及黃河發生的水患;知道自己屬于江蘇省,但不知道省級制度何時建立;部分學生知道京杭運河經過徐州,但不知京杭運河開鑿及疏通的歷史;知道回族有不吃豬肉的習慣,部分學生知道回族的信仰,但對回族的歷史并不明確。
三、說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教學主要采用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時綜合運用圖片、視頻、聯系生活實際,編演話劇,古今對比,時空聯系等教學方法,力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學生齊答:56個民族)師:正是56個民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知道我國歷史上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嗎?你知道回族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蒙古族及元朝相關的歷史。
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板書)
放映騰格爾MTV《蒙古人》2分鐘,問:蒙古人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自學課本P52找出統一蒙古的人物?蒙古汗國建立的時間?思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蒙古帝國的急速擴張有什么關系?
3、忽必烈建立元朝(板書)
學生通過自學理清元統一的過程。自學完請同學對照投影《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到講臺前說出滅各國順序。再通過動畫視頻重復,讓學生對蒙古滅西夏、滅金、建立元朝、滅南宋的順序性加深理解。角色扮演:三個同學表演忽必烈勸降文天祥的話劇(突破難點)然后小組討論:如何認識評價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通過討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實。小組合作探究---元朝改革的措施:(突破重點)這是本節課重點,采用知識提綱化和聯系的方法予以突破。注意和現實生活聯系(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唐朝和吐蕃的關系,知道三國時期到達夷洲的情況)。學科交叉,樹立時空觀念(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PPT投影自學提綱元朝改革的措施:中央:地方:農業:水利:自學后先組內討論,再確定知識點。以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對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及時予以肯定和解答。
4、民族關系的發展(板書)放映剪輯的動畫片“中華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約3分鐘,通過看動畫片了解元朝對外開放的態度,師設疑提問:元朝的民族情況是怎樣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請對照提綱自學本節,PPT投影自學提綱。
5、知識總結利用PPT展示本課脈絡圖,同時老師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知。
6、隨堂練習為提高課堂氣氛引入謎語搶答:如:忽必烈、都燕京(答一盛世名稱),忽必烈稱帝。(答一節日)。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可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幾道選擇題,用PPT展示給學生,簡單的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完成,稍難的題個別回答。最后通過該部分中考材料題選講拓展練習的深度。
謝謝!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
(一)教學內容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課則掀開了祖國歷史的篇章,內容包括了三個子目,即“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演變發展過程,具有時序性和邏輯性。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課標要求
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于何時何地的基礎。本課不僅掀開了祖國歷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類起源及演變的問題,對同學們今后學習世界史也起著一定的鋪墊作用。
課標對本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根據課標來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為簡單。我結合教材內容,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識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了解他們的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我國境內遠古居民不斷演變發展進步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感知、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基本史實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原歷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在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尋找歷史信息,構建起遠古居民發展演變的歷史框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同學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初步理解“勞動創造世界及人類本身”的唯物史觀。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類的起源,元謀人的地位和基本情況,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征及其生活狀況。
依據:人類到底從哪里來?對于這一問題,教材雖未重點闡述,但有必要為同學作簡單介紹,這符合七年級同學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的掌握既有利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與聯系,也有利于同學總體把握遠古居民的概括及其發展的歷程。
難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他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點,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形式。
依據: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學生掌握遠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有利于理解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完善自身并推動社會的發展。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組織形式體現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
二、 教法
七年級歷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關于歷史說課稿四篇04-05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精華】歷史說課稿3篇04-13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