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說課稿范文合集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并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斗爭。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了解不夠,但初二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盡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于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于節約時間、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么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后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辟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并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于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說史實,最后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于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發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歷史是世界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內戰》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爭》之后,介紹了獨立后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它的實現,為以后美國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美國內戰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學好本課不僅能夠對美國歷史進一步深入了解,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美國今天的發展也將有更深刻的認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據對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美國領土擴張;“西進運動”;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的概況及其結果、美國內戰的評價。
(2)思想認識:
①美國領土擴張不僅采取欺詐,戰爭和收買等種種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驅逐、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實現的,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美國資本主義就是在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及對印第安人的慘無人道大屠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②美國內戰是在奴隸勞動制和自由勞動制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結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加速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3)能力培養
①通過教師引導,采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的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經濟制度間矛盾的演變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間的矛盾分析
二、說“學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從知識基礎來看:
世界史內容,高二學生幾乎沒基礎知識可言,只是在初中簡單地觸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講課時我注重了對基礎知識的落實。
2、從思維能力看:
高二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除了落實基礎知識外,本堂課我將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講解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傳授知識的過程。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了講述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并輔助以圖片、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美國領土擴張動態圖”作為導入
2、講述新課: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我本著使教材內容線索清晰、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處理。我分三個大問題講述:
第一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背景"。這里我想學生講清楚四方面內容:①美國領土的擴張②南北矛盾③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比較復雜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形、色、聲、動等多方面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有助于他們對美國領土擴張過程的理解。對領土擴張的評價,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課重點和難點,為此我設計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活動程序為: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擴展材料學生展開辯論—教師補充總結。
首先,采用描述法創設情境:一個國家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勢必會造成他們之間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參議院。在這里我們看到代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參議員和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的參議員,正在唇槍舌劍激烈地爭論著四個問題(顯示"南北矛盾"示意圖)。他們在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稅和西部領土等方面產生矛盾。現在我把同學分成兩組,一組同學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另一組同學代表南方大種植園主。讓雙方進行討論如何在這幾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辯論過程中教師注意補充和揭示辯論成果,并得出總結,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是內戰爆發的導火線。林肯是本節重要人物,不僅要講清他于美國內戰的關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貴品質對學生進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過程
在此環節中,我將把握兩個原則:
1、線索清晰、過程簡要——按照內戰爆發、轉折和結束講述。
2、在內戰轉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體講就是解決兩個問題“為何戰爭初期北方處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轉了戰局”。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我想充分利用P81兩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戰爭初期北方幻想妥協,也為最后“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示”作一定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民意順應”作用。
第三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評價問題。
關于對美國內戰的評價,就內容本身而言不難,在此想強化對歷史事件全面評價觀點的掌握。通過談話法和史料展示,使學生認識到美國內戰的積極意義在于,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經濟發展掃除了障礙,使經濟得以騰飛,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其局限在于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
3、課后小結:
通過講述法小結本課,理清線索,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
五、說“特色”
1、以史導論,論從史出
本堂課將力求通過大量史料的展示來得出或者印證重要的問題和結論:如P80“西進運動”為什么說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P82內戰初期北方幻想妥協,戰備松懈的原因;P83"美國內戰為什么說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P83內戰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的表現”等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思維觀。
2、師生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并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本課最后通過設問“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系的啟發”一方面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聯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認識相似的現實,強化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的功能。
總之,《美國內戰》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我通過深入鉆研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的,力求在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說課稿 篇3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我國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東周開始,它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為什么會出現諸侯間的`爭霸斗爭呢?投影資料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歸納教師強調: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落,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自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政治影響不容忽視;而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 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展開斗爭。由此可見:諸侯爭霸的性質應是奴隸主階級的掠奪戰爭。
投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畫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
有人說"春秋時代諸侯國連年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而應予否定",你同意此觀點嗎?為什么?教師條理:不同意上述觀點;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人民帶來災難;但是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舊制度更替。
過渡:春秋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繼的,戰國時期的情況怎樣呢?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我們共同學習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這段歷史,了解了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漸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板書設計: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爭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⑴齊桓公稱霸:
①原因: 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中期會盟諸侯
⑵晉楚爭霸:
①原因: 其有豐富的閱歷和政治經驗;
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國強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戰爭中策略的成功運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后期憑借軍事勝利確立霸主地位③楚莊王成就霸業:公元前6世紀初
⑶吳越爭霸:
⑷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
重用人才;
重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戰國初年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國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此格局。
⒉過程:①魏齊爭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②秦國獨霸:長平之戰⒊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游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于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這三個。
對本節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采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后三個環節的指導。
本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為本節采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為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著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么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么?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
歷史說課稿 篇5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了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么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并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后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第一課。本課所講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從此以后,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本單元的其他課節所講述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科教文體事業、民主法制建設、對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中起了開章總領的作用。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別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情況。第一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通過后兩個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來體現的,而后兩個子目又是第一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的具體體現。因此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和意義,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認識歸納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料,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
2、結合《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學習讀圖、識圖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設立經濟特區等改革開放重大舉措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四、學情分析
本課所涉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開發區、開放區等都是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改革
開放后家鄉巨變、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等圖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
五、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采用課堂互動、情境設置、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啟發式教學法等。 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歸納、看圖、討論分析,結合事實談內心的感受。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七、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感受家鄉的變化,導入課題。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1、讓學生看書歸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2、通過活動“情景劇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3、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師從“轉折”二字重點指導,突破教學難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讓學生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的喜悅之情,憧憬美好未來,教師提出問題。
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內容及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家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是什么?通過討論,懂得這種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3、教師指出中國農村改革最早開始于安徽鳳陽小崗村,讓學生看表格,思考討論“表格中的統計數據說明了什么?”從而認識到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完全正確的。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1、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
教師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出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接下來欣賞圖片“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面貌”,感受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2、學生討論: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3小結全文。
板書設計: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城市:對外開放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必備】歷史說課稿(精選10篇)04-09
【精華】歷史說課稿3篇04-13
關于歷史說課稿三篇05-17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2-10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