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是文學創作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目的是對我國的古漢語有淺顯的認識,對于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來說,則是豐富語言、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的最佳選擇。兒童時代,人有著一生中最好的記憶能力,此階段的學習,如果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強化,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并因此受益終生。熟讀背誦古詩詞,可以開闊視野,有利于培養兒童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國家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對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的具體要求。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詞,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詞學素養。應當說古詩詞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中外詩文1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就有70首。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都是古詩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首先,重視資源整合,把握古詩詞的基本點。一是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以改變傳統的“逐首教學”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例如,在教學邊塞詩《出塞》、《從軍行》時,我就以“悲”和“壯”為主題,采用“合―分―合”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先整體入手:讀《出塞》、《從軍行》,找能反映邊塞特點的詞,奠定內容基礎;繼而分步教學:讓學生從《出塞》的“人未還”中感受征人之“悲苦”,從《從軍行》中的“終不還”中感受征人之“豪壯”;再整合質疑:在沙場上,征人們的“愁苦”、“悲涼”怎么不見了?通過整合朗讀,體會征人們把“悲”埋在心里,把“壯”揮灑戰場的豪邁氣概,從而感悟邊塞詩“悲壯”的特點和情感基調。二是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例如,我在引領學生學習《望湖樓醉書》后,出示另兩首寫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雨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學要求:這兩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三首詩的地點、時節、詩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寫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寫手法多樣。讓學生比較閱讀,調動了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并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三是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我指導學生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補充學習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學習杜甫的《絕句》,補充學習《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班隊課、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了解詩佛王維”、“探訪詩圣杜甫”等,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激發他們不斷積累的興趣。
其次,重視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詩情。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通過朗讀教學,可以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學生今后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指導朗讀應該注意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讀正確,念準確每個字的字音,把握好詩的正確節奏,把詩的節奏感讀出來。古詩是非常講究押韻的,節奏非常強,《春曉》的正確節奏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絕句》的正確節奏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導朗讀時,就必須要學生按照詩的正確節奏讀。二是強調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學生把古詩詞的思想感情讀出來。由緩到急,由低到高,從“無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噴發,把閱讀推向高潮,從而領悟古詩詞。在教古詩詞時要注意做到“四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比如:我在讀《小兒垂釣》一詩時,我讀到“蓬頭稚子”就邊讀邊拉幾下頭發,“學垂綸”就有模有樣地學釣魚的情形。側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個夸張的坐的姿勢。路人借問遙招手,我就擺擺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我就用聲調的高低來區分。孩子一聽,就樂了。迫不及待地想讀,而且是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如《春曉》一、二、四句中的“曉”、“鳥”、“少”押韻,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在讀中,可以通過停頓、韻腳感受古詩的美。三是講讀,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從讀的程度上可分為粗讀和細讀。粗讀,就是認識古詩詞中的字詞,理清古詩的文字,對古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細讀,則是通過讀來感悟古詩詞的意思,理解古詩詞中字詞的含義。
再次,重視背誦和吟唱,體會古詩詞的音樂美。一是背誦古詩詞。這是教學古詩詞必須完成的一環。通過之前的朗讀,對于這個環節完成就輕而易舉了。背誦古詩詞,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益的。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日積月累,對以后古詩詞的學習起著很好的鋪墊作用,為以后更深層次地學習古詩詞有了很好的基礎。當然,對古詩詞的掌握也從中會受到一定的啟發。由于古詩詞押韻合轍,有容易易背誦的特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二是吟唱古詩詞。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深刻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主要是積累古詩詞,而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運用唱歌的形式記憶古詩詞、展現古詩詞,學生就感到更有興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詩詞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課堂氣氛。古詩詞本身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枯燥無味的古詩詞加上快樂活潑的兒童樂曲,就顯得與學生距離接近了,很容易讓學生接受。在教學《詠柳》一課時,我就加進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學生跟著已會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詩,并且又唱又跳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對這首古詩詞增添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豐厚他們的人文素養。
拓展:小學古詩詞背誦教學方法
古詩詞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日常教學中教師認為古詩簡單,逐字逐句講解即可。僅僅滿足讓學生表層理解,零碎感知,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枯燥。正忽視了古詩詞一大特點: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律詩、絕句、詞、曲這些古詩體裁,有其固定形式,這些形式促使詩人必須利用有限的空間表現出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豐富的內容,而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重在理會“下語”的三分,對“用意”的十分忽略了。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
古詩的日常教學中由于受到教法的影響,學生對古詩詞也不是特別重視,認為只要將古詩詞背誦下來,會默寫即可,因此在誦讀時候,只求讀懂讀通,對詩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歌中詩人“下意”的部分無法領悟,詩歌也顯現不出它的魅力。十分的意境和意蘊,只描繪出三分。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承擔著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審美意識的重要任務。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教學質量對于提高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對于古詩詞的認識
《漫齋語錄》中早對詩詞做出解釋:“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處。古人就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騷;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用語要精深,下語要平易,此詩人之難。”其中就很清楚的提到古詩詞的特征——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1)講究“準確傳神”
(2)講究跳躍與留白。詩詞為了凝神精煉,往往省略一些可省可無的詞語,造成詩句的跳躍或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空白往往是詩意所在,詩味所在。
二、分段實施
第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三分”,理解意象。聯系生活,想象畫面,畫出畫面。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在7——12歲,根據記憶力和理解力的圖表曲線圖(附圖)不難發現,最佳記憶的階段就在小學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讓大量的信息資源注入學生信息系統中,因此在這個階段中熟讀背誦古詩的方法最有益于學生掌握詩歌一大特點——“下語三分”。
意象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很熟悉,在本階段教學中要為學生引進意象這個概念,并讓學生進行一定的積累,這些積累都是為了第二階段的實施做準備。
學生的生活經歷少,對詩歌畫面理解不會很深刻,他們更容易接受實實在在的畫面,對意象的理解就很關鍵了在記憶的基礎上,通過繪畫,畫出詩歌中一個個的意象,幫助學生思考記憶.。此時一個個意象就是學生的畫面形成的基石,基石就是詩歌的“三分語”,在繪畫中也讓學生感知到了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繪畫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達到教學的基礎目的,理解了詩意,保存了詩歌的完整性。
第二步,引導學生領悟“用意十分”,將感悟到畫面寫出來,讀出來。
本階段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對詩歌意思有了大致的理解,本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將畫語轉化為情語寫出來,將古詩詞教學與習作聯系起來,將感性的畫面轉化為抽象的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 通過第一階段的意象積累,學生對某一種意象就會有一種本能的關注,他們會主動把情融入到“象”之中,此時在他們的頭腦中這種象才是真正意義上得意象。詩歌本身就具有節奏感,在本階段還是要回歸詩詞的本來面目——古,通過誦讀的方式進一步理解詩句其中的用意。
古詩歌教學并非是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根據學情制定可行性更強的有效措施。以上只是我在教學過程一些拙見。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相關文章:
如何改進語文教學方法11-23
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精選10篇)03-03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論文03-05
淺談小學寫字教學方法論文03-04
教育教學方法10-20
小學古詩詞教案模板02-26
小學描寫友情的古詩詞01-31
小學元宵節的古詩詞10-25
小學思鄉的古詩詞45首01-17
英語語篇教學方法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