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在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情感真摯深沉,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層突破。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快來看看吧!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1
一. 文本綜述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就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文中描述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勞動婦女。她粗魯、迷信、沒文化,愛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顧孩子,然而她質樸,善良,熱心,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淳樸向往和對“我”的真誠關愛。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充滿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懷念。她的善良,她對我的關愛,特別是她對“我”的精神需求的盡力滿足,讓成年后的我充滿感激,久久難忘。
二. 目標設置
1. 認識阿長。
2. 品讀細節描寫,發現人物的語言,阿長的表現背后的隱藏的秘密。
3. 梳理“我”對阿長的情感變化。讀懂并理解魯迅對阿長的深深懷念之情。
三. 教學內容解讀
(一)走進阿長 認識阿長
1.阿長是誰 這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稱呼她長媽媽,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名字是區別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長在這里無名無姓,可見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為了交代阿長的名字,魯迅用了兩段文章,這樣是不是太繁瑣了?那么,這兩段,如果刪去了,有沒有損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來名字對于人來說,應該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著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現的是不同的情感和關系。魯迅強調說,她叫阿長。然而,長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綽號。因為,綽號往往是和形體的特點有關系的`,而阿長身體并不高,相反,長得“黃矮而胖”。原來她的名字是別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問題出來了:
1、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隨意安在自己的頭上嗎?什么樣的人,名字才會被人家隨便安排呢?一個有頭有臉的人,人家敢于這樣對待她嗎?這樣的人,肯定是社會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這是很可悲的。魯迅不惜為此而寫了這兩段文章,說明了他對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隨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難道不會引起反抗嗎?然而,阿長沒有,好像沒有什么感覺,很正常似的。這說明了什么呢?她沒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魯迅在這里表現出他對于小人物態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爭。
3.寫了阿長什么
她喜歡“切切察察”,“說話時,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自己的鼻子和對方的鼻尖。”這是我最討厭的。喜歡“告狀”。睡覺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這讓我極度不滿。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 。這是我所不耐煩。講長毛的故事,這倒讓我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這敬意逐漸淡薄起來,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完全消失了。最后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到渴求已久《山海經》,這讓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甚至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可以說,這是一個毛病多多的人,她沒文化,行為粗俗而又迷信。作為保姆,她并不善于照顧孩子。除了為我買來了《山海經》一事,其他的都是讓我“不佩服”,“最討厭”和“無法可想”的。哪怕產生的敬意也會逐漸消失。
那么,《山海經》是一本怎樣的寶書,讓原本對阿長討厭憎恨的“我”因為這本書而發生巨大的情感變化呢?
(二)《山海經》
1. “我”和《山海經》
就書的模樣來說,阿長買給“我”的《山海經》實在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于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然而作者兩次強調:“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寶書。”這書“寶”在什么地方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可以讓我們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當三味書屋的先生在課堂上誦書至陶醉入迷時,于“我們”卻是“最相宜”的,因為此時學童可以偷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喜歡做的是“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畫畫兒玩。而《山海經》正是一本帶有很多插圖的書: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戚而舞’的刑天”。《山海經》一書中的故事以及插圖的奇特、魔幻,對于想象力正熾的兒童,自然是極富誘惑力的,因此,對《山海經》的熱愛自然就會讓“我”對幫助自己得到這本書的長媽媽心懷感激和敬意。而“我”對那個富有叛逆精神的刑天的酷愛,正是作者自己戰士人格的最初萌芽。因此可以說,對于少年魯迅來講,《山海經》是真正的啟蒙教材之一。
“并非學者”的阿長實在比“書多”但疏懶的遠房叔祖更能給予孩子真誠的愛護和幫助,阿長可以算上是最讓“哥兒”動情難忘的啟蒙老師了:她把善良真誠、樂于助人、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這些優良的品格,以樸實的行動輸送到了少年魯迅的血液之中。
2.阿長和《山海經》
從文章內容看,阿長與《山海經》的關系有兩個方面:首先,阿長“并非學者”,也并不曾對“三哼經”有過最粗淺的了解,因此說阿長和《山海經》本無聯系也無不可。第二,由于“我”的緣故,二者發生了聯系。是“我”的念念不忘引起了阿長對《山海經》的注意,而“我”原本以為“說了也無益”(即根本沒抱希望),因為這是一件“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但最終的結果是――她知道了“我”的渴望后,很快便將自己用微薄的工資買來的“有畫兒的‘三哼經’”交到了“我”的手里。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長已經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粗俗的下人,而應當是一個心思細膩、熱情真誠的“長媽媽”了。
四、 “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
文章圍繞“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采用層層“剝繭”的方式,細致地描繪了“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別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認識過程,而長媽媽純潔樸實的靈魂也在這由表及里、由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到了展現。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中“我”用很不屑的口氣介紹了阿長:“不知道她姓什么”、“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時“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我”所不耐煩的“許多規矩”在“我”的“討厭”與“不大佩服”中,一個沒有社會地位、樸直平凡、愚昧落后的勞動婦女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而“空前的敬意”與“特別的敬意”則發生在她講“長毛”的故事時,她竟然相信脫掉褲子的婦女可以使大炮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在這里,作者以一種苦笑的口吻批判了長媽媽的愚昧:“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反語諷刺,在平靜的敘述中突然插上大有深意的妙語,莊諧結合,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最后,文章以婉轉的筆調,集中描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她為“我”做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長媽媽對兒童求知天性的尊重和愛護,對作者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用先抑后揚、對比映襯的藝術手法,先抑長媽媽身上封建思想的塵垢,后揚她固有的質樸善良、熱情助人的品質,將深切的同情與真誠的贊美融合為一,結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便是這種深情的真實流露。
《阿長與〈山海經〉》的人物塑造細膩而饒有風趣,伴隨著作者深情的緬懷與思念,它猶如一枚耐咀經嚼的橄欖,令人回味與思索。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2
范例一
對于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范例二
在課后交流時,楊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我活動設計的弊病——有效性,如當頭棒喝把我從課堂花哨活躍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拋開之前的緊張與興奮,忽然冷靜下來拿出詳案來仔細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顏:還原買書情景、采訪阿長感受,這些環節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們都是低效的——體會阿長的艱辛其實兩三句話點撥學生就能明白,屬于楊老師所說的“學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卻花了將近五分鐘去設置這樣一個情境;魯迅先生沒把阿長買書的情景寫出來,而是前鋪墊(自己對于書的渴慕激起了阿長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長嘴里的“三哼經”不就告訴我們她買書的艱難么?迅哥兒“震悚的狀態”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對阿長的愛的體會與感激嗎?)這是魯迅先生筆力勁道之處,也是學生“不知道,需要老師引導他們知道”的地方,而我卻去做口語對話交際,實在是同目標南轅北轍。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囑我們所應堅持與做到的教學準則,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無效環節”,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我突然意識到(實在慚愧,應該更早就明白的),活動,包括一切教學設計都是一堂課外在的“形”,而教學目標、學生所得才是一堂課內在的“神”,無論“形”再華美再熱鬧,它終究是要處于從屬地位的`,是要為教學本質所服務的,只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突破重點為目的而進行的設計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實現真正的精彩,才能稱得上“形神兼備”的一堂課,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貌合神離”的失敗。
范例三
帶著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便于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后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于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范例四
由于課堂時間不夠,課后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獲,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于明了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有的同學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說:“我現在發現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現,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范例五
這次教學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課堂上教師大多時候都把握得較有分寸,但有時發揮得過于顯性;一些學習要點概括得太現成,應該讓學生主動概括,主動整理才好,教師這時只需要充當補充者和評判者。
范例六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發言的面并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范例七
教學反思:《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里,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閱讀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對后一層意味要透過文字表面去把握.還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懷念自己的保姆,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筆,大寫阿長的缺點,訴說自己如何討厭阿長呢?這要分析。
第一,這些確是缺點,但在這些缺點中,可以看出阿長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真率。由于有純樸和真率做內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煩的規矩和講“長毛”時所表現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諒的。
第二,這些缺點,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長所具有的知識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與地位決定的,與其說是阿長的過錯,倒不如說是阿長的不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3
作為語文三大難之一的魯迅先生,他的文章大多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總是有許多言外之意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深入反思。這篇《阿長與山海經》筆調輕松,活潑,又不乏調侃,讀來真實溫暖。但是如何教這篇課文,卻是我最近才發現的一個難點。
雖然這篇文章我也教了很多遍了,但是,一直以來我也是中規中矩地先梳理七件事,找出詳略,明確阿長的人物形象,學習欲揚先抑手法的作用。唯獨這一次,仔細閱讀了兩遍教參,又看了幾個課例,聽了語文啟蒙課,我忽然發現我對文本的解讀,在之前的十年里都是遠遠不夠的。
欲揚先抑的手法,學生找出來并不難,體會它的作用,也不難,但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用,學生也好,以前的我也好,其實都沒有讀懂。但是這一次,借助這些資料,站在大師的肩上,我終于讀懂了一些魯迅這位大師在寫這篇文章時的一點深意。這次在講欲揚先抑時,我沒有直接提問推出,而是帶著學生先讀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在分析字里行間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同時去揣摩作者情感。在這部分解讀時,學生很容易抓住作者在文中寫出的“不大佩服”,“疑心”“憎惡”等情感,發現小時候的魯迅并不喜歡阿長,阿長也的確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甚至令人厭惡的人。而這顯然與作者寫作意圖是矛盾的,這種矛盾的理解正是解讀這篇文章的關鍵。但這也是學生理解這節課的難點,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列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兒子腳上受了點傷,晚上睡覺前擦藥時,奶奶說讓他把藥膏帶到學校去擦,他不肯。于是一個放進去,一個拿出來中,矛盾產生了。由這一點,我又引出了孩子們對于自己身邊的親人的感受,在年少的時候,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文化時代差異,很容易造成一些隔閡和誤會,讓你覺得他們討厭,但是,很多年以后,當你長大了,再回過頭來看,他們的啰嗦,嘮叨背后何嘗不是深深的愛。再從這一點,回到文本時,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魯迅這篇文章所采用的成人心態,少時眼光。對于出身卑微,粗俗迷信的阿長,魯迅先生毫不避諱,真實地描寫,也讓孩子們進一步體會到,真正的文學就是源于生活的不掩飾不浮夸的自然流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理解了欲揚先抑,也更理解了作者抑的原因。
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的'那樣《阿長與山海經》講的是童年陪伴的問題,所以她睡成一個大字,喜歡切切察察等都不是問題。但是,作者為什么這樣大肆旗鼓地描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卻是個問題。以前,我也只停留在在阿長對“我”的愛,和在沒有人搭理我時,在我看來最不可能幫我實現愿望的阿長給予我的愛護上,但是這一次,因為對文本的更深入解讀,我抓住了文中這句話“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讓學生在練習課文后面的內容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所描述的他的學習生活的文章,討論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這樣說。在學生理解這本書對于魯迅先生不同凡響的意義之后,這番抑揚與后面作者的情感也就有了更加厚重的力量。
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話,我自己聽了很多遍,也講過很多次,但是在教授這篇自己講過n多次的《阿長與山海經》時,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雖然我這節課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因為最近在趕進度,所以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太夠。因為課前對課件的反復檢查不夠,所以一些問題的設計還很粗拙,但是至少,這一次,我帶著我的孩子們走進了一個更加奇妙的語文世界。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相關文章: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2-0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實錄07-0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導入07-03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后記07-03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案07-03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7-3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過程07-03
人教版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2-10
《阿長與山海經》有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