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有感范文
9月12日,我參加了溜濱小學舉行的新調入教師教學展示活動,活動中東山小學的施金輝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上冊數學《什么是周長》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
施教者在這節課設中計了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體驗“邊線、一周”這些詞,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動手操作中“做數學”,讓學生在做中觀察,在做中發現規律,讓學生自己感悟數學的奧秘。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
一、設計問題的有效性:
新課開始以動畫情境導入,出示飄落的樹葉,又創設了小螞蟻爬樹葉的情境,老師能夠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設計了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是施老師問學生你認為螞蟻會怎樣爬樹葉,這一句話不夠嚴密,容易讓學生產生誤導,應該是“你認為螞蟻會怎樣爬樹葉距離最長”來引出“邊線”的概念。
二、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許多概念是需要用非常嚴密的語言來闡述的。施老師很注重對“周長”這個詞的理解,但是卻忽視了,周長是在面上的而不是在物體上的,課上一再讓學生在身邊的物體中摸出一周的長,沒強調清楚,這一周的長是在物體的某一個面上找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應對知識點字斟句酌。在指一指,說一說物體的面的周長,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能以完整準確而又簡潔的語言對自己的操作進行描述,這時教師就要加以指導和引導,讓學生以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學的關鍵在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聽課有感】相關文章:
商丘聽課有感06-24
線上聽課有感10-12
凡卡聽課有感06-25
《數與形》聽課有感06-26
《皇帝的新裝》聽課有感10-14
聽課《再塑生命》有感06-22
《護患溝通》聽課有感06-22
《愛心樹》聽課有感范文06-23
語文《麥哨》聽課有感06-28
函數的試卷分析聽課有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