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精選7篇)
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下面是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歡迎參考!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1
6月5日下午我們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老師的講座——《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針對小學教師缺少數學教學心理知識,出現了誤讀誤用的心理學概念等現象,張老師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深入淺出地進行了闡述。
首先,張老師提到了變式。所謂“變式,就是變換肯定例證的非本質屬性,使學生在事物的各種變現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張老師用教學垂直概念做例子,解釋了在進行垂直概念時不僅要提供垂直的標準式,還要提供垂直的各種變式。如過直線外或直線上一點畫垂線,不僅要畫水平方向直線的垂線,而且要畫出豎直方向的、斜方向的直線的垂線,這樣學生才能對互相垂直有概括化的理解。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經常需要用變式進行教學。如在教學方程時,書本給出了方程的定義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在初學方程時,容易產生誤解:認為含有未知數就是僅指含有字母。在此時教師應該給學生出示“未知數”的'各種可能的變式讓學生去辨別,如出示未知數是符號、是圖形等的方程讓學生去辨別,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概念。
在講座中,張老師提到的另一個常用的概念——反例。反例可以結合變式來理解。所謂“反例,就是變換事物的本質屬性,使他質變為其他事物,在引導對比和思辨中,反襯突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同樣在方程概念教學中,我覺得另一個重點“等式”教師就可以運用反例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如在練習中教師增加如5+x>7、a+2這樣的題目,如此就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概念,體會式子、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在短短的幾個小時的講座中,張老師用自己深厚的學術內涵、幽默質樸的語言,生動的教學案例,讓我們對教學中常用、但容易產生誤解的一些詞語有了新的理解,今后我們也會用今天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去進行自己的數學教學,去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技藝。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2
聆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后,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認知。講座著重指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心理狀態對學習效果起著關鍵作用。例如,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若在教學中能巧妙利用這一心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有趣的情境,如在講解圖形面積時,創設 “裝修房屋如何計算面積” 的場景,能極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講座還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當遇到難題時,部分學生會產生逃避心理。這提醒我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于難題,可采用逐步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攻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通過理解學生的心理,我認識到教學不能一味灌輸知識,而是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3
從講座中,我深刻領悟到關注小學生數學認知發展規律的重要性。小學生的思維從直觀形象逐步向抽象邏輯過渡,這一過程在數學學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教授整數運算初期,借助小棒、計數器等實物教具,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運算原理,符合他們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隨著學習的深入,再引導他們擺脫實物,進行抽象的數字運算,順應其思維發展進程。
同時,講座提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個體差異。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能迅速掌握新知識,而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時間理解和消化。這就要求我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拓展性的學習任務,挖掘他們的潛力;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給予更多耐心和輔導,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只有精準把握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況,才能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有所收獲。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4
《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讓我意識到,合理運用心理學規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例如,利用成就動機理論,在課堂上設置不同難度層次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他們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數學的欲望。
此外,講座還提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緊密相關。通過引入數學游戲、數學故事等元素,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趣味化,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像在講解數學概念時,穿插數學家的有趣故事,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運用這些心理學規律,能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從 “要我學” 轉變為 “我要學”,提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5
在聆聽講座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情感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積極的情感體驗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而消極情感則可能阻礙學習進程。在課堂上,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對學生的情感有著直接影響。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語,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認可,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同時,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也至關重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積極情感。當學生在一個充滿關愛、支持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時,他們更愿意參與課堂活動,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情感因素,構建和諧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還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6
講座中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心理的研究,為我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豐富的思路。根據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在教學中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模擬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行程問題時,通過制作動畫演示兩車的行駛過程,能讓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易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關系。
此外,利用記憶規律優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十分關鍵。將重要的數學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編成口訣或順口溜,便于學生記憶。如在記憶乘法口訣時,通過有趣的口訣歌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熟練掌握。基于對學生心理的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能使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高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 7
通過聆聽講座,我清晰地認識到把握小學生心理特點對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案。例如,在學習統計知識后,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份關于班級同學興趣愛好的`統計調查,并進行分析和匯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根據學生渴望獨立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間。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或解題方法時,先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思考和探索,然后再進行總結和講解。這樣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他們逐步學會自主學習,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聽《絮話小學數學教學心理》有感】相關文章:
楊絮的作文06-06
聽《雪兒》一課教學有感06-11
夢絮星空作文10-29
聽數學公開課有感(通用12篇)01-25
聽《恐龍》有感09-16
聽《太陽》有感05-03
聽《霧凇》有感10-07
聽《曹操》有感03-07
聽《恐龍》有感05-07
聽尊嚴有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