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
俗話說:“村隔三五里,各處各鄉風。”就婚姻習俗而言,和縣南北鄉間,也各不相同。南鄉娶新娘日出前花轎就到家,北鄉娶新娘日落后花轎才過門。因此,和縣農村的傳統婚俗,雖不像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婚禮那樣情趣橫生,但也非常講究,并且顯得古樸莊重,熱鬧非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
傳庚字
和縣民間稱訂親為“傳庚字”。舊時代,男女還在孩提時就由雙方父母包辦訂婚。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就可以提親。就南鄉而言,一般都是先由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傳遞信息,求得年庚,并請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另看男女雙方屬相是否“犯克”,例如,“馬配馬,如刀剮”就是“犯克”,不能配成夫妻;而“馬配猴,不用愁”,就是不“犯克”,配成夫妻將來會美滿幸福。如屬相不犯克,八字又相生無克,就進一步磋商下聘禮事宜。這時,媒人可將女方年庚(女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時)用紅紙寫好(俗稱“草庚”),傳給男家(北鄉互相交遞年庚),并擇定喜日進行配庚。喜日一般都擇定在農歷某月初的雙日。
傳庚字那天,男家拜托媒人帶著紅紙禮貼(內裝現金,一般為1歲1擔米錢)及4樣禮物(肉、魚、酒、茶葉),到女家邀請女孩的父親來進行配庚。女方父親一到,男家即操辦酒席款待媒人和親家,男家主要親戚要送禮(一般是1扎大炮竹、1條糕)、陪客。配庚開始,請識字人在庚貼上左書男方姓名、性別、年庚,右書女方姓名、性別、年庚(均要配成雙字),庚貼上下左右四方,要書寫“天作之合”,外用紅封套箋,上書“全福”。然后配以萬年青、側柏枝插入紅封套箋內,供奉堂前,秉燭焚香,從此宣告這門婚事生效了。此后,等到男女雙方都已長大,待嫁的姑娘便可到男家幫助做些家務;多數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幫做農活。逢年過節,未過門的女婿還要拜年送節。在這些交往中,雙方可以逐漸加深了解,建立深厚的感情。
童養媳 通過配庚,男女雙方就算是有了正式婚約。但是有少數人家的女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困難,父母向媒人提出要男家領養女孩做童養媳,待長大后結婚。但結婚時,女家不得向男家要任何禮節錢,女家也不陪嫁妝。做童養媳當然很苦,要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家里家外樣樣事都得做,受欺凌,受岐視,且大都吃不飽、穿不暖。如果是狠婆婆,其艱辛就更難想像了!舊社會和縣農村流傳這樣的話:“有男不當壯丁漢,有女不做童養媳。”
把斷禮
到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時候,男家便托媒人向女家提出結婚的要求。這時,女家常把他諸親六眷的門份,一一開列由媒人傳送男家,必須按門份,每戶贈送4樣禮物(魚、肉、酒、糕),直到征得女家滿意后,再由男家擇定良辰吉日,并請媒人具禮貼通知女家,名為“送日子”。對此,南鄉俗稱“把斷禮”,北鄉俗稱“擇日子”。因為“日子”送過后,直到娶新娘,男家就不再花費禮錢了,亦即斷了婚禮,故而把“送日子”叫做“把斷禮”。
娶新娘 姑娘出嫁前,女家諸親六眷都要送衣料作為出嫁禮,俗稱“送嫁”。娘家也要送些衣物給新娘、新郎作女兒出嫁禮,南鄉俗稱“鋪嫁妝”,北鄉俗稱“賠嫁”。同時,姑娘還要請絞臉婆幫助她絞去臉上的毫毛,俗稱“開臉”。開臉像征著姑娘告別了黃花大閨女的時代,所以也很鄭重其事。
此時,男家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娶親前一天要“賀號”,即由本村本姓的家里人籌錢置辦鏡框,書寫號名,披紅插花,掛入堂前墻壁上。然后張燈結婚,陳列喜帳,張掛對子,布置新房。
娶親的那天,新郎家根據路程遠近,提早或推遲派出花轎接新娘。南鄉要求在天亮時花轎回到家,而北鄉則在天黑時花轎才回到家。新娘上轎時披著紅蓋頭,俗稱“遮面布”,由胞兄弟或堂兄弟背著上花轎,并由新娘的哥哥,或其最小的弟弟或堂弟(北鄉是新娘的妹妹),跟隨在花轎后面,護送花轎到新郎家。
花轎到新娘家門前停下后,由兩個童男童女各執1個布、麻口袋,順路鋪著。一面鋪,一面唱:“捎袋傳口袋,一代傳九代。”新娘在攙親奶奶的攙扶下,腳不沾土,只踏著布口袋一步一步地走入新房。有少數地方新娘過門檻時,守舊的長輩婦女,要把新娘子的頭朝下捺一捺,示意今后要服從公婆的教誨、丈夫的管教,這就叫“新娘跨過門,就是人家人。”
拜堂
新娘子進入洞房,稍停片刻,就要舉行拜堂(南鄉上午拜堂,和城和北鄉晚上拜堂)。拜堂時,由攙親奶奶攙扶新娘,引入堂屋,舉行拜堂儀式。這時,堂上1對花燭高照,禮炮齊鳴,喇叭高唱,喜氣洋洋。1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輩老人,主持婚禮,順序高聲喊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對拜”。然后,見到男方家的主要親戚在場,就高喊:拜見舅舅、姑父、姨父等等,俗稱叫“先拜天地后拜堂”。被拜的親戚,要當堂回敬禮錢,多少不拘。
拜堂儀式結束后,1對新人并肩齊步回到洞房,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遮面布),讓其露出嬌容。南鄉是新郎用雙手去揭,表示雙手歡迎;北鄉是新郎用秤桿子挑,表示稱心滿意。這時,2人又是彬彬有禮地相揖相拜,這叫“見面禮”。禮畢,先喝傳杯茶后由兩個童男童女陪同作伴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攙親奶奶第一筷子先替新郎搛雞頭,后替新娘搛雞尾,示意“龍頭鳳尾”的吉利象征;第二筷子先替新郎搛魚頭,后替新娘搛魚尾,示意新夫妻從頭到尾都要余錢。攙親奶奶搛過菜后,1對新人才開始吃“團圓飯”。
鬧新房
新郎新娘吃過“團圓飯”后,堂屋客人開始宴席。當天晚上,一班青年人興高采烈鬧新房。首先由1人領頭1句“吉利話”,眾人同聲“好!”俗話叫“叫好”,例如:“炮竹一放喜洋洋”,“好!”“來到貴府看新娘”,“好!”1人說詞,眾人答好,說詞的青年,從大門一直說到新娘房里,見到什么,就說什么,1句1“好”,盡講吉利話。到了新房,就以新娘子為目標,要從新娘頭一直說到新娘腳。例如,“瞧瞧新娘頭,”“好!”“頭上搽了4兩桂花油,”“好!”等等。說到新娘時,講1句,還用棗子砸1下新娘,表示催新娘子早生貴子,逗笑取樂。而新郎卻事先溜之大吉,躲藏起來,避免被人捉到鬧成許多笑話。青年人擁進新房時,想方設法戲弄新娘,一般都是要叫新娘子給他們擦火點煙。當新娘低頭含羞點煙時,鬧房人卻顧盼左右而言它,引起眾人起哄大笑。總之,滿堂熱鬧,皆大歡喜。北鄉鬧新房時,1對新人同時在場應付,多被鬧得汗流浹背,不知所措。但鬧房領頭人常常也適可而止,巧妙解圍。
回門
新婚第三天,北鄉規定新娘新郎攜帶禮物,一同到女家去拜望雙親,俗稱“回門”。但南鄉則規定在第二年的正月去“回門”(因為一般都訂在臘月二十四左右的雙日子結婚)。新娘回門,一定要在當天趕回婆家,越早越好。如果天黑到家,則犯忌諱,怕瞎了老婆婆的雙眼。同時規定,不管任何情況,新娘新郎一定要趕回到家里。新娘回門不作興在娘家過夜,是因為新房1個月內不準“空房”。新郎新娘回過門之后,整個婚禮儀式便宣告結束。
安徽結婚流程
一、定親
安徽的定親流程中,男方會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并請求女方同意這門親事。如果女方同意,雙方會商定一個日子進行定親。定親時,男方會帶上一些禮物,如糖果、香煙、酒等,前往女方家。在定親儀式上,雙方會交換戒指或戴上一塊紅絲帶,以示正式確定關系。
二、過大禮
在定親之后,男方會準備過大禮的儀式。這個儀式通常在婚禮前一個月左右進行。男方會準備好彩禮、禮金等物品,并請媒人送到女方家。彩禮的金額通常是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和女方的要求來決定的。除了彩禮之外,男方還會準備一些其他的禮物,如衣物、首飾等。
三、送日子
在過大禮之后,男方會請媒人到女方家送日子。這個儀式通常在婚禮前兩周左右進行。男方會選擇一個吉日,將婚期確定下來,并通知女方。女方則會將婚期告訴自己的親友,準備婚禮。
四、婚禮前夕
在婚禮前夕,男方會進行一些準備工作。例如,請人搭建喜棚、布置新房等。此外,男方還會為新娘準備一份嫁妝,如家具、電器等。
五、婚禮當天
1. 貼喜字:在婚禮當天早上,男方會在自家的門口貼上喜字,以示喜慶。
2. 迎親:男方會派出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迎親。迎親隊伍通常由新郎的親友組成,人數一般為雙數。迎親隊伍中還會有一位抱雞的童子,寓意著吉祥如意。
3. 拜堂:新娘被迎進男方家后,需要進行拜堂儀式。拜堂通常在堂屋內進行,新郎新娘要向祖先和長輩們磕頭。此外,拜堂還會有一系列的儀式和祝福語,寓意著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幸福美滿。
4. 宴請:在拜堂之后,新人需要進行宴請。宴請通常在宴席上進行,新郎新娘要向賓客敬酒。賓客則會送上祝福和紅包,祝福新人婚姻美滿幸福。
5. 回門:在宴請之后,新人需要進行回門儀式。回門通常在第二天早上進行,新人要回到女方家拜見女方父母和親友。回門時通常會帶一些禮物,如糖果、茶葉等。回門之后,婚禮才算正式結束。
六、婚禮后習俗
1. 新婚三天不空房:在安徽的婚禮習俗中,新婚三天不能空房,即新婚夫婦要在婚房中度過三天。這個習俗寓意著新人婚姻美滿幸福,家庭和睦相處。
2. 新婚一個月內不能參加葬禮:在安徽的婚禮習俗中,新婚一個月內不能參加葬禮或其他悲傷的場合。這個習俗寓意著新人婚姻生活幸福美滿,不被悲傷氣氛所干擾。
3. 新娘回門后才能睡床:在安徽的婚禮習俗中,新娘結婚當天不能在新郎家睡床。結婚當天晚上要回到女方家住宿,直到第二天回門后才能在新郎家睡床。這個習俗寓意著新人婚姻生活幸福美滿,家庭和睦相處。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安徽的端午節習俗介紹06-25
老北京傳統的婚姻習俗介紹06-25
安徽端午節的習俗07-01
安徽端午節習俗07-02
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01-23
安徽臘八節的習俗07-02
2015年安徽冬至的習俗盤點07-03
安徽端午節習俗作文07-01
關于襄樊民俗的婚姻習俗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