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作文(通用12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飲食文化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1
有那么一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說是大若天地。中國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華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年糕,是我國漢族的傳統食物之一,也是農歷年時的應時食品。在春節,我國許多地區都會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著收入、職位或小孩子的知識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雖說只是寓意,沒有多大的真實性,但象征了老百姓們樸實、簡單的美好祝愿。
聽爺爺說,這年糕的由來,得從一個傳說講起。在遠古時候,有一種怪獸稱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饑。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起來過冬了。“年”餓得不得已時,便只好下山,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里。“年”來到后找不到人吃,饑不擇食,便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后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人們為了紀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領,便把“年”與“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諧音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過年的必備品。拜神時,總要取一小塊年糕放在貢臺上,以祈求神靈保佑我們在新的一年能順順利利,萬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來吃了!這對于我來說莫過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塊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運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風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燦黃燦黃的,別提有多誘人了!
吃的時候,大家都圍成一桌,一邊吃一邊聊著生活的趣事與近況,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語,好不熱鬧!其實,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歡樂與親情。看著老人們欣慰的笑臉,皺紋里滿滿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過。是啊,傳統美食、風俗習慣什么的,為的不就是這一刻三代同堂的歡樂嗎?
如今,在這個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流水線上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群體,卻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講訴著彼此的故事,帶著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2
所謂吃貨者,并不以愛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讀,能品食物之內在者,是以為吃貨。我正在努力的成為一名吃貨,而中國,是吃貨們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國最有名的餐具,筷子這種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壞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則不同,它講究的是一個巧字,在不挑破的情況下得到食物為最佳。筷子,很好地詮釋了中國文明,以和為貴的特點。
在中國,茶有堪比英國的地位。從一個人的品茶習慣,便可以讀出此人的心境。淡茗,清香靜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曠心;濃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連茶具都有許多講究:色清,紫砂為宜;色重,白瓷為宜。一般來說內壁須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湯的.色澤與明亮度。品一杯香茗,從裊裊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讀出寧靜與東方特有的精致。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如果一種食物沒有傳說和含義,總會感覺少了點什么。就來說說知名度極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氣美食---油條吧。油條,又名“油炸檜”,是為了“紀念”宋朝奸相秦檜而誕生的。秦檜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義名將岳飛滿門,百姓恨他恨得牙癢癢,便有手巧的小吃攤主,捏出兩個背對背跪著的小面人,一個代表秦檜,一個代表與他狼狽為奸的老婆,丟進沸騰的油鍋里,炸他個外酥里嫩。不曾想,成品色澤金黃,賣相極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無法釋懷。于是這種體現了勞動人民嫉惡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隨著那一聲聲“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的叫賣聲,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國有句人人都知曉的老話:民以食為天。華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經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與創造力,將食物升華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我國地大物博,這種不斷開發創新的精神,甚至已經超過了食材本身的魅力,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3
中國飲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經濟結構,思維方式與文化環境,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下面六個方面。
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好菜肴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
刀功,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是成為烹調師需要的,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和各種各樣的花色,還可以鏤空成美麗的圖案花紋,雕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筵席的歡樂氣氛。特別是刀技和拼擺手法相結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藝術性強,形象逼真的鳥、獸、蟲、魚、花、草等花式拼盤,如龍鳳呈祥、孔雀開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但火候瞬息萬變,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好處,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國廚師的一門絕技。中國廚師能精確鑒別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時間,善于掌控傳熱物體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
烹調技法,是我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氽、煮、醬、鹵、蒸、烤、熗、拌、熏、以及甜品的拔絲、蜜汁、掛霖等。
調料,也是烹調的百味香。
我們只有準確把握了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4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追逐美食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地產界。近日,萬科府前一號就搭上了“舌尖”這趟快車,表示將以“舌尖上的南沙”為名義,舉辦一場海鮮美食節。其實,廣州人一貫好吃,哪怕畸角旮旯,只要有夠出名的佳肴存在,也能吸引一眾吃貨前往。所以,以美食為“誘餌”也的確能讓部分潛在客戶愿意專程到樓盤一游。
用美食、購物、旅游景點等作為樓盤的推廣手法,已被不少開發商所采用。比如中國鐵建·荔灣國際城,就專門制作了一本生活鑒賞手冊,將項目周圍交通、美食、旅游和購物場所一一列出,圖文并茂,指引明確。美食篇中,不僅將周圍5~20分鐘車程內的特色餐館點出,連推薦菜式、電話和地址都詳細標明,讓人食指大動,馬上會對樓盤產生幾分親切之感。同樣,位于蘿崗區的萬科東薈城也將項目附近的廣州植樹公園、國際網球中心、翡翠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各種食肆一一羅列,甚至還制作了一張漫畫形式的樂活地圖,讓客戶對樓盤周邊吃喝玩樂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有直觀認識。
記者認為,這種富有生活情趣的推廣方式,遠比生硬在樓書中標榜自己地段多好、在哪個新城核心、未來前景如何光明更能打動買家。對于剛需客戶來說,買樓其實也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生活體驗。如果能夠讓他在腦海中描繪出以后生活場景,也等于讓客戶離成交又靠近了幾步。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搭乘時下流行話題的'推廣方式,未必適合每個項目。這種搭便車的營銷更像快餐文化,看起來色彩豐富,芳香四溢,短時間內能吸引到不少市民到場,卻不一定能讓人家長期惦記。樓盤推廣仍要注意凸顯自己的個性,并將這種特質延續到每一次活動中。這樣才能讓項目在眾多樓盤中脫穎而出,培養出真正屬于該項目的客戶群。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5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都相當重視。飲食特點鮮明,重理(食物的搭配),重味(講究“色、香、味、型”),重養(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這一點在飲食上最能體現。中國餐館遍布世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步,事事皆落人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并駕。”
飲食文化發展至今,經歷過三次發展高峰。首先在夏商周時期人們開始進行國土開發,形成較系統的烹調理論、出現成熟的膳食制造業、掌握有關于飲食衛生食品保鮮的成套的經驗,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其次在大漢王朝,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進行大規模開發,并開展對周邊地區的國土開發。到西漢末年,由于開發周邊田地和對外開放,促使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進行,飲食資源大大豐富起來,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最后從隋唐到明清,在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和對長江、珠江、遼河流域的進一步開發的時期。商品經濟、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斷發展,河港城市和邊貿城市發展起來,地域飲食文化極大發展,孕育出7大類別的菜:粵菜、蘇菜、川菜、魯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療菜,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形成了漢民族的基本飲食結構特征: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動植物為副食。
米食和面食是漢族的兩大主食。南方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相對濕熱,多種植稻類:北方氣侯處于溫帶季風氣候區,相對干冷,多種植小麥。
與主食相對,中國的副食更為豐富,其中,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被稱為“八大菜系”。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明顯,古人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這與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比如,喜辣的飲食習俗多與東部地區氣候潮濕有關,經常吃辣可以驅寒去濕。
飲食文化中另一重要元素是飲,中國對于茶道的文化非常精深的。外國人愛喝酒,而中國人就喜歡喝茶。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而中國人喝茶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中國的`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東西,他往往是用于陪襯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國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從中品的,還可以品出來人生哲理,從而產生許多的偉大詩人寫詩來頌茶。就連品茶,也是品出了茶術之道的。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6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于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占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于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于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7
美食文化也需要保護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
美食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他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么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既然這樣那么美食文化為什么還要注意保護呢?
如今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們不出國門就能吃到很多其他國家的美食,這無疑是他國在發揚他們的美食文化,而我們的傳統美食文化在本國卻受到了外來快餐業的瘋狂掠奪。
外來快餐業為了在中國能夠長期的生存下去,光推出他們本國的傳統美食是不夠的,因為他們的傳統美食是不符合中國人口味的,那么要想生存發展就只有推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食品,中國人吃了幾千幾百年的傳統美食自然成了首選。
就以肯德基為例。我們如今到肯德基不但能吃到帶有美國本土特色的炸雞漢堡,還能吃到我們中國傳統的油條。細心觀察后不難發現,肯德基對我們的傳統美食是進行改進后才進入市場的。傳統的中國油條是長而粗大的,肯德基就把它改成短而細小,這樣就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為了持續生存發展下去,肯德基不斷的掠奪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然后加以改進,肯德基推出的另一款美食“嫩牛五方”當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傳統美食的影子。不知道肯德基下一個盯住的又是哪一種中國傳統美食。
怎么吃,吃什么,這個也全憑人們的愛好。可是長期照此下去,我們的傳統美食都被外來的快餐業加以改進,然后我們又去消費,那么我們的傳統美食文化是不是也就跟著消失呢?說不定若干年后我們在中國就吃不到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美食了。那樣的話我們還能說自己是中國人嗎?身為中國人卻每天吃著帶有外國特色的食物。
如今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的發展與保護,近期我國的多處名勝古跡成功申請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申遺”是文化保護與發展的一種手段。可是面對外來的快餐業對我們傳統美食文化的掠奪,我們的傳統美食文化又該如何保護與發展呢?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系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
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同于其他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我認為美食文化要保護要發展就得從人們大眾開始。
全國的餐飲行業可以成立一個“傳統美食文化發展與保護協會”,再由“協會”對全國各民族各地區的獨特美食文化進行“專利”式的申請保護。
文化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脊梁,我們的傳統美食文化屬于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正遭到外來快餐業的瘋狂掠奪,如不加以保護,這一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消失了,中國人每天吃著外國特色的食物,那么大談文化保護還有什么意義可言?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8
今天,媽媽蒸了我最愛吃的大閘蟹。上桌時,這只大閘蟹背殼金黃,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我正迫不及待地要抓起一只時,爸爸制止了我,并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個盒子,上寫三個大字——蟹八件。
爸爸告訴我,蟹八件是由“狼牙錘”、“青龍勺"、“日月鑷”、“風馳剪”、“青銅鐓”、“乾坤斧”、“梨花針”、柳葉刀”共八件物品組成的,它們小巧精致,分工明確。
首先,我們要用“風馳剪”把蟹腿、蟹鉗剪去,然后就可以拿出“日月鑷”把里面的肉完整地取出來,這一步讓我驚嘆不已,要知道我以前可是把它們棄之不理的呢!
接著,就要開始“解剖”了。我們先把蟹放在“青銅鐓”上,用“狼牙錘”錘錘蟹殼周圍,然后拿出“乾坤斧”在蟹殼未端一撬,蟹殼就被打開了。看著色彩鮮艷的蟹黃,我的口水直往外涌,深深吸上一口,頓時唇齒留香,真不愧鳳髓龍肝之美稱啊。
由于胃和心是不能吃的,我們便可以用“柳葉刀”與“梨花針”分別將其取出,真是既方便又快捷。
最后一步,當然是開啟饕餮大餐了。拿起“青龍勺”,把蟹黃、蟹膏和蟹肉統統挖出來,置于盤中,取一小塊放入嘴中細品。微咸的蟹黃、軟糯的蟹膏、鮮嫩的.蟹肉更是讓我這個吃貨沉浸于其中。
爸爸還告訴我,國人食蟹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代,已有兩千八百年的吃蟹歷史,而且食蟹是一件大有講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就創造出一整套的精巧食蟹工具。我再細看這“蟹八件”,它小巧玲瓏、熠熠生輝,不僅美觀精致、實用方便,更是集結了中華人民的智慧,實在是妙不可言啊!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9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閑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于情趣,中國人則重于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閑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么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于排場,但也不過于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系。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
這本書可謂籠萬物于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10
中國美食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更是包含了華夏民族對美食的熱愛。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系為中國的“八大菜系”,川菜的辛辣,粵菜的淡中求美......都是我的最愛。
一個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記錄片激起了我對中國美食的興趣。每天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打開電視看《舌尖上的中國》,它就像我的老師一樣,我每天如饑似渴的向他學習著。直到后來我才明白要真真正正的認識美食,只有你親身去體驗,去感受,你才能了解美食的真正意義。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與行路讓我認識了美食。
最近我在學校里找到了一本科普類書籍,《十萬個為什么》下,其中講述了各種名菜、小吃、酒水、調味料等的來歷。我最為喜愛的故事是:南通甜炒面的來歷。故事是一位官員來到南通審查當地的情況,但是走到半路遇到強盜,搶光了他所有的東西。他來到一位地主的家里請求住宿一晚,但地主看他不順眼,就對手下說:“把剩下的面條和豬飼料抄一遍,打發給這個乞丐。”但那個廚師不忍心,就在里面加了花生和白糖拿給那位官員,但官員吃起來味道非常好,官員問這道菜是怎么做的,那個廚師一五一十的說了。官員回家吩咐廚師把這道菜做出來,味道絕佳。之后他們把配方傳了出去,這就是南通甜炒面的來歷。這個故事就像這道菜的味道一樣,其中包含了那位廚師的仁慈。
我渴望有一個機會,能去歷史悠久的西安。為了我能了解歷史的宏偉,爸爸媽媽帶我去了西安(因為兵馬傭就在那里。)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還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這才是我最重視的)。西安的名菜不多,但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可以說是一絕。說到小吃,西安的大麥市街回民風味小吃街人來人往,大多數都是來一品西安的美食文化的。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你走在這條街上,可以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能用高級食材做出好菜的廚師不算是高手,但用普通的食材做出好菜的廚師才是高手,肉夾饃就是一個例子,一張普通的面餅再配上一些鹵羊肉,就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又受人喜愛肉夾饃,雖然肉夾饃選材普通,但是它物美價廉,鹵味醇香肥而不膩,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管什么樣的`美食它的背后總有一個故事,領略它的美意就品其中的滋味吧。
去年我去了瀘州的古藺縣,那里產著名的郎酒,因為它的名氣,我也斗膽品嘗了一小杯。聞起來很香,味道有些辣,咽下后香氣返回口中,唇齒留香。席里還聽到關于郎酒的故事:從前有一位青年很愛一位姑娘,但是丈母娘要求彩禮是一百壇酒,于是青年自己動手辛苦釀制了一百壇酒,娶了姑娘,以后釀酒為生。他為人很善良,釀出的酒深受人們歡迎,時間久了人們就稱那個青年釀出酒的叫“郎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認識美食,品嘗美食,讓我從中受益不淺,食物不分貴賤,食材也可以是普通的,只要制作的人用心就可以做出一份美食,它不僅僅是口感上的滿足,它可能更是一個故事、一份情感、一種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11
相傳,馬可波羅在中國當官的那段時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在回國時把中國隨處可見的大餅和面食帶回了意大利,這兩種食品經過改良后,就成為了我們熟知的意大利面和披薩。而其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披薩。
如今的`披薩真可謂是風靡全球,據統計,全球有超過200萬家披薩店,意大利家庭每周也會吃一次披薩。難怪,披薩正以餡料的多樣性和濃濃的中國味,吸引著無數消費者的目光。
披薩的表面是芝士餡料和各種配料,有香腸、雞肉、牛肉等肉類,也有黑橄欖、番茄、菠蘿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這些配料在芝士拉絲上宛如一個個小精靈在舞蹈,無論是素食比薩還是肉食披薩,它的獨特風味都會讓你著迷。
面餅和普通大餅一樣,但是無論你怎樣吃,都會發現芝士的余香留在了舌尖。各種地區的面餅風味,意大利原味的面餅柔軟,帶著一種芝士的香味;美式鐵盤的面餅香脆可口,更適合喜歡快餐的人們;還有一種芝士卷邊披薩,讓面餅的邊緣的奶香更加濃郁……
這么“中國”的西餐,還真在中國“創”出了一片“天地”。現在披薩也成為了“快餐”,所以無論大街小巷,都有喜歡吃披薩的人,可是作為快餐的它,卻也成為了高雅的代名詞。你看,這“西式大餅”是不是很有魔力?
中西合璧的披薩深受人們的喜愛,它既保留了中國的傳統風味,又讓西方文化完美地展現與此。難怪披薩是我最喜歡的美食。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 篇12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歷史積累的結果,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人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中國人自古至今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從沿革看,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中國飲食文化從內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中國飲食文化從外延看,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文化從特質看,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飲食文化從影響看,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是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中國飲食文化10-18
中國飲食文化07-20
中國飲食文化07-29
中國飲食文化(通用)09-16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3-14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5-10
中國的飲食文化教案05-26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03-06
中國飲食文化集合01-15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