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方春節的習俗
春節南北方習俗各異,南方重祭祖團圓、細致籌備,北方重守歲包餃子、豪邁準備,共同體現中華民族對團圓幸福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下面是南方春節的習俗,歡迎閱讀。
南方春節的習俗
1、除塵
一般從農歷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屋里屋外進行相當徹底的大掃除,家家戶戶定要大干一場,弄個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別有一番過年氣象。
2、供橘
南方尤其是廣東海南一帶,過年的時候,人們是要家里擺上橘子,謂之“供橘”,因為“橘”與“吉”諧音。所以家家戶戶都會買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擺在客廳,有些人家還會在盆上貼上紅紙黑字的“吉”字。
3、祭祖
南方很多地區,在吃年夜飯前,要先拜祭祖先,人們會先去祖宗堂拜過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點上燈,燒好香,擺上豐盛的菜肴,由家中主事的家長帶頭,向列祖列宗跪拜磕頭燒香。恭請祖宗降臨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有些地方還會給列祖列宗燒金箔紙錢。之后,打響早已準備好的爆竹,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4、舞獅
春節期間,舞獅也是人們慶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獅舞一般在廣東流行,所以又稱為廣東獅。廣東獅是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有一人或二戴大頭佛面具作引獅、戲獅、單舞等。舞獅者穿各色燈籠褲,上身穿密鈕扣的唐燈籠袖衫或背心。
5、除夕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
海南和潮汕地區,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6、貼春聯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拿出早就買好的春聯,或有雅興者,自備紙墨,當場揮毫寫下自創或選好的對聯,等墨跡一干就拿去貼。春聯的內容常以發家致富和吉祥喜慶為主。除此,人們還會貼上各式的年畫,家里被這些春聯、年畫裝點一新。當然門神更是鄉下人必不可少的寶物,用意是驅除惡鬼,鎮壓兇邪,保佑平安,常請的門神一般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7、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我國人過春節,或稱過農歷新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調味品中,喜歡放一點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奔磳⑴疵渍羰煲院,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8、春節吃火鍋
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春節不少人喜歡吃火鍋,一來無論葷素,各種美味都可以在火鍋中吃到;二來春節吃火鍋寓意紅紅火火,討了個好彩頭。很多火鍋餐廳特意在春節期間推出春節套餐,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個特色火鍋,暖意融融,氣氛也不錯。
9、吃魚
春節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愿。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里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后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后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10、吃湯圓
元宵在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濒嗳绶ǘ校隙鸸唤蹬R。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北方春節的習俗
一、貼春聯和窗花
貼春聯:春聯是用紅紙書寫吉祥語句并貼在門上的習俗,起源于古代貼桃符的習俗,意在驅邪避害、迎接新年。這一習俗在北方地區尤為盛行,家家戶戶都會在大年三十之前換上新對聯,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貼窗花:在北方,尤其是陜西、山西等地,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有貼窗花的習俗。窗花是用剪刀或刻刀在彩紙上創作出的各種精美圖案,如動物、花卉、人物等,貼在窗戶上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
二、吃特定食物
吃餃子:餃子是北方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寓意“招財進寶”。在包餃子時,有些家庭還會把硬幣、紅棗等包進餃子里,寓意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會福氣滿滿、紅紅火火。而且,北方人吃餃子講究在除夕夜零點鐘聲敲響時開吃,取“更歲交子”之意。
吃年糕:在河北張家口、內蒙和山西的一些地方,過大年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是用大黃米做的,很有粘性,有特殊的黃米香。吃年糕預示著步步高升,是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慶祝活動
逛廟會:廟會是春節期間北方地區的重要活動之一,以北京為例,春節期間的廟會熱鬧非凡。廟會上有各種傳統表演,如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還有琳瑯滿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人們逛廟會,既能感受傳統民俗文化,又能購買到具有節日特色的紀念品。
張燈結彩: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北方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會張燈結彩,家家戶戶燈光璀璨,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彩燈不僅裝飾了城市,也照亮了人們的心田。
四、其他習俗
放爆竹:在北方,春節期間的煙花爆竹聲此起彼伏,驅走了過去一年的晦氣,迎來了新一年的好運和吉祥。
玩民間游戲:孩子們在春節期間會聚集在一起玩各種民間游戲,如“扔沙包”、“打年獸”等,這些游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樂趣和歡樂。
春節的習俗
一、年前習俗
年前習俗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除夕,主要習俗包括:
祭灶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間稱為“小年”,是祭灶神的日子。人們擺上灶糖、灶餅等供品,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掃塵:臘月二十四開始,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寓意著掃除一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到來。
置辦年貨:包括購買肉類、蔬菜、水果、糖果、瓜子等食品,以及春聯、燈籠、鞭炮等節日用品。
貼春聯、窗花: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人們會在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窗花,寓意著辭舊迎新,迎接美好的新年。
蒸年糕、饅頭:這些面食寓意著年年高升、團團圓圓,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食品。
二、節期習俗
節期習俗則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主要習俗包括:
拜年:人們在新年期間互相拜訪,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方式有登門拜訪、電話拜年、網絡拜年等。
放鞭炮、煙花:這是春節期間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寓意著驅邪避災、迎接新年的喜慶氛圍。不過,近年來為了環保和安全考慮,很多地方已經限制或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吃年夜飯:除夕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共享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的菜品豐富多樣,寓意著吉祥如意、團圓美滿。
守歲:除夕夜,人們會守在家中等待新年的到來,寓意著留住好運和福氣。
祭祖:春節期間,人們會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進行祭祖活動,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逛廟會:春節期間,各地都會舉辦廟會活動,人們可以欣賞到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品嘗美食、購買年貨等。
賞花燈: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會賞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寓意著團圓和幸福。
三、春節習俗的起源與發展
春節習俗萌芽于先秦時期,起源于人們對農業生產周期的掌握和對自然的敬畏。定型于漢魏時期,確定了以正月為歲首的活動,如貼門神、掛桃符等。發展于唐宋時期,活動更加豐富多樣,如守歲、立門神等。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逐步完善成型,春節習俗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標志。
四、春節習俗的意義
春節習俗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延續,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這些習俗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春節習俗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南方春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南方過端午節的習俗10-14
南方臘八節習俗01-18
春節的習俗02-06
春節習俗02-05
春節的習俗03-07
關于春節南方的作文四篇09-18
有關春節南方的作文三篇07-02
春節來歷及習俗03-12
春節習俗作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