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

時間:2024-10-28 21:48:10 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通用15篇)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

  教學目標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通用15篇)

  1.使學生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敘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復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變化?

  教師導入: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龠@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么?

 、鄯植搅惺饺绾谓獯?

  (2)匯報結果,共同探索.

 、俳處熖釂枺赫l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诮處熖釂枺赫l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借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引導學生說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么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發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說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106~10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加理解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

  2.通過讓學生自主調查、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3.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自主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設計校園”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

  1.調查本學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么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教材中通過畫出整個校園的直觀圖來表現學生所收集的本學校的所有信息,為下面重新設計新校園打下了基礎。比較信息是比較本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具體情況,為設計新校園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討論學校應添設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動,教材展示了小組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材的討論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根據學生自己或教師的日常需要,二是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教材中具體舉了四個例子,如操場應該擴大、操場旁邊應有一個廁所,應該給老師準備一個車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臺等。當然,教材中提到的僅是一些范例,實際討論不必限制在這些方面,可以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與設計。這個討論交流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設計新校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新校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綜合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以及本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項目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進行實際測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對此進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臺是否能夠放得下的問題外,還會有其他的問題,如足球場上或操場上的鋪草皮、羽毛球場、為低年級開設游戲區等問題。

  4.“展示各小組的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除了要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本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設計新校園后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他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贊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

  教學課型:活動課(設計、討論)

  教具準備:

  某校校園平面圖、本校校園平面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方位的知識,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方位?(8個)哪個同學愿意起來具體說一下?其他同學用手指一下好嗎?

  2、這是我們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按什么規律來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電腦展示某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爬蠋熯@里有一幅某校校園的平面示意圖,誰想說說這個校園的各個方位建筑物或教學設施?(指名答)

 、七@個校園設計得漂亮嗎?合理嗎?你有什么建議?

  ⑶如果能在設計漂亮、合理的學校里面學習,你們會有什么感想呢?你們想不想也自己設計校園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設計校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是復習前面所學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記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以某校校園平面圖為例,讓學生談想法、提建議,激發學生設計學校的圖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調查匯報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哪些教學設施(板書:調查),你們完成了嗎?誰來說說?(多指幾名同學說)

  (設計意圖: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么,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這是我們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哪位同學愿意起來用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一下?(指名說)

  3、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你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必須添置哪些設備等?

  (學生獨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討論:(大屏幕出示)

  (1)應該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設備?

  (2)綠化上面你有什么見解?

  (3)操場的大小或形狀如何?

  (4)你還有哪些設想?

  5、集體匯報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本組的意見,教師可以鼓勵性的評價,并對全體的意見予以總結。)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交流的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6、小組合作,設計新校園。

  同學們的想法真不錯。下面就請各小組在給定的白紙上總結出本組的最后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畫筆來設計自己的新校園,要求每個小組分好記錄、監督、繪圖的人員。(學生合作動手設計,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組的設計。

  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示意圖,其它小組進行評價,找出每幅新校園圖的優缺點。(利用學過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

  8、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同學們真棒!能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板書:分析)用你們小組的智慧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學校,真可稱之為小設計師了,老師一定會把你們的想法傳達給校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們的設計將會被采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它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贊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三、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這節活動課,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如設計校園。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認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校園。

  四、作業布置

  自己設計一幅未來的現代化學校平面圖。

  板書設計:設計學校

  小學校園平面設計圖

  調查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3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一般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的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一般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學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的解題能力。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解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在一個混合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果混合算式里含有小括號,它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呢?

  2、把下面的每一組算式合并為一個綜合算式。

  (1)17+18=35 35×7=245

  (2)45×4=180 280+180=460

 。3)270÷6=45 990÷45=22

  教師引導學生后,引入新課。

  二、新授。

  1、教學例4。三年級學生要澆300棵樹,已經燒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

 。1)讀題,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訓練;三年級澆300棵樹,分兩次完成:先澆180棵;再把剩下的分三次澆完。求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

  (2)讓學生獨立分步列式解答。

 、龠剩下多少棵樹沒澆? 300-180=120(棵)

 、谄骄看我獰嗌倏? 120÷3=40(棵)

  答:平均每次要燒40棵樹。

 。3)引導列綜合算式。

  先由學生把分步解答的順序說一說。然后提問:第一步算式的計算結果到第二步算式中做了什么?(被除數)那么,列綜合算式時可以用“以式代數”的方法。如300-180=120,120÷3=40。第一式的結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數,把第二式中的`“120”換作算式“300-180”,即把300-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

 。4)議論并指導列綜合算式。

  議論“300-180÷4”:

 、僭谶@個混合算式中,按照混合運算的順序,有除有減應該先算什么?(先算除法)

 、诎凑疹}目的意思要先算什么?(先算減法,也就是要先算剩下的棵數)

 、垲}目要求先、后算的順序和混合運算的順序不一致,怎么辦?(加小括號)

  2、。

  前一段我們已經學過用分步列式解答應用題,今天教學例4,先分步列式解答,再把兩步計算的算式組合起來,這就叫列綜合算式解答。列完綜合算式后,要注意什么?(檢查要不要用上小括號)以后解答應用題,可以用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綜合算式解答。

  3、練習。做練習二十的第6題。

  4、討論。分析例4怎樣不通過分步解答,列出綜合算式?

  (1)理解題意,找尋已知條件和問題。

 。2)強調從問題出發思考:要求“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數量關系是:剩下的棵數÷次數=平均每次澆多少棵?

 。ㄎ粗 (已知)

 。3)把未知數用一個算式代替。 300-180÷3

 。4)檢查運算順序:要不要用上小括號。 (300-180)÷3

  三、。在議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四個解題步驟:

  (一)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二)從問題出發思考:抓住問題,想數量關系式。

 。ㄈ┝谐鼍C合算式。

 。ㄋ模z查要不要用小話號。

  四、鞏固。選擇下面各題的綜合算式:

  1、第二生產組原計劃生產80臺機器,已經生產了6天,每天生產7臺,還剩多少臺?

 、80+7×6 ②(80-7)×6 ③80-7×6

  2、王老師要批改48,已經批改了12,余下的如果每小時批改4,還要幾個小時批改完?

 、伲48+12)÷4 ②(48-12)÷4 ③48-12÷4

  五、作業。做練習二十一的第7、8、12題。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愿意幫

  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表示!”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表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并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么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以肯定。并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保ㄍ乐g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么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并示范)“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薄澳銈兿朐囈辉噯?”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斑@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里表示出來!薄澳闶窃鯓訉懙模繛槭裁从1/3來表示?”

  其余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后集體反饋!霸鯓颖硎荆繛槭裁矗俊保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么?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后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后,選擇了讓學生拍手表示物體平均分后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擋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干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

  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后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后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苯Y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后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于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5

  教學內容:整理復習課(教材第58及第59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本單元知識點的整理,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口算、估算和筆算,

  教學難點:用所學知識正確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交際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PPT課件

  課型:復習課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思。

  口算乘法。

  計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學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全班一起訂正,并讓學生選題說一說口算的方法。教師總結。為了簡便計算整十數和整百數相乘,兩位數乘整百數,我們可以先把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字相乘,再看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二、互動生成。

  讓學生看教材第教材練習題練習1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認真看懂題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學生說出題意、計算過程和結果,集體訂正。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看清問題是什么,根據問題從題中或圖中找出數據信息,再列式解答。

  三、學以致用。

  1、直接寫出得數。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筆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四、拓展提升。

  (1)學校要為校隊隊員買36套運動服,每套運動服售價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個同學在運動場接力賽跑,平均每個同學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個果園,收了500千克桃,運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還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個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兩位數,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六、作業布置。第59頁練習十三。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1、記成功之舉。

  2、記敗筆之處。

  3、記教學機智。

  4、記學生見解。

  5、記再教設計。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6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 解題思路,掌握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的應用題 結構。

  2、掌握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觀 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發展性目標:

  1、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觀點,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

  教學準備:多媒體軟件一套,卡片10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為了慶祝十六大的召開,三一班同學做了一些美麗的花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多媒體出示黃花,紫花圖)今天的'課就從這些花說起。

  1、根據題意,自編應用題。

  2、質疑:根據黃花、紫花的朵數,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嗎?

  學生積極討論:進一步提問,為什么不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必須要告訴什么(再次討論)。

  二、分析解答應用題例1,了解兩步應用題特點。

  1、學生自由讀題,同桌兩位同學互說題意。

  2、檢查理解題意情況。

  3、學習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小組討論組內畫出線段示意圖。多媒體演示線段圖,驗證學生的畫法。

  4、根據圖意,列出算式。

  找出關鍵句,明確要求紅花有多少朵?必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試做,教師板書。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7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系,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借助生活實例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么?

 。ㄔ诖汗澛摎g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針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匯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表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里做什么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表,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了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里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并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ǘ┻^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系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來看看大家了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只鸚鵡大約重35()。

  一只小兔大約重3()。

  一只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么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里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ㄕn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沖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ǘ┗顒芋w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弁ㄟ^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芊纸M匯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后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后,匯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ㄈ┘訌娋毩、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發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并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ㄋ模w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課本第34頁第5題。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余數的和有余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后校對反饋,并且說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并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并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并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么,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后,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并且說說為什么能算的這么快。

  三、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并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并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余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余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8

  設計說明

  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根據周長的含義,應用圖形的邊的特征進行探究。因此,本節課注重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激發興趣,鼓勵探究。

  本節課通過具體情境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通過動手量一量,動筆算一算,探究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樣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并針對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以數形結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體會數學的抽象與簡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相同規格的長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

  創設情境。(課件出示)

 。1)讓學生觀看課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別沿著長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誰走得遠呢?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要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才能知道)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既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探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實踐探究

  1、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計算美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學生匯報各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 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用2個長加2個寬可以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兩個長的長度,再用4×2算出兩個寬的長度,最后把它們加起來,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因為另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與這一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導學生概括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僖龑W生比較、討論,對算法進行優化。

  (學生討論之后,認為方法三最簡便)

  ②引導學生根據方法三的算式,嘗試用文字表述出來。

 。▽W生討論,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蹘熒餐爬ǔ鲩L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2、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引導學生計算喜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為正方形的4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導學生討論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然后匯報。

  教師根據匯報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4)比較美羊羊和喜羊羊誰走得遠。

 。▽W生匯報: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樣遠)

  3、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有很多,歸納這些方法,我們發現:要求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鞏固知識,綜合運用

  1、完成教材85頁“做一做”1、2題。

  2、完成課堂活動卡。

  設計意圖:適時地進行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87頁1、2題。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9

  設計說明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復習包括: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筆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驗算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邏輯性的結構圖,既培養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2.重視對算法的復習。

  在教學中,選擇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逐個擊破,通過解決這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回顧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復習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就要經常地復習,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實復習不僅是快樂的,它還能讓我們的知識得以鞏固提升,進而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這不就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嗎?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總復習。今天這節課我們首先要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學過的知識,打開教材看第二單元的內容。想一想,第二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W生以小組形式交流、討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熤笇Рw納,將總結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引導學生復習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樣口算呢?

 。▽W生思考后小組內交流)

 。2)匯報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個十, 想:3×80=240

  24個十除以3等于8個十。240÷3=80

  240÷3=80

  2.復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數不變,先把被除數看成幾百幾十或整百數,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計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顧交流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及驗算方法。

 。▽W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匯報)

 。1)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夠商1,就看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驗算方法。

 、贈]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谟杏鄶档某ǎ荷獭脸龜担鄶担奖怀龜。

  4.完成教材111頁2題中關于筆算除法的習題并驗算。

  注意:對于商中間有0與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容易出錯,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估算,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判斷出商是幾位數,或在計算后,通過驗算來進行檢驗。

  設計意圖:小學生喜歡爭先,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引入競爭機制,猶如給學習活動加入了催化劑,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規復習課的枯燥乏味。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 通過動手,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2. 使學生能更清楚的認識平移與旋轉的現象。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獨立設計出自己想要圖案。

  導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案:

  課前動手收集一些圖案。

  二、學生自主合作制作:

  1.說一說

  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的圖案拿出來,同桌互相說說自己覺得它美麗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說說這些圖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2.找一找

  學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筆,把自己所拿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圈出來。

  3.畫一畫

  老師可以取出一幅圖片,將其中一幅,對折撕掉,指名生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三、檢測達標

  1.剪一剪

  學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制出一幅圖案。

  四、評比結束本課:

  學生把自己設計圖案拿出來,先小組比,選出優秀的圖案,然后教師在評比出優秀的圖案三份。

  課后反思: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1

  知識目標: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著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后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游了2個來回,共游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你學會了什么?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8~109頁的第3~6題.練習二十六的第5~9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計算比較容易的三步式題.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夠比較順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個已知條件和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混合運算

  1.做第108頁的第3題.

  先出示第1小題,讓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題,也讓學生說說怎樣脫式計算.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做,先審題,再填空.可以讓比較好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按圖示的每一步計算正確就可以了.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訂正時對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復習應用題

  1.做第108頁的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然后讓學生改變題目的問題,口頭改編成一道兩步應用題.

  2.做第108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讓學生改變第三個條件口頭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改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學生口頭改編的應用題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如:

  (1)一個糧倉存小麥85噸,存大豆60噸,存的玉米比小麥和大豆的總數多38噸,存玉米多少噸?

  (2)……總數多38噸……

  (3)……存的玉米是小麥和大豆的總數的2倍.……

  (4)……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多38噸.……

  (5)……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少38噸.……

  3.做第109頁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做完后說一說是怎樣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畫出線段圖加以說明.

  然后讓學生把問題和已知條件調換,變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改編后,可以再讓學生說一說線段圖怎樣改,再解答出來.

  三、作業

  練習二十六的第7~9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第21*題.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3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面積的概念是貫穿于整個單元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其他相關內容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意義,扎實地掌握面積單位,本節課在設計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

  新課伊始設計了阿凡提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為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每解決一個矛盾,就向目標邁進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就自然地引進了面積單位,而且對后面講的人們規定的常用面積單位也就容易理解了。這樣,不斷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探究之中,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2.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時,讓學生明白不僅物體的上面、正面有面積,側面也有面積,在比較兩個曲邊圖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時,明確曲邊圖形、曲面也有面積。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的概念。動手摸面和體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與前面學習的長度進行區分、比較。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實踐,感受用面積單位表征面積。

  通過讓學生用三種不同的圖形測量兩個長方形的面積這一過程,從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進而學習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單位的大小,并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米尺 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形彩紙(面積分別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

  學生準備 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形彩紙(面積分別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阿凡提嗎?讓我們聽一聽阿凡提的故事吧!

  課件播放:……巴依老爺想無償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爺簽了一份契約:“將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錢賣給巴依老爺。明日就將院子的60米交給巴依老爺,永不反悔。特此證明!钡诙,阿凡提接過巴依老爺的10元錢,哈哈大笑,巴依老爺這才大呼上了這份契約的當。但他只能白白付出這10元錢了。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份契約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生1:我覺得問題出在60米上,因為60米只表示長度。

  生2:60米表示線段的長度,巴依老爺只能得到一條線段那么細的地,就等于沒有得到。

  師:你知道這份契約到底該怎么改才是正確的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巧妙引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很喜歡玩拍手游戲吧!今天,誰來和老師拍手?在拍手時,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請大家比一比,是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你們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和手掌面一樣,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積的意義及物體表面的.面積。

  (1)觀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說說哪一個面比較大。

  學生發言之后,教師明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表面的面積。

  (2)數學書的封面和課桌的桌面哪個大?大一些還是大得多?再看看課桌的桌面與地面,你有什么話要說?

  (3)生活中的物體都有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板書:面積)

  (4)(師再次摸數學書的封面)誰能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說一說?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積?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積呢?(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黑板表面的面積小)

  (5)(師拿出數學書)剛才我們說課桌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說課桌桌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得多。反過來可以怎么說?(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課桌桌面的面積小得多)

  (6)手掌的面積指的是什么?腳掌的面積呢?你還能舉例說一說身邊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一比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知道了物體表面的面積有大有小。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懊妗笔鞘裁矗空f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并用豐富的實例,幫助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

  2.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這里有四個圖形,有一個圖形與其他三個圖形不同,你發現了嗎?(課件出示三個封閉圖形,一個不封閉圖形)

  說明: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確定的,要研究圖形的大小,這個圖形必須是封閉的。

  師:大家能看出另外三個封閉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嗎?

  小結:看來不但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封閉圖形的面積也是有大小的。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叫面積嗎?

  (生發表意見后,師出示課件并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說說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2)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說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3)為學生提供一個橘子,請學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說說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積。

  (4)將數學書按不同方式擺放,說說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么?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么是最高溫度?什么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周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兩位數乘兩位數既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自主歸納與整理。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點,勾起學生的回憶,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借助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視練習設計的實效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練習題的設計具有代表性,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具體的算法,既鞏固了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具體實例來分析,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都學習了有關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口算、估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

  1.學生自主整理。

  (1)先看一看教材中這部分的內容,再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點。

  (2)把重要的知識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2.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師生共同對展示的內容進行評價。

  3.教師將自己整理的單元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根據結構圖,引導學生系統地回憶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

  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讓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舉例分析,突出易錯點

  師:對以上知識內容,你們有什么疑問?在口算和筆算時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可以舉例說明。

  1.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小組內交流整理。

  2.學生匯報并總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

  預設

  (1)口算40×50時,容易少寫末尾的0。

  (2)在筆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進位加法出錯;計算時思路不清;乘加混雜;數位沒對齊;數字看錯等。

  3.列舉錯誤案例,共同分析原因。

  4.列舉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時應注意的事項。

  估算:18×22。

  估算過程:

  方法一 把兩個乘數同時看成近似數。

  18≈20 22≈20 20×20=400 18×22≈400

  方法二 把一個乘數看成近似數。

  18≈20 20×22≈440

  注意事項: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易錯點,讓學生明確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避免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觀察糾錯、分析總結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06-08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07-06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經典】05-3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4-12

(必備)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07-07

【優秀】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07-07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薦)07-07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27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06-08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06-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高清一级毛片 | 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成人久久久久 | 午夜小网站 | 亚洲美女爱做色禁图无遮 |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欧美乱大交黑人 | 日韩伦理片在线 | 国产在线观看xxxx免费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亚洲狠狠干 | 99v视频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久久香蕉一本一道 |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 就操在线| 久草黑丝 | 黄色污污视频在线观看 | 色婷婷成人网 | 男女在线播放 | 免费一级欧美片片线观看 | 乡村乱肉情欲小说 | 欧美成人高清乱码 | 丁香亚洲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ⅴ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七 | 一级做a爱片特黄在线观看免费看 |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 欧美一区日韩精品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综合 | 99国内视频| 成人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 一本大道道香蕉免费 |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18勿进色禁网站永久免费 | 婷婷伊人五月天 | 在线观看免费播放网址成人 | 久久久男女野外野战 | 性欧美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