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通用】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區房屋樣式半坡人距今約6000千年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欄式房屋生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農業(種植作物)原始畜牧業(飼養業)原始手工業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制衣種植水稻種植粟飼養豬、狗;打獵捕魚飼養豬、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溫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么決定的,說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不同點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處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處于長江流域;②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藝術風格不同。相同點①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都處于原始社會后期);②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發展;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會制造陶器影響。
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剩余產品的出現,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終促使國家出現。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
歷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一般指某一個歷史事件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即必要性。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
比如記憶清朝皇帝的順序:
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慶、道光、咸豐);
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2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一)國內背景: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條件;2.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二)國際背景:1.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2.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二、戊戌變法的經過
(一)序幕:“公車上書”
1.時間:1895年
2.直接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3.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4.上書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5.結果:由于封建頑固派的阻撓,沒有上書到光緒帝手中。
6.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展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后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三)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內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四個方面(見書)
3.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革命為“戊戌變法”。
(四)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
(五)失敗原因:
1.客觀原因: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勢力遠遠大于維新派。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的階級局限性,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并無實權的光緒帝。
(六)教訓:資產階級維新派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干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4
1、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后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5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朝出現了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商朝)時,我國的歷法逐漸完備。
3.一年有24個節氣,是(戰國)時人們訂出的`。
4.(屈原)創造了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代表作是《離騷》, 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5.春秋時,我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6. 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來源于(夏朝)。
7.(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
一定要背誦
我們都知道文科都是需要背誦的,歷史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重要的歷史知識點,并且精準的背誦下來。對歷史事件要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可以利用一些記憶方法幫助背誦,例如:聯想記憶法:把時間點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聯系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既快速又長久;理解記憶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會梳理總結
初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梳理歷史知識點的結構。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給人一種一目了然之感。這樣以來,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何推導式背歷史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這只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后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系,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后推,同時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1 前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占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 后推法
從基點數向后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3 雙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后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戰結束于1945年。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6
知識要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秦漢時,匈奴壯大,經常襲擾掠奪漢境財物。
(2)匈奴首領稱為“單于”
2、漢朝對匈奴的政策
和:西漢初期、國力貧弱、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
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的騎兵隊伍,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3、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同西漢訂立友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
(3)王昭君請嫁匈奴。
(4)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和親,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考點
1、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的變化自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
2、比較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在匈強漢弱形勢下的妥協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漢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是目的,無論從政府還是本人來講,都是主動的。
重點考點
1.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軍事上反擊匈奴;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統一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首領是(冒頓)單于。
3.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5(漢元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漢,與漢和親。
6.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中國最后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皇帝。縱觀中國歷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監護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布《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初中歷史答題技巧
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系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后帶著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相關文章: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06-02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06-03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薦)01-04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0-19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5篇[經典]11-06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01-11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5篇)06-05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5篇06-05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07-28